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品质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习品质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学习品质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摘要]

小学阶段是学习品质形成与稳定的最佳时期,课堂教学对小学生学习品质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师生关系、课堂情感支持、活动性参与是影响儿童学习品质的重要因素,在阳光教育中要重视学习品质的培养。“阳光学品”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性格、学习品质和气质,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培养目标。通过师生转换角色、转变教学思维和课程与学生评价来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参与度,帮助教师和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模式,监控与优化学习品质,最终达到在课堂中培养小学生“阳光学品”的目的。

[关键词]

阳光学品;学习品质;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学校教育的重点不能单纯追求知识的积累,而应该重视对人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的教育部门的教育改革重点。针对小学教育中出现的“异化教育”和“功利教育”现象,一些学者提出了“阳光教育”理念,并将其付诸实践。十几年来,该理念的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阳光学品”的提出就是对该理念的传承、丰富和具体化,是为了强调在“阳光教育”中更加重视“学习品质”的培养。

一、“阳光学品”的内涵

国内研究通常认为,“学习品质”最早由郑秉洳提出,他在199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认为:学习战略、学习品质和学习方法是学习教育的基本内容。其中,“学习品质,即以什么样的精神和态度从事学习,是决定学习行为倾向性和独特性的心理素质,是思想品质、非智力因素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1]。学习品质包含两大类:奋斗献身精神和科学求实精神,具体来说,又可分为18种,“献身真理、献身祖国、热爱、责任感、勤奋、持恒、克服困难、突破失败、虚心、求师、交友协作、信心、胆识、独立性、进攻性、好奇心、严谨认真、诚实老实”[2]。也就是说,学习品质不是指学习方法,而是一种学习习惯,侧重于心理特征。西方国家学习品质(ApproachestoLearning)的提出与我国不谋而合,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ationalEducationGoalsPanel)将“学习品质”确立为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之后,各州都开始针对此领域进行标准研究。其中,华盛顿州的定义最具代表性,其认为:学习品质是指“能反映儿童自己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等。它不是指儿童所要获得的那些技能,而是儿童自己怎样使自己去获得各种各样的技能”[3]。显然,该定义更加侧重儿童获得学习技能的过程,对此后相关研究与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所提出的“阳光学品”,就是指阳光的学习品质,即通过阳光教育,使学习者在获得知识和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开朗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积极的学习精神、主动学习的习惯、恒久的学习毅力、耐心的细致品质、良好的内省精神、适合的学习方法、健康的学习兴趣、自觉的调制能力等。

二、“阳光学品”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阳光学品”的培养关系儿童的未来学习和个人发展。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在报告中指出,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包括五大领域:身体与动作发展、社会与情绪发展、学习品质、语言发展、认知与基础知识。但这五大领域并不是相互分离的,学习品质是其他四个领域的核心,并与各个领域发生交互作用。也就是说,倘若没有积极的学习品质,其他领域的学习也不会顺畅。“阳光学品”是学习者学习其他技能和知识的基础,是学习者“德、智、体、美、劳”[4]全面发展的铺垫。其次,小学阶段是学习品质形成与固化的最佳阶段。在美国,学习品质的培养着重在学前阶段进行,儿童从幼儿园开始独立接触家庭以外的环境,也是儿童第一次正式获取学习习惯和知识,因此,对学习品质的学前培养非常关键。但学前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或学习品质不再改变,小学生仍处于低年龄段,心理状态和学习习惯还未固化,仍旧需要“阳光学品”的培养来引导其心理和行为。而且,幼儿园更侧重于对世界的基本认知,而上小学后才开始了真正的知识学习,此时将阳光学习品质融入课堂中,是对幼儿园时期学习品质培养的强化,是在真正的学习实践中培养学习品质,有助于使学生做到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最后,学校是影响儿童学习品质的重要因素。影响儿童学习品质的因素包括主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主体因素是儿童的个人行为特征,包括儿童的活动参与、问题行为和年龄等;环境因素是指“围绕儿童并直接或间接对儿童行为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5],包括父母教养方式、家庭背景特征、文化取向和学校教育方式等。根据伯奇纳尔(Burchinal)的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情感支持对儿童良好学习品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6],而多明格斯(Dominguez)则认为这些因素可以纠正不良的学习品质,减少儿童问题行为[7]。另外,儿童的活动参与性也可以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得以提高。可见,“阳光学品”的培养可以通过教学模式的再设计得以实现,在教学中强调“阳光学品”的培养尤为重要。

