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科学教学思考(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可以使小学科学教学更有效
我们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例如我在执教四年级科学《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这节课时,在引入环节,我出示了两个被踩扁的乒乓球,其中一个已被踩破,另一个没被踩破,问学生:刚才有位同学在体育课上打乒乓球时,不小心把乒乓球踩扁了,你们能想个办法帮这位同学把乒乓球复原吗?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举手,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一致认为可把乒乓球放入热水中烫一下。教师演示后问学生:同样的乒乓球都用热水烫,为什么一个会鼓起来,另一个却没有鼓起来?这时候同学们会很自然地想到,这可能是因为没被踩破的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才使乒它鼓起来了,教师接着追问:空气受热后体积真的会膨胀吗?能不能利用老师提供给你们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呢。结果教师创设了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2为学生精心准备具有典型性和结构性的材料可以使小学科学教学更有效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充足的有结构性的材料是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重要物质保证。在材料的运用上我们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选择的材料并非多多益善,要注意其是否具有典型性和结构性,对学生认识科学现象,揭示科学规律是否有帮助。例如有位教师在上《声音的产生》这节课时,在桌上一股脑地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种材料,有口琴、小鼓、锣、钹、碰铃、三角铁、直尺、皮筋、锯条、盛水的水槽、带泡沫小球的玻璃瓶、烧杯、音叉、哨子、气球等材料。面对如此众多的材料,学生们兴奋不已,一会儿敲这个,一会儿弹那个,教室内锣鼓声、哨子声震耳欲聋。由于锣、鼓、钹、口琴这几种乐器对学生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所以大部分学生抢着先玩这几种材料,而尺子、皮筋、锯条等一些比较熟悉的材料却少人问津,即使有学生拨动皮筋、锯条,可在这样吵杂的环境中也难以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看上去热热闹闹的探究场面,可事实上探究的效率却很低。材料丰富是我们应该提倡的,但是我们教师还要对材料进行必要的筛选,雷同的或相似的材料就可以少出示一些。其次,给学生准备了典型性、有结构性的材料,教师还要学会控制材料出示的先后顺序,这就要根据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机动灵活地提供给学生所需的材料,暂时用不到的材料就不要分发给学生,以避免材料对学生的干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计划、分步骤地向学生提供材料,这不仅可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还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探究活动层层递进,不断深入,进而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
3探究活动中,教师适时、适度、有效的指导可以使小学科学教学更有效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受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探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些探究活动中,教师的帮助、指导不仅是必需的,而且还是非常必要的。适时、有效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增强探究学习的信心。反之,当学生需要帮助时,如果教师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反而会使学生陷入迷茫和无助,丧失继续探究的信心,使探究停滞不前,进而影响探究活动的效率。例如有位老师在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时,教师在每组的实验桌上为学生准备了气球、矿泉水瓶、空饮料盒、胶带、烧瓶、带玻璃管的胶塞、红颜色的水等一些材料,教师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自行设计实验去证明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此外,教师再无其他的提示和指导。面对这些材料,学生们表现得非常兴奋,开始进入了“自主探究”,有的学生将气球吹起来,再松开口,让气球在教室内飞来飞去;有的学生用滴管吸了红水,再把它一点点地滴入饮料盒中;有的学生用嘴向矿泉水瓶里吹气等等。这样玩了七、八分钟,教师开始沉不住气了,让学生汇报设计方法及发现,在学生的发言中很少谈到与空气的热胀冷缩相关的设计,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头脑中依然一片空白,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显而易见,学生的探究效率在这里大打折扣,这种“探究”是一种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探究。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显然没有考虑到完全放手让四年级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实际情况。其实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指导学生探究时,教师要从扶到放循序渐进地进行。我们科学教师需要明确的是,适时、有效的指导在探究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也并不是“大撒把”式的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没有教师什么事了,教师进行适时、适度、有效的指导是提高学生探究效率的关键。
4结语
总之,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效率是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做到多实践、多反思、多调整,使每一次探究活动都有丰富的内涵,都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努力减少教学中的低效状况,使我们的科学课堂时刻充满生机与活力。
作者:刘绪厂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南张中心小学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一、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的科学课程教育大多重于形式,虽然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具有热闹的课堂氛围,但是学生缺少自主性操作,因此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得不到有效开发。部分教师为了追求实验结果,并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仍然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限定了学生的思维,不能真正保证学生在科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亲近自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小学科学课程属于实践性学科,注重的是对身边问题的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能力,学生质疑后由教师对问题进行解释;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习惯,激发学生对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考虑到小学学生对事物好奇心较强的特点,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去亲近自然、感受社会,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植物园、动物园,让学生感受动植物的美好,加深学生对自然的认知程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二)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观察能力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制定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品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实验内容。