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

一、联系实际,鼓励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学习数学知识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发觉、细心留意数学教学信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实施教学,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隐藏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小问题,提高数学在学生心中的亲切感。在教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时,可以列出一张调查表,在表中提出问题,如:500克苹果(?)个、1千克盐(?)袋等,让学生在课前去超市调查,亲身感受不同重量的区别。在进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这一课的教学前,可以让学生自带一个长方体的纸盒(香皂盒、牙膏盒等),在课堂上让学生亲手将纸盒剪开,并观察纸盒的构成、测量纸盒的边长,最后计算出纸盒六个面的面积总和。

二、巧设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游戏教学法,是最能迎合小学生性格特点的教学方法。为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堂中加入一些游戏或竞赛,寓学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数学知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比如,在讲《年、月、日》这一课时,让学生背诵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指十二月),三十一天永不差。然后进行一个小游戏,规则是:老师随便说一个月份,要是大月男生起立,要是小月女生起立。在教学《游戏规则公平性》单元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纸箱子,箱子里装着1个黄球和5个白球。用这6个球给学生进行摸球游戏,规则:箱子里有两种不同颜色的球(黄球和白球)共6个,总共摸20次,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后放回,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算女生赢,摸到白球的次数多,算男生赢。让学生先预测结果,再进行游戏,最后探讨这个规则是否公平,公平或不公平的原因为何。在游戏教学法中,教师应该以引导为主、说明为辅,鼓励学生自行思考、自行领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提供直观数学教学

由于数学公式十分枯燥乏味,好动爱玩的小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提不起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快乐的事。数学本是抽象的,但可以通过文字、图像等表现形式将数学形象化、生动化。多媒体教学设备集图像、声音、文字等信息于一身,能把数学概念、公式和实验过程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思考等途径全面接受数学知识,调动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建立一种喜爱数学的有利氛围,化被动为主动,将数学学习视为一种兴趣。比如,教师在讲授第一单元《数一数》时,可以用投影仪放一些花朵图片,通过增加花朵数量引导学生学习数数。讲到《认识分数》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放一个比萨被平均切开几份的图片,形象、直观地把“分数”概念转化为图形,便于学生接受这个知识点。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重点研究如何充分开发、利用新的教学资源、创造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活性化、多媒体化。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力。

作者:蒋霞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竹行小学

第二篇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成为乐知者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注某活动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变为乐知者,从而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但它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后期激发与培养。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好胜心强、不愿服输,教师不妨结合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为学生创造一些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进而调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利用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致力于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尽可能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为了激发学生应用的兴趣,教师不妨寓游戏于教学中,组织各种游戏活动,如猜数游戏、小百货游戏等,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进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兴趣、一种学有所获的快乐情感。

3.多肯定、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们在做了一件事后,无不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表扬,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年龄较小,情绪起伏较大,更需要教师的肯定和表扬。课堂上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并及时对其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肯定、表扬,从而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二、鼓励互助,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引入了课堂。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与理解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使他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了倾听与表达,学会了互帮互助。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让学生互帮互助呢?笔者认为应抓住以下几点。

1.合理分组。学生分组不能随意,教师应根据“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原则,将班内学生按照4或6人进行分组,让他们在小组内互帮互助,一起探讨学习。

2.分工明确。分组之后,教师应为各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并要求小组长将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合理分配给每一位小组成员,以确保他们都有事可做,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3.建立机制。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对小组学习结果的影响,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

4.适时引导。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并不代表教师要完全放手。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指导学生学习,以保证合作始终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三、重视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评价也有了新的内涵,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实施多元化评价。

1.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不应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应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以自己为主体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实施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方式。

2.评价内容多维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多维的视角评价学生的表现,不仅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全面衡量和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等,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评价手段多样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评价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采用书面、口头、学生成长记录等多种评价方式。

四、总结

总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教师只有正确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不断学习、探索,寻找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小学数学教学迈上一新台阶。

作者:汪长钦 单位:贵州省织金县三甲街道普翁小学

第三篇

一、快慢疏密张弛有度

“快”与“慢”,是指教学进程的速度。教学速度有两种极端倾向应防止,一种是整堂课速度太快,急如骤雨,学生反应跟不上,只能吃“夹生饭”,这样,学生会“消化不良”;另一种是整堂课速度太慢,搞得学生无精打采,容易给学生听讲、思维留下“空隙”,这样的教学也很难成功。所以,教师在控制课堂教学节奏上要注意疏密相间。具体来说,对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教师应以较高的激情快速地讲课,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情感上也受到教师的感染;反过来,对一些较难、不容易理解、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教师则应以平稳的授课速度进行讲授,并给学生留下思考、消化的余地。

如“比的基本性质”一课中,“让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这部分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讲授此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应该放慢节奏,对于比的基本性质的教学,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数学活动线索,观察4:5=16:20=40:50,从而使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加深对这条性质的理解。对于化简比的教学,我首先结合前面的三个比使学生明确什么样的比是最简单的整数比,使下面的化简有了明确的目标。而对于本课例4中三种情况下的比的化简,考虑到不同的难易程度,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整数比12:18的化简让学生尝试完成,重在探讨最佳方法的选择;分数比65:43的化简,则抓住关键问题让学生讨论、找到解题方法,又通过对具体数值的分析、升华到一般的方法,这样就比较扎实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小数比1.8:0.09的化简,考虑到学生已经积累的经验,让学生自主完成、自主总结。以上的安排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使学生的知识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让学生虽在“慢”中却有所获。另外,对于“黄金比”,这部分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在这上面花的时间就应该少一些,只是组织学生阅读文本中“你知道吗”,并交流阅读后的感想,进而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其他途径继续了解关于“黄金比”或者其他比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容量,“快节奏”与“慢镜头”交替,这样既不会浪费教师的授课时间,又能保持课堂教学的紧凑性,保持学生对知识的新鲜感,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二、起伏跌宕张弛有度

“起”是教学中学生思维活跃、师生情感交流顺畅的高潮状态;“伏”是学生学习、思维、情绪相对平稳的状态。而教学过程贵在曲折起伏、波澜壮阔、引人入胜。如在“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教学中,“练一练”第2题: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这是一个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步骤,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我根据教材的具体目标以及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先设置“舒缓区”,让学生想象一下它们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当大部分学生遇到困难时,我相机帮助学生走出学习低谷区,指导学生可以用先确定一个面的位置(比如后面)然后想象逐步折出其他面的位置的方法,使想象的过程有一个附着点,继而让学生猜想。学生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此时我不失时机地创造学习“小高潮”,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动感区”——动手操作,以验证先前的判断,再交流汇报,从而把教学活动推向了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大高潮”。实践证明,通过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伴随一起一伏的教学节奏,能让学生的眼、耳、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总结

总之,恰当地把握教学节奏进行教学,课堂就能气氛活跃,学生就能情趣盎然。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了,教学双边活动的配合也就协调了,教学效果自然就好。所以,把握好课堂教学张弛有度的节奏,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蔡田闻 单位: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