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多元智能理论语文课堂教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传统语文课堂探究性活动存在的不足
通过课堂观摩发现,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大部分时间还是教师在讲,讲字词、分析语句、然后自己得出结论,探究仅成为点缀,本质上课堂还是灌输式的。
1、学生缺乏自由度,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训练。
体现在学生的自由写作、表达、探究中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教师讲授多,学生探讨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在探究时,未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小组合作讨论不到位、分工合作能力差,探究流于形式,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参与,不利于多元智能的发展。
2、学生参与率低,合作能力得不到训练。
有限的探究性问题仅仅体现在师生之间单一、单向的对话中,缺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集体深入探究,课堂气氛显得沉闷。由于教师有选择地选取学个别生作为对象,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能力得不到提高。
3、缺乏问题意识,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
问题是探究的中心。有的老师虽然设计了问题,但是没有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探究,课堂效率不高。例如:在《直面苦难》的课堂引入环节,一些老师直接通过讲周国平的生平来引入教学,这样等于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学生失去了探究的机会,如果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寻找答案,对学生的能力就是一种锻炼,也就是说:问题意识的培养要遵循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要代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与任务需要学生去探究。
4、课堂评价片面,缺乏对多元智能的公正评价。
课堂的探究活动评价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仅仅以知识评价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把得出正确的答案作为最终的胜利,很少看学习态度(所谓的态度评价也是以答案作为指标的)、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的评价。在教学中一些教师还是用试卷让学生练习,然后进行讲解和评价,探究活动用了应试教育的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没有被评价。
二、探究性学习与多元智能的内在联系
1、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探究的目的是培养能力,而能力的培养需要自主参与、体验,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探究活动必须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才能实现全方位的目标。所以探究活动必须做到:自主性——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实践性——通过主体活动,做中学,用实践活动促进发展;过程性——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开放性——为学生提供大胆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环境。
2、发展多元智能的必要性与意义。
学生的全面与终身发展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全新要求。无论是什么学科都不能仅仅“自扫门前雪”,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但是传统的语文教育过分地重视学生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潜能的开发。多元智能理论为语文教学设计打开了创新的思路。语文教师只有让多种智力火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交相辉映,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开发学生潜能,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场所。语文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运用,其中渗透着对社会、历史的理解,涵盖着作者的审美与情感,语文是一个涵盖多种能力素养的学科。
3、语文探究性活动对于培养多元智能的作用。
探究性活动中蕴含着多种能力发展的可能性。语文教学探究性活动蕴含着很多能力发展的切入点,在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加强各种能力的锻炼,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育人效果,促进全人发展。语文的探究性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与加工能力,例如在教学前的预习中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的过程;语文探究性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即兴作文创作的形式训练这种能力;语文探究性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审美分析与讨论,在讨论中提高审美判断能力等等。如《直面苦难》中的“苦难”二字,可以通过音乐、美术、故事、诗词等多种形式,结合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予以体现,可通过音乐感受,名画欣赏,实践调查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多元化能力。
三、语文课堂开展探究性活动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途径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多元智能所需要的条件
(1)探究兴趣是多元智能培养的基础。
有过程才有能力,有兴趣才有过程。探究活动以探究内驱力为基础,在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探究兴趣的培养。要结合社会与生活,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在探究过程中注意激励性评价,让学生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直面苦难》一文是哲理性文章,缺乏生动的情节故事,有的教师以文本讲文本,把精力全部放在字词的讲授上,学生反映冷淡。只有通过师生共同的探究与讨论,在观点的碰撞中澄清,才能真正发掘其中的深刻思想。所以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动起来,如展示讲解生活中关于苦难的生动感人的案例如盲人海伦、张海迪等,让哲理生活化、具体化,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学习兴趣。
(2)课堂效益是智能培养的条件。
课堂毕竟只有45分钟,在设计问题是要把探究活动与最关键的重难点知识结合起来,防止无意义的、高投入低产出的探究活动。如《直面苦难》中,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话剧的形式表演“战胜苦难”的故事,花费了近10分钟的时间,成本高、效益低。如果探究活动确定在让学生提炼文字背后的深意,再让学生通过讲自己的故事说明这里哲理的合理性,则抓住了关键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对探究问题的设计上,一定要注意抓住能力的发展点(即重难点知识),让学生充分探究,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教学效益的课堂实际上就是浪费了训练能力的时间。
(3)良好的课堂生态是智能培养的背景。
