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课程改革思考(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教学课程改革思考(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教学课程改革思考(4篇)

第一篇: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摘要: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学科,学生学习起来存在很多的困难,在这一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概念被提出。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学生的生活和数学课堂相结合,同时有助于学生面对社会需要和提升理解数学的能力。本文主要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与途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背景;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学科,为了优化教学效果,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一项具体要求,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就现阶段来看,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重视。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积极意义

只有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连,才能够让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源源不断的兴趣,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可以随处发现各种各样的数学元素,如时间、零用钱等等,在计算时,必须要应用到基本的数学知识。从这一层面而言,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对于学生生活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效果,此外,还可以转变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让他们从新的角度看待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二)促进学生的创新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元素上挖掘数学知识,就能够迅速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理解。可以说,生活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教学资源,将这些资源充分挖掘出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在实践中,这对于实现学生的创新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

二、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来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这可以采用如下的教学方式:

(一)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生活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处处有丰富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带着疑问,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生活,用心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周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是学生的观察对象,这也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前提条件,采用这样的措施可以让数学学科变得更加具有亲和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熟悉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背景,注意观察学生在校园中的表现,通过电话、家访等形式来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挖掘出学生生活中蕴含的各类数学知识。

(二)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简单的生活知识

小学阶段的孩子理解能力偏低,对于他们而言,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都是抽象、复杂的,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简单的生活知识,将复杂的数学难题转化为简单的生活问题,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学习到相关的理论知识,有效降低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当然,这需要注意到做到以下几项:第一,教师要积极的走入学生生活,努力挖掘出生活中的素材;第二,要注意到的是,并非所有复杂的知识都能够转化为简单的生活元素,教师必须要考虑到知识应用与后续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从全局角度来考虑问题,不能顾此失彼。

(三)知识的应用设计和呈现应体现生活情景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在方法的呈现上,应具有开放性,不把教师的思路和教材的方法强加给学生,也不强求学生用统一的方法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要给学生留有充分讨论的时间,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思维途径,形成创新的土壤,培养实践能力,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满足感和自我实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在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渠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于生活,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要重视课内学习,还要抓好课外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课题需要由教师来选定,单独探究、小组探究的形式均可,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需要进行全程的指导,只要进行适度的点拨即可。

三、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阶段,只有小学的基础打好,才能更好地理解更高层次的数学理论。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数学生活化”理念将会慢慢地被教师的自觉执行。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学生的生活和数学课堂相结合,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提升学生理解数学的能力。当然,我们不能忽视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元素,这就要求我们以学生生活元素为切入点,优化教学方法并加深和丰富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

作者:裴海艳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岔路口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徐腾达.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联系生活进行数学教学有感[J].华夏教师,2013(06).

[2]吕秀俊.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S2).

[3]仇桂霞.浅谈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和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

[4]宋艳华,王政.春意盎然别有洞天———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凤林小学新课程改革掠影[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07).

第二篇:高校小学教育美术课程改革探究

【内容摘要】

在新时期,一些地区小学教育阶段中美术教学辅助优势体现不足,美术美育影响力欠缺,从教者对于美术形式的应用能力显得薄弱。作者认为,应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实践性探究,运用练习法、任务驱动法和模拟训练法改进教学,提高从教者的应用能力与教学效果,为进一步的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课程改革

在以往的教学中,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方法通常按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和讨论法来完成教学。笔者通过对大庆地区小学教师的听课结果进行总结,认为以往的课堂教学方法缺乏应用性和参考性,学生对于如何把美术形式应用在具体的课程讲解中存在诸多困难,应加强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故此笔者尝试采用练习法来改进教学。

一、运用练习法改进教学

在讲授完毕简笔画课程后,教师根据课堂所学内容,让学生在讲台上模拟课堂教学进行简笔画教学练习。运用一边写板书,一边绘图、一边讲解授课内容的方法,简称为“书绘结合法”。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了“花”的简笔画绘制方法,在安排5分钟的手绘练习后,让学生们采用练习法来练习模拟课堂应用,并根据所学“花”的简笔画的绘制来讲解小学语文三年级《荷花》这篇课文。然后,根据学生们练习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教师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在练习中,可选三位学生在讲台上模拟讲解过程。笔者的观察总结为:学生A与学生B绘画形象性与美感较好,学生C绘画形象性和美感稍弱,学生A能够很好地运用“书绘结合法”来讲解,但讲解时绘图用时稍长,讲解节奏有待调整。学生B在讲解时,采用先绘图后讲解的方法,因此绘图用时较长,没有照顾到台下学生,也是不可取的;学生C在讲解时能够较好利用了“书绘结合法”,对书、绘、讲的节奏掌控很好,只要再提高绘制质量和美感就可以了。对学生整体练习情况进行讲评后,笔者为每一位学生提出改进方案,最后针对学生们的共性问题,笔者重新进行示范演示讲解过程提供参考。

