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在生活的土壤中成长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让科学在生活的土壤中成长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让科学在生活的土壤中成长思考

摘要: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是对在教育中渗透生活元素的精练总结。他强调“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充分体现了生活对教育的重要性。科学作为一门探究现实世界自然奥妙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更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最终服务于现实生活。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合理运用到小学科学教育中,充分彰显了教育的本质。以学生生活为切入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小学科学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与研究,增强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都是死学校。”这一席话深刻阐述了开展生活化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入手,搭建生活与教育的联系,才能聚焦教育的真谛,开展“真教育”,培养“真人才”。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学科,开展探究式学习是小学科学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育理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教师要从思想上正本清源、革故鼎新,深刻认识到生活化教育理念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措施将生活化教育理念恰如其分地融入科学教学中,为小学科学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生动活泼的科学课堂,使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1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科学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1]”。这一理念与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是完全契合的。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将生活化教学法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已经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就是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贯穿科学教学全过程,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恰当运用生活资源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营造生活化的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科学探究中,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小学科学教育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2.1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兼顾知识、社会、儿童三者的需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整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科学小知识,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并得出结论。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并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使其深刻体会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测量气温”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物演示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气温计的结构、读取气温计数值及测量气温的方法。随即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入手,将教室作为气象站,让学生充当气象员,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气温计观察测量当地一天早、中、晚的气温数据并做好记录。学生连续观测一周的气温,并根据数据将每天的气温绘制成柱状统计图。在观测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当地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将生活教学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掌握正确测量气温的知识,并将知识合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2.2有助于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科学概念

现行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内容是围绕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组织和开展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概念的形成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主要根据客观事实而来,坚持“眼见为实”的观念。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能够将抽象、复杂的科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以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杠杆”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活化情境,提供了一些测量重量的器材如杆秤、杠杆尺及钩码等,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使用和操作这些仪器,能够观察到当杆秤、杠杆尺两端平衡时两边的重量是相等的。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要仔细观察几种仪器的共同特征,进而认识杠杆的原理。在学生理解了杠杆概念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杠杆中的阻力、动力和支点。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科学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应用科学概念。

2.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教育是水,生活是源。”生活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要围绕生活进行,如果教育脱离了生活,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也就失去了根基,成为无本之源。《标准》强调要“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1]”。因此,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构建富有生活情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投身于科学学习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前可让学生观察家中食盐和蔗糖的溶解情况,并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观察结果进行提问:“当水的质量一定时,能够溶解无限多的食盐或蔗糖吗?相同质量的水,它们溶解食盐和蔗糖的能力一样么?”教师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发现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3小学科学教育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3.1契合性原则

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对生活化素材的选取。教师所选择的生活化素材要契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能为了“生活”而“生活”,那样反而会造成教学偏离课程标准,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时要将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为第一要义,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选择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素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小学科学的学习兴趣。

3.2贴近性原则

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挖掘和选择生活化素材时,一方面要注意生活化素材与小学科学教学需求的契合性,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教学素材与学生心理特点、生活实际的贴近程度。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生活化素材,为小学科学课堂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3.3常态化原则

小学科学教育实施生活化教学是个系统性的工作,生活化教学要与科学教学融为一体,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发挥好生活化教学的优势,教师需要认真了解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多措并举地将生活化教学贯穿各个教学环节中,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科学课堂。

4小学科学教育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4.1巧妙引入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不够了解。教师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丰富实验素材,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为此,小学科学教师要精准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科学设计实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种子发芽实验”教学中,为丰富实验的生活元素,教师应鼓励学生各自准备喜爱的植物种子如瓜籽、红豆、花生、玉米等。在实验开展之前,要充分引发学生的讨论,鼓励学生阐述各自对实验的认识。随后,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提出“促成种子发芽的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事实上,由于此类问题在生活中极为常见,学生往往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能够回答出基本的“水、阳光、泥土”等,但他们的生活经验往往相差很大。为了进一步验证学生的观点,教师可引申出实验的目标、方法和内容,满足学生对于此类问题的求知欲望。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质疑,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让课堂教学成为“有效实践”,并将实验延伸至课外,让学生保持持续的专注力,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并及时汇报实验成果。由此可见,利用生活化的实验教学,能够将实验贯穿教学全过程,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探究欲望,于科学教学而言极为有利。

