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研究要点(7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科学教学研究要点(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科学教学研究要点(7篇)

第一篇:法制教育与小学科学教学渗透

一、以科学概念为依托,渗透法制教育

从科学概念的字里行间,分离出与此相关的法律,非常自然地进行法制教育,不突兀,不刻意,学生记忆也非常深刻。例如:在教学“保护我们的听力”一课时,教师可以从课题入手,询问学生:“你对保护听力有怎样的建议?”学生通过生活经验,会说:“要少待在喧闹的环境中”或“少听刺激性强的音乐”等,然后教师进行总结:“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继续询问学生“:你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有什么感觉?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从而引出“噪声”的概念———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称为噪声。教师接着问“:保护听力实际上就是要避免听到什么?”(生答:噪声)教师指出避免听到噪声的途径就是控制噪声。教师也就自然地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及相关条款,让学生初步认知“环境噪声”和“环境噪声污染”,再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解读此部法律的重要性。这样教学后,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会从“声音”联想到“噪声”,再从“噪声”联想到“环境噪声”,最后会联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从科学概念中渗透法制教育,对学生“学法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通过实施科学实验,渗透法制教育

科学课从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它的魅力来自于通过动手实验来验证科学道理和科学规律。学生对实验操作活动兴趣高,印象深。通过亲身经历,学生就会更加体会所颁布法律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促成法制教育的熏陶与触动。如“种子发芽实验(二)”中,学生亲手种下的种子有的发芽了,有的没有发芽。学生就会生出疑问:是种的方法不对还是种子自身的原因。通过一番比对和讨论后,发现问题出在种子上。教师可以介绍这样的种子属于劣质种子,再延伸到假种子。并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是农民种下这样的种子,会有怎样的后果。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及相关条款。有了亲身体验种子是否发芽的经历,学生感触很大,深深体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对》于人类生活和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情感上触动了学生,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利用媒体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当前已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教学的手段也不断更新。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到科学教学当中,不仅能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地了解相关信息,扩大其知识面,也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给枯燥的法律带来了直观性,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教学《维护生态平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生态遭破坏后草原沙漠化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当大风吹起草原上已沙漠化的沙土,又没有遮挡它们的高山和树林时的后果,为“沙尘暴”的产生做好铺垫。随后播放一段沙尘暴发生时的视频录像,让学生了解沙尘暴,看到沙尘暴造成的危害,寻找草原生态失衡的导火索。再出示一些因人类不当行为造成生态破坏后的图片,让学生萌生想要制止这些恶劣行为的冲动。法制教育的渗透也就顺理成章了,并且减缓了法制内容的生硬,易于学生接受,并能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会利用法律手段,阻止破坏环境的不当行为,懂得通过举报来惩戒不法行为。

四、通过典型的观察活动,渗透法制教育

观察活动贯穿整个科学教学过程。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形态特征,借助各种工具剖析科学现象,探知科学秘密。将法制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观察活动中,不仅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冲击,还能在生活中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如教学“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时,学生对零食酷爱,但往往忽视了包装袋上可能出现的“潜在危险”,忽略了关注自身健康生活的意识。学生通过在小组内观察花花绿绿的零食包装袋,学习了以前从不知道或从不在乎的信息,再通过学生的反馈交流,对比发现这些包装袋的共同信息。这样,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比较完整和全面地了解了关于食品包装的科学知识。学生的观察活动一结束,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讲述关于食品包装的法律规定及“三无”食品带来的可怕后果,让学生加强自我保护,形成初步的法律意识,让法律逐渐融入学生的生活。在观察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对学生“用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五、结语

总之,将科学教学与法制教育相互渗透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我将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把握恰当的教育时机,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坚持不懈,将渗透法制教育进行到底。

