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改革论文(7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课程改革论文(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课程改革论文(7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改革探讨

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企业管理课程是一门集经济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但是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少、专业知识缺乏、对社会组织不太了解的。因此企业管理的教学在要求学生学会基本概念、把握学科理论体系的同时必须结合一定的实践活动进行,以便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管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很多任课教师都是从大学毕业就到学校任教,理论知识基础足够,可没有到企业工作的经历,缺乏企业管理的实战经验,只能通过案例教学法来充实理论知识,造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局面。而且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有一些管理游戏组织实施困难较多,难度较大,因此任课教师安排了实践教学,大多也是安排类似看影片、参观等象征性活动,其结果是培养的学生只懂理论,不会实践操作,更没有良好的管理意识,难以达到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要求,难以达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单一

高职院校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训条件严重不足,教师无法带领学生完成一些实训环节的教学任务,因此不得不把精力放在教室里,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实践环节。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小组合作的过程及结果往往不是很理想,教师在小组合作中不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倾听者。对学生而言,讨论时间较短,而且本来自律性较差,有些讨论缺乏认真思考,甚至没有交流与沟通,结果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就变成了陪衬和听众,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意见也往往被忽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满足企业对高职学生的需求。

三、考核形式传统单一

我校的汽车服务企业管理课程考核采用统一闭卷考试形式进行,卷面成绩占最终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其中卷面考试题型以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为主,侧重对学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考核,对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力度不够,和人才培养目标是相脱节的。平时成绩的计算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出勤率、作业、课堂表现,可实际操作起来存在一定能难度,因为班级人数100多人,对平时成绩的认定往往流于形式,对学生的激励程度不够。一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未能形成管理思维,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基于以上问题,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真正为学生今后从事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师角色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听,学生是否有兴趣听,是否在认真听,教师无法确切把握,尤其是100多人的大班级,学生睡觉、玩手机现象严重。为了切实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不仅要听,而且要说、看、动手等。《汽车服务企业管理》的课程改革首先从课堂开始,采用任务式教学方式,以宿舍为单位,因为同宿舍的学生之间较熟悉,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在宿舍的时间讨论练习,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管理游戏等教学方法,将小组成员打造成一个同心协作的团队。例如在讲授企业组织结构的知识时,可以让小组搭建一个汽车4S店的组织结构,小组讨论这种方式运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既学习了管理学知识和技能,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讨论本身又是一种决策的过程,是对管理技能的锻炼。

二、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通过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一方面解决了学院实习实训场地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高职教育的质量,并增加了企业与高职毕业生之间双向选择的可能性。鼓励和支持教师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和教材,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定期邀请企业的专业人才来校讲座、和教师交流沟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教师去企业参观、观摩,接触最新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实现企业优质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三、改革考核形式,提高考核实效

我校《汽车服务企业管理》课程改革后,注重过程考核、定量考核和技能考核,加大了实践考核的比重,由原来的卷面成绩占最终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的模式改为卷面占50%,实践占50%,实践部分实行百分制。其中实训态度及表现(可根据学生遵纪守法、劳动表现、学习态度等)占40%,实训日志占20%,实训报告占40%。以上三项加起来按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59分以下),分五个等级评定。

作者:魏云暖 单位: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建筑力学课程改革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偏重理论,针对性不强

教材是教师讲授课程的根本和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资源,选好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同一院系的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程中大都使用同一本教材,这就忽视了高职学生就业渠道多样性的特点,也忽视了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此外,很多版本的教材都偏重理论逻辑性,强调结构严谨,忽略了高职教学侧重工程实际的应用,工程实例介绍得不多,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时安排不足,实践教学缺乏

以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专业为例,根据2.5+0.5的学制安排,建筑力学课程每学期的学时数基本在60学时左右(若个别学期短时,再除去假期甚至只有50个学时),按这个学时来安排授课内容,经常是基本理论要讲完都很紧张,更别说安排实践内容了。而事实上,理论源于实践,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都是前人对大量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实践课程的缺失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学生失去对本课程理论原理学习的兴趣。

3.学生基础差,教师教法落后

近几年,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学生数量猛增,甚至成为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这就造成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此外,学生容易受到力学难学、难过关的传言影响,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存在抵触心理,影响学习效果。教师方面,长期以来一直都习惯于“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灌输式”,课堂上讲得很多、很细,但缺乏新意,没有融入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没有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时甚至会出现教师自问自答的尴尬场面。

