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探讨(7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探讨(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探讨(7篇)

第一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引言导语问题

摘要:中学数学教材每一个章节的首页都有这一章节的引言,通过引言可以了解整个章节的数学知识内容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对引言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数学教学指明方向。因此,在实际的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引言导语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引言导语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好的开始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在教学中,做好新课的导入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知识结构来合理设计引言导语,通过引言导语的利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高整个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中学数学引言的内涵和呈现形式

中学数学教材中每一个章节的首页都有这个章节的引言,这部分的引言会介绍整个章节的数学知识内容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整个章节的序曲和起始,对整个章节的学习具有引导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每个章节的引言材料,同时自身也要设计有效的引言导语来提升课堂效率。教材中的引言主要是通过问题情境的引入来进入到这个章节的内容学习中,然后将整个章节的概括内容展现出来,让学生了解整个章节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引言中的引字的含义非常丰富,主要是引导学生来学习,包括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还有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探索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此外,还有引出知识和引导方法的作用,通过问题情境来引出所要学习的知识,并引导学生采用有效的方法来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引言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是图文并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将章节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有效呈现出来。一些引言导语的画面非常形象和生动,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图文并茂,让学生身临其境,还有的引言导语介绍了数学的发展史,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程,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引言导语的应用

1.通过引言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数学课堂中的引言导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的本质并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要求教师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而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唤醒学生探究意识,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也是新课标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能力,而并非简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人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能够更积极探索,表现出更高的主观能动性。而一个良好的引言导语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内容时,教材中的引言部分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图画中是美丽的山村景色,在山脚下有一条公路,公路通往三个不同的村庄,有一辆汽车正在行驶,可以通往三个村庄。在这幅图的旁边就有一个表格,表格上是村庄的名字和发车的时间等信息,这样的引言导语内容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很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不仅如此,通过这样的引言导语内容,还能够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让学生明白数学和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通过引言导语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通过引言导语来帮助学生了解课堂内容

引言导语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课堂的主要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这样自然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良好的引言导语能够将这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和内容全面、简单向学生展示,同时还能够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这样就能够将学生所学过的所有知识都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系统,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还可以加强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是一个有联系的整体,而并不是分散的知识点。实际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引言导语应该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这样就能够提高引言导语的针对性。例如,在学习“二次根式”时,教材上的引言有一个电视塔的图片,而引言部分就是让人们化简电视塔发射的电池波的传播半径二次根式,从而引出这个章节需要学习的内容:二次根式的运算和化简。这样一个引言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章节的主要内容。引言导语是中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这些内容的设计非常符合章节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引言导语的充分利用,通过教材中的引言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课堂内容。此外,教师在每一节课中,也应该结合教材的内容来合理设计引言导语,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蔺学逸.巧设数学课堂导语,激发学生探究之趣[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21(9):12-13.

[2]蔡春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引言导语问题的研究[J].教育:文摘版,2016,24(1):120-121.

[3]车洪达.新人教版中学数学教材引言概述[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0(26):112-113

作者:王多辉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四中学

第二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导语有效性研究

摘要: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导语非常常见,很多教师都习惯在课堂中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目的性。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在设计问题导语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设计的问题导语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思维特点,形式化严重,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探索有效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导语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导语

如何提高问题导语的有效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课堂提问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组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效的问题导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考,问题导语是一种最常见的课堂导入形式,教师掌握问题导语的设计原则,并对问题导语加以合理利用,就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教师在设计问题导语时,一定要遵循问题导语的设计原则。

一、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导语的设计原则

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导语是一节课的重要切入点,关系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要合理设计导语。问题导语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课堂导语,合理设计问题导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导语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让问题导语更有效。教师在设计问题导语时,要遵循思考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简洁性原则,也就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导语要能够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另外,教师设计的问题导语要有针对性,一般是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解决数学的方法来设计;趣味性问题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能主动学习;启发性就是要指问题导语要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向或者正确的方法;简洁性就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导语要简洁明了,不能太过复杂。教师一定要按照这些原则来设计问题导语,才能充分发挥问题导语的作用。

