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基于近年来我国纺织发展的大趋势,从创新应用型轻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对染整工艺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提出改善染整工艺原理教学质量的思路与观点。
关键词:
轻化工程;模式;改革;课程;改革
一、引言
现代,随着人们对环境及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生态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各行各业都热衷于对环境友好产品的开发,在纺织印染行业也是如此,人们对纺织品要求不仅要穿着舒适,易护理,而且还要求安全、无毒,兼具多功能性。染整工艺原理课程是轻化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1-2]。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迅速变化,培养和造就出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创新应用型人才,加快探索创新型轻化专业才培养是当代工程师的培养首要任务[3-4]。将《染整工艺原理》课程建设成为能提升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课程是我们改革这门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5]。据此,我们对课程建设目标进行重新定义,扩大教学内容知识体系、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来达到对轻化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染整工艺原理课程改革措施
1.课程教学目标
染整工艺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并符合轻化工程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素质与能力要求,让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良好的实践应用能力,能够结合实际的染整加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对整个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扩大学生的知识内容体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坚持以“强化基础、提升能力”为核心,创建新型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法,大力进行课程改革,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培养工程型、创新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染整工程领域的卓越工程人才[5]。
2.教学内容
重视教学内容建设。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认知过程的载体。多年来本课程一直选用教材是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由阎克路编写的轻化工程本科院校使用的《染整工艺原理》。我们在现有教材内容基础上,将主要教材与辅助教材有机结合,拓宽知识面。另外,教学课程内容知识点之间要具有内在联系,并能够及时反映最新的理论和技术;事实上,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同学术思想的相互渗透、交叉和碰撞,现代染整学科的不断发展也得益于不断引入借鉴不同的创新性科学理论和思想。将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及新材料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向染整工艺原理课程知识内容的渗透,最终能够形成特色鲜明的染整工艺原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在辅助工具上注重软件仿真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5-6]。
3.教学模式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是当前教育技术的重要任务。对专业课而言,新型教学模式是运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以实现教学最优化。充分利用学生为主体,提升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研究,探索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这样的教育模式,我们将《染整工艺原理I》课程模块设计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教学,系统传授有关纤维、纱线、织物前处理理论及工艺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第二部分为实验教学,针对前处理工艺设置实验课,使学生学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了解退浆、煮练、漂白,整理等工艺的过程及织物性能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方法。通过本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使学生掌握织物前处理原理和处方的制订依据,大大提高实践技能,进一步熟悉印染厂中前处理流程,学生兴趣很高,深受学生的好评。第三部分为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纺织厂、针织厂,印染厂、服装厂让学生了解前处理织物如何从纺、织、染到成衣的全部过程,让学生亲自感受不同染整加工工艺在各类面料中发挥的作用。此种教学方法真实、具体、客观,学生感到终身受益。
4.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来实施,良好的教学手段是完成教学内容的必要条件。精心安排的《染整工艺原理》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教学中,灵活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师讲授理论知识过程中,通过情景创设、视频播放,结合实际生产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探索,分组讨论,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理解还能通过情景设置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精神。教学中,还要注重师生互动,交替使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始终设法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课堂学习中。课后,针对性布置学习任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巩固。不断补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资料,倡导学生多读各种版本的相关参考书和相关期刊杂志,以扩展视野,开拓思路。
三、结语
根据上述在染整工艺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方面的改革,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必将促进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作者:何雪梅 周天池 马志鹏 单位:盐城工学院纺织服装学院
参考文献:
[1]胡芳,赵欣,祖斌,吴学栋,王忠良,孙聆芳.轻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纺织,2011;9(3):29-31.
[2]张广知,黄小华.轻化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实践[J].2015;199(6):146-148.
[3]邓桦,李静,刘建勇,李津.轻化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5.
[4]王平,王潮霞,袁久刚,王春莹,王树根,崔莉.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析[J].纺织科技进展,2014;(04):81-83.
[5]何雪梅,滕虎.染整新技术课程教学探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8):122-123.
[6]赵晓燕,纪俊玲,林富荣,陶永新.学科交叉型轻化工程人才培养思路[J].广东化工,2013;(19):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