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解析(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解析(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解析(10篇)

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策略

【摘要】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特别是对于刚接触这方面知识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种种原因,科学的教学效果不是太理想。结合实践与大家共同探讨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在我们传统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教学方式一直较为单一。在课堂上,多数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课本上的知识,不太注重讲解基本的原理知识,也很少进行实验来验证书上的内容。学生们在学完后,除了背下一些小小的知识点外,别无收获。这种方式学生们当然不会有什么兴趣,也与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相背离。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不利于科学课程的开展。

2.教材内容编排比较随意。笔者观察现在很多的小学科学教材都不够理想,特别是许多学校在取教材方面比较随意,订的教材在许多方面都没有体现出科学这个学科的特点。杂乱且没有目的性,学生们看了一头雾水,教材也不知道从何讲起。非常不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科学这门学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学生们的科学知识,培训他们基本的科学概念。但由于教材和教学设备方面的原因,在教学中根本达不到较好的效果。甚至会误导学生们的基本观念,认为这门课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学不学无所谓。笔者认为应该选取与学生们的接受能力相符的教材并符合当地的特色。条件好的还可以适当上采购一些实验设备,条件差点的,可以在生活中就地取材,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不够系统规范。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不像数学语文那样有着较为系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及相关工作者研究的也比较少,再加上许多教师并不是这个学科的专业人员,许多学校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任教,也就是说当副科来对待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当然不会太好了。对教师来说,科学不是他的主课,也就愿意再准备这么多东西。可以说这就是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不规范造成的。

二、教学策略

1.提高学生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的重要性,许多人能够取得不俗的成功,也是在兴趣的驱动通过努力取得的。这句话当然也适用于小学科学教学。小学生对学科没有兴趣也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特别是由于刚接触这方面的知识,许多学生并不知道有什么用,也不知道在生活中的科学的意义。因此,教师在多利用于教具和实验设备多进行实验来验证一些生活中的原理和现象,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引导学生们自制教具来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相信许多有趣的实验会大大加强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如在课堂上用酒精等加热试管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观察酒精的燃烧,观察火焰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灯芯不会烧着等。虽然可以不会得到什么准确的答案。但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吧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同时也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然后再讲解效果会好的多。这样的讲解学生们理易于接受,且记忆深刻,为之后的学习也打下了基础。

2.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在科学课堂上,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学生们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主动观察意识比较薄弱。或是不知道如何观察,应着重观察什么,观察的能力处于刚刚发展的阶段。我们知道,科学要求我们透过表面看本质。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以初步学习观察的方法,最终习得观察的能力。在观察后,还要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总结,以便进一步进行思考。如在学氧化碳时,教师一般会准备一些澄清的石灰水来,让学生们用小管子向里面进行吹气,来观察有什么反应。但笔者在进行教学时,发现许多学生说并没有看到有什么现象发生。但教师知道是能观察到一些现象的,但学生们由于观察能力弱,坚持看不到什么。这时,笔者又在边上摆上了一杯白开水,让学生们吹一下,然后进行对比。这时,学生们一下子就看到了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水变浑浊了。然后,教师再讲解石灰水为什么会变浑浊,会容易的多。因为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跟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沉淀的缘故,所以才变浑浊,这样学生们不但知道了二氧化碳这种气体的真实存在,而且还知道了人会呼出二氧化碳,可谓一举多得。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不但能够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而且非常有助于后续的科学学习。

3.明确教学目标进行系统地教学。在学样,科学教师要负担起一定的责任,多为学生进行考虑。特别是在教材的选用上要多和学校进行沟通,引起一些质量较好的教材和教具。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设置要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做到宁少勿滥。事实证明,散乱的知识也会增加学生们的心理负担,甚至会起相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林,彭蜀晋.科学教育专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09).

[2]杨建朝.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0,(07).

作者:王世满 单位:山东省曰照市莒县东莞镇中心小学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思考

摘要:小学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且生活中处处皆科学,科学的来源是生活,并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所以教师需要充分地利用好科学这个大舞台,开展科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科素养。本文主要概述小学科学教师的生活化相关内容,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不断地深化学生对科学的认知,用以提升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科学课程的标准中指出,重视小学生对周边世界的探索能力培养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并要求在教学中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开展科学学科学习,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生活,并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生活中处处皆科学,生活是科学的本源与归宿,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密切,一方面科学源于生活,另一方面科学服务于生活,作为生活的工具。科学教师需要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生活与科学间的联系,进而能消除科学的神秘感,使学生愿意接触这门学科。