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导语的应用

1.设计问题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和其他的学科相比,中学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数学课堂比较枯燥,很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昏昏欲睡,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设计有趣的问题导语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设计的问题导语要通俗易懂,并且将抽象的数学内容和数学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来设计问题导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更加感兴趣。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时,教师就可以导入玫瑰花悬案的故事:公元1797年,拿破仑参观国立卢森堡小学,赠送了一束价值三个金路易的玫瑰花,并说只要法兰西共和国存在一天,他就每年送一束价值相等的玫瑰花。但是后来拿破仑忘记这一诺言。公元1894年,卢森堡王国郑重向法兰西提出了“玫瑰花悬案”,要求法国政府在拿破仑的声誉和1375596法郎的债款中二选一。而1375596就是三个金路易的本金以5%的年利率,在97年的指数效应下产生的。那么,这百万法郎的债款,是如何产生的呢?教师通过设计这样的问题导语,设置了悬念,以新颖的故事呈现,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进入到指数函数的学习中。

2.通过实例问题导语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实例来设计问题导语,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解决问题,产生探究的欲望,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设计实例问题导语:同学们,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对折一次的厚度是多少?学生马上回答,然后教师再问:那么对折20次,会有多厚?对折30次呢?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导语之后,还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准备一张纸动手折一折,很快学生就会发现一张纸根本对折不了那么多次。然后教师再提示学生一张厚度0.1毫米的纸对折30次的厚度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此时学生都感到非常诧异,一些学生甚至不敢相信。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来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让学生算一算,这时学生就会积极想办法来进行推导和计算,自然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如何引入新课无固定的模式,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上课开始的较短时间内,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运用简练的语言,板书或事例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要讲的新课上来,一定会提高整个课堂教学效果。问题导语是一种有效的课堂导语形式,在中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问题导语来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自主探究,让学生的学习探索更有目标和针对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唐颖鸿.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导语的有效性设计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20(34):102-103.

[2]罗增儒,马文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研究[J].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2015,17(1):4-6.

[3]党钢.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7,20(62):116-117

作者:王春花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四中学

第三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策略

摘要:“教学的最优化就是教师设计的一切活动都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收获。”教学设计应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出发,用自己学生最感兴趣的形式,提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材料,保证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体现教学相长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将谈谈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我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学生基础能力;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与学生交流;概念与逻辑推理

一、重视学生基础能力的训练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但目前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状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薄弱,因此现阶段数学学科的教研主题是提高数学计算能力,扎实学生学习基础。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好以下工作。每天课堂上开始十分钟做五个小题的训练,常抓不懈,养成在上课前、上课中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好习惯,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细心审题,认真计算,反复检查,安静、工整、快速地答题。老师们现场判题,之后由全部答对的同学介绍计算、读题的经验,以及如何正确地读题计算。通过训练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注意对比练习,针对重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练习,同时书写要规范(数字、字母、运算符号)。针对典型错题进行详细的讲评,让学生发现出现错误的原因,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注重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的提高,基础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前提,是开展终生学习,促进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基础。因此我在课堂新授开始前的十分钟的小题训练中,在知识点、内容上老师要精心出题,既要照顾到学生的知识能力,也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小题。为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老师每天布置预习作业并要求必须完成,下一堂课前十分钟的练习中包括一些预习内容。通过每天的训练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养成了预习的习惯。为了巩固预习内容,老师在下一堂课的新授中先对最基础的、最基本的新知识让学生们先完成,通过这样来检验预习的效果,不让预习流于形式。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审题能力,检查能力进行巩固和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试验我把五个小题训练的内容分成两个方面(三个复习练习两个预习练习)。通过日久天长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就会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同时也能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同时在每堂课结束前五分钟一般都是老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现在改成每堂课最后五分钟完成两个基础练习(针对本堂课的基础内容)这样每堂课进行两次的基础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们都有手机,回去后学生喜欢用手机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学生们对手机的使用有点儿无师自通。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会学,老师要把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会用搜索功能区探索未知的数学世界。

