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微课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微课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也进一步更新,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育资源,逐渐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小学科学课程操作性强,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将微课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协助师生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微课在国内研究起步较晚,开发与制作的水平较低,忽略了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还没确立成熟的应用模式,微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与解决。

关键词:微课;小学科学教学;应用

2011年,胡铁生提出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微课,开启了我国微课的研究历程。他认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实施活动[2]。随着信息共享时代的到来,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日益普及,微课以其短小精悍,使用灵活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小学科学课程注重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微课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内部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微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增强课程趣味性,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

2017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表明: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3]。针对这样的发展需求,各地教师应该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顺应时展的需求,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新旧的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微课灵活多样,可以借助视频、动画的方式将知识化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构建学习情境,将知识直观的呈现给学生,以触发情境记忆进而加深语义记忆。如:《水的三态变化》这一课,微课程中将小水珠拟人化,展示出它蹦蹦跳跳的到处玩耍,以至途中不断遭遇严寒酷暑,随着散热、吸热、散热等过程,自身发生液态、气态、固态等三态间不断交替变化的整个过程。课程短暂而清晰,让学生在欢快的教学情境中深刻体会固液气三态变化及热量转化的原理。小学生形象思维有所发展但逻辑思维还不完善,凭仅有的生活经验和自我意识中原有知识相互结合能想象到的三态变化过程范围有限,结果单一,方向不可逆。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应用微课,使教学内容变得更生动,增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世界的动机,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探究适宜条件,促进微课自身发展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特征可以概括为短、精、灵三点,但其定义在国内众说纷纭尚未统一,关于微课自身技术研究的文章较少、常见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对于实践操作模式的研究不成系统,空间较大。2012年至今,国内关于微课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有微课资源平台建设的,也有微课程硬件技术的。但微课内容不精细,教学环节的组织设计简单,各微课间缺乏逻辑联系;开发技术水平较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重学习内容而忽略了与现实课堂和学习过程的整合等问题显著存在。基于这种现状,微课自身还需进一步发展。微课是信息共享时代的产物,受网络弊端影响,其应用前景有待观瞻。将微课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通过课堂问答、师生间反馈交流,能对教学效果进行实践检验,进而调整其应用的时机和场景。同时,教师在观摩和点评微课实效性的过程中,也学习并参与了微课的制作和开发过程,能够促进微课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提高微课标准化水平[5],促进微课能够满足新时代教育的需求而发展进步。

(三)灵活使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注意力难以集中且持续时间较短。对课本知识点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难点,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微课以知识点的讲解为主,主题明确,目标单一,内容深而不广,适合学生针对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微课时间短、容量小、可重复播放,利于学生自由掌控学习进度,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具体表现于:完全理解知识的同学,可以用来查缺补漏,温故而知新。没有掌握课程内容的同学,可以利用等车、排队、坐公交等碎片化的时间过渡学习,进而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小学科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将微课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探究合作的学习环境。同学们互相交流、各抒己见,在相互质疑中,提出并接受创造性的想法。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也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使学生学会全方位的思考问题。小组学习过程中,各成员相互协商,轮流发言,增强学生探究合作的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使粘液质、抑郁质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突破自我,树立自信,身心得到协调健康的发展。

二、微课在小学科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微课内容设计不合理

微课的开发和使用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关技术还不成熟,其中,微课内容设计的科学化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浅显容易的内容多数学生都能理解,操作简单探究性强的内容需要学生实际操作。具有一定探究价值且操作复杂危险的课程,才有必要开发和设计微课,辅助教学。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对微课的使用仅流于形式。有的内容浅显却单独成课,如:《一天的食物》:有的时间分配不合理,练习多于讲解,如:在《米、分米、厘米的认识》。还有一些操作性强的课程内容,微课代替了学生实践操作,如:《摩擦起电》等。

(二)教师应用不恰当

微课主要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要求学校提供现代化教育教学环境,而一些农村中小学不具备现代化教学条件。另外,小学科学属于新兴的边缘学科,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部分教师虽经验丰富,但不能及时掌握新理念,学习新技术。对微课的认识还处于概念性理解的层面,没有深入到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工作中。有的教师把教学视频部分截取,分享给学生作自学材料,但他们忽视了截取的教学片段,教学环节和知识体系不完整,并不能列入微课范畴。还有的教师每堂课都用微课,忽视小学科学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不顾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比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在这一课中,认识声音的产生关键在于“振动”,而物体的“振动”在课堂中实验不仅简单方便,而且气氛活跃,能够使学生轻松直观的接收新知识,远比微课教学的效果好得多。另外,微课与传统教学有所不同,但二者相辅相成,交互使用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但在教学实际中,一些教师将微课完全独立于传统教学方式之外。比如,《简单电路》课时中,单纯使用微课,缺少必要的信息反馈、互动交流,使“微课”成为学生学习系统知识的阻碍。

