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形势课程改革方向,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引言
中国社会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全面发展,培养符合时展的新型人才是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自从本世纪初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认可,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发。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改革的目标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实现,离我们希望的还有很大的距离。特别是在2010年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认为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改革有非常大的影响。《纲要》还要求把改革的范围由基础教育推向整个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要以课程改革为根本,根据社会的发展状况及要求来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
二、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分析
从本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现在已经十余年之久,改革既有成绩也存在着不足,这也说明了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改革的目标没有得到完全的实现,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行政决策的有效性
我国的教育改革主要依靠政府的筹划和安排,行政力量对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定的保证。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政府统一开展的教育改革纲性太强,虽然为教育改革提供了行政保证,但也缺乏灵活性,一些有创意的方法很难被采用到教学当中去,只能按着国家所规定的标准去执行。政府机构的决策一般都是统一的,没有充分考虑到各地差异与学生的差异,这对教育改革的效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学校当中,主要领导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同也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校长对课程改革认识得比较深刻,他就会对改革给予足够的支持,鼓励老师在改革当中放开手脚、大胆实践,并会通过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来促进教师观念的改变,推动课程改革的实践。相反,学校主要领导对课程改革的认识有所偏差,就会影响到学校教师的积极性,新课程的理念也就无法得到落实。
(二)教师的局限性
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也意味着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的自身素质、执教理念以及教学实践能力等都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
1.从我国教师的整体状况来看,教师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我国教师队伍庞大且素质参差不齐,对国家课程改革政策、精神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执行中也难免会出现各种“失真”“失当”的行为。而多数教师都是以模仿为主,没有真正融入到课程改革当中,所取得效果自然也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2.执教理念对课程改革的影响非常大,因为教师是教改的实施者,没有教师的积极配合,再好的改革方案也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还是以被动地接受为主,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他们虽然知道课程改革的一些基本理念,但并没有真正把这些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没得到真正地尊重,其它方面也是貌合神离,没有抓住改革的实质。教师执教理念是课程改革取得实效的基本,必须引起教育管理者的注意。
3.在教学方法方面,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当中教师必须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在教师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许多地区的教师还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根本,老师一言堂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老师多是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学生不能够真正理解知识,更无法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这样一来,学生的成绩也许能够暂时得到提高,但这些死的知识其实对学生的发展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素质教育实践多年,而大多数学生的素质并没有真正得到提高。
(三)社会与家庭
目前,社会对教育理解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经常在媒体上看到或听到某某重点中学升学率达到百分之多少的报道,学生家长也是依据学校的升学率来选择学校,这种“唯分数论”的思想一直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也对课程改革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在高考这一指挥棒的影响下,基础教育还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主要任务,如果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就会遭到社会与家长的反对,这也就迫使学校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提高学生的成绩上,而教育改革中的一些建议成了一纸空谈。家庭教育是一个学生的启蒙教育,在学生的一生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家长对学生的希望就是提高成绩,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学生分数高,家长就会给予一定的奖励,而成绩下降肯定就会遭到家长的批评。这就让学生从小就形成唯成绩论的观点。这对教育改革所形成的阻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四)学生的参与
教育改革实施多年,但有许多老师反应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特别是本次教育改革中最具有特色的实践环节,学生的动手能力、参与能力、合作能力都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各地的学生的差异性没有被充分地考虑,东南沿海发达的省份学生接受教育比较早、教学条件优越、学生的实践机会比较多,这些优势都是西部贫困地区不能相比的。如果在教学中都采用同一标准,西部地区基础较差的学生就很难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自然也就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度,这也是与教育改革的精神是相悖的。
(一)新形势的特点
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与本世纪之初相比,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建设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国家又呈现出新的特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新的目标,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已经成为新时期最为重要的任务。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同时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因此国家的教育也需要相应地调整以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同时还要考虑到影响课程改革的各个因素,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改革方案。
(二)课程改革的方向
课程改革要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做出调整,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
1.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与任务。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进一步明确教育目标,并且对目标进行细化,提高课程改革的可操作性。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生态意识的培养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课程改革的任务就是使达到既定的目标的一系列的具体工作,基于原来的课程标准可操作性不强、内容模糊等缺点,需要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的任务,让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改革发起者的意图,从而更为高效地完成课程改革的任务。在明确新课程改革目标与任务的同时,还要给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加强他们对课程的开发能力,能够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择更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课程资源,弥补统一要求的不足。
2.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的素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新的形势下,老师素质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不但包括以前提到的敬业爱生、知识渊博、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学生榜样等,还要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较高的课堂掌控能力、与学生的沟通的能力以及科研能力。首先,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课程改革,能够把课程改革与社会大背景联系起来,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执教理念和执教能力;其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更加灵活,构建起活跃、民主、师生积极参与的课堂,使学生在课程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潜力,不但学习知识、增长能力,更要锻炼思维、提高综合素质;第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专家型教师。打造专家型的教师队伍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改革的目标,但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却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改变以前统得过死的缺点,给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并为他们创造机会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帮助他们在教学与研究当中不断成长,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3.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根本。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忽视老师的主导作用。无论在知识方面还是综合素质方面,教师都是一个先行者,都有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因此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显得尤为必要。其次,进一步改革学习方式。要让学生的学习行为既体现出合作,同时还不能忽视自主探究。自主探究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思考能力,而合作体现了交流能力,二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第三,要构建发展性的课堂。所谓发展性课堂就是指课堂的任务以及所要达到目标都不是固定,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不但学习到了知识,还锻炼了思维,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性课堂把有效课堂教学引向了优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更强调师生的主动参与,重点在于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和感悟等,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发展性课堂是培养未来社会建设者的需要,是新教育环境的必然选择。在未来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必将越来越和谐。
4.构建学校、社会与家庭紧密配合的教育体系。社会中的各个因素都是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会不同程度地对教育产生影响,而尽力发挥积极影响、消除消极影响是课程改革的一项任务。其中,社会意识与家长的观念对课程改革的影响也非常大,社会意识是社会大多数人形成的一种共识,而这种共识有时候并一定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想改变社会意识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在新的形势下必须要做好社会引导工作。家长作为教育系统中一个重要因素,他们最为直接的想法就希望自己孩子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但他们对教育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四、结语
总之,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新的时代必将呈现出新的特点。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必须要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进行调整。新的形势下课程改革的方向就是要进一步明确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以影响课程改革的各个因素为基础,通过多种有效措施来促使老师、学生、学校与社会等诸多方面达成共识,使课程改革与时代的要求相符,提高改革的有效性,为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努力。
作者:郭娟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