二、运用任务驱动法改进教学

学生兴趣各有不同,应根据所学内容因人而异进行任务安排。任务驱动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按照自我的兴趣方向去自主选择练习课题。同时,对多个学科进行交叉练习的反馈情况,能对学生们相互学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例如,课程学习了简笔画动物的画法,设定任务为以动物为形象的课堂教学模拟。课堂训练后,笔者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备讲,选3位学生上讲台模拟:学生A运用蜗牛的画法来讲解小学数学问题,运用“书绘结合法”边绘制边讲解蜗牛从井底向上爬3米下滑1米的问题。学生A的绘制能力较强、美感较好,但节奏把握较差,原因是对于这种问题的讲解,完全采用绘制方法不太妥当,用时较长,而选择结合教具的方法来讲解更为恰当。学生B讲解课文《小松鼠找花生》,绘制形象感和美感都较好,课堂节奏把握也恰当,由于很好掌握了“书绘结合法”,课程讲解得生动有趣,但在图和文字的排版上略有冲突。学生C尝试运用绘制动物形象讲解英语字母,造型选择也较为恰当,美感和节奏感都较好,讲解直观很生动,但对于动物形象的选择缺乏典型性和概括性。在学生讲解完毕后,根据学生在模拟过程中的不同问题,笔者分别提出改进意见,并对关键步骤重新进行讲解示范演示。

三、运用模拟训练改进教学

(一)模拟方法探究

模拟训练内容分为模拟“书绘结合法”、模拟教具制作、模拟教具应用、模拟多媒体演示制作这四个方面。“书绘结合法”是根据授课内容来安排的,这种方法主要研究根据课程应选用何种绘图方式、绘图的速度与绘图的步骤、如何“边写边绘”、绘图的安排和板书的关系、哪些课程内容适合此种方法等。模拟教具的制作,主要研究怎样根据授课内容来准备和制作教具,包括如何利用简易材料制作主体、如何增强教具的美感、如何把握教具的实用性、如何增加教具的可操作性等。模拟教具的应用,主要研究如何利用教具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具体研究教具应用的适时性、教具的展示和操作规范性,以及如何利用教具进行互动演示等。多媒体演示制作,具体研究为如何确定设计风格、如何增强制作的美感、如何增强操作性等。例如,小学教材科学课《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通过示范制作不同溶液溶解盐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溶解盐的过程,最后结合真实的实验来了解一杯水溶解盐的过程。在演示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定位学科风格,如何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图片。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不但增强了授课的趣味性,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授课效率。通过模拟练习后,把学生分组,用任务驱动法分配给学生不同的任务,根据所给题目课下练习制作多媒体课件,在下节课进行展示反馈。最后,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改进训练内容

模拟教学内容即为训练内容,即“书绘结合法”模拟训练、教具制作模拟训练、教具应用模拟训练、多媒体演示模拟训练四大内容。训练方式从易到难,从训练单一内容训练直到多种模拟内容的综合应用训练。利用“书绘结合法”改进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在绘图与板书书写交叉应用的协调性方面得到加强。从绘制手段、不同绘制方法达到的不同绘制效果、绘制步骤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训练,根据教学的不同需要来进行具体的选择。对于板书的书写布局安排、绘图与板书文字的组织方法、文字书写与绘图的操作节奏与合理性安排进行针对性训练。利用模拟教具的制作方法改进训练,使学生能够独立制作操作性和说明性强的教具,让教具既具实用性又具趣味性。从制作教具的材料选择、加工方法、安装和固定方法、艺术效果的渲染、趣味性的表现方法等方面逐一进行指导训练,并加入了声、光、影、风等特殊效果。同时,对市场上已有的教具进行解析学习,让学生们提出改进设想。此外,可以安排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应用需要和授课者需要,分析开发制作新型教具。利用多媒体演示制作法改进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多媒体的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教师应利用PPT进行课件制作的风格设定方法、增强设计美感的方法、图片布局安排的合理性、图片与视频资料的整合利用方法、讲解与演示教学的操作规范进行分别训练。安排学生对于操作性展示视频课下自己录制短片并剪辑后回到课堂播放。在课程结束前每节课给出固定时间进行模拟训练的综合应用,即综合利用以上方法进行模拟课堂教学练习。