二、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提高

为了提高课堂练习以及上课讲授新课内容的效率,从这一学期开始,我们全校都使用学案和小题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具体过程如下。课前预习采用完成2到3题(小题训练)以选择和填空来出现,通过小题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新授的完成采用老师与学生共同探究,得出重要结论。在完成新授课的内容后也采用2到3个小题训练,要求当堂完成,老师及时讲评,让学生完成自批并进行自我小结,努力提高自己的归纳能力。这时老师在总结本堂课的知识点以及注意点,完成后让学生再次进行小题训练(专门花二十分钟)。这样每堂课都进行专题训练,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完后由老师进行当堂批改或由老师评讲学生自批,从而提高课堂练习的效果,让学生们当场尝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上有效练习的实施,促使学生养成课前进行预习的习惯,从而为学好功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每堂课的课中的课堂练习有助于逼着学生努力认真细致地听课,做到老师讲课的重点,细节不漏,对易错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提醒。课后的总结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并完成练习。这样一来学生既对当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课堂练习的编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导学案的编制中包括以下部分:①重要的预习内容以及两个至三个预习练习。②重要的新课知识点以及注意点和易错点。③老师要讲授的例题(不超过两个)。④针对这两个例题的课堂练习三到五题。⑤做完课堂练习后进行知识点以及注意点的总结,并归纳出解题的常规步骤,常用方法。⑥在课堂的尾声再让学生完成课内总结作业(二个选择或填空)⑦学案的最后布置课后作业(含有二个到三个预习作业)为下一堂课的内容作一下铺垫。同时在第二张学案的编制时要根据学生前一次作业的情形进行微调。我想这样一个循环下来,编制的一份份学案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模板,从而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提供了一个方案,让有能力的学生自己适当添加需要的内容。我一般要求学生完成基本的方案即1-7的基本内容,从而形成固定的学习方法。

三、注重对学生现有知识特点,知识能力的研究。

由于教师的环境,特别是教育对象是不断变换的,那么教师就应迅速适应教育对象,这样才能因材施教,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从而促使教学的高效循环。只有适应教育对象和环境,教师工作起来才能顺手顺心,才能安心并从中体会到工作的乐趣。那么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呢?表面上看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拿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就行,但是实际操作中却问题重重。我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但病人嫌药苦而不吃在教学中常常存在。学生要提高学习能力,必须要花必要的时间,吃一定的“苦”,这就要靠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师的个性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个教师都应时常问自己,我靠什么吸引学生?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一个关注学生感受的老师,一个充满民主的爱心和学识的老师,一个有着与众不同的教育魅力的教师,到哪儿都是受欢迎的。难怪有的老师和学生相处默契,永远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备好一堂课,编制一个好的学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因此如何备好一堂课尤其重要,为了备好课,编制好学案,我对所教班的全体学生进行了解。

1.在上课之前,接收新班级之前,我针对我班的一些学号是后面的学生通过以下的途径去了解。①看分班时上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度的学习成绩。②进行一些必要的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③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反馈中,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④从学生学习过的相似内容或相似情况,了解学生对新经验的熟悉程度。

2.在上课之中,要善于从学生的听课神态,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查当堂课的课堂效率,及时有针对性的讲解和作出及时的必要的改变。例如我在讲一次函数的图像的性质时,往往要求学生们把直线的形象展开合理的想象如一江春水向东流,飞流直下三千尺等等来表示直线的特征。通过古诗词让学生从中体会从高处落下的感觉,让学生明白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的特征,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让学生在课堂上专门画出不同类型的直线,并请一位同学上来复述一次函数的图像的特征。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出来,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一名老师,在教学时往往是一个循环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对学生和老师都有好处的事情。通过从起始年级开始教学,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这样老师在教新授课时才能有效地避免用学生还没有学到的知识做旁证。另外通过循环教学,老师才能对整个一套教材熟悉,对各个知识点了如指掌,同时熟知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同时对学生而言也有好处,同一个老师教学生可以省去适应老师的时间,可以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四、注重概念和逻辑推理的教学。