三、“阳光学品”培养的层次

教育的本质在于“树人”。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于唤醒生命的自觉,唯此才会有心灵的自由、学习的自主和行为的自觉。培养学习品质应该和培养道德品质、改造人生观、建构健全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等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将阳光学品的培养分为三个层次:性格(阳光品格)、学习品质(阳光品质)和气质(阳光品味)。性格侧重于儿童的心理层面,包括对待生活、他人和社会的态度,不局限于学习;学习品质侧重于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素养;气质侧重于行为风格,是一种内化性格的外在行为表现。可以看出,阳光学品所含三个层次是层层递进的。品格是人的基本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反映出的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它决定了这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模式。阳光品格就是让学生拥有“温暖、多彩、快乐、向上”的生活和学习状态,主要是包含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远大的理想志向、自信心、接受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认识知识的价值、时间观念等,它是“阳光品质”的支撑。阳光的品味是各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特定事物得以感性显现的与众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由观念而形成的行为方式,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出一种品味追求意识。“阳光品味”是“品格”和“品质”的延伸和终极目标。阳光学品离不开基础层次的“阳光性格”的养成,也能促进高层次“阳光气质”的提高。这符合教育的本质,即将阳光学品的培养与阳光性格的培养和阳光气质的提升相结合,将小学教育的重点放在人格的培养上。

四、“阳光学品”培养的教学策略

与阳光学品相对应的是阳光课堂,阳光课堂基于生态、快乐、智慧、多元的特点,让每一个孩子能建构一个稳定的学习品质,丰富其成长的经历。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的设计,将课堂学习作为培养学生阳光学品的渠道与方式。根据学习品质的诸多影响因素,在学校层面,教师能做的有三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课堂情感支持,增多活动性参与学习。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转换角色和教学理念,增强学生主动性和师生互动性;其次要转变教学思维,将正确对待问题的思维方式贯穿到课堂进程中;最后要重视课程与学生评价,增强评价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利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阳光学品的形成。

(一)转换师生角色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灌输、学生吸收式的“填鸭式”教育,这虽然有助于控制课程进程,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但也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只学会了知识,没有掌握学习的技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品质。在阳光课堂中,教师要能够转换角色,由控制者变为引领者和催化剂,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引领者就是“无形地”引领课程进程,既让学生感到是在自己的思考和表达中完成了课程,又让课程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不会过于发散和离题,从而不至于走向“填鸭式”教育的另一个极端。催化剂就是要让课堂充满生机,调动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仔细观察每一个孩子的反应,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这要求教师做到三点:首先,自己要保持微笑,始终拥有一种热情、期望和快乐的心态,用这种心态去带动学生,影响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其次,在课程设计中,要增强问题设置,用提问的方式开始课程学习,将学生引入课堂,并且使用问题推动课程进展;最后,教师要学会使用幽默、鼓励和表扬的语言,尊重每一个学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学生的自信心。

(二)转变教学思维

转变教学思维就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程序。转变教学思维的核心和首先要做的是教学内容的定位和问题的设置。在定位教学内容时,要尽量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他们渴求弄懂的问题。备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基础,了解学生面对“这个领域”的状况,考虑这个领域是不是学生需要的地方,学生在这个领域会获得多少知识,怎样把知识的领域变成学生的需要,进而要找到这个领域的“魅力点”和学生面对这个领域的“兴趣点”,然后把两个点巧妙融合,这也就是学习的“发生点”和问题的设置点。进而,通过问题的设置点初步设计问题。在此我们建构了一个“思维发展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有共同关注问题的人(教师和学生),还有他们共同参与的实践,即问题呈现流程:发现问题——优化问题——重组问题——展示问题——检测问题——拓展问题。为了让学生亲历问题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要经历整体建构、行为调控和反思提升三个阶段。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问题的设计与开展探究活动,引领激励学生走进问题的深度思考,基本流程为:制订方案——梳理调控——阳光导学——点拨引导——评价检测——提升意义。根据这一模型,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自己通过思维发展模型思考各个阶段问题的发展,想象多重可能,预测课堂中提出问题后学生的回应,根据课程标准、教科书、学生思维,思考怎样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自主地提出高质量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即“调控思维流量”。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贯穿教师备课和课堂。之后,在课堂整个流程设计上要以问题驱动为中心,教师需要根据设置的问题引发学生有价值的思考、质疑、讨论、判断,通过拓展思维空间、增加思维密度、提升思维高度,力求实现“举一反三”的课堂、“矛盾冲突”的课堂、“多维看点”的课堂、“高度挑战”的课堂。课堂中往往不是给出学生现成的答案或唯一的答案,而是把学生带入多角度的世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来审视问题,并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式,进行深度探究。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完成状态,调整教学思路,为知识的拓展做好铺垫,即自我课程评价。