(三)改进训练评价

对于训练评价,增加了模拟训练得分占总分60%的评分模式。分别从绘制应用能力、教具制作质量、教具应用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应用能力等四方面来考察。对绘制能力应用能力进行评价,从绘制手段选择是否合理、绘制方法是否规范准确、绘制步骤的科学性、“书绘结合”操作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对教具制作质量进行评价,从教具材料选择是否合理、加工方法选择是否恰当、安装和固定方法是否科学、教具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教具的制作美感表现、教具的趣味性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对教具的应用能力进行评价,主要对于教具的应用时机选择的恰当性、教具展示的合理性、教具操作能力与讲解结合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多媒体课件制作应用能力进行评价,主要对PPT课件的风格定位、图片的布局安排的合理性、讲解与示范教学操作规范性进行评价。

四、实践评价

此次教学实践更加贴合时展需求,对从事小学教育的工作者在教学中的美术实践应用更具指导性。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在模拟课堂教学练习中有了实质性的收获与提高。首先,学生在板书和绘图的综合能力应用方面得到了提升。之前学生对于绘图手段的选择有时还不够恰当,但是经过改进教学和训练方法后,学生对于“书绘结合”方法有了很好的掌握,真正做到了板书与绘图较为恰当的结合。并对不同学科特点能够采用不同的“书绘结合”方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第二,学生们在模拟教具的制作中,端正了学习态度,提高了学习兴趣。对于教具制作的可操作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制作中激起了学生们对趣味性的表现欲,对教具操作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加深了理解和认识。在模拟利用教具的互动演示教学中,学生对受教者的操作效率也提出了新的想法。第三,在模拟教具应用和训练方法中,学生更切实地体会到了受教者的需要。了解怎么样利用教具启发学生兴趣,怎样操作教具才更具直观性和说明性。在模拟教学中对板书的书写与教具操作,有了更加合理的结合,使教学效率得到了提升。第四,在利用多媒体制作改进教学和训练方面,学生的从教能力明显得到了提升。对于不同学科的PPT课件的设计风格的把握有了很大提高,对于图片的筛选与板式的合理布局有了正确的表现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采用互动演示的方法和结合教具演示操作法使课堂效果更加丰富。

结语

通过此次改革实践,学生的课堂练习质量和美术形式的教学应用能力均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可以较好地掌握美术教学辅助功能,但在实际教学和训练中仍然存在部分不足与困难。例如,在某些基础技能的掌握上,有些练习需要时间的积累,如绘制方法的练习、绘制手段的选择和应用练习、不同学科的教具的制作练习等。因此,在某些同学作业的完成上,还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笔者还需要在训练方法上继续探究。

作者:高秀艳 刘颖 单位:大庆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注:

本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青年专项课题“T型训练模式”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Q143)

第三篇: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摘要]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提高了教师的准入门槛,引入了竞争机制。考试基于基础教育对教师职业水平的要求,彰显职业专业化,突出实践能力,面向基础教育实际。为了适应教师资格考试,应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调整课程设置、转变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

[关键词]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公民取得教师职位、从事教师工作必备的前提条件。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我国经分批试点后已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下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资格考试制度提高了教师的准入门槛,引入了竞争机制,动摇了师范院校在师范教育中的传统地位。如何主动适应新形势,深入研究教师资格考试特点,促进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对师范教育的影响

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结束了长期以来我国师范专业毕业生直接申请认定并获得教师资格的历史,对我国师范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教师资格考试(试点)前,由于师范生申请教师资格认定无须参加考试,学生缺乏提升自己专业素质和能力的积极性。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实施后,师范生被纳入考试范围。考试还有一定的难度。与过去面向非师范类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所须参加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下称“两学”考试)相比,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扩大了考试范围,增加了考试科目,标准把握更严,难度大大提高。据相关试点省份统计,试点期间参加教师资格考试者中通过率仅为27%左右,与之前各省自行组织的考试通过率70%相比,通过率大幅下降[1]。据一项对万名师范生的调查结果,资格考试使学生面临较大的压力[2]。此外,教师资格考试向社会开放,引入了竞争机制,形成多元化教师培养和多渠道教师来源格局,传统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垄断”局面将被打破。过去高校师范类专业办学对教师资格考试不太关心,大部分精力放在转型和升格,师范色彩严重淡化、课程设置随意、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实际脱节等问题严重[3]。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实施将对师范专业办学形成倒逼机制,出现以“考促改”的局面,激发高校改革的动力。今后一些办学质量不高、不能适应教师资格考试、学生考试通过率低的师范专业将难于立足,在竞争中或最终被迫退出。

