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职业学校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职业学校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

一、准确定位,改革教学内容,培养目标细化到每节

职业学校80%的学生存在厌学心理,对以前照本宣科、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有较大的抵触情绪。面对目前较难理解的专业知识,专业术语,让他们专心听讲实在太难。那么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必须改变课堂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的处理需要下功夫。

(一)纵览全局,明确所授课程地位

专业课教师应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对该目标知识点清楚,这样教学才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对教学内容及教材处理才会准确,避免了任课教师拿着教材,从头讲到尾盲目教学。

(二)斟酌教学内容,构建所授课的知识模块、能力模块

教师在掌握所授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围绕目标,将总体目标细分,一个一个的解决,提高课堂效果。

(三)目标明确,围绕小目标组织教学

小目标模块划分后,任课教师对每个目标的知识点去搜索,组织教学内容。再根据每个目标特点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及手段,这样达到的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二、主次分明,每节课有易到难设定任务阶梯模块

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都应根据本节课培养目标及学生接受能力状况,把每节课任务分成由易到难,且由基础到拔尖的几个阶梯任务模块。在设定时,基础模块设定要简单,并且是以后学习其他知识的桥梁;中间模块稍有难度,是基础知识灵活应用的一个延伸;拔尖模块有一定难度,是对基础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基础模必须让学生掌握的,中间模块是让能接受且想学习的同学必须得到的,拔尖模块是对尖子生及对该门课程感兴趣到学生的一种鼓励和鞭策。

三、打破常规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活跃起来

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学生的催眠术,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为此教师应针对一节课中不同模块的逐步展现,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想学、主动学。

(一)从思想上出发,设置普遍参与的模式,熟练完成第一模块

首先,教师在思想上要坚定,这一模块的内容必须全部过关,不能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重点转移到容易溜号的学生身上,及时发现其闪光点,激起学生学习的勇气,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如在讲AUTOCAD命令时,每讲完一个命令,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同学们用这个命令完成。问题非常简单,只要听了都会做。学生们在做的过程当中,我会到每名学生身边看,发现问题及时讲解,课堂气氛十分融洽,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其次,让学生思想产生共鸣,这一关不过,后续学习将无法进行,如果掉队老师不允许,同学不允许,让同学们感受到别人能会我也能会,引发其学习上克服困难的能力。因此,这一环节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必要的而不是全部的理论知识讲解,恰当设疑,以个体为单位练习或实践训练。同时强化知识点考核环节,以个体为单位过关,教师掌握好学生对此模块学习的难以关口。对于个别未过关的学生,责成优秀学生在短时间内采取一帮一的方法进行辅导、帮带、考核。

(二)激发团队精神,完成中间模块的学习

由于中间模块稍有难度,可以采取以3~4人组成的学习小组为单位,组员的构成应学习好、中、差三个档次的学生均有。教学应以教师点拨、下达任务为辅,学生以不受拘束的讨论、辩论的学习模式为主,这样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提供宽松的环境,学生之间在讨论及辩论的过程中,全面掌握知识。考核以组为单位,每个组由老师临时指定两名学生代表过关,以平均分作为每名成员的成绩,这样,学习好的学生怕学习差的影响本组成绩,一定会尽全力去帮助其它成员完成任务;学习差的学生也怕影响本组成绩而主动去问,努力去学,达到了带动作用。

(三)为尖子生开展综合应用模块学习提供条件

就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经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产生学习疲劳,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弹性的课堂环境,对于第二模块过关且确实不能进行第三模块学习可以奖励自由空间,在不影响其它学生学习前提下,可以看一些课外书等。对于一部分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学生,教师继续下达综合模块的学习任务,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想学又信息不足的学生,及时鼓励,给予信心,将其拉入尖子生队伍,让其体验自己是优秀队伍中的一员,迫使自己学习,增强学习气氛,同时对其它学生也是一种鞭策。在第三模块学习中,教师的指导,启发作用要及时展开,让学生按正确思路解决问题,减少学生的挫折感,保持学习的热情。另外,可以把课堂上未解决完的任务延伸到课下,把理论教学的内容延伸到实验室。保证本次课让学生学懂、消化理解,以便激发起下次课学习的欲望。

四、结语

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效率,任课教师必须下一番功夫,除了上述在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模式的方式调整和改革外,还要多给学生表现机会,还要强化教学手段的重要作用,以良好的教学手段推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作者:邱丽丽 单位:本溪市机电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