(三)重视课程评价与学生评价

课程与学生评价过程也采用了“思维发展模型”,将评价贯穿于整体构建、行为调控和反思提升三个学习阶段。在整体构建阶段,采取芬兰的教学方式“先见林,再见到树”,即让孩子先了解到整体课程概念与学习目标的全貌,然后循序进入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可通过“阳光课堂设计单”,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制订不同的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学科教学体系,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不同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继而通过每节课之前的“阳光预学设计单”,让学生在对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方法进行反复权衡、优化的过程中做出慎重选择,而且在选择中要有价值判断。在判断中引导学生将课程开展过程设计成儿童快乐的学习之旅。这种前置性评价可以让学生保持“居高临下状态”和“超前学习的状态”。在行为调控阶段,注重学生间的互动评价。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展示,记录小组整体的表现状态,在教室的相应公示栏标注每小组的表现。这种评价,一方面可以促进同伴之间考量交流和表达技巧,在合作中学生逐步养成尊重他人、欣赏他人、悦纳他人的态度;另一方面,学生在观察评价表时会自然提升自我的认识度和调整度,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及努力方向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也是一次自评与反思的过程。同时,还可为教师提供学生思维信息,为下一步教学调整提供参考。另外,还可通过阶段性展示来分享互评学生学习成果。评价可以以橱窗布置、作品(业)展览、竞赛、评比等形式安排在学习的某一阶段,也可以以“表演展示”的形式进行。根据学科的不同,展示内容应有所区别。比如英语学科侧重于唱英语歌曲、口语会话、讲英语故事、编演英语节目、主办班报和校报、设英语角等。科学学科侧重于实验操作、实际观察、科技制作、社会调查等。音乐学科侧重于视唱、打节奏、独唱、合唱、演奏乐器、表演等。语文学科侧重于口语交际、朗读与美文欣赏、古诗文诵读与积累、书法晋级赛、荷韵杯习作赛、演讲、演课本剧等。每个学科可以设计成联欢会或接力赛等形式,活动结束,学生根据自己的各方面表现填写“阳光素质评价卡”,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填写等级标志:太阳、月亮、星星。学生在同伴衡量中了解自己的位子,进一步确定自己努力的目标。在反思提升阶段,要增强评价的鼓励性和趣味性,莫将反思提升变为闭门思过,要多看到学生的闪光点。除了教师在课堂和作业中给出积极的口头和书面评价外,还可采用“阳光评价卡”。评价卡包含“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能力,思维的品质,创造性、独特性、灵活性,想象的丰富性,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在内的不同的品质元素,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阳光卡评价方案”,学生每达成一个目标或得到教师的肯定就随时把一张阳光卡放入“阳光银行”。周末学生把自己的阳光卡兑换成相应的“校币”,然后在“阳光校市”上购买学校的礼物或换取活动的通行证、购买“特殊权利”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知道评价目标,并将反思变为习惯。

五、结语

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不要将知识的获取作为教学目标,而是作为在培养学生“阳光学品”过程中产生的自然收益。课堂是一个动态生命体,它随着学生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教师的成熟而日渐成熟。因此,好的教师和教学方式决定了教学的效果,这首先要求教师自我的提高,教师自己要有阳光学品,有丰厚的学术底蕴、文化的魅力和艺术的创造力。但我们也要认识到,“阳光学品”的培养并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力量,它也需要社会的重视、学校的支持和家庭的配合,需要多方形成合力,来为儿童学习品质的提升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刘金芳 单位:洮南市第一小学

参考文献:

[1]郑秉洳.论学习品质[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曹正善.论学习品质[J].集美大学学报,2001(4):14-18.

[3]鄢超云.学习品质:美国儿童入学准备的一个新领域[J].学前教育研究,2009(4):9-12.

[4]周洪宇,广少奎.“阳光教育”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4(1):20-23.

[5]黄爽,霍力岩.儿童学习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国外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4(5):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