例如,在进行《细菌》这一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一些食物或者水果放在一个玻璃瓶内,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记录玻璃瓶内物体的变化,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的合作能力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三)开拓研究空间,鼓励学生质疑并发现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开拓研究空间,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质疑,再通过合理的引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存在许多的问题和疑惑,进而影响学生对问题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探索动力。所以,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猜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声音的来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各种声音,让学生质疑声音的来源,并通过思考来发现“声音的来源”这一问题的答案。
(四)规范学生操作,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开完成教学。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们提供更多自主研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体会学习科学这门课程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规范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步骤,让学生按照规范的步骤去完成各种实验,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留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来理解和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掌握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和事项,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牢固基础。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可以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也可以发现其他学生存在的问题,避免使其他同学的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例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让学生们相互评价彼此的实验过程,并通过相互讨论来找出实验的结论。学生们通过批判式讨论,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而且能在交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三、结语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按照小学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作者:兰静 单位:宁夏银川市贺兰县回民小学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素质教育培养分析
1.素质教育培养的目标与特点
作为素质教育的养成性教育,小学科学教学打破传统教育以课本固定知识为学习内容的僵局,以自然界中存在的现象为学习对象,以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志向兴趣,锻炼儿童学习知识的能力水平,陶冶儿童爱国爱党爱家乡的高尚情操,教育儿童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品德为目标。力求在小学科学教育中,以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灵活用脑与积极动手相配合的方式,实现理论知识、应用水平和发展能力全方位进步,掌握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科学能力和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四大教育目标全方位体现。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旨在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以科学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两大特点:第一,重在锻炼学生发现科学问题的眼睛。在科学教学过程中,鼓励儿童以科学家视角,结合科学思想来看大自然,探究其蕴含的科学问题。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将所看到的现象,提出科学假设,经过科学思维处理,通过科学方法来解释或验证。第二,重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强调儿童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本身的同时,认清问题本质,举一反三,善于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构建科学思想体系框架。
2.素质教育培养的有效途径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培养需要现代化学习方式,尤其需要重视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协作精神和探索深究思想,聚焦儿童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感受能力、感知水平和感想层次,将小学阶段的知识转化为终身受益的文化,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素质教育培养亟待实现的崇高目标,其主要有以下有效途径:
2.1端正态度,培养情感价值观
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需要从儿童抓起,是素质教育的坚实基础和基本前提。志向、意识、性格、情感、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属学生内在条件。在学习之初,这些内在条件近乎一张白纸,其会在教师和环境的正确引导下实现塑造和完整。教师的教育之本在于端正学生态度,深入浅出的讲解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借助情境创设和情景模拟,让学生具有真实参与感,通过视觉和感觉认知大自然,建立快乐学习条件反射,塑造独立认知的科学素质,锻炼自主决策的领导气质,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开发刨根问底的探究能力,造就推陈出新的创新潜能。
2.2重在行动,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实验的设立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素质教育培养的必要方式和有效策略,有利于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可塑造学生科学素质和动手能力。通过科学探索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敢于提问、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能够自主设计实验、采集数据、分析结果、归纳结论、展示成果、讨论提高。另一方面,探索实验的实现要求教师具改革意识和创新思想。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培养需要加大教师投入力度。可以做到,根据实验教学效果,灵活调配实验器材,优化调整实验方案,拓展调换实验方式,让学生在变化中巩固科学知识,强化科学思想,体现科学价值,建立科学框架。
2.3从热点着手,培养科学与时俱进性