作者:周礼波 单位:遵义市老城小学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课程目标研究

一、把握教材内涵,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教师在上课前应该预先做好备课教案,在上课时按照教案,有条理地展开,以这样的方式教学,学生们就不会感到所学知识过于混乱,教师还要将本堂课所要教的内容详细分析一遍,对于内容能充分把握,只有当自己已经理解透彻时,才能将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此外,教师还要抓住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针对性地学习。教案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理解范围,小学生刚接触这门课程时,会感到理解困难,老师应该耐心地指导,细心注意每位学生的认知能力,老师的工作应不偏不倚,兼顾到每位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课堂的乐趣。一节成功的课在于,一是老师能够将自己的教案做得合理化,二是学生们能享受到课堂的乐趣,三是老师和学生们之间有互动,相互讨论,共同探究。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充分的准备,掌握好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知识的传授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有多精,同学们能理解多少。课上的时间比课后的时间更有价值,保证同学们能在课上学到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就是一堂课的精髓所在。

二、调整已有目标,不同年级不同对待

科学的知识既有容易的也有困难的,老师要根据学生们的能力水平,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课件,当有偏差时,老师要及时调整,确保每一堂课都能上的有意义,不要求学生们能学会所有的知识,但要保证他们能掌握大部分的知识。老师还要划分一个程度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老师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给中低年级的学生上课时,主要是普及基本的常识性科学,辅助增加一些非常识性科学知识,而在给高年级学生上课时,就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们亲自体验科学的神奇和乐趣,先发现问题,再从实验中找到答案,针对高年级学生的课程,教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在思想上能意识到科学的价值所在。例如,中低年级的科学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们介绍“光、电、植物等原理”,这些知识都是比较贴近于学生生活的知识点,而高年级学生的课程则涉及到宇宙的奥秘或者人体组成,呼吸等较深的知识点。同样都是科学,但是老师的上课方式是大不相同的。教师还应该对自己的授课进行自我评价,发现不足的地方及时改进,学生与老师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三、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改革就是要改革教师的教学模式,从而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创设情境是这门学科中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当学生有了兴趣,那就意味着他有了动力,学习中一旦有了动力,那么学生吸收知识的频率也会相应加快。在学校中,老师担任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不仅是要向学生们传授知识,更是要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学习中不再被动,而是应该主动地去探究。因此,老师的态度是一个关键,老师的喜好直接影响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为老师应该做到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动力就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会随之提高。小学生们的好奇心通常都比较大,教师在上课时应该给学生们创设情景,让同学们亲自体验,主动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应该将生活和科学结合起来,给同学们用科学的方式,增加学生们的科学常识,让同学们充分理解生活离不开科学知识,科学知识也离不开生活的道理。其次,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变换来教学,小学生们的好奇心不会保持太久,教师应使用自己的方式吸引学生们,使自己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永远有一种新鲜感。

四、开放学习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老师应该给予同学们足够的空间思考,在学生们思考的这个时间段中,学生们不仅是在开发自己的大脑,也是在努力将老师所教的知识尽量吃透、理解。课堂的气氛应该是轻松的,老师不要给学生过大的压力,应该让学生们自由思考,相互交流讨论,在有条件的基础上,老师还可以带领同学们做做实验,让学生们能亲自体验到科学的乐趣,从而爱上科学。学习说到底还是学生们自己的任务。给予学生空间,可以使学生们不那么抗拒学习。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教师可以使用一些物体(木头、水、叶子、铁等等),让同学们思考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首先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两个概念的差别,再给学生们时间和空间来思考,在水这个问题上,一些同学认为是导体,一些同学则持反对意见,老师可以用小灯泡来做个实验,看看水是否能通电,当以科学的方法来得出答案时,同学们才能真正的将知识记在心中。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应该起到一个辅助作用而不是强硬灌输。

五、结语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要使得学生们能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这是教学的最终目标,需要广大老师的努力。因此,我们要不断的优化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新,最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罗荣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深圳路小学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学生学习习惯培养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体情况看,很多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因而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并不好。

一是学习兴趣不足。

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首先必须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随着我国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动画、网络游戏对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习惯造成了巨大冲击,使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减弱。由于当前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的限制,直接导致很多小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不够深厚,因此也就不可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很多小学生对科学教师安排的学习内容没有兴趣,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很多小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弱化,制约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深入开展。这一点已经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导致小学生无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瓶颈。

