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思政课课堂教学理念创新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其中重点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学生为中心?是追求教学环节完整,还是努力实现有效互动?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是侧重评“教”,还是评“学”?为此,本文对以上三大教学理念存在的困惑及其调适对策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教学观念;困惑;成因;对策
课堂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目标实现的基本路径与渠道,是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课程的最后一公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的落脚点。而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前提是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没有这一改变,课堂教学改革就缺少动力支撑与努力方向,即便有所改革恐难持续,因此,教学观念转变就成为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的总开关。本文拟就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理念上面临的三大矛盾或困惑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与思考,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思政课课堂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以教师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是以往思政课教学的普遍做法,这一观念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技术以及新媒体的普及,学生成长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已不再满足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期盼大学的思政课堂与中学不同,面对上述变化,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必须予以回应,尤其是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但应当看到,实现这一转变,目前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创新与守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还较为突出。思政课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应当综合、协同推进,形成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教师个人的合力推动。首先,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引导与培训。就是在制定思政课建设的各类文件以及资助奖励、科研项目设立等,要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引导和鼓励思政课教师进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在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师的各类培训中,应加大先进教学理念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力度,让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广大思政课教师所接受,并内化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自觉行动。其次,学校要优化管理与服务。就是要为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提供保障,特别是在政策上要鼓励思政课教师运用现代教育观念进行教学改革,及时解决其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周到服务,例如增加思政课教师编制,减少合班人数,做到小班或中班授课,提供便于学生交流讨论的场所及相关条件等等。第三,思政课教师应提高认识与综合素质。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施,是思政课承担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是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是进一步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需要。同时,思政课教师还必须进一步提高践行这一教学理念的综合素质,包括使命感、责任感、敬业精神、知识储备,现代技术运用能力、学习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研究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当然,强调思政课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探索与实践,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而是需要教师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落实学生学习主体责任、做好课堂管理以及实现有效教学的高层次上,安排一系列教学活动,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责任更大,任务也更重,因此,贯彻这一教学理念,思政课教师应主动作为。
二、思政课课堂教学实现从追求教学环节完整到实现有效互动的转变
当下,一些高校思政课课堂依旧以追求教学环节完整性,以满堂灌或变相满堂灌教学模式为主,互动性差,对“形式”的坚守超过对“实际效果”的追求。具体表现在,高校思政课课堂(至少是相当多数)依然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老师讲的、教材上写的就是标准答案,照本宣科或照屏宣科,创新性严重不足。另外,高校思政课课堂与专业课严重趋同,其环节也是导入新课、重点难点突破、练习巩固、总结归纳以及布置思考题等样式,中间穿插一些讨论、视频、案例等,讲师从前讲到后,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重点要放在强化教学互动与交流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发现或提出问题,让思政课的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进一步优化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有效的课堂互动,目前重点是要在优化环境、形成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尤其是绝大多数普通高校、高职高专院校、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等),要逐步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做法,创设教学重要、课堂重要的理念,回归学校培养人才是第一要务的教育本真,借鉴国外经验,倡导和实践“教学学术”的思想。进一步强化理论课与专业课程同样重要的共识,形成和谐育人环境,完善重视教学工作的各项政策,通过体制机制完善,让思政课教师真正走进课堂,喜欢课堂,享受课堂。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强化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具备开展课堂互动的意愿与能力,实现教师素质对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驾驭。
三、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实现由侧重评“教”到评“学”的转变
目前,高校对思政课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一般包括学生、同行或督导、领导评价等,其中评教的指标体系均偏重对教师“教”的评价,即主要是根据教师“教”的各环节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从备课、教学态度、敬业精神到内容处理、手段方法运用、语言表达及教学效果等,而对学生学得如何,体现较少或基本没有体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以教师为中心设计的评价教师指标体系,或不感兴趣或不易把握或感触不深或基于某种特殊的心理,使其对教师教学很难做出准确判断,所以给老师打分数,就只好采取“就高不就低”,导致学生评教分数长期“虚高”不下,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以及学校领导、专业课教师以及思政课教师等本身对教学效果并不十分满意。这就需要从理念和实际工作上做出改变,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要由侧重教师“教”到重视学生“学”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使评教结果更加真实有效。鉴于上述情况,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考虑适时将“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一个重要学科方向,提升其地位,加强建设,通过打造这一学科平台,形成思政课建设与改革的先进教学思想以及一整套教学理论,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学术、学理上的有力支撑。从高校层面,应进一步完善思政课教学评价制度,形成以评“学”为着力点的教师教学评价导向,首先,学校行政部门要从高校思政课的特殊性出发,创设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思政课不是一般的知识课、文化课,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只是实现其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而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开阔的视野、健康的人格,才是教学的重点和核心,因此,思政课评教指标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将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思想认识转变以及行为改变,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立德树人取向作为观测点,侧重评“学”。不仅如此,高校还要采取差异化评教标准,设计符合思政课特点、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评价指标体系的表述应考虑学生认知特点,便于学生理解。为此,在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和执行中让学生参与,吸收他们的意见建议。第三,强化定性评价,设置更多的开放性问题。现阶段学生评教多为定量分析,优点是简便、实用、一目了然,问题是教师授课的优点、不足是什么,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基本被忽略,致使学生评教结果对改进教师教学工作的作用大为降低。为此,应设置更多的开放性问题,加强定性评价,例如教师对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的保持、调动学生求知欲、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课后投入的学习时间等。第四,科学使用评价结果。就是学校要改变目前学生评教结果与教师的津贴福利乃至岗位晋升、院系经费使用等挂钩的做法。借鉴发达国家高校学生评教的经验,将学生评教只作为院系和教师自身发展、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以便教师能够消除顾虑,为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提供制度保障。使教师敢于开展有效课堂管理,实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建设互动课堂、参与课堂,使思政课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
作者:贾友军 赵爽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