前沿性是科学教学的生命线与源动力,与时俱进性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素质教育培养的第一战斗力。第一,天文,地理,海里游的,天上飞的,大到航天器,小到纳米技术,远到恐龙时代,近到新能源开发等各类现代科学前沿知识应实时纳入小学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吸收到最新兴、最及时、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做与时俱进的科学小士兵。第二,各类体现中国综合国力和高速发展的时事热点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这对小学生素质教育必不可少,拒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苦行僧式学生。
3.总结
以大自然中存在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小学科学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养成性教育,有掌握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科学能力和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四大教育目标。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需要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合作协作精神的培养和科学思想体系的构建,从态度上着手,培养情感价值观,从行动上着手,培养自主探究能力,从热点着手,培养科学与时俱进性。
作者:高丽敏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金龙王庙小学
第四篇:学科学教学改革问题与策略
一、小学科学教学改革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师科学素养不高,师资力量薄弱,在一些小学中,针对科学课程教学面临着教师数量不足,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在教学改革推进之后,一些教师的科学素养无法达到正常教学的需求,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有待提升。第二,教学设备不足,科学课程资源匮乏,由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需要使用部分教学设备与实验器材,但是一些学校这方面资源严重不足,而且不少教师以教材为主要参考,科学课程资源严重不足,需要教师进行开发。第三,当前小学科学教学无法满足城乡的不同需求,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倡“一纲多本”,出现多个版本的小学科学教材,但是无法同时满足城市与农村的教学需求,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科学教学改革中问题的应对策略
1、确定新的课程观,发挥课程主体的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理论中认为,课程是由学科专家与教育部门共同确定与规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科书、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等,作为教师只能被动的接受与执行,而新课程教学改革则比较重视教学与学生共同探究和学习的过程,不仅包括具体的教学内容,还包括“如何教”与“怎么学生”。这样的教学改革模式对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来说,不仅是学科专家与教育部门的事情,教师与学生也资格与机会参与科学课程的改革,并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与主体者,成为小学科学课程的主体。所以,在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挂念下,教师应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以地为,将自己置身于与科学课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考虑教学过程的同时,还应考虑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与当地实际,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探究活动。
2、把握新课程理念,优化传承与改革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指出,具体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理念为:学生是学习科学知识的主体,教学活动需要面向整体学生,应以探究为核心,教学内容需要满足学生与社会的双方需求,同时小学科学课程应具有一定的开发性,而教学评价需要有利用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与形成。因此,小学科学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并处理好新旧课程之间的传统和改革关系,对之前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经验进行认真反思,研究新课程,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完美的新旧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应弥补传统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劣势与不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固有知识,组织和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与实效性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导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
3、对科学课程整改,保证教学内容连贯性
小学科学学科是一门涉及范围较为广泛的课程,主要包括生物、化学和物理,虽然这些知识属于同一门课程与同一本教材,但是各个知识点之间却又以相互独立的形式存在,从而导致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与中学阶段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衔接不够紧密。在本次小学科学教学改革中也充分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对小学科学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构建一套以“空间科学、宇宙与地球”、“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三大模块以核心的小学科学课程结构体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保证各个教学内容之间的连贯性,让小学生系统性学习科学课程。同时,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在情感态度、技能过程与概念理解方面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层次性,只有保持小学科学课程的连贯性,重视学生的学习规律,才能够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4、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以及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保证科学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所以,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时,应摒弃以知识技能为主要检测内容,以纸笔为主要形式,以考试为目的,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体系,需要研究出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小学科学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仅需要关注他们对技能知识的掌握,还应发现并培养学生的学习潜力,了解其发展需求。比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引导小学生学会评价他人与自我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教师、学校领导和家长等均可参与评价;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情况,还应评价其学习态度、参与兴趣以及学习能力与思维水平等。
三、总结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改革过程中,针对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应给予重点分析和研究,从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转变教学理念,保证科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陈爽 单位: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区铁路小学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探析