1.教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老师重解题的方法,轻视概念的教学,造成数学解题与数学概念相脱节的想象。学生对概念含糊不清,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应用概念,严重影响学生的解题质量。例如以下问题已知一次函数y=(4+2m)x+m-4中,m为何值时函数的图像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下方,求m的取值范围?同学们往往重视一次函数的性质知道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下方。即:b<0故得到m-4<0,从而求得m<4。这样就忽视了一次函数的条件(2m+4)≠0,即m≠-2。所以当m<4且m≠-2时以上题目解完。这个看上去简单的题目在这一次的课堂练习上我发现正确率不到20%,我自认为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在刚上一次函数的概念时进行专门强调,而事后缺乏这一类题目的训练,学生在当堂课上有一定正确率,但是仅仅相差一天结果就天差地别,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同时加强学生的预习训练,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效率,在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实时穿插基础概念的教学并设置一定量的训练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舍本求末,只是加强数学方法的教学而忽视概念的教学。要概念与方法并重两手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为了其他原因轻易打乱事物的逻辑顺序。数学课时一门对思维逻辑要求很严谨的学科。在讲授时不要贪图“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快”,而要求稳扎稳打,做好每步推理,每一句解读。还要认真对待学生自学探究后提出各种问题,要认真对待,耐心讲解(或作出必要的解释),从而避免错失与学生进一步交流的机会。数学是一门最严谨的学科,数学语言的特征是言简意赅,精炼准确。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精神,这既是学习方法,又是思维训练。具体的做法是抓认识,首先是要抓学生对数学特点的认识,这个认识不能靠说教,不能靠要求,而是要通过具体的题目或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其重要性,让学生悟出非如此不可的效果。以上的这些就是我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望同行们多多交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张海梅.试论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片[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报),2006(2).

[2].杨淑荣.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9).

作者:陈小荣 单位:苏州市吴江区芦墟初级中学

第四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本文主要阐述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进行研讨与分析,希望能够为初中数学教师提供有力帮助。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创新,多媒体教学设备逐渐在校园当中普遍应用,对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了较大的打击。初中数学学科的难度较大,对于刚从小学阶段升入初中的学生而言,如果教师在教学授课中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那么则无法激发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热情,导致教学综合水平的提升产生阻碍。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可以将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运用到初中数学学科的实际教学中,不仅能够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能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教学主要核心,以学生实际学习活动为基础,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师的引导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能够在教学环境中形成双向互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善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传递知识,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促使教学任务能够有效完成。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最大化课程教学的利用效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还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助于学生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原则

(一)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教学核心地位原则

与以往初中数学学科课程教学相比,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将教师与学生的定位进行转变。对于初中数学教师而言,教师应从课程教学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程教学设计者、引导者,教师不应占据课程教学的主导地位,应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进行自主发挥。另外,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应从课程教学知识的接收者转变为学习的思考者、探索者,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解决数学教学问题,通过思考及分析等方式研讨出相应解决方法,帮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运用网络自己制作或直接下载一些教学软件,有效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帮助,在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之间不同的认知能力水平,给予适当的帮助及指导,从而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充分体现其教学核心地位。