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主要特征

教师资格考试各科目大纲和命题以《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考试标准》)为依据,确定考试的模块、范围和试卷结构等。为了更好地分析和说明教师资格考试的特征,以初中阶段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鉴于篇幅所限,仅举英语学科)和面试为例,用列表形式呈现这些科目考试大纲的主要范围内容。通过梳理和分析表1中考试目的模块和范围内容,结合相关科目试卷结构和题型等,可以发现教师资格考试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彰显教师职业专业化

长期以来,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许多国家不断加快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步伐,提出了教师专业化标准。1989年,美国“全美教师专业基准委员会”制定了美国教师专业化标准,内容包括五方面:教师接受社会的委托负责教育学生,照料他们的学习;了解学科内容和学科的教学方法;负有管理学生的学习并做出建议的责任;系统地反思自身的实践并从自身的经验中学到知识;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4]。2012年公布的新的英国教师职业标准有两大部分:教学标准、个人和职业行为。教学标准包括: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态度、观念和品行、取得优异成绩;强烈的责任心,懂得学生学习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具有良好的学科知识和课程知识,对课程进行有效地组织和教学,开展教学活动。个人和职业行为主要包括:高尚的道德素养和适当的行为举止、尊重并恪守各自学校的校风、校纪和校规、明确应承担的法定职责和法定义务[5]。日本的教师专业化标准有四个维度:推进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力;进行培训实践活动的能力;管理学校、年级和班级的能力;有高尚的人品、见识等[6]。尽管这些标准表述不同、各有侧重,总体来说,教师专业化标准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几方面:职业道德、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对照内容可悉,初中阶段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设置了“综合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笔试通过者还必须参加面试,范围涵盖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信息处理和阅读理解表达能力、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课程、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德育、中学班级管理、学科知识和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与过去教师资格考试“两学”考试不同,现行教师资格考试内容全面、系统,笔试和面试相结合,融素质、知识和能力为一体,符合广泛认同的教师专业标准内容,专业化特征明显。

(二)突出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从事教师职业者所需具备的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能力。对此,教师资格考试充分凸显。例如,“综合素质”科目的考试范围内容明确提出考查申请人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突出考查申请人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德育原理等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德育教育和班级管理的能力,“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强调运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开展有效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并对教学进行评价、反思和改进等。如果进一步观察这些科目的试卷结构、分值和题型,就会发现资格考试突出能力的特征更加具体和直观。相关科目考试题型灵活。考试没有填空题,单项选择题所占分值也不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等所占的分值高。有学者把2002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的“两学”考试大纲与“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小学)”考试大纲进行过对比分析,发现“两学”考试大纲“知识面窄,理论性强”,“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侧重考查申请人的知识水平”,而“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小学)”考试大纲删掉了填空题和论述题,新增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题型设置更加灵活[7]。总之,考试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原理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仅靠机械记忆,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很难通过考试。教育部有关方面谈及教师资格考试时指出:“教师资格考试最大的改革就是突出了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查”,改革前“两学”知识性考题超过60%,改革后考查实践能力的题目超过60%[8]。可见,教师资格考试突出能力的特征非常明确。

(三)面向基础教育实际

教师职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职业,为了避免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师资格考试贴近基础教育现实,针对中小学的事和人,直击现实问题。从考试科目大纲范围看,除了考查申请者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一般教育教学知识和原理的理解,还密切联系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等,要求申请人运用相关知识和理论分析、评价和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法律问题、道德规范问题、教育心理问题、学科教学问题等。考试大纲中空泛、抽象和概念化的东西不多,而时代性和实践性的内容充实。例如,与过去“两学”考试大纲比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小学)”考试大纲删除了一般性知识点的概述、抽象和空乏的概念,如“教育心理学概述”、“知识学习概述”和“创造性的概述”、“自我意识”、“品德的实质”、“技能的形成”等,增加了“异性交往指导”、“网络成瘾”、“学校与家庭联系”等内容。师风师德、学生权利保护、生命教育、安全教育、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等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都纳入相关科目的考试范围。从试题具体内容看,学生辍学逃课、开小差、恶作剧、焦虑症、同学关系处理、拿别人东西的不良习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等真实和典型的事例都先后出现在历年的“综合素质”或“教育知识与能力”的材料分析题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很接近“实战”,要求考生对所给的片段教学进行评析,结合设定的学生情况和教学条件,就所给的教学材料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步骤),并且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在谈及教师资格考试时,教育部有关方面指出:“大量一线优秀教师参加命题工作,广泛使用案例分析、教学活动设计等多种特色题型”[8]。考试面向基础教育实际的特征不言而喻。

