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一、学习方式的选择不可“一刀切”

“发现学习”是美国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布鲁纳所提倡的。他认为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相应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并由此出发,进一步自主探索学科的深度和广度,养成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新课改中我们一直都很提倡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发现式学习,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是最有意义的。认为发现学习就是解放学生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学习效率的最优化,同时批判接受学习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陈旧发霉的思想,毫无可取之处。但是“,发现学习”也相应的有其自身的不足点,就它的学习过程来说,它要求学习者自身要具备良好的自我探究能力和对一定基础知识的储备,同时,它也并不具备让所有的学科或是学习阶段都能适用的条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真正获取似乎并不应该简单的以何种学习模式作为条件,发现学习确是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我们又怎能说教师讲授式的学习抑或接受式的学习不够传达给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培养他们应有的技能呢?接受学习不等同于机械学习,所谓的机械性学习是说在学习过程当中并不进行自我的一种思考,而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此种学习既没有激发学习者对于知识的一种求知欲,也没有提升智力水平,与此同时,发现学习也不会绝对等同于有意义学习。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或是不同的知识类型下,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都有各自适合运用的情况。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小学阶段不可能任何知识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个时候孩子相对来说,自主管理能力比较差,自我理解能力也没有达到学习某些知识的要求,单纯地依靠学生自己去探究和掌握知识显然是不实际的,在此情况下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和片段化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探究应该双管齐下,互相配合,我们应该根据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课程的类型等的不同来具体规划学习的方式,而不是应该“一刀切”地认为发现学习或是接受学习抑或是某一种固定的学习方式就是最好的,就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学习兴趣的最适合、最唯一之选。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1.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人们经常把传统和落后结合起来,认为传统的必定就是落后的,就是应该摒弃的。其实任何教育的发展都不能也不可以抛开传统、拒绝传统,抛开传统的教育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现代教育也正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才发展和变革起来的,就像杨启亮先生在他的《困惑与抉择》书中所说的:“教学实践几乎从来也没有像教学理论所描述的那么乐观过,传统的伟大通常都会像一种无形的约束,以各种形态传承延续,既顽强地保持着某种‘特色’,也同样顽强地保持着某种‘痼疾’。”每个民族的传统都有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一面,也有需要改革的一面,就拿学习方式来讲,我们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诵读法,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悟自得。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继承性,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都有相对稳定性,即使这些方面都发生了变革,我们也不应该对传统的完全否定和彻底摒弃,而是应该持一种批判的继承和更高层次的综合等方式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传统与革新的融合也才能够体现出我们民族特有的或应有的教育特色。

2.教育体制的制约

如果就单教育问题谈教育问题,就像盲人摸象,如果就单改变学习方式来医治教育问题,就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变教学方式似乎可以改变教学的很多东西,也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提倡,但是其关键作用的评价体系———升学考试如不作根本的改变,哪怕平时的“发展性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喊得再响亮,一遇到中考或高考,教学也都不敢自主了,学习也都不敢靠学生的发现了,都要紧紧围绕考试这一个唯一的目标行事,无论平时的评价如何重过程,如何重视学生的民主参与,中考或高考的一张试卷照样可以堂而皇之地约束学生的自主。升学考试作为一种选拔性的考试,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就业和生存问题,教育的现实印证了教育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传统习惯等有密切、复杂的关系的,无论是教育还是其他意识形态,都是在继承本民族传统中发展的。教育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还是功利化的,学习就是为了谋得生存,其次才是自我提升及至精神层面的满足。

3.民族性格的不可忽略性

学习中真正的自主离我们中国的课堂似乎还很远,这是由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也不乏民族特点的因素。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即儒家文化,在“纲常礼仪”的约束下,我们更多的讲求的是谦逊、礼让、遵纪守法、安守本分、舍小我而满足大我,我们讲求的是社会大我的同化而非个体小我的异军突起,因此,我们从小就被“团结就是力量”这样的口号所耳睹目染着,我们更多的强调的是人的社会价值,却压抑了“自我”,限制了“独立人格”。而“自主”最主要的就是强调自己做主,首先要有自主的意识而后才能有自主的行为,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有自我意识,自我性格,敢于张扬和表现自我,同时也要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情况下,“自主”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说有就有的。因此,真正的自主学习,对于中国正处于学习初级阶段的中小学学生很难一下子达到,真正的发现学习也并不会一蹴而就地就能贯彻实施和取得可见的效果,我们需要一个适应和改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慢慢地理解并消化,如果急于求成,就会出现形式主义的现象,忽略学习的本质而追求外在的形势。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靠政府的一声令下就能立竿见影,也不可能靠着教师的一腔热情说转就转,更不能凭借学生的自我努力就会实现,我们需要逐步增强学生“接受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在学科教学中倡导“发现学习”,最终引导学生综合各科知识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应该在课程实践过程当中一步一个脚印,务实着、改进着、创新着。

作者:王媛媛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