一些教师的课堂上,老师也想学生能动起来,其中一位老师问学生:“说说名人对待苦难的态度”“谁能主动发言说说这句话好在哪里?”但是没有学生响应。但是另一位老师也问了类似的问题,学生却非常踊跃。究其原因发现:主要是这两位老师整个的课堂生态不同,前一位老师的课堂中教师讲的多,语气严肃,学生被压制住了,偶尔一两句提问也如石沉大海;而另一位老师的课堂一开始就活跃,老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由时空,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所以在课堂中,我们要做到:首先,要建立全新的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具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其次,要建立好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个模式中允许充分探究活动存在的时空并使得45分钟形成整体;再次,要建立学生探究的组织,将学生分成探究学习小组,形成自我运行的规则。满足了这些条件,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到教学探究过程中,让探究活动更加充分,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通过教学准备过程培养学生多元智能
(1)通过问题教学培养多元智能。
首先教师要设计好活动的形式,其次中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是探究的核心,语文的探究性学习目的是发展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例如在《直面苦难》的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探究问题:①我们面对苦难时,应保持怎样的心态?②面对着自然悲剧,孤立无助的我们应该怎么办?③当我们经历了苦难后,我们就是英雄了吗?这样的问题难度适中,需要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思考才能得出,学生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就意味着对课文有了一个深入的思考。课前的准备过程如果交给学生去做,就是一种探究的过程,课堂中向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也是一个探究的素材,这种与学生为主的问题探究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思维能力非常好。
(2)明确活动中的能力取向定向培养多元智能。
探究性活动一方面要指向学习的重点知识,另一方面要指向学生的能力。教师不仅要通过探究活动把知识搞清楚,还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活动训练学生特定的能力。这一点目前做的是不够的。例如:《直面苦难》中,我们让学生划出精彩的语句,收集生活中关于苦难的名言与故事,可以培养学生文本概况与信息收集提取的能力;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看“苦难”视频——罗布的故事,听歌曲《想拥你入梦》,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一个愁眉苦脸的人进行“苦难”的心理疏导,写出一篇疏导性的文章,可以训练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3)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多元智能。
对于课后的探究,教师提供的不是问题而是任务,形式上具备更大的开放性与自由度,让学生在课外时间自由探究。例如《直面苦难》上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收集周国平的生平,寻找关于苦难的感人故事,发现家庭成员经历过的困难经历及解决的方法形式等。这些任务要具有开放性,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如网络、采访等自由完成,让学生在这些自主活动中培养各种能力。
3、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
(1)探究活动组织对智能培养的影响。
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把问题及任务交代给学生以后,要注意学生探究的进程,对小组活动进行调控,防止小组出现群龙无首、个别学生不参与、参与机会不公平等现象,同时通过一定激励让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明显看出,一些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一直在进行分组探究活动,学生合作顺利自然。学生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将疑难问题汇总到老师处,让老师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究,这一点是长期训练的结果。通过教师的组织调控,课堂探究更加充分更加有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出集体合作的能力与反思讨论的能力。
(2)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多元智能。
在探究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要发挥小组活动的作用,让学生研究问题。例如:在《直面苦难》教学中,在解决老师给出的问题过程中,有一个学生认为:“阿Q精神属于是正确看待苦难的态度”,这时候老师明显不认同这样的说法,但是老师不想在这个问题上“浪费”时间,或者无法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所以没有理睬而是避开了,接着问“其他同学是否还有新的说法?”学生被压制住了,不再讲话。其实,学生的这个问题的提出是认真思考的结果,如果发掘下来能引起学生的争论,让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这时候教师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走味而不高兴,而要从问题中肯定学生的创新洞察力。
(3)通过团队实践活动培养多元智能。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加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社会实践性,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收集资料,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等,如让学生课前资料的收集等。同时,不忽视基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一些教师在设计能力训练过程中走得过了头,反而把语言基本能力如听说读写等被淡化了,这也是不可取的。在《直面苦难》的教学中,仍然要抓住词语的理解与训练,一些老师采取了让学生自主学习为形式的字词教学,如:划出精彩的语句,你为什么划出这些语句?模仿这些句子写一段文字?苦难的价值有哪几个?学生非常积极参与。
(4)通过展示活动培养多元智能。
展示活动既有利于激励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成就感,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语言表达、表演、肢体语言、艺术才能等各种能力。学生的探究活动取得了成果一定要进行展示,如《直面苦难》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之后,一位老师让学生分组进行成果展示,形式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有的学生朗读、或表演、或者讲自己的经历,在教学中我们一位优秀的学生谈自己父亲工伤亡故,自己和母亲含辛茹苦但是坚强不息的经历,打动了全班级的学生与老师,既锻炼了这个学生的能力,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与深思,在她的带动下,学生对“苦难”问题的思考明显更加深入理性。
4、在教学评价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方法
要通过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学既要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与逻辑能力,也要评价学生的形象思维、运动能力、探究反思能力、交际能力。对这些能力的激励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这些能力。同时,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光对知识与能力进行评价还是不够的,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评价。让探究活动不仅在多元能力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还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人类生活中,各种活动如艺术行为、运动活动、交际活动、情感活动等等,最终都离不开语言作为载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能力是与所有的其它形式的能力密切相关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把各种能力的培养与语文教学融合起来,一方面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各种能力的培养促进语文教学向更加全面、更加能力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