三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教师资格考试彰显教师职业专业化,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面向基础教育实际,这些特征集中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新趋势。教师资格考试对教师的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为了适应教师资格考试,必须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密切联系教师资格考试特点,调整课程结构,转变教学方法,应强化实践教学。

(一)基于职业专业化,建立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由于教师专业化内涵包括良好的综合素质、全面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等,因此,培养和塑造教师专业化不能仅限于少数几门有关课程。然而,对照“表1”中有关科目考试大纲的模块,就会发现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难以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培养。首先,中小学各阶段的教师资格考试科目“综合素质”把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等纳入考试范围。可是,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中基本没有涉及这方面内容的课程。其次,传统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课程结构单一,彼此孤立。课程过分注重各自体系的完整,视野不够宽广,开放性不强,一些教师资格考试相关内容(如中小学学生心理辅导和班级管理等)没有涵盖。学科教学法过分侧重理论知识,而教学设计和情景教学等内容不多,以“两笔、一话”为主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已不能适应教师资格考试对申请人综合教学能力的考查[9]。此外,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封闭,彼此间的内容整合不够,存在简单的重复,有些知识陈旧,不能很好地吸收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新成果。因此,基于教师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教师教育课程必须打破“老三门”的课程格局,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首先,应根据《考试标准》和考试科目大纲的内容模块,增设与考试科目内容相对应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政策法规、中外历史文化概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班级组织与管理等课程,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育能力。其次,除传统“老三门”外,应增设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课程设计与评价、中(小)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育研究方法、微格教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以拓展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再次,应梳理课程内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减少内容的重复。联系基础教育实际,吸收新的内容和案例。

(二)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转变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往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大多采用叙述、描绘、解析、推理、论证等形式来向学生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说明原理,极易造成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10]。同时,由于课程期末考试形式以填空、单项选择、名称解释、和简答题为主,内容过分侧重知识点和概念的识记以及逻辑分析,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难于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淡化了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作用,割裂了教育教学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忽视了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等问题,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不改变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适应教师资格考试。因此,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为导向,转变教学方法。课程教学应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特点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比如,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或内容,像教学设计、片段教学等,就应更多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和具体的场景,开展情境教学,或利用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通过观察、体验、参与或实际操作,缩小教学情境与现实情境的差距。对于技能类课程,则可更多地采用演示法,先由教师就实践操作内容说明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一边操作,一边讲解,让学生边做边学。即使是某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教师应更多地把对话交流、专题讨论、经验介绍和参观体验等形式引入课程教学,应鼓励学生参与基础教育实践活动,使其身临其境,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还应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条件,开展微格教学、模拟教学、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形式,形成理论学习、专题调研和问题解决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三)面向基础教育,强化实践教学

教师教育课程必须贴近基础教育,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是否能用和管用,也必须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补充和修正。从后现代专业主义角度看,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也应是其知识和技能用于实践后的一种再生产或再构建[11]。然而,传统的师范教育过度强调对学生灌输标准知识、理性知识和权威知识,导致课程教学不重视联系基础教育实际,缺乏对学生自身实践的关注与反思,不利于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资格考试贴近基础教育现实的特征,促使课程教学采取面向基础教育的措施,强化实践教学。首先,增强课程的实践意识,拓展实践视域。无论教育理论类课程,还是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或教学方法类课程,或多或少都有其自身的实践领域和方式,都应引导学生参与基础教育实践,关注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课程教学应根据具体内容,联系实际,以适当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例如,教育理论类课程可以基础教育问题为导向,组织和指导学生深入中小学开展调研,进行专题研究。技能类课程可以结合训练内容,组织学生到中小学课堂观摩,加强学生对技能的重视,促进他们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学科教学方法类课程可以采用“工作坊”的形式,组织学生围绕某项教学设计,进行交流和讨论,使他们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分享智慧和技巧。其次,延长教育实践时间,改革教育实习(见习)的方式。教育实习(见习)是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最重要的过程。为了取得更好的实习效果,应改变以往教育实习时间短且过度集中的状况。要借鉴国外教师培养中教育实践的一些有益方式,改集中性实习时间为分散式。例如,美国教育见习和实习以分阶段和“全程式”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时间达15周以上;英国教师职前教育,每学年至少安排一次教育实习(见习),以参观、体验和在指导下独立进行教育教学等多种形式,时间不少于20周[12]。也可效仿国内某些师范院校做法,尝试把教育实践分为见习、实习和研习,并贯穿在师范生四年的培养中[13]。此外,还要规范教育实习组织、管理、指导和成绩评定,主动与中小学开展交流和合作,建立稳定和良好教育实践基地。分析和研究教师资格考试的特点,探讨如何开展课程改革,是为了提高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如果把它说成是应试教育,那也是一石二鸟。

