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朗读课堂教学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语文朗读课堂教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语文朗读课堂教学论文

1初中语文朗读现状

1.1朗读目标缺失

当今语文教学要求凸现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个性化,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学习。在朗读这个环节中,老师放弃原来的整个班级集体朗读的方法,张扬学生个性,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朗读课文,用自己的方式去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愫。从表面上看,学生的朗读形式变的多种多样,真正的体现了、解放了学生的个性,但却带给人一种天马行空的感觉,这样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课本真正包含的意蕴。例如:八年级上册《莲文化的魅力》,或许学生会选择个性,朗读出的是荷花,但可能感受不到荷花的意境。真正的荷花魅力,应该朗读出我心中的荷花,朗读出荷花那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象征,真正的在学生心底画出一朵美丽的“荷花”。

1.2朗读的对象较为单一

在传统的语文课本教育中,老师选取的朗读生都是班干部、课代表或者有较强朗诵能力的学生。经常都会听到老师说这篇文章如何如何,就叫某某为大家朗诵。尤其是在教师公开课上,优质课上更加注重有能力的学生,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老师都会长期关注几个朗诵具有特长的学生身上。朗读只是成了朗诵能力强的学生的舞台,成为了老师完成课程的环节。

1.3朗读缺乏情境

作为一个学生,他拥有着丰富的情感,但是他们的情况都需要缓慢的酝酿,不能随时随地的表现出来,需要给学生一个触发点才能触发学生心理面最深的情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淡淡是朗诵无法读出课文应有的感情。要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正的融入文章的意境中去,让学生能够读懂文章的意思、读懂作者的意思、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老师总是要求学生朗诵要深情、要专注,但是没有情感的铺垫,只能让人感觉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如何做好朗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朗读这一环节,让朗读披上时代的装束,让学生在朗读声中灵秀其来,让课堂因朗读而灵动。学生不是一个用知识填满就可以的容器,学生是需要点燃的火把。

2.1朗读需要明确的目的

学生在朗读时,不能没有目的性的乱读,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为了感悟和了解课本带给学生的情感。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学生在下面卖力的朗读,老师就在黑板上卖力的写写画画,或者考虑下一个课堂步骤,往往都是把朗读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一部分,也可能当作课堂一个过渡阶段,完全没有注意到学生朗读的如何,更不用在读完之后,去给学生指出不足之处。在老师备课的时候,应该做好课程全节考虑,将朗读设计在最能表现这篇文章的核心之处,让学生明白朗读的目的。一篇课文的朗读时为了找准每一个字的发音,还是为了体会课文带来的情感?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本的大概,还是对某一点细细品味?不一样的课文,需要不一样的朗读方式,有的需要整体效果,有的需要个性突出。在具体的朗诵当中,老师在课文的时间选择上,随着课堂做出临时的改变。在齐读的时候,尽量避免只求达到“声音整齐”,导致“感情单一”。在齐读中,也需要学生演示出自身个性,避免其他同学的影响。老师的要求是不需要整齐的划一,而是要各种各样的特色演绎。在老师范读,学生辅助中,老师要怎样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有篇文章《马的世界》,在老师的范读之中,让学生学习配出马的声音,让学生走进马的世界,感受到马的文化熏陶,身临其境的对“马的世界”有自己独特的想象与发现。在朗读完成后,可以让学声音的同学再一次朗读,一点一滴的引导,通过学生自己的声音学习,切身的感受到马的世界。

2.2赋予学生朗读的权利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不仅仅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要学会引导学生读书。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应有读的权力,才能讲课堂的生命力完全展现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2.1积极参与课堂朗读

朗读不是少数朗读优秀学生的舞台,也不是课代表、班干部的主场。在学生中,不乏性格内向,平时说话就欠缺自信,低声低气,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也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沉默下去。作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让这些学生有亲自体会课文内容的机会,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引导,在课堂上充分时间,增强他们的朗读信息,加强他们的朗读能力。在课堂上,营造出人人有朗诵,气氛和谐的学习氛围。只要相信每一个学习,才能做到更好。

2.2.2朗读应有更高的地位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朗读当中能够自己了解课文内容,在是在了解不到的地方,才为学生解答疑难。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引导下,让课堂的主旋律变成师生的互动,让朗读登上语文课堂的舞台,不再以配角出现。老师在教学环节备课中,应当参考课文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可以理直气壮的在课堂上朗读起来,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3充分的了解学生,制定出明确分层

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出教学的明确目标,才能在朗读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在语文教学目标上,区分明确层次。就学生个体而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好课文的文字发音是否正确,停顿位置是否合理,要求不错不漏。在学生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要求学生在流畅的朗读时,正确的掌握语气、语调,表现出课文的风格与神彩。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适当的调整朗读目标。例如:八年级下册中的《藤野先生》,在藤野先生第一节课的中规中矩,和忘记带领带上可以要求一位同学读。在藤野先生纠正“我”的解剖图和实习,添加“我”抄的讲义上,找一位较为优秀的学生朗读,表达出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还念,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要在这几点朗读中,洋溢出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3创设朗读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要求教室在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空间时,要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触景生情的效果,这样更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本意。让学生朗读含有情感,就要在课文内容上创设学生能够理解,需要的情境。在在课本相匹配的情境中,才能正确、迅速的将学生带进情境之中,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朗读进入情境时,学生才能够更容易进入角色,理解课文内容,这样的朗读也不在漫无目的,不在是枯燥的重复,仔细的推敲、品味课文语言的魅力,养成良好的语感,达到朗读的效果。

3.1老师的情感渲染

每一位学生都饱含丰富的情感,老师应当善于抓住学生情感的关键,将学生的情感触发。例如:

八年级上册的《背影》,应该抓住课文一个动情点-背影,两个人物-父亲和我,三个结构-现实,回忆,现实。老师在创设离别之时,可以叫一位学生模仿父亲背影,这种强调作者四次流泪。让学生在朗读之中抓住自己灵魂深处最感动的一幕。可以是“到徐州看父亲,看见满屋的狼藉,想起了祖母,眼泪簌簌地流下”或是变卖家产,借钱办丧事。抓住学生读课本中,哪一节学生的情绪会变的低沉、悲伤。感受到班级中,学生眼中流露出来的伤痛。在后面的朗读中,学生流下了眼泪,真真实实的为作者看到父亲离去的背影而伤心。

3.2触发学生联想,迁移意象

语文教学的亮点应该将朗读放在首要位置。加强学生朗读能力培训,让学生主动融入课本情境之中,感受语言的丰富多彩和神奇。语文课本中,优质文章比比皆是。但是学生很难从这些抽象的符号中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浓浓感情。在学生体会不到的时候,老师要教会学生转移脑中意象,帮助学生正确的了解课本中的词语,引导学生感知描述事物的特点,在生动的描绘中连接脑中所想,触发联想,形成课本所蕴含的意象。这样才能明确作品所饱含的情感,让学生真正走入课文中去。例如:八年级下册中郭沫若的《雷电颂》,可能学生很难理解雷电那伟大的力,它的无边无际,作者对自由的强烈渴望等等。在学生朗读前,老师应讲述出写作背景资料,屈原的介绍和《屈原》一文的简介。从背景的角度带入,了解这是屈原的内心独白,明确课本气势上的澎湃、雄浑,对风、雷、电的期待歌颂中找到光明的期待。

4结语

总之,初中语文的学习一般都是从疏通课文意思开始的,有人说过“十分文章,七分是读”。老师加强学生的朗读教学,让学生做到想读、敢读到最终的会读。让朗朗的读书声盈满教室,让学生在朗读中找寻阅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