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古典诗歌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乡土古典诗歌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乡土古典诗歌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摘要:乡土古典诗歌饱含了丰厚的自然、社会、人文信息,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和思想价值,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从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尝试把乡土古典诗歌引入语文课堂,以有效地帮助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乡土古典诗歌;语文素养;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阐述“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内容包括思想感情激发、语言积累、语感培养、思维发展、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养成以及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指出“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从中看出,语文素养是个综合的素养。而从身边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观察,语文素养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培育在当前容易被忽视。笔者于收集乡土古典诗歌中发现这类诗歌可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并尝试把乡土古典诗歌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乡土古典诗歌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价值

孔子曾对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典诗歌又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所有的文学形式中,诗歌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文学样式,特别是古典诗歌。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讲,古典诗歌能较好地发挥文学的教育功能。读诗往往有一个感知、感染、感悟的过程。王尚文老师是这样表述文学阅读:“由感知文学形式,而进入文学世界,受到文学形象、文学境界的感染,对生活、生命有新的感悟,从而净化感情、澡雪精神,最终重塑心灵。”“作家、作品的感情和心灵对读者的感情和心灵的提升,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陶冶,得到更新。这是一个长期乃至持续一生的过程,它永远处于未完成的状态之中”。[1]古典诗歌作为文学之一种也符合这样的规律,由陶冶而“悦”读而提升到对生命、人生、人性等自由境界生发。读诗无疑在培育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获得优秀文化熏陶、生成并提升审美情趣等语文素养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当然语文素养是个综合素养,它们不是机械地叠加,而是有机的整合。乡土古典诗歌特指某个局部地域历史遗留下来的以当地乡土为题材的所有古典诗歌,它对于当地学生来说是浩瀚的诗海中独一无二的学习诗歌资源。笔者从教的福建省古田县,曾经是一座千年古县城。千年来,多少文人学子有感于这方山水的灵秀与神韵,给后代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古典诗歌。他们在叙写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平居生活、怀乡之思时,融入了对一方山水的关注、对人生和生命甚至宇宙的思考的深邃思想,其中不乏精品。从可靠的文字资料分析,诗的写作者有当时的治邑者,如宋代邑令李堪、明代邑令杨德周;有中国历代名人,如朱熹、张以宁;有邑人,如丁逵、魏亨。这类古典诗篇多不为人所知,但是贴近生活,意境优美,情趣高雅,而且饱含了当地丰厚的自然、社会、人文等信息,是地方文化的精华,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和思想价值。不过,散落在灵山秀水之间的乡土古典诗歌似乎还是沉寂不语的,而诗歌本该是一种鲜活而高雅的语言。能作为一项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引入语文课堂并彰显它们的价值才是有生命的。什么样的资源可以进入课程,选择什么样的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给出了回答:“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同时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阐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之于学生语文素养养成的重要作用。而乡土古典诗歌正契合了这样的要求。另外,因为乡土古典诗歌中描绘的风物、地域是比较切近当地学生的,甚至就在学生身边,相对来说学生更加亲和这些诗歌。切近的事物更容易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语文课堂要求提供合理的学习资源,创造学习的契机。把乡土古典诗歌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创造具有地方自身独特魅力的校园文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学生在研习吟咏家乡山水风物孕育出来的诗篇中,获得乡土文化的熏陶,丰厚了自身的语文素养。