作者:赖招仁 单位: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新华网.教师资格考试改革2015年全国推行[EB/OL].(2013-09-12)[2015-10-06].

[2]刘宝剑.教师资格“国考”:师范生的认识、态度与诉求———基于浙江省万名师范生的调查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4(22):69-75.

[3]张西方.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建构探析———关于贯彻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3(11):107-112.

[4]裴跃进.美国《教师专业化基准大纲》的解读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11):32-36.

[5]高鹏,杨兆山.2012年英国教师标准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4(1):112-120.

[6]熊淳.日本的教师专业标准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5):9-14.

[7]桂文玲.我国教师资格考试新旧笔试大纲对比与分析[J].考试研究,2014(3):86-90.

[8]张东,张以瑾.教育部就教师资格考试扩大改革试点答记者问[EB/OL].(2013-09-04)[2015-09-12].

[9]郭佳.四所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5-77.

[10]胡惠闵,崔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历程与问题回应[J].全球教育展望,2012(6):10-21.

[11]LIEBERMAN,ANN.Practicesthatsupportteacherde-velopment:TransformingConceptionsofProfessionalLeaning[M].PhiDeltaKappan,1995:4.

[12]廖红.从国外教师教育现状看我国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以内江师范学院的“三段四模块”教育实习模式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3-45.

[13]曹继军.华东师大免费师范生配备双导师[N].光明日报,2007-05-27(2).

第四篇:初中小学教育教师口语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

“教师口语”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根据六年制本科生的特殊性以及培养目标,探索“教师口语”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训练体系、教学方法、考评体系、培养途径等方面的改革策略,以促进六年制本科教师口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及培养质量的改进。

[关键词]

六年制本科;教师口语课程;改革策略;训练体系

2010年,湖南省启动了“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1],旨在为农村小学培养高学历的综合型小学教师。“教师口语”作为“培养师范类各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必修课”[2],它的任务是培养六年制本科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口语的能力,并具有对小学生交际口语训练进行指导的能力,因而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的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六年制本科生的特殊性以及过去四年制高招师范生的教师口语教学存在课时不足,部分教师只重理论讲授不重能力培养,对教师口语训练重视不够等问题,促使我们必须对六年制本科生教师口语课程改革展开研究和探索。

一、六年制本科生的特殊性

(一)普通话水平不高,方音明显

近年来,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各地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都有明显提高,但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大多来自农村或偏远山区,初入校时普通话水平都不高,乡音浓,方言语调重。据调查显示,2014年湖南一师招收的1500多名六年制本科生,有15.4%的学生以前在家中和学校从未说过普通话,63.8%的学生在初入校时普通话水平在二级乙等以下。

(二)口语交际训练少,交际的自信心不够

由于农村中小学缺乏良好的师资以及语言交际环境,一些语文教师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六年制本科生没有接受过口语交际训练,与城市孩子相比性格羞涩内向,口语交际缺乏自信,交际能力较差。调查显示,2014年湖南一师招收的1500多名六年制本科生,有超过50%的人在口语交际中会面红耳赤、手足无措,有26%的人当众发言会忘记内容,不知所云。尤其在口语即兴表达中,经常会出现蹦词、重复、语句不连贯等现象,或者出现词语搭配不当、句子缺主语或宾语、句式杂糅等语病。

(三)未来职业定位清晰,学习教师口语积极性高

六年制本科生进入大学后,很清楚自己未来将从事农村小学教育,因而职业定位清晰,学习目的明确。他们迫切想改变自己的口语现状,因而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有利于教师口语能力的培养。

(四)年龄小,可塑性大

六年制本科生的年龄大多在14-16岁之间,相比四年制高中起点的师范生而言,年龄较小,模仿能力强,普通话语音容易纠正,因而可塑性大,更容易培养良好的教师口语技能。

二、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教师口语课由“普通话训练、一般交际口语训练、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三部分组成,要求也各不相同。其中“普通话训练”是“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的基础,而不是唯一内容及训练的终极目的。但一些院校在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中将“教师口语”等同于普通话课[3],或者干脆只有普通话训练课,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