二是学习意识较弱。

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都比较好玩、好动,因而更喜欢感观刺激,特别是很多小学生对于上网、打游戏及收听收看影视作品更具有积极性,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小学生对科学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尽管从总体上看,小学科学教师高度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学习惯,也能够按照小学科学教师的要求进行一些学习活动,但很多自主学习都只是简单了解,基本上不会进行深入学习,根本无法达到学习的效果,特别是很多家长对小学科学课程也缺乏足够认识,因而不能与小学生一起进行学习。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小学生对科学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因而也就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是学习能力不强。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情思维,但理性思维比较薄弱,因而很多小学生对于科学缺乏足够的学习能力。对于很多科学知识都采取“快餐式”的学习,特别是对于那些教育性、引导性、说理性及说明性的科学知识,尽管教师都对此安排了一些学习内容,但很多时候小学生都只能了解表面知识,缺乏深入细致的学习和研究,使得小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家长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将有利于强化学习效果。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措施

一是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来说,其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使小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就需要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目标明确了,学生自然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及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积极引导小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特别是要使小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关于分析的,帮助小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就是要多了解科学知识、多掌握科学知识、多运用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更加喜欢科学。在《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中,我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1.为什么马铃薯在一杯液体中沉,在另一杯中浮?2.怎么知道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中添加了东西?3.加盐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吗?有了这三个问题作为目标,学生就有了清晰的学习思路,可见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要。教师对教学内容也不能大包大揽,而是更多地引导学习进行有效的学习,让他们学会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习科学知识,通过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来说,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使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进而能够更好地养成学习习惯,这就需要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创设更有符合小学生心理需求的学习情境,使小学生能够投入到科学学习中,这样自然而然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普遍都不能集中精力,因此在观察过程中对重点现象缺乏有效观察,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引导,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提升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在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原本观察的重点应该是加热后物品发热的现象,但很多小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跳动的火焰上,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小学生将发热现象作为自己的关注点和兴奋点,进而能够让小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的本质,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由于小学生感性思维较强,因此要想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更要在营造学习氛围方面狠下工夫,这样能够使小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具吸引力,进而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点应当引起科学教师及学生家长的高度重视。在学习《橡皮筋作动力》一课时,本来我以学生自行练习的方式制作橡皮筋小车,但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而且有的学生趁着这个机会讲话、做小动作。一看这不行,于是我灵机一动和同学们说,我们来一场橡皮筋小车行驶距离的比赛,以小组为单位。顿时,学生的积极性就来了,每组同学都投入到制作小车的行列中,并积极讨论。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顺利完成学习内容,并且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教师还要将“快乐学习”引入科学教学当中,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形成尽情发挥、畅所欲言的氛围,这将有利于调动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科学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积极引导学生家长帮助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外能够接触更多科学知识,进而使小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学科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加强科学教育和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自身学习能力较差,这就需要加强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要在明确学习目标、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等方面狠下工夫,努力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确保小学科学教学取得成效。

作者:吴小芳 单位:昆山市玉山镇朝阳小学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德育渗透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现在的小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长的宠爱下长大,娇生惯养,很多事都是由家长代劳,其分辨是非的能力也差,这就要求科学教师要利用科学课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水”这课时,课上让学生交流有关水的认识,学生都高高地举起手来,争着发言。他们根据自己对水的了解,有的说水是无色的,还有的说水是无味、会流动的液体。我夸奖学生说:“你们知道得可真多”,接着导入正题:“我们国家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水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所以要保护水资源。为此,同学们应该怎样做呢?”这时学生的兴趣再度高涨起来,于是我让学生小组讨论有什么解决办法。各组纷纷行动,交流得十分热烈,提出了一些好建议:不往水里扔垃圾;不将污水排到江河里;要在有水的地方种树,防止水土流失等。针对他们的讨论,我总结说:“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保护水资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要为保护水资源出分力。如果你见到了谁在破坏水资源,就要制止他,并告诉他破坏水资源是犯法的行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思想品质,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二、科学学习态度的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不但要以科学探究为中心,还要具有积极的科学探究兴趣,学习科学、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本着这样的理念,在教学中我时时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我主要是利用通学探究中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例如:三年级“种植我们的植物”的单元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播种教学开始,让学生掌握播种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上完成绿豆的种植,接下来是观察绿豆从发芽、生长、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大约需要3个月的时间,教师要指导学生每天坚持按时观察、及时做好观察记录、掌握绿豆的生长过程。在学生的观察中,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做指导和批阅,掌握学生观察的准确性。由于观察时间较长,学生持久性差,多数学生很难坚持,为此,我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鼓励他们坚持观察,克服困难,培养其严谨的科学学习的态度。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科学课的德育目的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在教学六年级“桥的设计”一课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古代赵州桥的坚固、美观,体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的伟大。在“设计桥梁”活动中,我指导学生借助图片、上网查阅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到从古到今我国在建筑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当学生把一幅幅精美的设计图展现在我面前时,我为他们竖起大拇指,因为搜集的过程,也是他们被民族精神感染的过程。再如讲“各种各样的材料”一课时,我向学生讲述了古代造纸的发明者和造纸方法。为了加深学生对造纸的理解,课上我带领学生利用纸巾、卫生纸、报纸等材料,自己学习造一张纸:将材料撕碎泡在水中,搅拌均匀,然后铺在布上,压出水、晾干,一张纸就做好了。如果在材料中添加颜料,就做成了彩色的纸。亲历了造纸活动,学生体会到造纸的过程,感受了造纸的重要意义。适时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受到巨大的鼓舞,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感到无比的自豪。