(二)在课程教学中强化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原则

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设计原则,也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一大特点。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师生之间良好的交流沟通有利于教师发掘出学生在教学中产生的疑惑,并向学生做出及时的指导与帮助。另外,对于学生而言,与教师沟通的过程中,能够对自身存在的疑惑进行及时解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教学知识,提升其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热情。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其核心地位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概念就是学生各项能力的体现。因此,想要提升学生自主思考数学问题的精神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则需要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时,能够通过自主思考和分析或小组协作的方法解决相应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善的思维逻辑,为后续数学学科教学打造良好思维基础。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和网络资源的教学辅助来向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在预习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学生制定自主学习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数学知识储备及预习程度来自主解决教师制定的学习任务。在观看相关教学短片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在观看教学短片后,根据短片内容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来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列出相关数学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教师安排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单的方法能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升,还能够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及实际应用,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二)构建教学情境,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构建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参与性和积极性。在构建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过程,也是教师向学生指导教学问题的过程,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多种解题逻辑,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真正意义。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提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乐趣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网络信息技术制造与教学相关的短片及软件等教学资源。在数学课程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下载与教学相关的短片及软件进行自主课前预习。同时,教师也应在制作短片及软件的过程中,设计一些教学问题或者为学生准备教学问题清单,让学生能够在观看时进行思考、分析,并对问题作出解答,然后再汇总学生无法解答的教学问题,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综上所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学科当中的应用能够提升数学教学的总体质量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完善的思维逻辑,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希望在初中数学教师的不断创新及实践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使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质量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蔺胜娟,刘俊山.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J].现代教育,2016(06).

[2]季春英.浅谈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6(05).

[3]岳晓云,陈爱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04).

作者:郑彩媛 单位:德化第三中学

第五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教师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可以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尊重,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更好地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就积极心理学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做一些探讨,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数学学习的信心,促进教学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主张人应该更多关注自身的积极因素,并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实现美好的生活。积极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解读人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利用积极的心理学,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可以被激发出来,而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各种潜能。通过积极心理学的更好运用,把积极心理教育融于数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得到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从而促进课堂教学,实现数学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创设积极的课堂环境,引导积极情绪

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是师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因此,良好的心理状态需要良好的愉悦的心理环境。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想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就要通过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来实现。人本身就拥有好奇心这种天性,它往往是知识的萌芽、求知欲的表现、探索发现和创造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学生的兴趣所在,做到“以需导学,以趣诱学。”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积极的课堂环境,设计充满趣味或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或设计操作式情境,或设计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对课堂充满悬念,从而在课堂中主动探索知识。问题情境的设置,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了兴趣,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所以说和谐、积极的情感氛围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功能,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给学生积极的评价,用言行鼓励学生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是一个探索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探索自我的过程,一个人并不完全清楚自己会成长到什么程度,并不完全清楚自己的潜能有多大。”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及时对学生作出积极的评价,这样学生才能坚持自己积极的发展方向。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要经常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经常及时的鼓励他们各种积极表现,为他们竖起大拇指,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学生的潜能才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发挥。曾经有一部美国电影,里面有这样一个情景:在黑人区的小学一年级课堂中,来了一位白人教师,在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这是几个手指?”,小孩不作答,憋了很久才说出了答案:“三个。”老师没有批评他的错误,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棒,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没有指责,而是用赞赏的话鼓励了孩子,这样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那些有点厌学情绪、但是学习基础又不差的同学,可以适当安排小组长或者课代表职务,让他们的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在团队活动中逐步提高。在他们学习进步时,教师予以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他们的表现会更加突出。遇到上课特别活泼的孩子时,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设计一些新颖的实践项目,发挥其思维活跃的优势,在活动中获得新知。因此,我们要转变评价观念,用积极的心态了解学生,对待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肯定学生的每一分努力,在督促学生进步的同时,更要通过及时的评价,促发他们内心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他们的自信,最终实现学生情感与认知协调、全面的同步发展。除此之外,利用课余时间,经常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找一些机会赞扬他们,欣赏他们,增进师生的情感和友谊,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无形中增强了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为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三、给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成功的体验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也是培养自信的最好方法。成功,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形成追求新目标的动力,一旦新目标实现,他们的心理素质可以得到优化,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例如,《在多边形的外角和》这节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是108°,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在上一节课内角和的基础上,学生很快就会想到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2)•180°。然后利用方程(n-2)•180=108n,求出多边形的边数n。此时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体验通过前面的课程学习,可以解决此类问题的成就感。再追问:内角为108°,那么每一个外角是多少度?学生很快回答:72°,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新学的外角和建立方程72n=360,这样也可以求解。两者对比之下,学生会发现,第二者解法更容易求解答案。通过一题多解,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更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使课堂充满悬念。这样有积极因素的情感体验,其刺激作用是巨大的。总之,学生积极的课堂心理状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课堂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强烈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养成良好的性格。从而切实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

