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变构学习理论下小学科学教学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认知内化,积极转变自身授课模式来落实新课改基本精神,解构先前概念,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一教学改革模式与变构学习理论不谋而合,在该种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启动元认知策略,将传统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探究式教学模式,更加符合核心教育目标,提升学生操作能力和认知水平。为了探究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笔者以变构学习理论为视角,分析该种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分析其与核心素养教学之间的关系,发现该种教育方式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提升其学习自主性,突破教学难点。因此在今后工作中,应该立足学生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构建知识情景,引导学生深入科学探究,提升其思考能力,最终强化科学观念。
一、变构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变构学习理论从本质上讲属于深度学习的范畴,更加注重在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构建新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包括书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也包括理论与实践操作之间的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大任务、大情境统领下的新型教学理念。可以提升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动性,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其在反思中提升批判精神,在单元知识整合中学会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最终从技能、知识、情感、态度等方面,促进学习有效性,提升小学生综合发展能力[1]。
二、小学科学教学创新路径———以变构学习理论为视角
为了探究变构学习理论视角下,小学科学教学的创新路径,笔者以《认识水》为例,立足学生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与学生共同探究水的基本性质,描述水的特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适当进行趣味性导入,最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构建教学目标,构建知识导入情景
在《认识水》一课中,教师立足知识构建、技能强化、情感培养这三个维度,结合教学难点,让学生综合观察水的性质,意识到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让其学会分辨“白色”和“透明”。然后在主课堂授课时,教师通过“风吹皱面皮,斧砍无痕迹”“箭射没有洞,雨来成碎锦”“用手拿不起,用刀劈不开”等谜语,让学生猜测谜底,以此来判断学生对生活事物的观察情况,通过简洁易懂的方法,让其对水有初步认识。之后提出互动性问题:如何来判断杯子装的是水,我们应该如何观察?学生畅所欲言,给出答案,可以用眼睛看、用鼻子闻,也可以喝一口尝尝味道。通过该种方式,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为后续变构学习理论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巧用实践活动,提升科学兴趣
通过互动提问,教师基本了解学生对水性质的了解程度,之后在三种教学目标指引下,与变构学习理论相结合,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培养其科学研究能力和质疑精神。比如多数学生回答道:水是无色无味的,那么教师提出:无色具体是什么样子的?之后将一杯(透明的玻璃杯)牛奶和一杯水放置在讲桌上,让学生用语言来形容“透明”的概念,部分学生回答:只要能够通过物体看到物体背后的事物(水可以,牛奶不可以),那么水就是透明的,接着教师按照学生回答,拿出一个雪碧塑料瓶(空瓶),并追问学生,该瓶体是“透明”的吗?部分学生给出否定答案,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知道白色、透明和颜色之间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元认知。最后由学生总结得出: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2]。此外,在课堂上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玩水实验”,将水球捏成不同的形状,让学生感知水的具体形态,或者将水球中水倒入杯子、盒子等不同形状的容器中,之后引出“液体”概念,将可流动,并且形状不固定的物体称为液体。最后利用多媒体信息设备,通过亲身示范,为学生讲述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情况,让学生知道我们身边的淡水资源是非常珍稀且匮乏的,让其从小树立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在学生原有知识架构中实现深度学习,树立科学概念,丰富教学知识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捏一捏、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看一看等),建构新的概念体系,实现深度学习,完善知识建构[3]。综上所述,变构学习理论的渗透为小学科学教学创新提供可能,因此在今后工作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适当进行趣味性导入,立足学生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落实新课改精神。解构先前概念,在学生原有知识架构中实现探究互动式学习,树立科学概念,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最终提升学生探索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从学习科学看“有效学习”的本质与课题:透视课程理论发展的百年轨迹[J].全球教育展望,2019,48(1):25-45.
[2]王玉玺,张妲,钟绍春,等.基于电子书包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以小学科学教学为例[J].2021(1):95-100.
[3]田维胜,余霞,罗跃忠.融入STEAM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思考:以“蚕山的制作方法和创意设计”一课开发为例[J].新教育(海南),2020(11):17-19.
作者:陈晨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第三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