一、生活乃科学之源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提出学生进行学习需要在生活的基础上,并能在主动活动中进行自己知识的构建。其实学生走进了教室不是一无所知,在日常的交往、学习、生活中都开始形成自己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进行知识学习不仅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进行知识构建的过程,主要是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能借助于新知识或者原有的知识进行内容的填充,使其自己总结了一定的经验。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将生活熟悉的素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使用生活化的情景更好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得学生能对知识学习保有一定的热情度,进而能获得较好的知识学习效果。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传授三年级科学中《比较水的多少》的内容。教师先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为何每天人要喝很多的水,并让学生统计一下日常生活中人合理的水摄入量是多少。此刻学生被教师的问题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能很快的集中。教师继续发问,春游的时候,大家都要带上矿泉水,让学生根据自己喝过的水仔细观察,生活中的饮用水有哪几类,学生说有自来水、矿泉水、矿物质水和蒸馏水,并鼓励学生对比研究各类水的区别,尤其是矿泉水与矿物质水的区别,通过研究能自然地引出本课教学。教师通过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能让学科的教学气氛异常浓烈,进而能活跃课程教学气氛,强化学生的学科兴趣,也能消除科学的神秘感,深刻地理解到科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二)探究教学生活化

科学过程便是一个真实有效地探究过程,通过探究,学生能够更好地对科学知识展开学习。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科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还需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从情感上、态度上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利用生活当中的案例,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这其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那么教师便需要对其进行更正,让学生能够非常有效地开展科学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水和蒸汽》相关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情境当中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教师可以将雨后地面存有积水,在天晴之后这些积水便会逐渐的干涸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案例,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积水为什么会消失呢?它们都到哪里去了?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思考,开展讨论。有些学生会认为水都变成了水蒸气回到了空气当中,还有些人认为水都流入了地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对相关知识点当中的科学内容进行理解,教师还需要向学生提出进一步的引导性问题: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都需要一些什么条件?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水蒸气会向蒸汽进行转变,其转变的速度与何种所需因素有关?这些问题的思考,教师可以利用烧水和晒衣服等等生活经验作为指导,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其中所包含的真理。教师还需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让你们采取措施,让水快速的蒸发,那么你们要怎么做呢?这时学生便会结合生活当中常见的现象进行联想,会有学生回答道:用扇子扇风、把水进行加热等等。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将会更好地进行思考,将学习到的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方法,去体会这些知识在生活当中的作用。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通过生活化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能够真正做到将来源于生活当中的科学知识,重新作用于生活当中,让学生逐渐养成学以致用的本领和习惯。

(三)生活作业的布置养成科学的意识

课程教学活动受到空间、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探究性活动的开展受限,所以教师通常将科学主题内容通过课外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让学生能在课下自己进行探究,进而能深入到山村、田野中,并能在生活中体会到科学的重要性,同时能够高效地完成课后作业。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意识,也能合理的研究生活与之的关系。通过学习《食物》单元课程内容,教师需要布置学生调查多种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然后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购物习惯,进而具有良好的科学意识。

二、生活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回归

(一)拓展延伸生活化的课外活动提高科学能力

使用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性活动,能更好地巩固与扩展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而能将课堂上的相关知识内容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来,以解决简单的生活化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意识得到极大的深化,提升学生的科学能力。例如,教师开展一项课外科学实验活动,让学生将固体放到水中,给学生进行浮力方面的知识内容讲授。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活动小组,通过活动观察哪个小组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米和稻壳分开。为能获得胜利,同学们开始用尽各类方式,有的同学是一颗一颗的捡,还有的同学是用嘴将其吹开,或者用筛子一点点筛,还有的同学将米和稻壳都放置在水中,然后将其分离开。所有方法的使用中,最后一种方法是最有效的,也是生活中清洗大米的常用方式,将米表面的稻壳分离开,使煮熟的大米口感更好。教学中使用这类能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方法,使得学生能使用科学知识和经验完成活动,进而结合活动结果,能回归到课本上找寻理论来源。深入的思考与合作,可以利用浮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学生能在学习期间,真正的感知到生活的魅力,也能获得有关情感、态度和价值方面的体验。例如,在学习水污染与保护的相关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观察生活或者城市周边的河流水质状况,让学生观察水面的情况、水的颜色、水面的漂浮物等,查看在河流的上游是否有医院、工厂等,然后根据自己的调查将水质情况以报告的形式提交给教师,通过调查了解污染源,也能让学生的综合考察能力提升,环保意识增大。

(二)回归生活科学化体会科学的价值

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当中指出,要让学生通过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对身边的事物能够有足够的认识,掌握身边事物的基本科学规律,并能够将这些规律以及基础尝试在生活当中进行应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上的科学化,让生活习惯当中出现科学的影子。因此,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能够走出课堂,回归生活,要让学生学会利用科学知识更好地进行生活,更加有效地分析生活现象。学生要学会感悟科学的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努力地去学习科学课程,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例如,在学习《杠杆》相关知识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去寻找生活当中的杠杆现象,找出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再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习到的知识去分析厨房当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醋、糖等调味料的使用方法,除了日常做饭使用之外,还有其他的使用方法吗?如何能够快速将油烟清洗干净?如何正确使用天然气?再让学生从健康的角度对自己的家庭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学以致用的思想由来已久,将知识回馈到生活当中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科学课程的开设便是要让学生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通过这些知识更好地理解生活,通过生活更好地去应用学习到的知识,将知识的价值体现出来。

三、结束语

科学源于生活,也要在生活中进行应用。科学教学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形成紧密的联系,能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也能引导学生用科学道理解释生活现象,进而使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情感,培养并提高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这才是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切实要求。

参考文献:

[1]卢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对小学科学科学生活化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5(11):22-23.

