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问题体现(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数学课堂教学问题体现(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数学课堂教学问题体现(3篇)

第一篇:新课改理念数学课堂教学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建动力资源

主动学习非常重要,这是一切有意义学习的前提,而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创设情境,旨在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可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或是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我在教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时,课件出示“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动物朋友们在欢快的音乐中正忙着布置庆祝活动的会场。有的挂灯笼,有的贴彩花,还有的插小旗,布置好的会场真漂亮,动物朋友们在漂亮的会场中围成圈跳起舞来”这一富有童话色彩的生活情境。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单元的“简单的计算”内容时,我把讲台变成了“小不点商店”,设计了学生用模拟人民币购物的情境。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构建新知搭建平台

在情境导入之后,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自我构建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合作交流,让智慧碰撞,思想交融,同时增强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我在教学《找规律》时,始终围绕情境经过“观察、发现规律—借助学具摆规律—根据形成的表象涂规律—由获得的规律知识演规律—为拓展规律知识创规律”这一活动性过程展开探索,学生惊奇的发现,有努力的收获,有成功的喜悦,有美的享受,学生的激情一阵高过一阵,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自主探索的劲头就不言而喻了。在教学《统计》时,我先让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自主探索数据收集、填写统计表、完善统计图等,再从统计表和统计图中,知道些什么,相互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明确统计的意义,最后联系实际,让学生合作进行生活中的统计。如,统计全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你家一周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等。学生主体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有效地新课改理念下我的数学课堂教学隆向阳1邱小春2(1.重庆市丰都县兴义镇兴秦完小;2.重庆市丰都县实验小学)构建了有关统计的知识。

3展示点拨,质疑反思,给学生豁然开朗的新天地

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两类学生,一类是已经通过自主探索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就引导他们向更深层次的知识进发,不要停留于此感到无事可做;另一类学生不能在自主探索中解决问题,或是个别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还是模棱两可,教师就多留心,针对他们的疑惑进行指导,给学生豁然开朗的惊喜。如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这一内容,多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很容易理解其算理和口算方法,我见学生兴趣正浓且时间充裕,我即时将第三小节“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这一内容展现给学生,学生在探索出其加的方法的同时,通过知识迁移类推出了其减法的计算方法,经过观察比较找出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其算理的理解,提高了计算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再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学过程中,我给已经掌握的学生,试探性地渗入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内容,如48+25,先让学生讨论,我趁机暗示启发,让思路不同的学生讲述,学生一边讲我一边把口算过程简略板书在黑板上,给不太明白却又想弄明白的学生起导向作用。这样的渗入尝试过程,不仅让学生能初步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而且初步培养了学生利用转化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学生的思维变灵活了,方法也多样了。

4开放练习,拓展思维,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创造空间

1)以教材中呈现的开放题为契机,开放学生思维。一年级上册54页和65页,在“8和9的认识”中,就出现了“8鱊□,9鱊□”的开放性练习,在“10的认识”中,我就让学生编类似练习如9>(),()<10,()>(),()=( )等,学生不仅能填出10以内的数,还能填出20以内甚至100以内的数。2)根据练习内容自由伸缩教学时间,给予学生广阔的创造空间。如,一年级下册77页14题属“用数学”内容,题目是这样的:以图形的方式分别画了足球16个,篮球20个,排球12个。问题:(1)篮球和足球一共有多少个?(2)排球比足球少几个?(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我用了近一课时来教学,表面上看,份量太少,可学生的收益大大超过了四十分钟的要求。我是这样处理的:5分钟内,学生就轻松自如地解决了前两个问题,部分学生已向第三小题进军了。我索性将剩下的时间全抛给学生,让学生把自己想到的问题都写在练习本上,看看自己的本事到底有多大。10分钟后,学生的练习本全是“问题”,除了直接“比多少”“一共多少”外,还有用“相差”“去掉”“添上”“超过”“至少”等词进行描述的,不仅有一步解决的,还有两步、三步解决的。学生陈劲南就提出这样的问题:足球和篮球合起来的个数比排球超过几个?代金桃也提问:足球添上20个后比篮球和排球合起来的个数多还是少?盛宇洋也不甘落后赶紧开口:足球再添上几个就比篮球多?李航宇一听接着挑战起来:足球至少还要添多少个就会比篮球多呢?一向鬼机灵的郭子瑶连蹦带跳吼道:我知道,足球至少还要添5个就比篮球多,因为足球还添4个就和篮球一样多,再添1个就刚好比篮球多1个。如法刨制的学生来劲了,可时间还剩下不到10分钟了,为了人人得以展现的机会,我赶紧让小组长安排,有四人一组的、两人一组的,你提我答,我提你答。此时,我趁机帮助学习稍困难一些的学生。下课了,学生的问答还在继续,个别学生还走向讲台争着抢着要与我开战呢。这样的课堂,时间有限,可精彩无限,学生的创造无限,真正实现了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标要求。

5结语

总之,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一方面,教学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教学又是一种艺术。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人,这就决定着教学要涉及到人的情感、精神、价值观等主观方面。由此,教学工作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课堂教学更是方法灵活,形式多样。新的课程呼唤着创造型的教师,我相信,新课改必将把各位同仁造就成新型的创造型的优秀教师。

作者:隆向阳 邱小春 单位:重庆市丰都县兴义镇兴秦完小 重庆市丰都县实验小学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体现

