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对其能否适应企业工作岗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中,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学情分析,调整课程教学设计理念,整合、序化课程教学内容,对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强调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采用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了学生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
关键词:
职业能力;机械制图;课程改革;实践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在我们的职业活动中是不可或缺的。高职教育实质是一种职业定向教育,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专业技能人才是其根本目的[1]。因此,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强化,对其能否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胜任本职工作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成为社会与企业评判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机械制图是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而机械图样是机械设计和制造的重要技术资料,是交流技术思想的一种工程语言[2,3]。笔者所在课程组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融入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实施改革,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培养了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1课程分析
1.1学情分析
作为高职院校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普遍活泼好动,对讲解理论知识的课程缺乏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特别是对于偏向于空间思维的机械图纸识读,更是缺乏学习的兴趣和解题的自信。针对这一现象,可以采用边练边讲的对策,克服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所带来的困难,提升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小组间的互助解题、合作解题,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1.2课程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的技能应用型人才[4]。对此,本专业广泛而深入地调研了江阴及周边地区的机械制造及相关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及相关岗位需求进行了职业能力要求分析,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江阴及周边地区制造类企业,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具有“现代班组长型”潜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在此基础上,课程组拟定了机械制图的课程标准,制订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图样的读法和典型机械图样的画法;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学习和贯彻制图新标准,具有空间构型和正确表达典型机械零部件的能力,熟练地使用Auto CAD软件绘图的能力;素质目标则要求学生具有使用手册解决常见实际问题的学习素质,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等工作素质。
2课程体系改革
2.1课程设计理念
根据以上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以及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经课程组反复研讨,重新确立了如下课程教学理念。
2.1.1职业体验激兴趣
“兴趣是走向学习成功的开始”,新课开始,带领学生参观接触校内外实习工厂,接触图纸,参观学长优秀作品、优秀学长海报等进行职业体验,甚至欣赏课程学习给自己生活带来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2.1.2模型制作促提高
通过在课堂中制作几何立体模型,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2.1.3强化软件讲实用
结合企业工作岗位中的实际应用,弱化尺规作图能力的训练,强化Auto CAD软件绘图能力。2.1.4注着重识图强应用紧跟企业当前工作岗位的迫切需求,加强学生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
2.2课程内容整合
本课程原计划分为机械制图和Auto CAD工程制图两阶段实施。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绘图已逐步替代尺规作图。结合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以及对学生专业岗位群的分析,紧密贴合本地区的企业工程实际,让学生的学习内容密切联系企业,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了贯彻课程教学目标,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结合社会的需求,课程组对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将原有的学科知识型体系向项目化课程体系转化,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融合Auto CAD软件绘图技术,将机械制图教学与Auto CAD软件技术教学合二为一。具体课程内容的选取依据是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精简课程内容;按照机械制图新国标更新课程内容;按照现行知识体系的发展趋势取舍课程内容,如弱化手工绘图中的尺规作图,弱化相贯线和截交线的相关内容[5]。最终确定了以典型机械零部件图纸的识读与绘制作为主要的课程内容,在选取内容时特别注意了零部件的实用性和典型性;同时融合了Auto CAD的相关知识点,将本课程内容整合、序化为简单立体、典型零件等五大模块,具体安排安排见表1。
2.3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模块中的每个任务都从学习目标或问题引入,学生带着目标、疑问学习,先有结论,后有行动,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在教学中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典型零部件为载体,知识点融入各个任务)、理实一体教学法(读、测、绘并行,教、学、练一体)、分组合作教学(分小组完成任务、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将生产实际案例和教师在技术服务过程中的相关案例整合,进行典型案例教学、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逐步形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手段方面,本课程在课堂中还综合应用多媒体课件、虚拟模型、电子挂图、视频演示及微课指导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实现了教材、课件、视频、网络等多种资源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学,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专业信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早的树立了职业意识,加快了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大幅度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后,根据学情分析及教学中的观察,结合与学生的交流及作业批改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总结领悟式指导、提醒点拨式指导,诱发兴趣式指导及学生作业间对比式指导,帮助学生学习提高。
3课程改革实践
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课程的教学采用项目式教学流程,分为任务描述与分析、相关知识与技能、任务实施与训练、知识拓展四部分,共7个步骤。其中,任务大多来源于职业岗位的真实项目。下面以读画轴承座三视图(如图1所示)这一任务为例,具体说明课堂教学实施过程。Step1任务描述:向学生展示轴承座三视图,要求学生思考:这是什么类型的组合体?并根据三视图,利用形体分析法识读轴承座三视图,抛出任务。Step2准备知识:为完成任务,学生需复习回顾诸如图1三等关系、基本立体三视图、组合体组合类型及表面连接方式等旧知,教师可以提问,小组展开竞答,帮助学生巩固强化。Step3流程示范:列举不同组合体为学生作示范,讲解形体分析法如何分线框,对投影,如何按投影、想形状等,并归纳总结读图步骤。Step4任务实施分读图和绘图两部分,与Step5教师总结和小组汇报交叉进行。Step4任务实施—读图:各组学生模仿教师示范流程进行读图,过程中采取组员相互补充,组间相互竞争的活动模式来激发斗志、促进团结,并最终相对完整的读清读透三视图。就各组员的表现,组长记载打分。Step5教师总结:教师进一步总结提升,给学生理清思路,并借助虚拟模型,让学生有个完整的认识。Step4任务实施——绘图:读图完毕后,教师给出轴承座实物,学生参照实物,利用Auto CAD软件进行绘图。绘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组员间可以交流探讨。Step5小组汇报:各组组长汇报本组同学完成情况及遇到的问题。Step6任务评价:为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融入职业能力的培养意识,教师在对各小组组长进行检查指导后,组长下到各组对组员进行检查指导并打分,以防止教师一人忙不过来,不能及时指导到每位学生;同时也培养了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组长的自信心,如此执行下来效果很好,组长的积极性也很高。另外,组长采用每3周一轮换的制度,尽量做到公平公正,给每位学生锻炼的机会。课堂评价综合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及作业评价生成总成绩。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性评价。Step7知识拓展:为巩固课堂知识,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布置拓展练习。教师简单讲述方法,要求学生课后练习。通过以上4个阶段、7个步骤的课堂教学流程,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机械制图知识,提高了读图和绘图的能力。
4结束语
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机械制图这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改革,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习惯的养成,解决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代表性问题;引进企业典型实际案例,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强调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读图及制图实践能力,为企业培养真正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能力研究的新进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3(4):5-11.
[2]安淑女,闫照粉,王晓燕.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机械制图教材建设[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60-62.
[3]方小菊,陈继清.高职院校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27-29.
[4]汤向玲.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5]谭梅.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2(8):29-31.
作者:周琦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