(三)学生使用不科学

微课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在众多资源中选取适合自己的、设计精湛而有价值的课程需要一定的鉴别能力,这无疑是对学生筛选信息能力的检测。小学生缺乏经验,可能因选取课程不标准而浪费时间甚至造成认知偏差。微课短小精悍,学生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灵活使用,但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不完全,具有独立性和依赖性的双重性格,微课以网络为传播媒介,对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受网络弊端影响,小学生自控能力差,不能科学地使用数码产品,长期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的确存在,而且不在少数。因此,学生使用微课进行学习时,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监督和引导。

三、微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一)微课内部的调整与完善

1.选择必要知识,合理使用微课。微课的三大要点(重点、难点、焦点)和三大特征(系统性、完整性、自足性)应和谐发展,也就是说:要结合教学内容考虑微课应用的必要性。[9]在学习《溶解》这一节课时,小学生抽象思维尚未完善、缺乏生活经验。对这样的学生群体,仅靠口头讲解根本不能理解物质溶解过程。演示实验又不易观察现象、难以控制变量。这种情况下可以播放一段微课视频,显性的展示砂糖在水中的变化过程:由大颗粒变成小颗粒,最终溶化在水里。通过微课,同学们简明直观地领悟到“溶解”的奥秘,迅速掌握了影响溶解快慢的各个因素。

2.完善知识体系,科学设计微课。关于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必须明确:短小精悍针对性强、教学环节完整、知识体系完备。微课不仅是单个知识点的设计,也要兼顾专题设计,努力开发系列化的微课。教材是按照知识的顺序性和逻辑编制完成,因此,在对重难点深入讲解的同时,应该重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设计微课,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调动学生兴趣,合理美化微课。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生命、物质、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教学中涉及的概念较为抽象,现象也不易观察(如:月相、星座、力等),仅通过常规的教学手段,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微课形象直观、加强了知识的趣味性。比如:《火山喷发》一课中,由于火山喷发是一种难以亲身经历地质现象,教师可借助微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将其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印象深刻,轻松掌握了教学内容[10]。

(二)微课与外部教育环境相互融合

1.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各知识点间存在内在联系,具有一定顺序性,但形式单一、枯燥乏味。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难以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教学内容。而微课内容精简,环境多以卡通形象为主,生动有趣,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但课程内容以教学重难点为主,各个课程之间相对独立,学生难以融会贯通。二者各有利弊,应该将二者结合,优势互补。比如:《一起看星座》中,课程导入阶段为同学们播放了一节微课,在视频中依次呈现出: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等星座图像并配有简短的介绍。同学们看着形态各异的星座图像,新颖而好奇,目不转睛地眼睛里透露出满满的求知欲。接下来,教师说:“同学们,在三维空间中,很多恒星不一定有实际的关系,身处于其他的星系,看到的星空将会完全不同。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探索星空与星座的奥秘!”这样,交互使用微课与传统课堂,使它们协调发展,共同提高教学效率。

2.提高教师水平增强应用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担负着教育者、指导者的责任,是协调带领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角色。教师应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方式,积极参与微课的开发和制作过程,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场合应用微课,发挥它最大的效果,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

3.充分利用网络促进资源共享。因特网的出现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和课堂教学相融合是数字化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可以借助网络的优势,在课内外搜集学习相关的微课程,不仅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化发展。如:在《动物的繁殖活动》这一课时,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课上和同学们分享交流,使大家对各类动物的繁殖活动都有所了解。在交流过程中,表现出共同兴趣的同学可以自由结组,深入探究某动物的繁殖活动。一些制作精良的微课程可以相互推荐,实现资源共享。总之,小学科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世界的探究兴趣和能力,微课能够增添课程吸引力,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将微课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合作能力,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二者的结合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罗天兰,王忠华.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13(07):90-93.

[2]霍韵婷.微课———让信息技术课堂锦上添花[J].基础教育课程,2014(12):4-7.

[3]林梓华.小学科学教育:机遇与挑战[J].新教育,2017(10):13.

[4]蒋新花,张玲玉,徐素花,王琳琳.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微课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04):121-122.

[5]孟祥菡.师范生微课作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16.

[6]王静.小学生课堂倾听现状及策略研究[J].文教资料,2017(06):239-240.

[7]刘畅.浅谈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7):34-35.

[8]苏娟.依据气质类型对学生因材施教[J].广西教育,2010(08):22-24.

[9]黄兰.微课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

[10]刘甲平.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

[11]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15-18.

[12]倪勇.浅谈使小学科学教学更有意义的教学策略[J].教育观察,2017,6(20):125-126.

作者:闫长艳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