作者:许美玲 单位:昆山高新区汉浦中学

第六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初探

摘要:数学学科作为初中教学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初中数学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教师要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特点,明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地把握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并学会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就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事半功倍,不断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本文就对如何有效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探究,希望能够有效结合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当前科教兴国已经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握新时期教学的新理念,并将教学新理念,有效融合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这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本身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没有什么固定的方式和措施,教师需要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采用全新而独特的教学方式,结合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注重不断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俗话说“亲其师受其道”,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比如学生在《代数式》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字母表示数是数学学习的一大进步,通过了解代数式的概念,帮助学生能够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避免造成学生情绪低落的现象,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不仅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还要注重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及时消除学生对于教师的偏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式

初中数学学科抽象性和逻辑性都较为明显,因此教师需要注重不断地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保证学生都能够有效的跟上教师的步伐,充分的吸收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同时教师也需要认识到自身的任务不在于教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学,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比如在《认识三角形》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基本掌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概念之后,并会画任意三角形的三条线之后,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体会到不同三角形三条线分别交于一点的情况。保证学生能够学会积极主动的思考,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三、注重练习,巩固基础

初中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本身就有着很大的差别,教师要想学生有效充分吸收相关知识,就要注重带领学生进行有效练习,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掌握相关理论和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基础。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精选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实践和操作,有效强化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形成学生自身的技能。比如在《圆锥的侧面积》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相关的练习,让学生来理解圆锥侧面积公式S侧=πrl,而不是让学生来死记硬背,在做题过程中有效巩固学生之前学的圆的面积的计算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有效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多元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同样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关注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交流技能和实践操作等多个方面的能力,通过多方面的综合考评,实现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优化。比如在新课预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教学评价,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在课后能够进行及时复习,有效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从而有效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五、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性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注重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够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真正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灵燕.创新初中数学预习设计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5,(29):137.

[2]吴新荣.效率提高,质量提升———新课程目标下研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17,(30):63.

[3]杜继刚.有效创设情景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17,(A0):92.

[4]王淑敏.新课改背景下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5,(11):137.

作者:肖敏芳 单位:东渡实验学校

第七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策略

摘要:精彩的开端,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课堂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始终紧扣学教合一的要求,始终遵循师生协调发展的规律组织和实施。本文作者抓住如何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这一角度出发,从抓住主体情感发展规律、利用主体探究能动特性、借助主体思维辨析特点等三个方面,对高中数学课堂中情景式、案例式和评价式等几种导入方法的运用,分别进行了较为粗浅的阐释。

关键词:以生为本;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策略;研究

精彩的开端,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如何以精彩纷呈、生动趣味的课堂导入,推动课堂有效教学,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为之探索教研的重要任务和内在要求。教育学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始终紧扣学教合一的要求,始终遵循师生协调发展的规律组织和实施。这就对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活动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标准。当前学生为根本、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指引下,高中数学教师课堂导入必须时时刻刻围绕和紧扣学生这一主体进行有效具体实施。本人现结合自己的点滴感悟,对基于以生为本的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的有效运用,推动课堂学教进程,确保教学活动成效,做一个较为简单的议论。