一、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最优发展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面向全体是教学的根本宗旨,也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促进学生全面最优化发展,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中提升自我水平,提高学习成绩,更好地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教学的追求。让“学会”到“会学”不只是字的颠倒,而是观念的更新,这其中体现出了教师对于学生的尊重。如在学习苏教版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针对一年级来说没有先后,只有让孩子得到更多的评价,面向全体才是根本。我们可以通过轮流回答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游戏时当一个孩子没算出来,就过到下一个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个竞争力,也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总结出算理,这就牵涉到进位与退位的问题。学生“会”才是强道理,通过评测来看才知道学生是否真会了,教师可以通过堂堂清、周周清的形式来发展学生存在的不足,从而进行有效的补偿。计算能力的培养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点,只有从一年级就开始有意识的培养,才能使后续的学习更加轻松,并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涉及到的转化思想。百以内加减法的重点是进位与退位,作为教师的我们可能感觉很简单,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并不简单,培养学生数感是本节教学的根本,让学生会并以此类推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关注个体差异,落实因材施教原则

传统意义上来说,教师只是关注了学生的成绩,尤其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重视是精英化教学,而忽视了大多数。新课程要求关注个体差异,也就是让教师多关注待进步生与差生,让学生得到更多程度上的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差生不多,只要静下心来培养,根据学生的特点,发现其特长并积极评价,每一名学生都是优秀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就在于让学生在自己特长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这样才能关注个体,并让个体的发展超出我们的想象。如在学习完四年级《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玩一玩“24点游戏”。教师让学生进行操作,由此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分析,也就使得表现更具体化。个体差异是一定存在的,游戏与生活、数学密切相关,在这个游戏中要让学生感觉到“一切皆有可能,我做就能成功”。因材施教就是要发现学生的长处,让学生在发散思维中有更多的发展。玩转24点,不是一时之功,需要学生进行不断的摸索与实验,“你准备好了吗?”在游戏过程中可见,有的平时学习很好的学生的积分也不是那么优秀,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平时的训练注重的大多是对于所学内容的直观再现,而没有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维发展空间,所以学生只是按章索循,不能真正发挥思维的活力。由此可见,让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活动中体现出来就能实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会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落实因材施教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需要进行分层教学,分层不是将学生分出三六九等,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如有的学生计算能力薄弱,就可以在作业布置上多安排计算方面的练习;有的学生应用能力不足,就可以让其将所学内容以周记等形式与生活相联系,从而在发挥其长处的同时补其所短,使学生得到更长足的进步。

三、突出学为主体,让学生更全面成长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且不可过位。传统教学中的教为主体已经不能符合现在的形势,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发现、探究才是学习的根本。突出学的同时就是优化教,教师的行为转变直接影响到学的转变,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也可以积累更多的经验,这是教所不能达到的。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人的作用,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总结等方式来得出规律与公式,以此来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和想象能力。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剪、拼等方式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主动发现平行四边形中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尝试,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不同的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的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将梯形沿两腰中点的连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有的沿顶点与另一腰的中点剪开拼成一个三角形,从而在经历不同方法中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四、结语

总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学生的主动发展又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使教学相长,也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发展。“教”是为了不教,“学”才是根本,而学的基础在于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是教师教的结果“,会学”才是为终身学习奠基。

作者:邹彩虹 单位:江苏省常州武进区芙蓉小学

第三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思考

一、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有效问题的原则

(一)问题的丰富性

预设具有丰富性的数学问题,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有效问题,除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外,还要以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要求等方面为出发点预设问题,才能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数学想象力,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问题的延伸性

预设问题时应注重问题的延伸性。通过将问题进行延伸,使数学学习得到优化和深化,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这要求数学教师不仅需要对数学学习动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同时还要具备感悟性和创造性能力,将学生对数学的真正需求和实际需要充分融入到所预设的问题中,并巧妙地延伸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有效问题的方法

(一)借助课题,联系实际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课题、联系实际预设有效问题,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初步接触到新知识时,能迅速意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而容易被这些数学知识所吸引,于是产生求知的欲望,继而自主思考和探索问题,最终提升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个课题时,教师可以预设如下的问题:一艘轮船在沿直线返回港口的途中,接到气象台的台风预报:台风中心位于轮船正西70km处,受影响的范围是半径长为50km的圆形区域。已知港口位于台风中心正北70km处,如果这艘轮船不改变航线,那么它是否会受到台风的影响?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台风这个实际问题中所蕴含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突出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重要意义。

(二)比较内容,层层设问

在中学数学中,有很多教学内容相似、相异或相反,因此,教师可将这些存在差异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并预设问题,使学生通过辨别存在差异的数学知识,了解不同知识的不同计算和应用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概括和提高对数学知识规律的掌握能力。如在学习“指数函数”一节内容时,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图象,可预设如下问题:请指出两个函数图象的不同之处?并思考函数表达式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你能说出它们的定义域吗?分别有什么特点?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中学数学,尤其是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重、难点较多,因此教师在预设问题时,应注意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突破难点,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其概念为“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对于这个数学概念,教师应该根据概念中的用语预设问题,如:①如果将概念中的“从第2项起”(或“每一项”“同一个”)去掉,那么这个定义会如何发生变化?请举例。②上述词语能否用别的词语代替?为什么?③能将其中的“比”更换成其它运算方式吗?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设问,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还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注重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在预设问题时,数学教师应注意展开知识的侧面,以利于学生对知识之间存在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准确辨别,减少知识混淆现象。例如,在学习“圆柱的侧面积”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①如何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展开后的形状如何?②应用什么方法计算圆柱的侧面积?等等。

三、结语

总之,预设有效问题对中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只有遵循整体性、丰富性、延伸性原则,并充分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需求等预设问题时,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者:俞志娟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