一、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特征及方法选择的问题分析
1.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特征分析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的方法特征是多方面的,在进行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是对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性层面得到充分调动。从小学科学教学的方法特征层面来看,主要将双边参与的特性有效凸显出来。由于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在自我评价能力层面也不断地增长,所以,科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实施就要能对学生参与比例进行增加,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有效的培养,这样师生双边参与的特性就得到了有效体现。再者就是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活动性以及过程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在具体的选择中要将这些特征作为重要依据进行考虑。
2.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择的问题分析
从实际情况来看,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在实际选择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是教师在新课程教育理念层面内化的程度还有待加强。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在实际教学的理念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并能够采用具体的创新教学方法,但还基本停留在意识层面。总体来说,教师在教育理念内化程度上的不足也会对教学方法的选用有着很大的影响。再者是教师在教学方法的系统认识层面还不够,由于在科学情感的培养层面还不够就造成了教学方法常常停留在直观操作层面,对于内在的情感因素挖掘还比较缺乏。另外,就是小学教师在实际教学方法的运用层面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以及在教学方法创新能力层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些小学的客观办学条件以及班级规模的配置方面还有待完善,主要体现在教学设施没有得到有效完善,在班级的规模上相对比较大等。这些问题及时地解决,才能有效促进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对教学的质量才能有效保障。
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的策略探究
1.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择策略的实施要和实际教学情况相结合,以先学后讲和先做后解的原则实施
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对本节的内容先进行预习,然后试着对课后的作业进行完成,学生对于有疑难的问题进行提问,老师要积极地进行辅助,并组织学生组成小组进行问题解答等。避免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将其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方式,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
2.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竞赛的方式提升有效教学质量
小学的科学教学和语文数学等科目相比所占的教课比例比较少,往往得不到充分的重视,所以,要通过各种竞赛提升教学质量。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老师的教学效率共同提升,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除此之外,要能够将科学教师的队伍规范化,并要能将科学教育专业教师的比例进行增加,教师学科间的职业流动要得到有效的控制,相关的教师在获得专业资格证之后才能实施学科的调整,要将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充分保证。
3.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方法的情感因素进行深入的挖掘,能够使学生的科学情感以及兴趣教学方法使用频率培养的力度得到增强
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要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此才能在教学方法的选用过程中将情感因素进行积极的渗透。如,在讨论方法的运用中就要对学生的思维创新以及实验方法中的合作精神进行积极的培养。
4.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鼓励学生自主实施探究活动
由于科学课程在操作性上比较强,老师要能够留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独自探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学生通过观察以及操作和分析纠正等一系列的活动,能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可以结合每个人的特征进行方法的选取,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学的方法选择的策略方面,要和实际的教学情况有机结合,并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结合教学大纲进行方法的选择。因此,从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特征以及现状和优化策略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究,希望能对实际的教学发展有所裨益。
作者:郑发富 单位:重庆市奉节县甲高镇高雅小学
第六篇:小学科学教学信息技术窥探
1.信息技术环境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小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得越来越紧密,打破了传统的小学科学的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通过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打造更具有活力、更加开放和更加动态的小学科学课堂,从多方面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小学科学教师对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和利用,对于提高小课堂教学水平,打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科学课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并为学生打开科学的大门,开拓学生的视野有着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也应该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以目前最前沿的未来教室教学为例,通过一年的课堂观察,未来教室中的平板电脑给教学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平板电脑显著增加了课堂交互效率。平板电脑就像一个新的课堂成员,搭建起学生和教材、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营造信息化学习情境。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还能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地选择信息、交换信息、生成信息,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平板电脑内置的摄影拍摄功能、移动互联功能等都能有效支持科学研究中资料收集、信息获取、数据统计等活动,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工具支持。有效教学离不开师生高度的交互,在相互的信息交流中,教师才能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学生才能够获得教师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帮助。小学科学尤其独特的实验环境,在做实验环节,未来教室里的学生可以将实验过程、实验现象通过拍照的方式上传在平板上,结合实验记录单,可以简单便捷地完成实验记录,提高课堂效率。老师可以通过系统同步监控每个学生的实验进度,随时掌握第一手现场,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程度和传统科学课比起来,更加用心,利用同样的时间,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