[2]郭凤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对策思考[J].考试周刊,2016(11):12-13.

[3]徐宇.新课程视野下对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误区的思考[J].吉林教育,2017(02):26-27.

[4]胡甜甜.浅谈如何使小学科学教学走向生活化[J].小学生(中旬刊),2016(11):14-15.

作者:石黎明 单位: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

第三篇: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环境下,将信息技术融入日常教学中,已得到有关教育部门的认可,成为重要教学工具。但是,小学的科学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还不尽完善,未理想效果。鉴于此,本文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应用作为研究方向,阐述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优势,提出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具体措施。

一、引言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学校教学效率,还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起到重大作用。由于新时期教育的小学科学教育中没有真正应用信息技术,没有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应有作用。本文结合教育实践,讨论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结合,发展教育多元化,开拓学生知识范围,为科学教学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加快我国教育发展。

二、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科学教学中

真正做到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产品,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更加清晰直观的学习科学知识。例如:在进行小学科学课本上“蜡烛燃烧现象”一课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动手做实验,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同学们不能恰到好处地掌握好蜡烛燃烧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老师不能完全掌握学生们的安全问题。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认知燃烧现象,以及对燃烧的蜡烛如何灭火的技巧。因此,在课堂上完全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课件,解决全部问题;并且课件中的各种燃烧现象,可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创新能力都有一定的锻炼,能主动激发学生学习新事物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了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不当的问题。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多所知识有更为直观的认识。特别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课、课本图片或者小视频,更加生动形象地讲解;通过课件与学生们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跃科学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明显提高,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钻研心。

三、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改良传统教学方法。传统教学主要存在机械、单一等问题,不能将课本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具和教学工具,并且传统的教学工具制作周期较长和具有一定的使用年限;而多媒体课件不同的是,教师可以自己制作,可以在网上参考一些国家级优秀教师分享的教学经验,将小学科学课本内容最大限度地讲解出来,形象地体现课本内容,为小学科学教学带来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讲清课本的抽象现象。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抽象的现象,使得老师不能很形象地讲解出来;学生在观察时,也无法看到这些规律的变化和事物的演变,不能发挥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使得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此问题上占据了极大优势,将抽象现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讲解“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关系,认识和掌握月相的变化规律,可用Flash制作月相变化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积极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结合幻灯片、图片等方式,对课本知识进行分解演示,掌握学科重点,难点,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科学操作,让学生们对学科知识的认知更加深刻,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例如:在讲解“青蛙”一课时,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观察弄清青蛙是如何跳跃和游泳的。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青蛙跳跃和游泳的动画,将动画分解成慢动作,结合实物,学生们一会儿低头看看桌上水槽中的青蛙,一会儿抬头看看电脑播放的青蛙跳跃、游泳的慢动作画面。使得学生对本课知识更加理解深刻,更完美的达成课本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是一门涉及范围很广泛的学科,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成为小学科学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小学教学呈多元化发展。因此,教师在新时代的教育革新中,要深入挖掘学科内容的重点、难点,灵活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为国家培养现代化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宓大宏 单位:邑县保太镇华村完小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创新实践探析

小学科学是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对学生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小学科学与核心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更加突出了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另外,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现在小学科学教学,要根据学生的需求,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科学知识、社会责任感等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小学科学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我国现阶段育人育才的首要目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拥有一定的品格和能力,可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核心素养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密不可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一些学科的教学进行创新,根据学生的需求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此来加强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对小学科学的教学进行实践探究。

一、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研发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

小学科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就是指小学生具备科学思想,对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可以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处理生活中实际问题;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小学科学的课程教学具体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热情、认知能力、社会责任感。

(一)培养学生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的探究热情可以使学生对一些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积极地对小学课程内容进行学习。在培养小学生探究热情时,也要将小学科学课程内的知识渗透在教学中,这样既兼顾了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创造出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气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至关重要。认知能力就是指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构成和发展规律有基本的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认知能力就是基本的观察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三)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要注意以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目标。国家的繁荣富强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学生只有拥有了社会责任感才会坚持道义与真理,在生活和学习中愿意为他人奉献,社会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每个学生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教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会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自私心理。

二、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科学教学创新策略的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能一味地采用“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导致学生丧失了一定的学习热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首先要精心设计科学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在小学科学活动教学中,要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教学。在教学策略上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法、探究学习法、建构评价法。

(一)情境创设法

情境创设策略,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情境创设。情境创设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制造具有一定氛围的现场。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生活材料和现场的环境制造气氛,这种情境创设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探究发现法

探究发现法就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引导小学生从探究的角度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分析。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向学生提供一些材料,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且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研究时间,确保探究结果的准确性。

