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等学校大班课堂教学建议,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大学教学质量整体下降,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大学基础课程大多数采用大班授课形式,假若课堂教学中某些环节组织不当,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研究并提出了大班课堂教学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质量;大班教学;注意力;课堂秩序;笔记;多媒体;雨课堂;翻转课堂
一、引言
近年来关于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大班教学的基础课。目前很多学校采取选课制度,给老师一定的督促作用,老师的积极性有所增强。但依然是大班教学,教学效果却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学生上课的状态依然如故。这不得不引人深思,并且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变这种现状,提高教学质量。研究表明,班级规模的影响取决于所使用的方式方法。学生和教师都感到,在小班中,教学效果更好。高级思维、知识应用、提高动机和改变态度等目标在小班教学中是最可能实现的。由于高校扩招,教学资源短缺等诸多原因,大学基础课大都采用大班(两个以上教学班)形式授课。相信许多教师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一堂精心准备的课,却引不起学生兴趣,课堂上到处弥漫着令人烦闷的说话声。教师的辛勤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情绪因此低落。这种“大班效应”,如果“追本溯源”,你会发现往往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引起的。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老是说话,怎么劝说都不听,老师的讲课老是被打断,同学的注意力老是被干扰。当其他同学感觉到老师真的无能为力时,“多米诺骨牌”现象就会出现。“乱班”就是这样形成的。一个大班的教学质量在这种环境下是没有保证的,但这只是纪律问题。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其中教师的授课水平自然是最重要的。本文将要谈到的是同样重要但是往往容易被忽视或不易把握的几个方面。
二、大班课堂教学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1.维持好课堂秩序
我们把学生的纪律,出勤,听讲等课堂综合表现称为课堂秩序。要维持好大半教学的课堂秩序,首先是提高学生的出勤率。扭转一个“乱班”的纪律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客观地讲,“乱班”的形成与第一任教师有直接关系。据调查,有近30%的大学教师在课堂上基本不搞组织教学,也不点到,对学生“放任自流”。他们实际上在向学生暗示,只要不打呼噜,就可以睡觉,只要不影响别人,干什么都行。有一位老教师在讲课时,下面两个学生吵得不可开交,实在讲不下去了,才去制止:“别吵了,别吵了,下课再吵!”当然这也是极端情况。在成绩评定上,这些教师也是“心慈手软”,有的甚至划重点,缩小考试范围,或者暗示要考的题目,学生自然无后顾之忧。表面上,课堂秩序还算过得去,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不错。师生配合默契,相处融洽,最后皆大欢喜。实质上这样做的危害极大。首先教学质量不高,学生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本领。其次,还为以后的学生开了恶劣的先例,势必会使学生在对待考试的态度上一级比一级更加有恃无恐,学习风气每况愈下,导致教学质量滑坡。大学教师的角色不单是授课,还兼有思想教育、学生管理等职责。这方面的要求没有哪个教师不知道,但因缺乏有效的监督、考评,基本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形式上。我们认为,从上第一堂课起,教师必须注意课堂秩序的维持。在学生之间还不熟悉,学生对老师怀有尊敬与期待,对新环境怀有某种新奇心理之时,适当严格要求,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教学秩序,对以后的教学是十分有利的。
2.掌握学生的听讲规律,吸引学生注意力
决定学生在信息获取和加工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他们注意听讲的能力。“注意”基本上就是集中认识那些正在变化的新奇的和刺激性的事物。我们知道,人们注意周围环境的方方面面的能力是有限的。学生在大班——相对“宽松”环境下集中精力听讲,或者说教师吸引学生注意力并非易事。1978年,哈特利和戴维斯研究了学生在听课时的注意力。他们发现,一般来说,在讲课的前十分钟内,听讲的注意力是向上的,在此后就下降了。课后学生仅能回忆起70%前十分钟内的内容,能回忆起20%上课最后10分钟的内容。课堂环境的变化会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应明白这一点,并注意改变讲课时的音调,节奏和强度,即所谓“抑扬顿挫”;使用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在黑板前使用演示和视听手段等。同时,应把最重要的内容尽量安排在前面,导论不宜占用过多时间。由于很难保证所有学生对授课内容有较大兴趣,从而认真、积极听讲,所以多数时候学生的注意力有潜力可挖掘。学生往往把多余的注意力用在了遐想或者其他较之听讲更引人入胜的事情上。因此,动机是保持学生注意的重要因素。使讲课适于学生的兴趣,举出生动、饶有趣味的例子,设立悬念,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方式等都是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学生的注意力在某种程度上受视觉注意的影响。在眼光转移时,学生的注意力也在转移。在课堂上分散注意力的活动可能会使学生回忆不起老师所讲的内容。有证据表明,从积极的一面看,在学生能够看清教师的脸和口时,他们就能更好地思考。因此,教师应避免过多的走动,并且尽可能面对学生,而不是黑板。有的老师喜欢说“这是重点”,“下面讲的内容要考试”,以引起学生注意。但研究表明,这样做并无明显的积极效果,相反,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忧虑,担心考试不及格。因此不是“明智”之举。