一、抓住主体情感发展规律,实施情景式导入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主体的任何认知、实践活动,都是基于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内在积极的学习情感。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情感浓厚,参与学教互动的程度就强烈,深度就显著。笔者发现,高中生与其他阶段的学生群体一样,同样对充满生活韵味、生动形象的直观、现实场景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达到吸引学生、抓住学生注意力的目标,就必须遵循和利用学生主体的情感发展规律。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设置课堂导入内容时,要抓住高中生学习心理的一般规律,利用现有教材、生活、教具等教学资源,找寻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事例有机结合的“衔接点”,并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器材进行形象、直观的展示,将抽象的数学教材内容寓于形象生活事例之中,让高中生感受到教材内容的“质感”和“温度”,从而在有效导入中提振情感,参与学教。如“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一节课导入环节,教师针对以往高中生认知探索中出现的畏惧表现,在具体实施导入环节时,利用高中生对现实生活案例“感兴趣”的特性,采用情景式导入方法,借助于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器材,将现实生活中的“某公司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向银行进行贷款,银行贷款一般都采用复利计息法计算利息。该公司从银行贷款20万元,贷款期限为5年,年利率为5.76%。如果每年一期,分5期等额本息还款(每期以相等的额度平均偿还本息),那么该公司每年偿还银行多少钱?”的场景融入课堂之中,使该节课知识点通过这一生活场景进行生动化的呈现,从而触动他们内心、提升他们情感,促发他们参与潜能。

二、利用主体探究能动特性,实施案例式导入

以生为本理念,其核心就是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笔者以为,案例作为数学学科要义内涵的最生动“代表”和“代言”,课堂导入借助于数学案例实施,未尝不是可供借鉴采纳的有效方式。当前新课程改革倡导释放学生的天性,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实施案例式导入教学,是贯彻落实这一要求的有效举措。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进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主体,利用他们所具有的探究能动“天性”,结合他们先期预习的实际情况,抓住该节课知识重点难点,有意识的设置典型性数学案例,引导和组织高中生开展自行探究和解析活动,让高中生结合预习所得,开展问题解答思路的探寻以及解答方法的探索等实践,从而使得高中生进一步的深入探知新课要义,根据自身不足,带着问题深入参与,积极配合,深度探知。如“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一节课新知导入环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要义以及学生预习实情,设置了“已知α=-800°,求角γ,使γ与角α的终边相同,且γ∈-π2,π2()”案例,组织高中生开展试探性的探究实践活动。高中生在初步感知和分析问题题意及要求过程中,带着预习所获得的点滴见解,初步获得解决问题“∵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可写为2kπ+149π,k∈Z的形式,由γ与α终边相同,∴γ=2kπ+14π9,k∈Z。又∵γ∈-π2,π2(),∴-π2<2kπ+14π9<π2,k∈Z,解得k=-1,∴γ=-2π+14π9=-4π9”的思路,此时,教师针对他们的解析实际情况,结合该节课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新知讲解活动。这样,高中生在案例解析的基础上,能够更加深入地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深刻研析数学案例,保证了学教的深刻性和实效性。

三、借助主体思维辨析特点,实施评价式导入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小组合作是经常性采用的活动形式。在小组合作进程中,学生个体之间需要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在观念碰撞和深刻探讨中,从而形成统一完备的见解观点。笔者以为,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导入环节,就可以借助学生主体的思维辨析特性,特别已形成的自我反思能力,有意识的设置评判辨析的环节,引导高中生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以及观点,开展相互之间的深入合作讨论活动,鼓励高中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的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教师在学生各自意见展示的同时,因势利导引导高中生进入新课教学内容,在深入探知新课环节后统一思想观点。总之,教师所实施的任何课堂导入形式,都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教材知识点、学生学习实情等具体情况,科学选择和设置课堂导入方式,确保课堂导入成为实现学教相长的基础性工程。

参考文献:

[1]林黎珍.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数学探究需求[J].才智,2011年24期.

[2]吴晓平.论中学数学如何实施情景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2期.

[3]殷丽霞.数学教学案例中教师问题意识透析[N].池州师专学报,2016年05期.

[4]吕传汉,汪秉彝.用数学“情境———问题”教学的基本理念指导中小学课堂高效益教学[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作者:姜玉娟 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