四、重视环境保护教育

小学生的德育工作重在落实,取得实效。因为学生的课上活动很多,所需要的材料也多,材料又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养成节约的习惯非常重要。

1.渗透环保教育。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现在我们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劣,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小学科学课关于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较多,所以,我就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如六年级“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课,是让学生真实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在我们家乡黑河市,学生熟悉的水域有黑龙江、卧牛湖、西沟电站等。学生以这三个水域为调查对象,先自己设计考察计划,然后制作考察报告,最后实践调查,了解家乡的水资源情况。学生比较调查的水样与自来水、生活用水有什么不同,判断家乡的水资源是否被污染。学生通过实地调查,知道了家乡水域受污染的情况,并写出可行性的建议,然后全班交流,把切实可行的建议进行整理,制定出具体的对策张贴出去,让每个游人都知道在水域区应该怎样做。

2.利用科学课建立环境保护档案。

内容包括本地应保护的野生动物、植物;生态保护对学生行为的要求,让学生知道那种做法是正确的,那种做法是不利于环境保护的。

3.开展校园环境保护活动。

通过手绘环保手抄报、专题讲座等宣传环保知识;校内窗台摆放绿萝、楼外建立绿色植物园作为科学学习的实验园区,让学生体验校园环境保护活动的重要性。在科学课中渗透德育,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作为科学课教师,只有将上述几方面贯彻在科学课教学的始终,才能真正把科学课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作者:吴杰 单位:黑河市第五小学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一、选择生活化材料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的主要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尽量采用贴近小学生的实验材料,让材料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如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让学生准备一个水杯,另外准备土豆片、胡萝卜、鸡蛋、橡皮、螺丝帽、图钉、铁钉、塑料泡沫、纸片、树叶等,用这些材料做实验。做实验前,可以先对这些物体的重量等进行初步的认识,猜测这些物体在水中可能沉下去还是漂浮在水面上。因为学生对这些物体比较熟悉,可以减少实验中的弯路。

二、寻找生活化踪迹

科学课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命世界的兴趣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从表面上升到深层的探究。

1.观察生命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一草一木,观察树木的特征,由树根、树干、枝叶等构成;仔细观察春天里大树发出嫩芽、夏天枝叶茂盛、秋天树叶变黄等。学生通过观察,感受树木强大的生命力,从片片树叶中,发现每一片树叶的异同点,感受生命的灿烂和绚丽。学习《寻访小动物》时,把面包碎片洒落在地上,观察可能发生的现象:可能招引来成群的蚂蚁,蚂蚁齐心协力把面包片“抬回家”。这个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意识。

2.养殖活动

小学科学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尤其是“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部分,让学生通过养殖小动物或花草树木,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耐心。如让学生通过养蚕宝宝体验生命的可爱;让学生三月栽一棵树,为它浇水、培土、捉虫子,观察它慢慢长大;养一只小兔子,给小兔子喂草、喂水等。通过养殖活动,既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也使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方法,为进一步科学探究奠定基础。