(三)建构评价法

建构评价法是师生双方对小学科学教学效果和态度进行评价的过程。评价方式可以分为三种,即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互评。学生和教师通过评价都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此基础之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另外,教师在对学生学习小学科学的效果进行评价时,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对小学科学教学进行实践创新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热情、认知能力、社会责任感为主要目标。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使用情境创设法、探究学习法和建构评价法等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教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杨丽约 单位:永嘉县碧莲镇中心小学小巨校区

第五篇:微课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应用

微课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于2008年正式提出的。他认为微课是运用建构主义教育方法与理念构建而成,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国内黎加厚教授将微课定义为:一种以阐释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为目的的、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能帮助教师配合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微课作为生动形象、短小精悍的教学资源,能够化静态的教材为动态的教学内容,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能够涵盖跨越时空的大容量信息,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呈现,对科学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旨在针对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立足课堂实践,阐述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明确微课的选择标准,选择微课应用模式,并利用课堂观察、进阶练习等方法评价微课应用效果。

一、立足教学实践,明确微课选择标准

微课一般针对某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或易错点进行研发,突出“短”、“小”、“精”、“活”等特点。一个有价值的微课,绝不仅限于微视频如此简单,它的基本资源构成应该包括一个精彩的教学或学习视频,以及与微课教学视频(知识点)相配套的、密切相关的教与学辅助资源,如微教案(或微学案)、微课件(或微学件)、微练习(或微思考)、微学习任务单等。依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思维活跃、持久性差的认知特点,立足小学科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依托于微课资源库,课题组成员及带教青年教师的自制微课,应遵循如下微课选择标准:

(一)选题设计。体现《课标》精神,选题简明,针对某个具体知识点。设计合理,能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

(二)教学内容。科学正确,内容严谨,不出现任何科学性错误。逻辑清晰,内容的组织与编排,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

(三)作品规范。结构完整,技术规范。

(四)制作效果。形式新颖,精彩有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目标达成,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五)配套的教与学辅助资源。如微教案(或微学案)、微课件(或微学件)、微练习(或微思考)、微学习任务单等。

二、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微课应用模式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以学生能够感知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中一些比较直观,学生有兴趣参与学习的重要内容为载体,涵盖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结合不同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的需要,将微课应用模式分为三类:“讲授示范-动手操作型”、“任务驱动-协作学习型”、“翻转课堂”。

(一)“讲授示范-动手操作型”微课应用模式

主要针对技能操作型知识。微课视频可以将教材中的实验步骤细化,为学生呈现实验操作标准,规范学生的操作方式,培养学生严格的求知态度,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降低实验操作难度,排除与目标任务关系不大的影响因素,指向更有效的科学探究。例如《我们来抽丝》一课中,学会抽丝是本课的重难点。抽丝是脱离绝大多数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高技巧性活动。因此,应用微课分步骤直观解析抽丝的过程及注意事项,突破教学重难点。又如《行星运行周期》一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知道行星运转周期与距离太阳远近的关系。但模拟行星运转的器材组装细节繁复,计时方法及实验数据的记录对于六年级的学生仍较难掌控。“讲授示范-动手操作型”微课的应用则能够直观呈现器材组装及计时方法,降低实验难度。

(二)“任务驱动-协作学习型”微课模式

主要针对科学探究型任务。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突出创设学习环境。微课利用生动的微视频,结合任务单,明确科学探究的任务、器材及要求,有助于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物体的形状改变后》一课中,利用微视频展示器材(弹簧、刻度纸、钩码、铁架台)、工具(铅笔、直尺),已知的刻度(0.1N、0.4N),明确需完成的任务(通过动手实验标出0.2N和0.3N的刻度,发现规律,完成任务单),学生目标明确,让探究活动更有效。《认识液体》一课中,利用微课将水、牛奶、油和蜂蜜等不同液体拟人化,让学生当裁判,在猜想的基础上,探究同体积不同液体的重量,及不同液体的流速,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三)“翻转课堂”微课模式

主要针对时空或抽象型知识。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实际情况,如何不同于大家熟知的可汗学院,或者现在流行的慕课自主学习。针对科学课程软硬件实际情况,由于没有足够的信息化学习设备,不能有课外作业。我们能够探索的是如何在常规的课堂时间里,借助学习任务单,挖掘学生的元认知,再通过微课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在有限的课堂时空里了解无限的宇宙时空,培养自主获取有效知识的能力。例如《地球的形状》一课中,选取的微课以北宋苏轼的《题西林壁》为导入,告诉学生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认识地球的形状也是一样的道理。接着以时间为主线,以科技发展为辅线,分享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短短的几分钟微视频,配合微课任务单,带领学生梳理并认识了地球的形状,高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当然,微课应用模式并不是绝对单一的。在课堂实践中应注重交叉渗透,灵活应用。例如《认识液体》一课中,在认识“不同液体的流动速度不同”环节中,运用微课将水、牛奶、油和蜂蜜拟人化,让学生再来裁判谁跑得快、怎么比赛、比赛注意事项等,呈现为“任务驱动-协作学习型”微课应用模式;同时用微视频将实验操作中的难点:滴管的使用、使用量的界定等演示出来,呈现为“讲授示范-动手操作型”微课应用模式。应用有法,而无定法。