4.2优化生活化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能够适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即依赖生活化元素的融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教学方法优化的维度分析,小学科学往往源自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结合生活现象,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与思考,善于发现身边的科学现象,赋予小学科学教学更大的探索魅力[3]。通常而言,小学生正处于科学素养的启蒙阶段,更需要借助生活载体引领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方法,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可利用故事法、角色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延伸拓展。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动物之间的联系,比如草、鹰、兔子之间便形成了简单的食物链,从而理顺食物链的结构,使教材知识转化为生活认知。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提前做好各类素材的准备工作,可以以游戏活动为载体进行呈现,为学生制作草、鹰、兔子等头套,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和启发,随机进行问题创设,如“如果老鹰从食物链里去除,将会发生什么?”等。此时,扮演老鹰的学生可从教学情境中退出,让其他的学生继续进行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故事的发展,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和分析食物链断裂的最终结果。学生可以清晰发现,没有老鹰威胁后的兔子会肆无忌惮地繁殖、啃食青草,最终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事实上,这种教学模式不再停留于刻板的文字教学,能够使学生沉浸于生动的真实场景之中,并通过食物链的变化进行直观的验证,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和拓展空间。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本质上理解保持食物链完整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由“灌输式教学”向“探究式教学”的转化,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而且能够促进知识的有效传导,无疑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4.3创设生活化实践活动,挖掘教学载体功能

作为实践性学科,小学科学教学应当借助科学活动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真正了解科学的要义和本质。同时,科学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掌握。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基于生活化的科学活动创设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之一。因此,教师既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科学实践,又要注重对生活化素材的挖掘,力求与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相契合,达到事半功倍、触类旁通的效果。在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土壤里有什么”教学中,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教师应当创设良好的实践探究环境,如准备活动场地及活动素材等。可以利用学校的空地进行实践教学,向学生布置观察土壤的实践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操作,对土壤进行观察、分析和讨论,增加学生的科学实践体验,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利用极具趣味性的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室外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须制作、分析记录表格,并在观察和思考后普遍认为土壤中包括水分、空气、腐殖质、粘土、砂砾等物质。教师则可以针对实践结果进行延伸探讨,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质为什么会出现在土壤之中?它们的存在对于土壤和植物有何影响?”等问题,学生会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水分可以保持土壤湿润,砂砾可以让土壤更加透气、松软。事实上,将科学问题的探究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能够极大扩展教学维度,有助于学生系统性地掌握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从而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

4.4布置生活化作业任务,夯实科学探究基础

小学科学教学是一个持续观察、发现和探究的过程,因此小学科学教学必须遵循基本的科学规律。教师要布置生活化作业任务,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此外,课堂教学往往存在局限性,单纯依赖课堂教学难以真正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加之现阶段“双减”政策的有力落实,更应当在课后作业上有所创新。为此,教师应当利用生活化作业任务的先天优势,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减轻学科作业给学生带来的负担。在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动植物”教学后,为了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学习需求,设计出高质量的生活化作业,并以任务的形式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具体而言,教师可围绕探究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或亲子活动的方式开展一项动植物生态调查,如记录本小区或一定范围内的动植物生活,找出它们在生活区域、生长条件方面具有哪些显著的特点,从而创新小学科学的作业形式,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探究的乐趣、感悟成功的喜悦,拉近心目中科学和生活的距离。

5结语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小学科学教育受到高度关注,生活化教学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及实践价值。因此,要想真正推动小学科学的学科发展,教师势必要以生活化为依据,围绕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学习特点,努力将生活元素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尝试利用生活化特点打造出高效课堂,不断创新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营造良好的小学科学教育环境,厚植培育科学素养的肥沃土壤,从而实现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5.

[2]刘春兰.小学科学教育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浅析[J].语文课内外,2020(8):63.

[3]朱进钦.让科学扎根于生活:论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课堂的探索[J].文渊(高中版),2020(1):993.

作者:唐梓兰 单位:甘肃省古浪县城关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