三、丰富生活化实践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实现课内外的完美整合,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融入生活,学会科学探究和实践,学会观察和运用科学知识。如学习《指纹》后,让学生课后调查家庭成员的指纹情况,并制作一个指纹档案。学习《水》后,让学生调查一些液体、饮料的体积或容积。学习《生命世界》后,让学生课后采集不同的树叶制成植物标本,收集不同的小昆虫,如花蝴蝶、小蜻蜓、瓢虫、蝗虫等制成动物标本等。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明白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发展。小学科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的生活化,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培养学生用心观察,仔细探究,养成良好的观察、实验、实践的好习惯。

作者:姜伟杰 单位:江苏丹阳市正则小学

第六篇:小学科学教学知识技能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基于循序渐进原则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与三年级在教学内容方面有了一定变化,二年级主要是学习加减乘除,认识角、时分秒,认识方向、分米与毫米等相关知识,三年级在教学内容方面,再次对加减乘除相关知识进行了深化,但是重新添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观察物体、平移与旋转、轴对称图形、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这些知识,教材内容增加了平面图形的一些数学知识,也是几何知识的基础。另外,三年级对二年级时分秒知识进行了拓展,延伸出24时计时法,单位认识方面有千克与克的学习内容,对二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相关的知识也进行了延伸与拓展,三年级还增加了分数的内容。在教学内容衔接方面要基于循序渐进原则。重视对二年级内容的复习,延伸拓展学习三年级内容。三年级为1000以内的加减法,学习时先复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法。基于时分秒相关知识,继续学习三年级的24时计时法,将钟表的2周记为一天,下午为12点以后,上午为12点以前,新闻联播开始于19:00。对于三年级增加的平面图形知识,站在二年级角、方向的角度,对长方形与正方形(四个角都是90度)、平移与旋转(方向变动一定角度)进行诠释。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二、三年级教学也要重视教学方法的衔接。

二年级应该以观察、分析为主,教师选择一定的实物,引导学生加强对角、方向的分析。准备尺子、量角器引导学生学习分米和毫米、角,并结合学生自主观察、小组合作交流等方法,教师有效点拨和指导,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完善知识框架。对于三年级数学知识的教学,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课前预习、课中动手、课后复习,经过三个阶段,加强对三年级平面几何知识的学习,并充分学习和运用24时计时法。如“平移与旋转”知识的教学,应该以引导学生反复动手、实践与应用为主,结合角度相关知识,平移是同一方向位置的移动,旋转是同一位置角度的变换。结合生活中的相关事物、现象,进行动手实践与探索应用,在生活中加深对二年级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拓展延伸深入学习三年级知识。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既需要重视对二年级观察、分析、思考教学方法的继承,也需要全新启动实践、生活运用等教学方法。

三、学习心理的衔接,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三年级教学内容相比二年级来说有所加深,并且新知识与新方法的运用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不好,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有所欠缺,导致在三年级学习阶段感觉吃力,跟不上进度,或者无法与其他学生思维一样敏捷。基于这些问题,应该全面引导学生实施学习心理的衔接,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全面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恢复自信心和自尊心,迎头赶上,勇往直前。如三年级上册、下册知识“观察物体”,讲述了观察物体中一些不同的知识与方法。对于这两章知识的学习,一些立体思维和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能会有畏难情绪,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懒惰心理,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与积极性。采取实物观察、竞赛评优的方法,学生观察、实践与分析,教师给予方法指导和积极心理暗示,以促进学生做好学习心理衔接。

四、学习能力的衔接,强化知识技能原则

结合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衔接的相关分析,了解到三年级数学学习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由此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交流互助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学习能力衔接方面,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独立自主思考、分析能力基础上,更加强化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结合“轴对称图形”知识的学习,学生运用裁剪、拼接与对折等方法,再结合连线、测量与对比分析,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以此做好学习能力的衔接,强化学生知识与能力。

五、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二、三年级衔接教学,应该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兴趣爱好与知识和能力发展实际情况,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践行新课改教学思想和建构主义理念,一切依托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方向,展开科学的小学二、三年级衔接教学策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心理、学习能力衔接这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网络,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提升自主学习和合作互助的学习能力,以此完善学生知识与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作者:王晓燕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

