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组织策略探究2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科学教学组织策略探究2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科学教学组织策略探究2篇

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细化的意义

教学活动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开展,只有确定了教学目标,才有相应的教学方向和计划。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有利于保证整个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制定出科学、合理以及具体的教学目标有利于保证教学内容的贯彻执行和教学的有效性。通过细化教学目标,能够让参与教学的活动主体,即教师和学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此外,细化教学目标的另一个好处是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目的,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教学目标细化的实践过程

笔者在对《汽化和液化》这一课进行教学时,将教学目标细化至教学的各个环节。

1.课标解读

通过对《汽化和液化》这一节的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现象:汽化和液化。本课教学设计思路主要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并学会体验探究过程,从而提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获取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课堂交流合作的能力,最终培养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

2.学情分析

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较为熟悉,但是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分析以及归纳。因此,为了提高初一学生对这两种基本现象认识的深度,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和思考的能力,可以尝试从教学环节设计入手,对学生加以引导。

3.教学目标细化

了解和掌握两种物理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熟悉液体沸腾的规律;能举例说明汽化和液化现象;使学生掌握实验测量的技能;培养和提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意识和学会实验的习惯。

4.学法指导

《汽化和液化》这一课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课堂教学的大讲台,从生活中可以提取丰富多彩的素材。所以,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走近实际中的科学,接触身边的科学知识,并以此引入新课。

三、教学目标细化的策略

1.确保教学目标的细化有阶段性

初中科学教学目标的细化,首先要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呈现阶段性的这一特征来,针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对初一学生的教学目标应是对其进行拥有对科学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培养,同时注重做好小学与初中科学教学的课堂衔接;对初二学生的教学目标是对其进行思维能力和学习态度的重点培养,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广阔性和创造性的挖掘;对初三学生的教学目标应是注重学生科学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包括分析问题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2.做到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层次

农村与城市初中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差异较大,即使是农村同一所学校的同一个班级内的学生除了大部分来自农村,但也有少数部分来自城乡结合部的地方。这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甚至在生活经历和实践能力上也有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班级内的不同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对知识的认知能力的差异。因此,对科学教师来说,教学目标的制定和细化,都应顾及学生的差异性,应尽量让目标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从而实现“优生更优,中生变优,差生变良”的目标。

3.使教学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制定的作用是为了引导教学,只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发挥其实际作用,而目标若是制定的不明确,则没有实际用途,还不如不制定。在进行教学目标细化时,应以教材为根据,要仔细分析和研究教材的内容设置,按照科学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要求去制定教学目标,同时还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除此之外,教学目标在语言的组织上应坚持简明、易懂以及具体化的原则。

4.注重对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认真解读

真正有效的教学和备课应当是在仔细研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实现,而非对教材的生搬硬套。对课程标准进行细化解读,有利于深入理解课程标准中的教育理念,继而将课程标准中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操作中。为了深入贯彻新课程标准,应当认真了解和认识课程标准,并将教育理念烂熟于心,此外,还应在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做到胸有成竹,只有做到以上两点才能掌握课程标准。

作者:宗早建 单位: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海溪乡学校

第二篇

一、精设科学探究情境,渲染互动氛围。

我们首先要创设情感情境。科学教师要用自身的幽默和睿智感染学生,不要吝啬自己的笑容,用微笑融化学生,用积极情绪和信任感染学生,获得情感共鸣,为学生提供情感的兴奋点,促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其次要创设科学探究情境。利用科学故事、模型、图像、动画、实验等各种丰富的有趣的科学素材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动机,给他们精心创设任务情境、问题情境、操作情境、展示交流情境等探究情境,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支撑点和探究的渗透点。例如,在教学《食物的消化》一课时,我为了吸引孩子的探究兴趣,同时又快速引入课题,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西瓜子历险记”的科学童话情境:一个炎热的夏天,小马虎为了降温解渴,从冰箱拿出一个大西瓜,囫囵吞枣地吃了起来,一不小心,将一粒又黑又大的西瓜子吞了下去,西瓜子在湿漉漉、黑乎乎的环境下展开了它的历险旅程,西瓜子都经过了哪些地方,遇到哪些危险呢?让我们跟随西瓜子一起来探险吧!孩子们带着强烈的好奇与疑惑投入到下一步探究活动之中。让我们根据具体探究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创设一个孩子乐于探究的科学情境。让师生在良好情境中探究互动,体验到探究成功的欢乐,感悟到智慧的力量,发挥创造的潜能。

二、精选科学探究材料,丰润互动素材。

“探究互动”式科学教学是在愉快互动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丰富的材料是学生顺利开展探究活动的保证,材料是孩子活动的对象,是教学内容和目标呈现的依托,是孩子思维的基石。精选结构性探究材料,丰润互动素材,是有效互动的关键。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为了能够使学生经历丰富的探究过程,科学有效地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了保鲜袋、气球、口哨、队鼓、黄豆、音钹、塑料尺、橡皮筋、矿泉水瓶、泡沫小球、音叉等材料,先让学生通过吹口哨,拍打吹鼓后的保鲜袋,将吹足气的气球放气,击打音钹等有趣的操作使学生欣赏、感知声音,接着让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出猜想,并利用一些材料来探究验证猜想,学生通过把塑料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拨动塑料尺的另一端,听到塑料尺发出“嗡嗡声”,看到塑料尺在不停振动着;学生通过用手去弹拨拉伸后的橡皮筋拉,发现橡皮筋发生振动时产生“飒飒”的声音;学生通过往装有泡沫小球的矿泉水瓶吹气,听到了“呜呜”的声音,通过发现泡沫小球在瓶内飞舞的现象感受到“呜呜”声是由于瓶内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学生通过敲打队鼓,听到“隆隆”的鼓声,看到队鼓上面黄豆的跳动,感悟到鼓声是因为鼓面的振动而产生的。孩子们通过与材料的互动,与老师的互动,与学生的互动,在丰富的探究活动中获悉声音产生的原因。

三、精心科学探究调控,提升互动实效。

科学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要有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潜能性发展,除了精心预设活动过程,更重要是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施行科学探究调控,提升有效探究互动的保障。当下一些科学课中的互动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多一问一答的师生互动,少集体合作的生生互动;多表面热闹的浅层次互动,缺智慧碰撞的深层次互动。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探究活动动态,及时有效地对学生探究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控。例如,在教学《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时,我采用了开放式教学模式,在教室一角开设了一个“材料超市”,“材料超市”中有火柴、蜡烛、纸蛇、棉线、木棍、纸杯、玻璃瓶、线香、水槽、热水、酒精灯、垃圾袋、保鲜袋等实验材料,我先引导学生讨论设计探究活动方案,然后让各小组根据方案自主探究。学生看到这么多好玩的材料,都争先恐后地拥到超市选择材料,有些学生只顾好玩,选择了一些与实验操作没有多大关联的材料。探究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个小组在做“热气球”时,选择了比较厚重的垃圾袋,结果垃圾袋都烤融了也无法升空,我当即去指导他们分析原因,引导他们选择了比较轻薄的保鲜袋,实验一下子就成功了。孩子们看到热气球缓缓升空,兴奋得欢呼雀跃。那种看似热闹的虚假互动,过多的自助餐式的实验材料的非但没有起到发展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反而降低了探究的效果。我们平时对探究实验材料要给以合理调控,选择和提供要有明确的针对性,不要搞那么多无谓的低效的开放。互动课堂是灵动的、有张力的课堂,互动探究是深化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应然要求。让我们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彰显互动精神,提升探究实效。

作者:屠利峰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花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