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导入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精妙的课堂教学导入,是课堂有效的基础。然而,有些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远离教学内容,为导入而导入,尽管热闹非凡、笑声不断,但其实效性还需我们冷静的思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有几点感悟:教学导入应为学生创设自由表达的空间,为实现教学目标做好铺垫,为学生创设和谐轻松的氛围。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导入;思考探究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课堂教学导入的精妙,可以如磁石般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如钥匙般地开启学生的心扉,起到了敲山震虎、顺风拉帆的作用。可是,也有不少教师对课堂教学导入认识模糊,把握不准,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热闹背后的冷思考
为探究教学导入的实效性,笔者在学校的听课活动中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作了仔细观察,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能重视教学导入的设计,以求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然而,有些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远离了教学内容,是在为导入而导入,尽管热闹非凡、笑声不断,但其是否具有实效性还需我们冷静的思考。某教师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学会合作》,在上课之前,教师让学生先做一个“画鼻子”游戏。请四个大组分别派一名代表,两人蒙眼,两人作引导,合作将老师黑板上事先画好的两个娃娃的“鼻子”补充上。游戏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两个娃娃的鼻子能在同学蒙着眼睛的情况下被添好。学生齐答因为“合作”后,教师再次小结成功的原因。最后在让同学们小结“合作”这个词的含义后,引入课题。该导入的教学只是为引入课题,说明合作的重要性竟花了整整10分钟,用去了课堂教学四分之一的时间,势必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仔细阅读,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关键句子、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感受。而且对于合作的重要性,课文中的事例已说得相当清晰,只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其静心地阅读文本,相信学生对此会有更深刻的感受与体会。
二、实效背后的潜规则
然而,怎样的教学导入才是富有实效的呢?笔者在不断地叩问、学习和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一个精彩的导入,一个富有实效的导入,应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可为整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让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为实现这样的导入教学效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中必须遵循以下几点潜规则:
(一)教学导入应为学生创设自由表达的空间
“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课堂上理应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助互动。”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双自信的翅膀,让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所知、所想、所思、所悟。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中,我们就应该为学生创设自由表达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习惯。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的教学导入就充分注意了这一点,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孙双金老师由自己的姓氏引入与学生交流孙姓的名人,再让学生交流自己姓氏的名人,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名人都是从什么人开始的,从而引入当天要学习一篇写普通人的文章,他是一个扫路人。孙老师的教学导入不是急于出示课题,而是为孩子们创设了良好的自主说话情境,孩子们自然是兴趣盎然,滔滔不绝。不仅如此,孩子们还在这样的说话训练中升华了自我的情感体验:他们的脸上写满了信心,谁不为这样的一次发言倍感自信!他们的眼里流满了豪气,谁不为自家的名人、伟人自豪!他们的心里印满了甜甜的笑,谁不期盼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
(二)教学导入应为实现教学目标做好铺垫
我们每教一篇课文,所设计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如果教学活动脱离了教学目标,那么教学目标就成了写在教案上的文字游戏,最终没有着落,也就难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导入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应该为实现教学目标做好铺垫。笔者在执教苏教版第八册《黄河的主人》第二课时的教学导入时,紧扣教学目标,并为下文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节后,交流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多媒体播放黄河壮观景象的录像后,交流自己内心的感受。接着引导学生面对滚滚黄河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该如何来读好第一段,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感受。最后明确,随着课文中情景的变化,作者的内心也在变化着,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能直接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词语。这一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黄河那气吞山河的气势,还为实现教学目标之一:“由作者内心的感受变化引入,使学生通过感受羊皮筏子的危险,艄公的勇敢、智慧、沉着、机智,明确文章的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教学导入应为学生创设和谐轻松的氛围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交往论承认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教师只有走下“神坛”,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才能唤起学生心灵的微笑;才能尽情地畅想,充分地表达,从而真正品味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梅兰芳学艺》时,通过引导学生问自己的名字,再勇敢大声地叫自己的名字,最后通过掌声、握手、拥抱,让学生表示对自己的欢迎。让学生感到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一位可亲可爱的、可信赖可交流的朋友,因而其思维就不会受到约束,表达方式就不会受到限制。正因如此,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学习交流的场地,成为展示学生学习过程的空间,也才能真正做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总之,在平时的教学导入中,我们应努力把以上三点规则有机地结合,为课堂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漪著.《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雷玲主编.《听名师讲课》,广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李建明 单位:苏州市吴江区铜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