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科学教学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科学教学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摘要】小学科学作为非常贴近于生活的一门学科,在新课标背景下,逐渐受到各省市学校的广泛重视[1]。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初阶段科学意识以及科学素质的重要职责。为了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小学科学的教学方式需要积极地进行优化与改变。因此,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工作应当主要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以及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旨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对新事物的探索能力。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往往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从而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鉴于此,本文将针对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习习惯;策略

作为启蒙性质的小学自然学科,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重点通常在于激发出学生对自然当中存在的科学元素的探究兴趣,引导其能够养成利用所学科学知识以及方法去解决学习实践中所存在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2]。小学阶段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意识、创新精神、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往往是在科学学习中养成的。目前来讲,我国仍旧有少部分小学并不重视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仅着眼于语文、英语、数学的教学,使得学生缺乏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从而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而另一部分学校在科学课程中培养学习习惯的方式仍旧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行及时的优化与研究。

一、利用科学教学培养良好习惯的优势

(一)提升教学质量

一般来讲,学生学习习惯的优劣程度会直接的影响到他们学习的效率,进而影响到教师课堂的教学质量[3]。因此,科学教师在授课中需要有意识的利用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理,帮助学生养成优秀的习惯。唯有如此才可以不断增强学生学习质量,提升其学习成绩,从而提升他们学习的信心。此外,教师还需结合实际状况,合理运用相关教学方案,培养其优秀的学习习惯,全面提升各科教学质量。

(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时,会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而教师若是加以引导,学生就会自主进行探究,自主观察,进而独立思考问题,或是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这一过程对教师而言,是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得教学效率与质量得到充分保证,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在科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

(一)引导学生们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精神是小学科学教学任务中的核心任务,而与此同时,在科学授课当中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指标[4]。学生只有在探究习惯的驱使下而进行的自主探索与研究活动才更有意义,对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更有帮助。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旧有部分教师在学生不进行自主研究环节就找教师帮助解惑时立刻将正确答案直接毫无保留的告诉学生,不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不会利用启发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真理。如此一来,得到正确答案变得轻而易举,就会使学生丧失自主探究的欲望,进而使得学生自主探究与思考的能力受到拘束。因此,课堂实践教学中科学教师应当着重引用启发式以及引导式的教学策略[5]。例如,在对小学科学《磁铁有磁性》这一节内容进行讲授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玩磁铁”的方式,使得学生在“玩”的同时发现磁铁的特征,当学生通过“玩”观察到磁铁可以吸附物体时,教师便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对比实验,进一步检查磁铁都可以吸附哪些物体,比方说纸张、小刀、布片、铅笔、钢笔等。又如,在对关于“斜面”的内容进行讲授时,教师需要依据“斜坡”可以节省力这一知识点来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引导式教学:“假设现在有三种不同坡度的斜坡,将相同重物分别从坡下拉上来所用的力相等吗?”使学生带着疑惑学习科学课程,自主的去探索出问题的答案,“斜面是可以节省力的,坡度越小所用的力就越小,反之则越大”。这样一来,经过教师引导与启发的教学过程,学生会逐渐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6]。

(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养成手脑并用的习惯

依据以往教学经验发现,小学生的性格与年龄决定了学生更喜欢实践课堂的现状,学生更喜欢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而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学到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够可以做到学以致用,由此可见,仅仅只对课本进行讲解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因此,小学科学的教学模式应当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对电路连接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做有关于小灯泡的电路实验。学生在亲自动手连通电路,排除重重困难,看到小灯泡亮了之后,抽象化的科学知识就变得更加具体化,使得学生对电路知识点的认知更加渗透,同时提升了其动手操作能力,使其在学习中不仅仅动用了大脑,还进行了实践推理与证明的过程,养成手脑并用的学习习惯,使得教学效率最大化。

(三)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在小学阶段,科学教师的教学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使得学生从小就懂得眼见为实、实事求是的对待科学的态度[7]。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与角度观察事物并且进行分析,使得学生们通过观察养成细心、耐心的观察能力,从而培养学生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观察科学现象的学习习惯以及态度。只有学生具备了非常敏锐的观察力才可以高效率的学好科学知识,为往后初高中理化知识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思路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时需要引导学生时刻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提升学生观察能力,帮助其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在教师讲解“混合液体”体积变化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小实验,亲自观察实验现象并且将观察到的数据进行记录与对比,首先用两烧杯各称取酒精100ml、水100ml,而后将这两种不同液体都倒入同一烧杯当中,经过混合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且指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这时候部分学生可能会认为需要观察颜色、部分学生会以为需要观察气味,从而无法准确的进行观察。教师就需要启发学生明确观察方向,“混合后的体积与之前体积有什么样的变化”?学生会惊奇的发现混合后体积不到200ml了,从而产生疑惑,教师指出其中的科学原因,出现这样的现象是由于两者中密度不同。由此可见,在对零散事物进行观察时,教师可指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观察。由于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受年龄限制,往往会不能快速准确的找到观察的侧重点,此时就需要教师加以指引使学生找到观察方向,使其逐渐形成有目标的观察习惯[8]。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教学侧重点不应该仅仅只重视学生科学成绩、或是学生对科学知识点的累计,而是更应该着重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善于观察、善于实践、学以致用的良好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运用良好的习惯及科学知识,认识科学现象、自主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地提升其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学生今后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祥海.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名师在线,2019(26).

[2]邱海燕.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甘肃教育,2019(14).

[3]李常红.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N].发展导报,2019-06-11(017).

[4]武仲万.小学科学教学中关注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8(24).

[5]韩晓玲.论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当代教研论丛,2018(02).

[6]虢立泉.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09).

[7]钱惠敏.浅议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课程教育研究,2016(19).

[8]李彬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课程教育研究,2016(12).

作者:李秀 单位: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双龙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