三、借助教学反馈,评价微课应用效果

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作为评测微课实践的效果指标,具体分解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要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对知识点的理解及应用。“过程与方法目标”要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见解是否准确、严密,有否思辨性、独创性,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清晰,笔记是否工整、有否将文字与图表结合,等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要观察学生在教师讲课时,回应是否主动,参与实验是否积极,精神是否饱满等。可以利用课堂观察量表及进阶练习等,分析微课应用效果。

(一)课堂观察量表

课堂观察是一种教育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方法是指研究者(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如观察表),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主要用于“诊断”课堂教学。立足课堂实践,设计课堂观察量表(如表1),从几个不同维度检验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二)微课进阶练习

立足小学科学课堂实践,为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可利用软件在微视频中插入测试题(选择题、简答题、判断题),只有完成相应的测试,视频才能接下去播放,以此实现微课学习的点断式、分层式推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穿插测试题的微课视频要求有网络的支持,在制作中亦存在困难。一般可利用纸质进阶练习,或借助学生已有的《科学探究手册》实现知识的检验。

作者:陈心琴 单位:厦门市滨北小学

第六篇:小学科学教学创新分析

国家主席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时代使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选择。作为民族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不容置疑地摆在了科学教育的重要位置,它要求我们要渗透到科学教学活动之中。小学又是公民科学素养培养的关键期,为此,我国进行了新的科学教学改革。这次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创新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社会急需的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探究为本质的新科学教学就应运而生。那么,新的《科学》教学与传统《自然》教学相比到底有哪些创新呢?我认为新教材《科学》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了多方位的创新:注重情景创设的创新、活动设计的创新、儿童角色的创新以及教师情感的创新。

一、创设鲜活的情境,是科学教学创新的起点

科学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特别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21世纪,迫使我们教学一线的科学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想方设法让科学教学课堂鲜活起来,变成学生喜爱的科学课。而创设鲜活的教学情境,是科学教学创新的起点。在从事科学教学的16年中,我尝试用创设鲜活的情境引领学生的科学探究之旅。例如,我在教《植物的花》这一课时,首先我用踏春看到的各种植物的花(雪白的梨花、金黄的迎春花、粉红的桃花等)导入,同时还展现由于季节而见不到的植物的花的图片(黄瓜花、百合花、南瓜花等),我因势利导:同学们,看了这美丽的植物的花,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的思维就像开闸的洪水,学生寻求为什么的那种急切的求知欲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在这一情境创设中自行感知了花的美丽,并提出“花的内部结构都一样吗?”等各种各样很有价值的问题。可见,情境创设为学生的认知提供了学习的探究点,自然而然地就进入了下一步的探究活动环节。

二、设计多样活动,是科学教学创新的重点

爱“活动”是学生的天性,又是学生积极正当的行为,是儿童生活的需要,而课堂是渗透科学知识的主渠道,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地方。如何把新知识与学生爱“动”的天性有机地结合,增加儿童的科学知识呢?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还必须把原本枯燥的课堂变成儿童喜欢的若干活动(课前准备活动—课中探究活动—自由活动—课后实践活动),来构建教学过程。因此,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是科学教学创新的重点。1.精心设计活动,注重学生体验儿童是学习的主人,是活动的主体,这是新教材创新的核心。在自行探究中,教师不再是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指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当主角,把学生推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前沿,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动脑习惯。例如,在教学《土壤里有什么》一课,我课前布置学生到田野、菜园或山地采集一些土壤。上课时学生带来的土壤各种各样,有红色的、黄色的……课堂上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那骄傲的神情,看谁搜集得多。一上课我顺势问:“大家带来这么多的土壤,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急于表达自己的发现:“我发现土壤的种类很多。”“我发现土壤中的物质不一样。”“我发现土壤的颜色不同。”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各组能否用已准备好的器材,验证这些土壤中主要含有那些物质?”我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讨论用什么方法以及如何检验。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几乎都是学生自己做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起到精讲点播、启发诱导的作用。教师的思维伴随学生的思维而流动,让学生为自己的发现而自豪。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自身的发现到自觉的探究,在体验中发展能力、丰富知识、开拓创新。2.注重学生实践,关注学生未来小学科学教材的每一课,都设计了拓展活动。拓展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是学生的认识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发明创造,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学了《有趣的磁铁》一课,我就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制作玩具并进行展评。我告诉学生:允许大家奇思妙想,允许询问长辈,允许你查阅资料……学生创作的热情被激发起来。在这次制作中制做出许多新颖的作品:会飞的蝴蝶卡片、会跳舞的小女孩等。即使有的作品很粗糙,可我还是以饱满的热情给予充分肯定,这样学生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就更爱动手、爱动脑,促进了小学科学的创新进程。