第七篇:小学科学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

1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无可厚非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正确利用技术开展教学。

1.1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不足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进行有效结合,需要教师重视多媒体技术,认识到信息技术具有的积极作用。但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学校没有给予小学科学学科充分的重视,学校管理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关注语文、数学以及英语学科的教学,将大部分优质教学资源安排在所谓的主科上。这就使得小学科学教师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肯定,教师的教学热情不足。没有了教学热情与积极性,许多科学教师安于现状,不进行教学模式的开发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影响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1.2信息技术应用方法不当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是讲究方法的,不是随便的应用都可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方便自己的教学,将课本上的科学知识转移到多媒体课件上,在课堂中通过播放课件去实现教学,让课件代替自己成为课堂中的主导角色。教师将过多的希望寄托于信息技术上,使得课堂成为多种媒体的展示课堂,小学生的科学课堂成为欣赏课,不利于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进步。

2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利用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工作,让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2.1利用多种媒体之间的有机结合技术,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小学生具有科学学习兴趣,才能自主地参与到科学学习中,从而将苦学变成乐学,在课堂中积极地与教师进行互动,加强教学氛围的活跃。信息技术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形象直观的图片与文字可以为小学生欣赏,教学内容的展示方法更加具有艺术性,让小学科学课堂变得赏心悦目,让小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促进科学学习兴趣的提高。在技术的作用下,小学生的科学求知欲望更能够达成,学生的探究精神也能够有所提高。比如在讲解“水和空气还有什么用”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信息的融合向学生展示有关于水和空气的图片,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水和空气的用处。当小学生表达完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告诉他们其实水与空气的用法还有很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利用更丰富的图片与简单的文字给小学生介绍更多的水与空气的用法,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也会促进教学成效的提高。

2.2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向学生介绍科学知识。多媒体课件具有链接功能,教师在讲解课本上基本的知识时,可以通过链接功能向学生展示一些与课内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促进小学生科学视野的扩展,让小学生对科学问题有深入的理解,促进其学习积极性的提高。素质教育的落实,让人不得不关注小学生的身心成长,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解“记录天气变化”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天气类型,更要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极端天气,开拓学生的眼界。也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天气变化的标志性现象,利用生动的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提高其科学学习的积极性。

2.3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形象化

科学知识是无限的,虽然小学科学知识比较浅显,但其也涉及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质科学与宇宙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科学知识。这些科学知识与小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领着小学生在课堂中读书,机械化地记忆,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知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展示技巧,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使科学知识变得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2.4利用信息技术,巩固学生知识

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每当学完一堂课的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在这一堂课结束和下一堂课开始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巩固知识,还能够适当地导入新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在学习完人体消化食物这节课之后,教师可以自制一个PPT或者直接从网络上搜集一个人体消化食物的动画视频,给学生播放。在播放时可以适时暂停,教师引导学生:“这就是我们刚刚讲到的在嘴中咀嚼的部分,这部分我们人体对食物做出了怎样的处理呢?”随即教师让学生齐声回答,也可以挑选几个学生单独回答。这样当视频播放完毕之后,这堂课的知识也随即回顾完毕,而且学生还可以在视频中发现一些课上没有的知识,教师也可以随即教育学生吃饭的时候应当细嚼慢咽、合理饮食,为学生构建起健康的饮食习惯。

2.5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思维

小学科学虽然是一门科普类型的课,但是培养科学的思考习惯也是科学的教学目标之一,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弥补传统教学中的很多缺陷,使一些原本不能够呈现到课堂上的内容也能够使学生非常清晰地看到。这样能够非常有效地增加单位时间内的知识量,而这些知识量能够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植物的生长过程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学生通过连续的图片或者视频便可以看到植物的生长、繁盛、衰弱、死亡。植物如此,世界万物其实也是如此,包括人类乃至家族、国家、社会等,都是一个波浪状的起伏状态,没有永远的繁盛,也没有永远的低沉。这种见微知著的思维便是多媒体的冲击带来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科学课堂中,有利于创新型课堂氛围的营造,也能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科学教学改革,让科学内容更形象地呈现,会让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并且具有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究者,提高综合素质。

作者:程显俊 单位:平度市旧店镇海尔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