2.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具体对策
2.1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呈现直观而逼真的教学内容。通过动画、文字、音频、视频等材料向学生展现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使学生能够突破时空的阻隔,更好的了解教学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学生不仅可以观察到平时看不到的现象,还能够对一些无法操作的实验进行模拟,从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如《我们身边的动物》这一课的教学中,很多学生生长在城市,没有机会各种各样的动物进行长期和细致的观察。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使学生有机会对身边常见的两栖类、哺乳类、昆虫类、鸟类等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学生从中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并能够描述动物的基本特征。再如人体结构和宇宙相关领域,这些抽象的内容尤其适合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学习。
2.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有效注意力不强,积极地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能打造生动有趣的科学课堂。仍以《我们身边的动物》为例,设几个小游戏“送迷路的小动物回家”,在屏幕中显示两栖类、哺乳类、昆虫类、鸟类等不同的动物,然后再设置鸟窝、蚂蚁窝、水塘、草窝等,让学生通过拖拽的方式把相应的动物拖到合适的窝里。游戏能够加深学生对各种动物的印象,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激发学习兴趣。
2.3培养小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归纳能力
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小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归纳能力进行培养。21世纪是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量的信息资源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只有具备信息采集和归纳能力,才能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并对其归类、筛选和整理,从而将规律性的知识总结出来。设置一个题目,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要求每个小组自由地上网收集资料,并且整理这些资料,展示自己的收集成果。例如以“如何保护动物”为题,为小学生推荐一些绿色环保网站,建议学生收集需要的信息,并讨论整理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这个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意识地将学生培养成为知识的构建者,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信息加工和处理,这也是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这门课程一个重要的教学目的。
2.4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师要适应信息技术网络环境,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积极的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科学理论知识,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搜集能力、信息整理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并且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适应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发展。
3.结语
小学科学这门课程对于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修养、激发小学生的科学的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兴国的国策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师肩负着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要能够积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打造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小学科学课堂,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文化修养。
作者:张馨霞 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第七篇:小学科学教学学生探究能力培养
一、突出学生主体,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采用的都是“灌输式”教学方法,也就是将课本中的知识一味地传授给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素养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学习到的知识也不能很好地运用,不能有效解决遇到的问题,因此,在新课标中规定:“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在学习中要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人能力被充分激发,会积极进行思考、主动投入实践,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我提升。比如,在讲到《沉与浮》这课时,学生发现一样的物体在不一样的液体中沉浮的程度是不同的,这样一来学生的探究欲望就被激发了。又如,在《动物的生命周期》这节课中,学生观看了养蚕的课件并亲身养蚕,亲身探究了养蚕的几个阶段,知道了蚕生长的状态。学生具备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素养,所以在学习中,要想提升学生的能力以及素养,就必须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二、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在小学科学学科中,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便是让学生通过科学实验,掌握自然规律,了解生活中的常识。与此同时,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还是学生进行探究的关键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实验这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指引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积累知识,这样才能够参与到探究中。例如,在学习四季的时候,老师可以搜集一些代表着四季的图片及视频,然后在课堂上展现给学生,学生虽然知道这些图片代表着什么季节,但是不知道怎样观察,这时老师就应该对学生加以引导。老师可以选择某张图片,然后向学生提问,带领学生深入观察,然后再让学生自主观察,同时布置一项课后作业,让学生依据自己对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的印象,选择某个季节,写一篇观察日记。这项作业不仅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及思考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学会怎样观察,为参与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问题是开启思维的钥匙,能够促使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当积极巧妙地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值得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融入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积极探究。