三、教师鼓励学生,是科学教学创新的催化剂

教师的情感是一种心理的力量,它能激励学生产生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它能以情动情,使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依据这一理论,新的《科学》教学愈加注重了教师的情感教学,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促使教师用鼓励性的语言、饱满的情绪、最佳的行为去激励学生,支持学生。让学生敢于怀疑,热爱探索,善于思考,从而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达到教师、教材、学生同为一体的和谐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情感是《科学》创新的催化剂。总之,自试教《科学》教材以来,我深刻地感受到,新教材《科学》就像一束阳光,给我们小学教育带来希望,带来全方位的创新。每当看到学生们天真烂漫的笑容,认真的科学态度,我体会到作为一名科学教师的真正快乐——学生向创新人才又迈进了一步。我的快乐来自于学生的激烈讨论,来自于学生亲自探究的过程,来自于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和记录,来自于学生的一件件作品。

作者:杨婷 单位:临沂市长安路小学

第七篇: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出现,以及素质教学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部门更改了小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再如同过去一般过分注重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上。在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中,能够提升小学生以上能力的就是科学教学。但是当前我国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将对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记性分析,指出其中不足并分析其原因,旨在帮助科学教师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教学;科学教学;现状;影响因素

在新课程改革出现之后,小学生的教学理念也发成了一定的变化。但是由于多数教师还在坚持传统的教学理念,并将应试教育作为教学的目标,进而使得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明显提升。对此,小学教师应该及时优化自身的教学理念,不断地优化自身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转为素质教学,提升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1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1.1教师注重形式,忽视学生的问题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过分注重自身的地位,对学生实施填鸭式教学,不重视学生的想法以及意见。目前,虽然很多教师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优化了自身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问题。但是多数都存在“形式主义”,当学生的问题过于简单或是重复的话,教师就会产生不耐烦的心理,不仅不会耐心回答学生的问题,甚至会对学生进行嘲讽,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消失。

1.2学生缺乏科学探究的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此环境下,小学生沉迷网络的情况随处可见。因此小学生也就不会对科学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加入实践教学,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放下手机,开展课外活动。

1.3教师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的年纪普遍较低,身体的各项机能发育都不成熟,所以此时是各项能力培养的最佳阶段。但是多数教师却并未抓住这一时机,忽略对小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是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按部就班地布置作业,看似周到,却没有重视学生的科学意识养成。

2小学科学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措施

2.1加大科学教育经费的投入

科学教学必不可少的设施就是实验室。但是当前多数小学都并没设立专门的科学实验室,这对科学教师的教学质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实验室设施的头里力度,并明确每一笔资金的去向,防止部分管理人员为提升自身的私人利益而对公款进行挪用,确保款项使用在实验室建设上,优化学生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学学习氛围。

2.2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

多数学校认为小学生的科学教学并不重要,因此,教师未受过专业培训的情况时有发生。倘若教师没有过硬的教学水平,自然无法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学校应该提升教师的招聘条件。

2.3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优化自身的教学手段,使用实验教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当教师在讲解与磁铁相关的知识时,可以为学生举行以下实验:首先教师拿来两根磁铁棒,然后将其中一根放在玩具小车的车厢内。随后,教师使用另一根磁铁棒对小车进行靠近,随着磁铁棒方向的变化,小车也在“自动”地进行前进后退。当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后,教师便可引入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2.4加强家长对科学教育的认知

长期以来,我国的小学生家长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内容都存在一定的误区,他们认为,只有语数外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其他学科都是对时间的浪费,甚至有很多家长为学生报名了特长班,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而不让其观看电视栏目。因此学生的科学意识也被间接扼杀。此时教师应与家长取得沟通,使其意识到科学教学的重要性,并推荐其合适的科学栏目,比如《动物世界》或是《走进科学》,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2.5优化小学生的评价方式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教师都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与升学无关的学科,他们并不关心,因此科学教学的地位逐渐下降。对此,教师应该优化科学教学的评价方式,提升其地位,使学生对其产生认识。比如,教师可以在每节科学课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短暂的评测,随机要求学生说出本堂课的内容,提升学生的紧迫心理;此外,教师也可以将卷面评测改为实践评测,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升,不仅要求其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还要求其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地优化自身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实施新型的而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以及科学精神,进而为我国培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东林,彭书金.科学教学专业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策略[J].四川科学教学,2015,5(18):74-75.

[2]赖小兵,蒋建文.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调查[J].教学与管理,2012,3(45):52-53.

作者:陈满圆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田头小学

第八篇: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师生语言互动设计

【摘要】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逻辑能力、形成基本科学意识与素养的课程,虽然教学科学课程教学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在教学当中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师生互动不足上。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师生语言互动设计进行研究,提出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为互动创造良好的前提、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互切入点等建议,希望能对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小学;科学;语言;互动

小学科学是小学生认识自然规律、了解科学技术发展、培养其基本科学观念和素养的重要课程,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要想保证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将教学内容和科学观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当中,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互动创造条件和机会

