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4篇)

第一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探讨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互动低效的原因分析

1.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不够深厚

对于一个语文老师的基本要求是他必须成为一个有相对文化底蕴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运转的社会,时代对于我们的要求就在于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而老师作为文化传播者,更是首当其冲。但纵观现在很多初中学校的语文老师,都将教师作为一种工作,而不是一种传播者的角度,认为得过且过,只要将上课内容教好就行,他们除了在评优秀职称的时候会写出像模像样的文章,引经据典之外,在上课过程中就是机械式地讲知识点让学生记忆,这也造成了初中语文课堂不够生动,课堂教学缺少文化气氛,学生兴趣下降,导致上课效率不高。

2.教学方法过于呆板、生硬

语文课堂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它自身生动性的特点,这也意味着语文课堂相对于其他课堂来说应该是活跃飞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包含了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学科,但实际上课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是机械式教学,教学方法呆板,模式生硬,没有制造一个相对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进来,在分析课文的中心思想时,都会套用一定的模板如“本文作者通过……说明了……体现出……也表达了作者的……”等表达方式,这样的总结方式太过生硬,其实课文总结可以多种多样,可以从作者的情感走向入手。老师在实际课堂中应该鼓励学生做出总结方式,而不是照抄习题模板。

3.教学内容主次不清

尽管素质教育的号角吹响了很久,但现阶段很多老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成为老师单人的独角戏,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情况更是少得可怜。而且老师上课有时候为了完成教学指标,45分钟课堂里会一直讲解知识点,讲解文章写作手法和表达思想等,教学内容满满地占据了一整节课程,让学生只能听,没有参与课堂讨论或是课堂思考,这就将生动活泼的语文课教的乏味无聊,使得语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严重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如何改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1.提高语文教师个人文化素养

如果想要让课堂变得文化氛围浓厚,让学生能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都处在信服的状态,那么就要求老师上课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理有据的,这也对老师的个人文化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文化素养包含了语文知识、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老师如果拥有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较高的语文运用能力,就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更准确的文字描述自己的读后感,如课文《奇妙的克隆》中,老师可以先从文章背景入手,向学生介绍克隆的定义及发展历史,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克隆,克隆对于这个世界有怎样的好处和弊端,使得他们懂得欣赏一篇文章的精髓,进而提高他们的个人素养和精神层面,要知道一个语文老师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

2.重视上课的指导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新时代对于教师的要求不单单在于“教导”,更多要指导学生自学,而且会主动去学习语文。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更多的要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如何高效阅读文章以及如何把握信息的重点内容,对于诗歌或文言文该如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如《最后一课》老师在面对国家战败的个人情感,以及一个教师应该有的尊严;如诗歌《观沧海》中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豪情壮志;如文言文《五柳先生传》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概等,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举一反三,更好地学习。

3.课堂上应挤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语文课堂不仅要求学生要会听说读写,还要让他们学会思考,这样才是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重要方式。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要单单自己讲解,也要抛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这样引导他们思考,引导他们自主总结,如诗歌《登幽州台歌》中作者所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鲁迅笔下《孔乙己》的悲剧式人物有怎样的表现特点等,这样可以提升他们的语文组织能力和个人文化素养,也能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语文这一门具备知识性和工具性的学科,一方面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更需要他们会自主思考总结,拥有相应的文化底蕴。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引导鼓励他们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不断地总结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探索出更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赵庆礼 单位:贵州省都匀市平浪镇凯口中学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精神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突出要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追求所在。受心理发育水平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局限于表面层次,容易凭视觉、听觉来决定自己的兴趣。而小学语文教学的许多内容并不能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仅仅依靠文字和教师的叙述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需要,通过创设精彩情境,增强教学素材的可感性,触动学生的兴奋点,吸引学生以主动的心理情绪投身对新知识的探究和学习。例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针对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到过双龙洞,感性认识几乎为零的现实,我们伴随课文讲读以多媒体课件展示双龙洞的奇异景观,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双龙洞内潺潺的溪流、突兀的岩壁、宽阔的洞府、形状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课件创设出的精彩情境增强了学习内容的直观感,把学生带进本课的意境中,让学生顿时好奇心倍增。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展开教学,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营造和谐课堂,引导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质的主渠道,是实践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平台。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氛围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开发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举措。首先,教师要切实领会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指导原则,树立换位意识,尊重学生的心理与个性,以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来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第二,要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故事调节课堂节奏,渲染课堂气氛。如学习“月球之谜”时,可讲述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学习《题西林壁》时讲述苏轼登庐山访高僧的故事。第三,利用网络多媒体形象逼真、富有动感的视频或画面打破教学时空限制,直观展示语文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增强课堂教学的愉悦性和趣味性。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通过视频资料展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和探索过程,以真切、灵动的知识呈现诱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积极思索。第四,变讲读课文为学生自主演绎课文,促使学生自然地进行深度思考。如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指导学生在通读课文后,结合课文内容和补充阅读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展示文章情节,用自感自悟的表演诠释文本的内容,表达自己对课文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3注重学法指导,开展合作探究