例如,在进行磁铁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张美丽的有着众多花朵的图片,用曲别针夹住蝴蝶,然后问学生:谁可以让这些蝴蝶飞舞在花丛中?学生非常感兴趣,都想来试试,在多名学生失败之后,老师可以将磁铁放在图片的一面,然后将蝴蝶放上去,蝴蝶就飞舞在花丛中了。学生看到这样的情境,非常感兴趣,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做到的,由此学生的探究欲就被充分激发了。这时,老师再展开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探究磁铁的活动中,就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组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需要留出一部分的时间,与学生进行讨论,这样的讨论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让学生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交流,明确探究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以及使用到的有关理论知识,进而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过程中,实验结束后,老师带领学生分析成像的情况,并且从中发现规律,最终学生得出“:物体在凸透镜焦点之内的是虚像,焦点以外是实像;在2倍焦距点内是放大的像,2倍焦距点外是缩小的像;进而得出‘1焦分虚实,2焦分大小’的结论。”然后老师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得出实验结论。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进步,让学生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五、结语
总而言之,当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探究能力的人才,在科学课中我们一直坚持“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其主动投入到探究中,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在探究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增强自身能力。
作者:钱国珍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第八篇:小学科学教学学生学习习惯培养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观察能力的培养要从细致的观察开始。例如,牛顿观察苹果落现象,得出“万有引力定律”的事例。因此,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至关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包含有以下几方面。
1.观察的持久性。
有价值的科学发现需要长期观察,比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利用24年的物候观察、整理、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耐心的观察品质和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2.观察的客观性。
要求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要真实,不编写结果和伪造相关数据,真实记录所观察的情况。
3.观察的敏锐性。
要求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时记录,并分析平日持有对新事物发展变化的警觉性。
4.观察的全面性。
要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事物。把片面的、孤立的事物,放入整体中去观察和研究。从各种角度来进行,观察同一事物,全面观察,综合分析,找出关联。
5.观察的目的性。
通过科学小实验作引导,明确观察的目标和方向,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学会观察。明确具体的观察目的,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并记录发展的精准、全面。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好习惯
探究,是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要求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现在不少学生并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很多家长也没有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的方法指引。所以,导致科学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实验结果,并不动脑筋思考问题。导致学生习惯于“走捷径”,缺乏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教师一定要适时适度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好习惯
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是目前小学科学教育的关键点,每当学生面各种实验器材便盲目地急于操作,抑或是忙于跟风看热闹,并没有目的,没有探索的过程。首先,要求学生在动手之前明确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预测结果,最后总结分析结果。因此,制订实验方案是前提,注重感官应用的过程,捕捉有效信息、善于分析问题是目的。所以,可以组成科学讨论研究小组形式,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预测结果,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出实验答案。过程中要多动手、多动脑、勤记录,通过观察现象、发现问题、预测结果、分析、感悟、整理记录,让学生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四、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好习惯
科学探究是不断总结与反思的过程,让学生思想深化,要以积极的眼光让学生养成不断探究的精神。学会自主审查反思,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反复实验,重新成功。例如,在小学科学中关于电路的学习中,试验中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教师要鼓励学生去查找线路故障,并与同学合作讨论导致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是因为电池没电了还是线路接触问题等,重新检修,让小灯泡亮起来。通过实验去总结反思,激发求知欲,用思考与胆识去迎接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总结反思中受益。
五、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好习惯
教师要指引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去观察、去总结,培养学生认识爱科学、用科学,并在开发生活资源中认真学科学的态度。所以,小学科学教育要关注生活,让学生以好奇心去发掘生活中的科学宝藏。比如,探究观察室内花朵的科学,浇花喷水器中所运用的科学原理以及家庭线路的设计等,还有天气、气温、阳光日照对天气的影响等,研究生活中水壶除垢的方法及原因等等,让学生在生活中总结发现。另外,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作为科学实验资源。比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用来制作土电话实验,增强学生的科学兴趣。因此,科学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
六、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育的启蒙教学过程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才是关键之所在,是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具有追求科学研究与发展进步的意义。
作者:周琴艳 单位: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