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教师要想提高语言互动设计能力,通过语言互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应该认识和把握语言互动谁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互动交流应该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交流,很难顺畅地进行下去。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也应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互动交流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方面,小学科学老师的生活和学习当中要更多的接触学生,比如说和学生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积极地参与他们的讨论过程中去,有机会的情况下,可以到学生家里进行家访等;另一方面,在学习当中应该更多地关心学生和帮助学生,小学生的心理是非常脆弱的,在学习当中遇到挫折他们很难自己解决,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够得到老师的帮助,他们对老师的认识和看法会有根本性的变化;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变化,一旦发现他们出现问题,要尽最大可能让可以去帮助,这也有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此外,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关键在于小学科学教师对师生关系的定位。就是应该将学生至于同等的地位,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会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这样学生还能在心里认同老师、尊重老师、敬重老师,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师生语言互动设计建议

1.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互切入点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师生语言互动设计当中,如何选择互动的主题,对于互动的顺利进行及效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些教师在互动语言设计上不注意这一点,在语言活动进行的时候会出现冷场的现象,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的积极性不高,这会极大地影响课堂互动的效果。在选择语言互动主题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需要,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确定互动交流的主题。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结合起来进行,这样才能增强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比如说在学习《我看到了什么》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大自然当中经常看到的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小学生的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树”,通过互动提问引出所学的课文知识,然后学生回答“树在自然界当中的作用”,有的学生回答“可以遮荫”,有的学生回答“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有的学生回答“可以净化空气”,在互动当中将课堂的氛围带动起来,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2.通过合理的提问启迪思考和交流

提问是增进师生之间交流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如何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增进师生之间语言互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方面,提问应该带着尊重和咨询的一份,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提问的语言要温柔亲和,尽量避开比较严肃或者严厉的语言文字,尽量用问题的新颖性来打动学生,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要合理地选择提问的时机,时间选择不当会影响互动交流的效果,一般选择课堂引入是或者,课堂教学进入关键环节,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时候进行提问,这些环节学生的精力比较充足、思维比较活跃,更愿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愿意阐述自己的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和看法,如果是在课堂教学效益结束的时候再提问,学生都急于下课齐、精力已经非常不集中,此时他们很难积极主动的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也会影响到师生语言互动的效果。

3.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语言互动的欲望

小学科学是一门比较开放的课程,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点。教师的教学语言设计当中,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师生共同参与情境内的活动,形成共同的语境氛围,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下教师与学生形成情感共鸣,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而教师处于兴奋活跃不失冷静的理想状态,在这种教学情境当中,师生能够在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当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金武.试析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J].新课程(下),2016(07)

[2]戴慧丽黄.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讨论[J].家教世界,2013(08)

[3]冯金龙.探究小学科学规范化教学设计的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2)

作者:张笑笑 单位:浦江县檀溪镇中心小学

第九篇:小学科学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想真正将学生的运用能力提高到一个高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为此,我们要有一个系统性的计划安排。这样,就能有效改变传统的灌输做法,提高课堂效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怎样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加以熟练的运用,这无疑是我们小学科学教师需要极力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很多教师都付出了诸多努力,也都或多或少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这些,如果从一定层面上说,其实都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突破。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为此,笔者认为,如果我们摒弃灌输知识的做法,代之以有效的思维训练,这就能够实现教学上的突破。

一、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状态

一项有关学生心理方面的研究,给我们的教学活动以很大的指导意义。这一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于某项学习活动,有心理上的意向,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对此产生趋近感,从而在参与上面表现出一种向好的情绪来。反之,在很多时候,他们会表现出一种满不在乎的情绪。这一点,在小学生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努力做好学生的态度转变工作,让他们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相关课堂活动中。要让学生拥有积极的状态,关键之处就在于要抓好开头。如何才能抓好开头呢?具体到小学科学,可选的方式还是比较多的。当然,相比较而言,我们可以采用做实验的方法。比如,教学《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这一课,在引导学生如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这一活动。教学时,我们就要做到充分相信学生。这样,有了这样一个前提,你才能大胆地放手,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索。比如,我们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准备足够量的橡皮泥块提供给学生,鼓励他们做出尽可能多的形状。待学生做好之后,再引导他们观察能够浮起来的都是什么样的形状,而不能够浮起来的那些形状又都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这样的设计,就是结合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借助于一些实验和灵活的展现方式,来做到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同时,这样做也能让学生对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就能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情绪上和知识上的铺垫。

二、采取灵活方法,打破定势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一些好的学习习惯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涉及思维这一层面,我们则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比如,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对他们思维方面的训练。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上,笔者认为我们主要需要训练学生的灵活思维。我们要避免教给学生一些所谓“套路”的东西。这样,往往会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学生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在他们遇到一些新情况的时候,就会变得束手无策。比如,很多学生在解答一些变式题的时候就经常显示出束手无策,就是一个明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应变的能力,培养他们灵活的思维。教学“造一艘小船”这一课,引导学生用橡皮泥制作小船的活动,可选的方法有很多。为了尽量不让教师的所做限制到学生,笔者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就是采用比赛的方式进行的。通过这种方式,是想让学生明白,制作这样的小船是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的。难在什么地方呢?难就难在是利用相同数量的材料,造出能够装载尽可能多东西的小船。意识到了活动的难度所在,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挑战意识。而只有学生的这一意识被激发出来,他们才能专注于这一活动,想出一些奇思妙想,而不是仅仅循着课本上所述或者教师曾经讲的内容。在学生制造完毕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评比。之后,笔者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那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能够让我们的小船装上更多的东西呢?”这样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就可以让学生不满足于所取得的结果,让他们思考的角度更加开阔。整个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三、设置问题情境,引发深刻思维