新课程重视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培养,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了践行新课程精神,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以精巧的问题作导向,引导学生参与自主、互动的研讨与探究,通过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探究活动激起学生的思维波澜,深化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内在认知。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我们在学生通读教材,初步掌握了知识内容要点后,可将学生分组对下列问题进行探究:①从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②哪些行为说明德国人爱花之“真切”?③除了景色美,作者还感受到了德国哪些地方美?④你怎样理解“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⑤作者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耐人寻味?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以问题作依托,学生议有纲,探有目,在互动的课堂探究中放飞自己的思维、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在充分的交流、辨析中较好地掌握了语文知识,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良好探究方法。

4强化阅读理解,促进语感培养

语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是学生语文听、说、读、写、思能力的有机结合和升华。小学语文教师应切实尊重学生思想活跃,内心充满求新、求异、求变意识和欲望的个性特点,强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理解,使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刻理解和感悟那些优美、富有深刻道理和内涵的语句,以便有效地积累语言,为知识迁移和语感培养做充分的准备和铺垫。例如对于《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教师就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重点感悟“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等语句,使其在自主的分析和互动的交流中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从中得出对自己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启迪。

5结语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小学语文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时刻关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化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潜心探索和科学预设,让学生在不断优化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作者:王友平 单位:临沂市兰山区汪沟镇中心小学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

一、抓主导——教师

顾名思义,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有教才有学,而学生的学习正是在教师的教导下完成的,所以必须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用丰富、扎实、亲和力奠定有效性的基础。

(一)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教师有一桶水才能自如地倒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在语文知识、课堂教学语言、板书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充实更新知识体系,与时俱进,时刻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难想象,如果教师胸中无物,只能照本宣科,再加上板书无章可循、语言干瘪乏味的课堂,其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二)教师要有人格魅力

任何影视明星,或多或少都有一帮“粉丝”,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极大地影响着“粉丝”们的生活。作为每天都和学生见面的教师,如果能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粉丝”,那教学效果肯定会特别突出。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喜欢呢?很简单:靠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展现出自身的人格魅力,结果必定是双赢——学生学有所得,自己也会体味到人生的价值。特级教师于漪曾说:“生命的闪光无过于在课堂上面对几十双充满求知渴望的眼睛,是因为学生的成长,教师的生命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教师教学态度和蔼,言行可亲,摒弃师生等级观念,做学生的朋友,主动关心帮助学生,长此以往,自然会赢得学生的心,从而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

二、抓主体——学生

俗话说:“响鼓不用重锤”。如果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挖潜能,教师再有本事,恐怕其结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在老师的主导下,学生明确自己的主体学习身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体特性,教学效果的提升就有了保障。

(一)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目前新课程改革最希望出现的。在教学中大力发挥“导”的作用,结合实际启发、点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如何“会”学习,让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活动的余地、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能多一些成功的体验。

(二)要为学生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实践证明,和谐轻松的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如果课堂气氛凝重,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因担心回答不了老师的问题会受到老师批评甚至责罚而诚惶诚恐,何谈主动和积极呢?教师应当将笑脸、信任、关怀带进课堂,善于审时度势,巧妙地用适时的幽默、信任的眼神、温柔的抚摸、顺便帮学生捡起掉落的学习用具等等,看似随意的举动,于无形之中拉近师生距离,缓和紧张的空气,让学生置身和谐、民主、轻松的环境中快乐学习。诚如此,教学何尝不会有效呢?

三、抓根本——教材

课堂上,教师教学凭的是作为教学根本的教材,学生学习靠的是教材。因此,其重要性不用过多阐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如果抓好了这一关键,势必提升有效性。

(一)教师要吃透教材

教师首先要清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将要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达到什么要求。只有心中有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才可能真正学有所获。如教授《海燕》,就要明白教学目标重在引导学生学习海燕搏击风浪的战斗精神,培养勇敢、坚强、乐观、自信的精神品质。

(二)教师要活用教材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应该活用教材。教师凭着深厚的语文功底,广博的知识储备,深入挖掘,春雨润物般创造性的“用”活了教材,不仅能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还能于潜移默化中将提炼于教材的真知灼见,如其现实意义等,传达给学生。仍以《海燕》教学为例,教师点拨学生与一百多年前的“海燕”做朋友,真诚沟通,那么教学的现实意义自然就会凸显出来。

四、结语

总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是一件简单易行的事情,它需要依托教师的综合能力,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教材的根本性,牢牢控制住课堂主阵地,将多种元素有机地整合起来,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逐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何红兵 单位:重庆市大足区教师进修学校

第四篇:新课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有了明确的变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至关重要,“爱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一种人人平等、相互帮助、合作学习的伙伴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原动力”。如果学生对教师比较喜欢,有较好的印象,就会对其所教的课程特别感兴趣,并特别努力学好这门课程。因此,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要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所以要想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就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这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地翱翔,尽情地吸吮知识的乳汁。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自己领航员的作用,引导学生“如何科学地学习”“促进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每一位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并将其应用于语文教学的课堂,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用爱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二、教师及时引导,提高课堂效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某个问题产生疑问并充满好奇时,往往要急于了解答案。这时教师采用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直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但这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定的依赖性,自己不去积极的动脑筋。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引”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指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引”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我们则可采用改写这篇课文。根据民勤的春天实际,让学生适当的对这篇课文进行改写,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对家乡春天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养成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

三、科学利用评价手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通过评价,把学生及其行为认识及时地传达给学生。如果学生得到老师正面的评价,那么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满足,会感到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快感,随之而来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作者:唐学丽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大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