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幼儿探究行为的指导要素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科学教学中幼儿探究行为的指导要素,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科学教学中幼儿探究行为的指导要素

一、兴趣是科学教学探究行为的基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驱使孩子对外界事物产生兴趣,特别是科学领域的动植物、自然现象等。那么,该如何调动幼儿的兴趣?首先,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兴趣。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能引起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抓住契机,生成教学活动,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如金秋十月,正逢螃蟹上市时,豆豆带来的一只螃蟹引来一圈幼儿围观。“螃蟹身体是圆的”“螃蟹大钳子上有黑毛”“我吃过的螃蟹壳是红色的”,孩子们能谈论螃蟹某一方面的特征,但对螃蟹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认知较少。为了满足幼儿对螃蟹的好奇,我设计了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螃蟹”,每桌提供两只捆绑好的螃蟹,让幼儿可以毫不费力地抓在手上观察、摆弄,描述螃蟹的外形特征,对螃蟹的认知形成初步的印象。再适时提问,引导幼儿全面观察,通过比较区分出公蟹和母蟹的特征。其次,是过程的有趣组织。在幼儿对螃蟹有了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教师松开了绑在螃蟹身上的绳子。松绑的螃蟹顿时活跃起来,举着两个大钳子不断地挥舞着,在盆内横冲直撞,孩子们看着螃蟹走路的样子,自然而然地模仿起来,顿时教室里变成了“小螃蟹”的游乐园,有的孩子学着螃蟹吹泡泡,有的学螃蟹横着走路,模仿得惟妙惟肖,整个观察过程,生动有趣,自主自发,核心经验在玩中得到丰富。最后,是方式的开放有趣。小组活动中,孩子们有的选择画螃蟹,有的选择泥工做螃蟹,活动加深了幼儿对螃蟹的认识。结尾时安排的律动表演《螃蟹歌》,在唱唱、跳跳中较好地巩固了幼儿对螃蟹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的了解。

二、观察是科学教学探究行为的关键

观察过程中,感官参与是科学教学实施的基础。中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最为突出,因此提供丰富的探索工具、材料和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是科学教学中观察活动的关键。如比较性观察科学教学活动“小鸡小鸭”,幼儿通过摸摸、看看、抱抱等各种感官参与到观察中,理解了毛茸茸的含义,当触碰小鸡、小鸭嘴巴的时候,说出并理解了尖尖的、扁扁的等词语;在观察“蚯蚓”的活动中,给孩子们提供木板、小铲子、小刷子、一次性的手套等工具,并将蚯蚓放在松好的泥土上观看蚯蚓是否钻进泥土,木板不仅可以运送蚯蚓,还可以观察蚯蚓在光面上爬行的过程。观察方法和技能的培养是科学教学的关键。技能和方法的习得,是一个多次自主反复实践的过程,幼儿观察更是如此。用于观察的顺序可以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局部到整体等。同时在观察过程中,幼儿对于探究活动的任务目标不明确,往往出现注意力转移,有时被观察对象的某一点吸引而分散注意力,影响观察探究的效果,这时,教师适时有效的提问,是探究活动深入进行的催化剂,会引发幼儿继续按科学教学目标探索,而且启发性的问题还会让孩子们的探究行为有质的变化。

三、记录是科学教学探究行为的策略

《指南》教育建议中提出:“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相、做标本等办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注意要让记录有意义,通过记录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在日常的探究活动中,做好观察记录是重要的环节,记录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观察探究的内容。笔者认为,表格较适合比较性观察,鼓励幼儿用绘画、符号、数字等标识记录,既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与学习的特点,便于归纳总结,又便于幼儿理解掌握。如饲养小蝌蚪记录中,引导孩子只需将小蝌蚪发生质变的过程记录下来,第一次画出小蝌蚪,第二次画出了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第三次画出又长出前腿、尾巴变短的半变形阶段的小青蛙,第四次画出一个小青蛙,整个过程较清楚,幼儿能看清楚自己记录的内容,回顾自己探究的过程,结果与计划目标是否一致,而后准确讲出变化的过程,观察的内容,通过与其他幼儿交流沟通后内化成自己的认知过程。

四、结语

科学教学活动探究行为的指导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实践工作中,教师要根据实施的具体情况,兼顾幼儿科学学习的特点,做适宜性的调整,满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求,使幼儿获得全面发展。

作者:李玉侠 单位:徐州市朱庄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