教学活动中,在内容的呈现上,不可千篇一律。但无论怎样,对于教师而言,要做的就是考虑好怎样才能够将所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在求知方面的心理需要结合起来。对于这一点,笔者主要是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做到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激发学生的欲望,从而引发他们思考方面,确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然,采用这种方式,关键之处就表现为怎样去设计和呈现问题。一般来说,我们设计的问题,要以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准;而对于“呈现”,就要尽量做到灵活,能够造成一种悬念。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各种思维活动,比如注意力、记忆力等等融合在一起。“给塑料袋里面的冷水加热”这一内容,既是前课的续延,又是新研究的开始。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就不能忽视这样一个问题:“欲让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我们可以怎样去做?”这样的设计,就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地去讨论。当然,要让学生讨论有实效,在时间上我们要权衡好。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充分地表达各自的想法。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甚至是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就在于教师在预设层面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要采取灵活的策略。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教师自己要有一定的高度——既要有专业方面的,还要有理论层面的。

作者:张辉 单位:新沂市窑湾镇庄林小学

第十篇:小学科学教学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小学科学是一门注重实验操作的学科,学生在做实验时,可以增强动手能力。部分科学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于实验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小学生要学透科学知识,就要亲自动手实践,明白其中的科学原理。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创设情境,激发小学生的操作兴趣”“加强操作指导,提高学生操作的正确性”“巧妙设疑,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三个方面入手,就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小学生对世界是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科学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在学习科学时勤动脑、动手,多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操作时多多提出疑问,并小组合作探究,这样才能把疑问弄懂。。

一、创设情境,激发小学生的操作兴趣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设置相情境,把学生带入到相应的情境中去,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产生操作的兴趣。教师可以设置精彩的导入,把学生引入到小学科学学习中。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了,学生才会乐于动手操作,才会有兴趣深入地探究其中的科学原理。因此,科学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根的作用》这节科学课,在导入环节,笔者问学生:每个植物都有根,如果植物的根破坏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学生们纷纷举手,有同学猜测:植物的根破坏了,植物就会死掉。之后,笔者引入了这节课的主题:根的作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能够给根分类;知道根的形状可以分为直根和须根,根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水分、固定植物。笔者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直根和须根的不同,让学生提前准备了菠菜和葱。像菠菜这样的根,有一条主根,旁边的根都是侧根,这样的根为直根。而像葱的根,有许多粗细相同的根,这样的根为须根。学生们通过对植物根的观察,了解到了不同植物根的不同,从而对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观察菠菜和葱的根的不同,激发了学生对于根的研究兴趣。

二、加强操作指导,提高学生操作的正确性

小学生对实验虽然有很强的操作欲望,但是小学生了解的科学知识毕竟很少。因此,在小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操作上的指导。教师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前,要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告诉学生,以免学生因为操作不当而引发危险。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操作前的培训,明确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小学生因为对实验器材十分好奇,有时候并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实验工具,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例如,《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这节课,笔者先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测量和记录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在测量的过程中,应注意:1.检查温度计是否完好;2.手要拿温度计的上端;3.在测量时,温度计不要碰到杯壁和杯底;4.在液柱稳定时再进行读数;5.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表面相平。学生在测量时,要按照正确的操作程序进行动手操作,如果没有按照注意事项随意进行操作,会导致读数不准确的现象,不能测出水的实际温度。小学生通过实验,在笔者的指导下,能够正确地运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

三、巧妙设疑,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

教师在讲解实验过程时,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时,要提出一些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在操作时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这样操作会造成哪些错误。科学实验并不是机械的实验过程,而是需要小学生开动脑筋,认真地思考这样操作的原因,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创新,学生才能从实验中学到相应的知识。例如,笔者在教《水有浮力》这节课时,需要准备乒乓球、水槽、塑料泡沫和砝码等实验用具,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明白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要受到浮力的影响,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笔者把乒乓球扔入水槽中,学生会看到乒乓球浮了起来。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使乒乓球浮起来的呢?从而引入了浮力的概念。之后,笔者让学生动手将塑料泡沫按入水中,塑料泡沫也浮了起来。根据这些现象,笔者让小学生总结浮力的方向。小学生纷纷回答浮力是向上的。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测量砝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值。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测出砝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呢?可以让小学生思考之后发言,并对合理之处进行肯定,不合理的地方教师要加以引导。小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笔者提出的问题,可以对实验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也锻炼了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动手操作能力会使小学生终身受益,有助于小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小学科学教学会使小学生认识到世界是奇妙的,因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作者:张婷 单位:常州市新北区香槟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