3.督促并协助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已故教育学家魏庚人先生曾反对学生在课堂上做笔记,他认为这会影响听课。因为一个人要同时做两件事,其中一件应达到自动化水平,而这是很难实现的。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简单。记笔记是学生努力保持注意力的一种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辅助记忆的方式。在一定时刻,一个人只能记忆一定量的材料。记笔记取决于一个人理解和利用短时记忆记住所讲的内容并记录下来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来自以往的经验(长时记忆)。上了大学以后,每节课内容都比较丰富,仅凭认真听讲是不够的。经常在答疑的时候我们发现,多数学生的问题正是课堂上不断强调的。我们看到,多数学生不记笔记。他们关心的是得到讲课的要点,从而为考试做好准备。考试前,有的学生将别人的笔记复印下来供复习用,这种做法有违做笔记的初衷。也有很多学生的学生以及格为目标,认为没有必要下那么多功夫。但对于以后要考研的学生来说,课堂认真记笔记,尤其是基础课程,对于考研来说是大有裨益的。若干研究表明,记笔记的学生要比不记笔记的学生能更好地记住所讲的内容。即使在讲课后记笔记的学生立即上交他们的笔记,情况仍是如此。所以我们是提倡学生做笔记的。但记笔记有时候会和听讲发生矛盾和冲突。学生记笔记的方法不同,有的学生每字必录,十分辛苦,势必影响听讲,而且这样的笔记后来几乎没有什么用处。有些内容听的时候还要理解,所以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在大学一堂课里的信息量是很大的,人们在任何一个短暂的时间内,只能记忆、理解并储存一定量的信息。如果学生积极地分析并加工信息,而不是消极地吸收,那么信息的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这就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在课前要提炼精炼本节内容,在讲解的时候要注意和学生的互动,很多时候需要和学生“确认的眼神”,在板书时候不能写的太多,利用不同的颜色来加学生的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记笔记很多时候变成了手机拍黑板。虽然从根本上讲,这样不如手写笔记印象深刻,但是咔嚓一下,内容就被复制了,因此更要注意板书的格式。教师要注意引入新概念的情况,关键之处要反复讲,适当停顿,以便学生理解并适当记笔记。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记笔记的能力,重视记笔记的意识。对于大班学生,这一点尤其重要。一本好的笔记就是一门课程的浓缩,对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现在出现大量的辅助学习资料、参考书,还有一些习题全解,某种意义上讲都是成熟的要点概括。这些资料往往见效快,但对学生来说没有经过主动思考的过程,知识没有经过加工,很多内容仅仅保留到考试,然后就还给老师了,不具有长远效果。只有学生亲自整理出来的东西才会有用。
4.多媒体教学、雨课堂、翻转课堂等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科技发展成果。教师纯粹用黑板和粉笔授课,很多需要动态化、图形化的内容无法完美实现,这些内容也不方便学生记笔记和拍“笔记”。而多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一状况,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课件制作水平。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两面性。对于多媒体授课,一些学生反映速度较快,对于记笔记的同学来说也有不方便之处。那么雨课堂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有了雨课堂,暂时解放了学生的手,课堂上只要认真听讲即可,课下可以随时查看课件进行复习。另外,在线课程是最近几年的一个新的产物。很多学生认为既然有网络课程,就没有必要定时定点,把大家集中在一起看教师一个人的表演,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这种想法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又令人质疑。如果对学生没有任何要求,那就变成了完全放任。我们美好的愿望就会变成奢望。对于部分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先预习,教师设计预习提纲和一些题目,来指导学生预习和检查预习效果,并且对结果进行量化。雨课堂就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目的。现在很多学生课堂上也在使用手机,学校不得不采取一些方法控制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而雨课堂顺势利导,将手机还给学生。它将复杂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PowerPoint和微信,在课外预习与课堂教学间建立沟通桥梁,让课堂互动永不下线。雨课堂,旨在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全新的体验,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推动教学改革。使用雨课堂,老师可以将带有MOOC视频、习题、语音的课前预习课件推送到学生手机,师生沟通及时反馈;课堂上实时答题、弹幕互动,为传统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提供了完美解决方案;可以在课后发送试卷课件,进行测试,让学生实现“一机走天涯”。作者近两年尝试使用雨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威尔伯特•J•麦基奇,李环.高等院校教学指南[M].王英杰,译.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
[2]崔干行.教育的理想与现实[J].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王兰芳 魏宗田 张俊敏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