(二)教材改革滞后

目前各高校的教师口语教材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教材突出了普通话训练却忽视了教师职业口语;有的教材虽然注意教师口语训练,但却与小学语文以及口语交际教学脱节。目前,针对六年制本科生培养要求和特点编写的教材还没有出版。另外,四年制高招教材中缺少对农村小学的口语交际教学的探究,无法满足六年制本科生的教师口语技能培养要求。

(三)课时不达标,实践训练少

《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规定:师范院校本科教师口语总课时不得少于56课时。但目前,大多数师范本科院校的教师口语课程学时都少于这个最低标准[3]。尤其是教学中实践课时不足,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讲授轻实践训练,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在毕业进入教学岗位后,仍然感到自己的教师口语能力不够而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四)未建立科学的课程考评体系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口语的考核应以口试为主,但由于口试的标准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很难把握。一些师范院校在四年制高招师范生的教师口语课程考核中干脆采用标准试卷笔试,造成了无法正确客观评价学生教师口语技能真实水平。另外,一次口试也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口语水平。如果不建立科学严格的评价体系,就无法多层次多角度准确评价学生的口语素养和能力。教师口语的考核,最重要的目的是以考促学,以评促提高,如果评价不到位,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失去学习口语的动力。

三、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口语课程改革的主要依据

(一)专业培养目标是改革教师口语的根本依据

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口语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据是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农村小学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优秀骨干教师。”[4]这一目标对教师口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让毕业生的口语技能更优秀,才能符合“优秀骨干教师”的特点。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口语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课程理念提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必将带来教师角色的改变、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改变等。这些改变都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语言能力,才能驾驭好各个教学环节,才能有效传递信息、交流沟通情感,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与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必须更重视六年制本科生的口语能力培养,让他们成长为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能说会道”的“优秀骨干教师”。

(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口语改革提供了可能

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为“教师口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将教师口语教学中所需要的语音、图像、视频、动画等结合在一起,为教师口语教学提供了形象、直观的教学资源以及口语交际、教师职业口语训练所需要的情境模拟,可以唤起学生思维,开发他们的听说潜能,提高听说能力。较之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口语教学更形象、更直观、更能接近小学教育教学的现实。而“翻转课堂”“、慕课”以及网络视频课等手段的加入,让教师口语教学的课堂更能缩减理论讲述,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位主线”的教学理念,教师口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四、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口语课程改革策略

(一)分段设置课程,训练突出层次性

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将“教师口语”分为“普通话训练”和“教师口语”两门课程。“普通话训练”主要训练普通话,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水平等级(二级乙等以上水平,其中语文、英语、音乐方向达到二级甲等或以上水平),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普通话口语基础;“教师口语”主要训练一般交际口语技能和教师职业口语技能,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般口语交际技能技巧,初步掌握教育、教学口语的运用规律、基本技巧。两门课程分别在不同的时段开设。“普通话训练”在入学第一年开设,利用六年制本科生年龄小、语言可塑性大的特点,纠正方音,提高普通话水平;“教师口语”在第二年和第三年开设。因此时学生普通话水平已经得到普遍提高,可以学习更高层次的交际口语技能和教师职业口语技能。在课时上,充分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普通话训练”开设36学时,每周一节,持续开设两个学期“;教师口语”开设54学时,持续开设三个学期。

(二)增加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凸显师范性

结合培养目标,对教师口语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如在“普通话训练”中,增加小学语文教学的声母、韵母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声母、韵母的比较,小学语文拼音教学与指导方法等;在“教师口语”中融入对小学生的口语交际指导,增加具体的小学教育教学案例,特别是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案例,教学内容更贴近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凸显师范性。

(三)结合农村实际,教材切合地域性

考虑到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的实际,重新编写更适合的“教师口语”教材。湖南是重方言区,编写《教师口语》教材应充分考虑湖南人说普通话的难点音,特别是六年制本科生说普通话的难点音,增加声、韵、调难点音辨正练习、普通话测试中容易读错的字词训练等内容。在一般口语交际训练中,增加不同地域不同礼仪的口语交际训练。在教师口语训练中,增加农村小学教师家访口语训练,使之更适合农村小学教育,更强调地域性。