二、乡土古典诗歌引入语文课堂的教学尝试

乡土古典诗歌作为教学资源也许使用的课堂范围较广,但语文课堂无疑是教学乡土古典诗歌的重要阵地。学校的语文课堂不可能全是诗歌教学,更不可能全是乡土古典诗歌的课堂。乡土古典诗歌引入课堂可能有这几个形式:一是作为语文课堂拓展素材;二是与教科书中的古典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三是专门设计乡土古典诗歌学习课。笔者设计并实践了一节古典诗歌比较阅读课,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与乡土古典诗歌《极乐寺诗》(见上文)进行比较阅读。教学目的是学习关于春日的诗篇和品赏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教师告诉学生将要学习一首描绘古田风景的诗篇。此时,大部分学生表现得很惊讶:古田也有诗?接着教师讲到:古田不仅有诗,还有许多名人的诗,有宋代大儒朱熹的,有明代刘基的,有元末明初古田县旧城人张以宁的(张以宁《翠屏集》由大学者宋濂作序并入选钦定《四库全书》)。当地还有许多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古迹,许多优秀的乡土古典诗篇与之相关,如咏“玉田八景”的诗篇。此外,还有许多精美的古代民居,其间不乏诗句楹联。学生表示惊奇。分析林恕《极乐寺诗》中“径转藤萝列上方”“花落草堂朝雨霁”“春衣半染岚烟湿,僧饭新炊笋蕨香”这些描写极乐寺的风景,“径转”与“草堂”早已不在,但春日的“藤萝”“朝雨”“岚烟”“笋蕨香”还是令人容易感知的。如今的极乐寺就在离学校不远的翠屏湖畔,又是当地名刹,为学生熟知,还有笋蕨这些风物都是学生熟识的。这样,诗歌的内容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观察课堂可以看出,学生对这样的诗篇有较大的兴趣。同时学生比较容易感受“朝雨”“笋蕨”所营造的春日清新之境界,感受“春衣”“僧饭”“醉斜阳”所带来的那份恬淡与自得的情趣。再回到白居易流淌在诗中的西湖春景和内心情怀,学生也就领会得很不错。诗歌更深的意蕴能否体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诗中的情趣学生一定有感于心。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谈到欣赏自然时说“大地山河以及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都是移情作用的结果”“在聚精会神的关照中,我们的情趣和物的情趣是往复回流”“物我交感,认得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环震荡,全赖移情作用”[3]。朱光潜的“移情说”既可以解释古代文人对这方山水的情感,又可以印证当地学生学习乡土古典诗歌的效果。当文人与古田的山水发生情感碰撞交融时,诗歌艺术之美便油然而生;当学生品读来自家园诗意盎然的艺术佳作时,心中的审美体验就容易被唤醒,当学生熟知这类乡土古典诗歌后,那么关照身边的山水风物时就更加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了,而不只是“死板的东西”了。这样情趣之间的“往复回流”就产生。再从学习认知的心理过程看:学习者更加注意所兴趣的事物熟识的事物,更有利于学习者建构知识,以致达到学习的目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的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4]这里“儿童”可广义地理解为所有学习者,乡土山水风物也正是广义的“情境”。学生生于斯长于斯,虽对当地古典诗歌陌生,但对诗歌所反映的“情境”是熟悉的。这个课例只是个案,我们不否认学诗的方法有很多,但适时地引入内容与学生切近的乡土古典诗歌,必然大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审美情趣,使学生更容易生成和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三、乡土古典诗歌引入语文课堂的问题分析

从分析关于当地乡土知识(资源)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当地乡土古典诗歌了解甚少,即使在语文教师当中,了解的人数比例也是极小的。另外,学校和教师不够重视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缺少开发乡土课程资源的思路与方向。这给乡土古典诗歌引入课堂的实施造成了一定阻力。前文已经表述过了,语文课堂也不可能全是诗歌教学,更不可能是乡土古典诗歌的课堂。而且培育学生生成乃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不是仅限于引入乡土古典诗歌的语文教学课堂。将乡土古典诗歌引入语文课堂,是为学生感知这样的文化资源开启一扇门,找到一个契合点,让充满乡土文化人文气息的诗篇去“唤醒”、去“点燃”学生,同时也鲜活了诗篇自身的生命。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真正的诗人都是身不由己地怀着痛苦去燃烧自己并点燃别人的。”一旦被点燃,学生发现美丽与诗意就在身边,那么生活的趣味会立即被激发,生活的诗意将会得到强化。王尚文在谈到文学情趣时引用朱光潜的话说:“‘趣味是对于生命的彻悟和留恋’,读诗的功用,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1]其实,课堂的价值就在于把学生引导向这样的“趣味”中去。课堂还可以向广义的角度去理解。从学习方法上看,我们主张考察实地、走进生活、亲临乡土文化实地的“大课堂”,从“大课堂”中获得更加丰厚的人文滋养。比如读朱熹的《水口行舟》(见上文)诗篇时,我们不只是凭借印象来揣摩诗人当时的情怀,也许学习者只有站在浩渺的闽江边的水口,方能体悟“今朝试卷孤蓬看”的处境与“烟波一棹知何许”的惆怅与无奈;读张以宁的《登大佛岭雨中云在其下》(略)诗篇时,登临“五华山”的绝顶才能领会诗人对家乡山水溢美之词的内涵和那份如丝如缕的怀乡情结。当我们双脚踏在语文课堂之外的生活大地,感觉乡土古典诗歌所沉淀的思想情怀、审美情趣融入自身的血液中去涤荡着心灵的时候,我们算真正的诗意地栖居。当然,把乡土古典诗歌引入语文课堂是一件慎重的事情,需要解决许多问题。首先,必须对乡土古典诗歌文本进行精要地遴选:内容应追求文质兼美,思想感情要求积极纯正,能体现优秀文化品质,语言规范优美;形式符合传统古典诗歌规范,又有当地乡土特点。其次,必须取得当地教育管理部们和学校领导的支持,组织有教学经验的专家和教师搜集并编写“乡土古典诗歌读本”。再者,必须增强教师、学生的乡土资源意识,让他们善于发现并利用优秀的乡土资源。最后,乡土古典诗歌引入语文课堂是一种尝试,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不断地修正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77,289.

[2]辛竟可.古田县志(乾隆版)[M].古田:福建省古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7:145-421.

[3]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2:145-146.

[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4.

作者:周剑弘 单位:古田县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