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奖励制度下小学生课堂教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小学生课堂奖励之“利”
(一)情感奖励激发热情
教师的真情表扬、神情眼色、体态动作等都是情感奖励不可缺少的部分,小学生受到老师的口头表扬等情感奖励,会觉得是老师对自己的肯定,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公平地给出情感奖励,经常鼓励学生是作为教师的一个基本教学素质。笔者对所在学校进行教学反馈过程中,整理学生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97.7%的学生认为教师表扬对自己学习积极性影响“非常大”,99.4%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鼓励;同时对教师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课堂教学中运用表扬次数越多的课堂氛围越活跃。该组数据表明情感奖励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极大调动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物质奖励丰富教学
一些物质奖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能起到丰富教学的作用。其作为一种非常规教学方式,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不同年级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不同奖品的特殊性和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示范教学,让学生将不好理解的问题,晦涩难懂的题目在物品的演示下更好地理解,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课后再将这些奖品巧妙地送给孩子们,这样恰到好处地运用物质奖励,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引导学生前行。
(三)多样性奖励带来惊喜
小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课堂教学中奖励的多样性特点,时常能给学生带来惊喜,使其注意力能较长时间集中到学习上来。教师设计多种奖励形式,如奖励积分卡、小红花、小红旗、糖果、写着特殊字迹的小纸条等,还可以采取合作、歌舞等形式,只要赋予其“对胜者的奖励”“全班同学对你的认可”等一定的意义,学生就很愿意参与进来,而且会把得到的奖励收藏起来放在最醒目的地方,对学生来说,这种惊喜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荣誉。
二、小学生课堂奖励之“弊”
课堂奖励不是万能的,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既有优势也有局限。不分析其“弊”,就不能使这个辅助的教学手段得到充分恰当的运用。
(一)课堂奖励存在短效性
在课堂学习中,课堂奖励不同于激励,课堂奖励是激励的一种形式,激励强调的是“唤醒”,即激发起学生对该科目学习的兴趣,不是暂时的,具有持续性。课堂奖励是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喜欢的奖品,并不能代替激励,也不能起到激励的效果。教师用课堂奖励这种形式对学生好的行为予以奖励,效果是短暂的,缺少过程上持久性的考虑,眼花缭乱的奖励形式只是满足了在课堂上的时效性。对学生还应该怎样进行持久的激励值得深思。
(二)机械式奖励流于形式
当前小学课堂上的奖励存在“因为奖励而奖励”的现象,教师为了到达教学效果进行机械式奖励,没有真情流露。瑞士教改人乔安•佩斯特罗兹说:“教育的最高成就是在我们指出学生的错误时,能感动他们的心灵,用我们强烈的爱是他们信服。”课堂奖励也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学生能读懂教师温暖的眼神和动作,什么是真心的表扬。教师要用真心让课堂奖励起到应有的作用,要让课堂奖励传递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正能量”。如果只是因为奖励而奖励,只是为了教学效果而奖励,就失去了奖励本身的意义。
(三)奖励对象“厚此薄彼”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对教师又依赖又崇拜,教师的任何一句话都会对小学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因此,如果在课堂奖励中教师做出不客观不公正的奖励会对学生影响很大。课堂奖励恰恰是教育改革中一种不太完善的激励方式,而且课堂中学生人数众多,导致课堂奖励存在奖励对象“厚此薄彼”的现象。给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留下“他比我强”“我不如他”的心理阴影。奖励对激发学生兴趣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奖励对象“厚此薄彼”的问题也会使同学背负莫大的压力。
三、如何逐“利”避“弊”
(一)告别经验主义
当前教师对课堂奖励的认识停留在经验主义层面,没有深入到理论层面,只有细致地思考课堂奖励之“弊”,深入研究课堂奖励及理论和发展方向,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投射到教育学、心理学问题上进行深入分析,通过重新设计,再在课堂中进行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如此往复,才能制定出符合小学生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课堂奖励制度。
(二)降低奖励的针对性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奖励,研究表明:对个体奖励不合理,会导致小学生的攀比妒忌心理严重、人际关系不和谐。教师要从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性出发,降低奖励的针对性,做到不针对个人,而针对集体中的一部分,减少少数典型的树立。进行集体表扬,如表扬一组、一排、一边的同学,而不是某某同学。这样进行集体表扬,大部分学生都受到了表扬,而没受到表扬的一部分同学也不会有负面情绪,反而希望为自己所在的一部分做得更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的同时,又能为学生今后的集体协作,互帮互助等美德的养成打下基础。
(三)注重奖励的层次性
教师要以每个学生都有潜能,但潜能不尽相同为出发点,知道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合理激发不同学生的不同才能,把奖励标准设置成具有层次性的标准,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努力后都能获得课堂奖励,机会均等。奖励标准应该随着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能力而进行灵活性的变动,对某方面能力强的孩子设定较高一些的标准,能力弱一些的孩子设置较低一些的标准。
(四)师生共同设计课堂奖励
课堂奖励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课堂奖励是为学生服务的,目的不是用奖励控制学生。教师在设置课堂奖励时也要注重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从了解学生的需求出发,充分采纳学生的意见,奖其所需,一起商议课堂奖励的形式。学生在自己设计的课堂奖励形式中自我衡量,纵向比较,全面进步,对课堂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钟秀华 单位:江西省铜鼓县三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