(四)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增强灵活性

要提高六年制本科生教师口语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创新,灵活多变。如在“普通话训练”中,为了能让学生理解发音方法以及准确找到发音部位,可以创造性地使用如手势语演示法、绘图法等;在纠正方音的过程中,可以创造性地使用录音诊断法、听议结合法等;在“教师口语”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快进入情境,转换角色,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模拟法等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师口语训练效果。另外,也应该优化教学手段,使教师口语的教学更活泼生动,更直观可感。如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注意收集与时俱进的口语训练素材、音像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为学生设置教师口语交际情境、分层次分组训练等。

(五)优化训练体系,训练注重实践性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小学教师的培养时间长达六年,如果能建立合理的训练体系,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的特点,在教师口语训练体系上,分为教学训练体系与自我训练体系。其中教学训练体系是核心,与学生的自我训练体系相结合。在教学训练体系中,注意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注意情境创设,结合案例分析,将理论与练习密切结合,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进行有效指导。第一年的训练围绕普通话的声韵调开展,精讲普通话相关理论,以普通话训练为主线,重点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第二年的训练主要围绕一般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开展,重点训练作为小学教师必备的朗读技能、讲故事技能、演讲与即兴演讲技能、辩论技能、教师在不同语境中的口语交际技能等;第三年的训练重点围绕教师职业口语开展。在自我训练体系中,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重点在强化教学训练体系中已初步掌握的技能。教师要对学生的自我训练予以学法指导:如要求每天抽出一定时间练习普通话;要求平时说话、发言,都要符合口语训练的要求;要经常用录音的方法为自己正音诊断等。第四年到第六年,主要以自我训练为主。教师布置训练任务,提出相关的训练目标,公布检测训练的标准,便于学生有的放矢地练习。另外,还应建立序列化的训练体系。如“口语课前五分钟训练”,就是通过序列化的训练内容,在不同的时期训练学生不同的能力:第一学期,2分钟左右的故事讲述,主要培养学生用普通话复述故事的能力;第二学期五分钟的“校园小广播”,主要培养学生凭借材料组织语言的能力、流畅清晰的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第三学期即兴演讲,主要培养学生即兴表达能力;第四学期的“校园焦点访谈”,主要培养学生寻找焦点话题、对问题的探究能力等。这样循序渐进的序列化训练,能有效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

(六)完善评价体系,评价注重发展性

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为了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自觉训练,完善教师口语课程的评价体系十分重要。对学生的评价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期考试与考查,二是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价。六年制本科生因为年龄小,部分学生缺乏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因此,平时的口语考查十分重要,应占学期评价的40%—50%以上。而考查的项目也应多元化,如单元训练检测、上课发言评价、作业完成评价、参加课外活动评价等,这样可以有效督促学生在平时坚持训练,逐渐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另外,还应该将教师口语的训练与学校口语技能考核、国家普通话水平过级考试相结合,促使学生自觉提高口语交际技能和教师职业口语技能。

(七)丰富教师口语的培养途径,能力实现多元性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知识可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一些符号的书面或口头的途径学习,而技能的形成则必须经过反复实践操作才能形成[5]。要形成教师口语技能,除了教师口语课的实践训练以外,还应该与其他课程结合,与课外活动结合,实现多途径多元培养。具体说来,教师口语培养的途径有:(1)通过课外语言艺术兴趣小组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兴趣。(2)通过其他课程对学生口语能力的辅助培养,如阅读与写作的课前讲话,师生问答等等。(3)通过学生的校内口语实践活动培养,如讲故事比赛、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及普通话观摩会等等。(4)通过六年制本科生下小学或兼任小学课外辅导员,协助小学老师组织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参与小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等等途径了解小学从而培养小学教育教师口语技能等。

总之,教师是开启世界未来的“钥匙”,教师的语言十分重要。要想使六年制本科生“更好地成长为21世纪的卓越教育家”[6],重视教师口语技能训练十分重要。要搞好教师口语教学,就要不断探索教师口语的课程改革,才能够培养出真正适合湖南基础教育的优秀师资。

作者:李晖旭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

参考文献:

[1]胡重光,王建平.六年制本科小学教师培养的立论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5(,5):48-53.

[2]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组编.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修订《教师口语》[S].语文出版社,2001.

[3]武洪彦,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口语”课程改革之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180-182.

[4]蒋蓉,李金国.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及原则[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38-142.

[5]杨玉东.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3):18-21.

[6]潘涌,陈森亮.比较与反思:教师是开启世界未来的“钥匙”[J].当代教育论坛,2014,(6):23-29.

[7]高卫红.翻转课堂:从教学模式的构建到大学教师角色的转化[J].当代教育论坛,2015(,3):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