4.考核方式单一

考核是教学环节重要的一种反馈形式,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环节。目前,高职院校中的建筑力学考试仍多采用闭卷笔试,以期末试卷成绩定学生的优劣。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希望寄托在教师最后一节课的考点复习上,把主要精力放在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内容上,这样难以衡量学生的真正水平,还容易出现作弊等违纪现象,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没有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和反馈作用。

二、教学改革措施针对上述教学中存在的诸多方面问题,笔者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在此提出以下几点改革措施:

1.整合教材,精选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选用教材需要从培养目标、专业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等方面全面考虑。教材内容太深,会增加学习难度;内容太浅,无法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因此必须结合实际选用合适的教材。以我院为例,每年暑假期间,教师都会进入现场学习培训,培训结束后结合当前现场情况更新知识,然后结合专业所需内容并加入现场视频、图片等汇编成讲义,以讲义形式进行授课,可以说讲义本身就是一本以够用为度、贴近实际的教材。教师编写讲义,一方面可以统筹规划教学内容,避免出现知识内容分散、重复的现象;另一方面,更多地与工程实际相联系,充分地保障了学以致用。在汇编讲义时要注意将所讲知识进行归纳汇总成系统,比如,在讲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时可以先从平面任意力系的合成与平衡入手,把平面汇交力系、平行力系和力偶系等作为平面任意力系的特殊情况来处理。在讲述材料力学部分时,可将四种基本变形统一在一起以“内力分析→应力分析→变形分析→强度条件及刚度条件应用”为主线的教学内容体系来讲授,这样就避免了每种基本变形讲授内容出现小循环的重复。此外,还要注意利用实践所得知识多引入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和有特色的例题,例题讲解时要贴近现场,要有工程特色。比如可以结合现场施工用塔吊的平衡问题讲解力系的平衡方程应用;学习弯曲时应力时,通过将一根矩形截面的木杆平放和侧放,计算两种情况的许可载荷,总结材料的安全与经济的问题;在讲压杆稳定时可以结合施工搭设的脚手架实例进行讲解,通过比较施工现场有扫地杆和无扫地杆的搭设形式来比较两种情况下压杆的临界应力,指出扫地杆的重要性等。

2.合理利用有限学时,加强实践环节

建筑力学课程实践环节不仅是对力学原理的验证,而且是理论知识向工程实际应用的中间环节。实践课程是最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顺利掌握理论知识的途径。在有限的学时下,可以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安排适量的实践学时。要充分利用学院内的实训教学基地,参观结构构件的实体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材料力学性能测定实验,首先,利用计算机模拟有关实验过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能利用课外时间熟悉仪器设备及实验程序,然后再上机操作。这样既可缓解设备不足的矛盾,也可减少试验材料的消耗。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得到材料σ—ε曲线这样第一手的感性材料后,再经教师启发和讲授,能够很好地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此外,锻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力学模型。从工程实际受力构件中抽象简化出力学模型,选取模型结构计算简图,既要反映实际结构的主要性能,又要尽量简化,以便于计算。通过杆件简化、节点简化和支座的简化,计算分析结构内力,绘制出结构内力图,并讨论结构优化方案。在整个过程中,让学习到的整个力学知识变得系统化。通过力学实践环节将建筑力学抽象的理论变成一个个具体的力学实验实训,建立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减少学生对力学概念、原理理解的难度,同时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增加学习的信心。

3.改革授课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要转变思想,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可采用引导归纳法、问题教学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创新意识。一切研究探索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要注意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求知欲。每个内容讲授前要先根据生活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来学习。如生活中右手提一较重物体时,身体向右倾斜,人感到吃力,可把物体分成两半,分别用两只手提,人感到比较轻松,这是为什么?接着就可以引入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问题了。在讲授轴向拉压部分时,引入学生经历过的拔河比赛的例子,双方争取胜利时绳索受怎样的力?比赛时每个人应该怎样用力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接触到压杆稳定问题时,可以根据建筑工地上井架四周立有钢管,组成承重体系,中间起吊建筑材料,这是为什么?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愿意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解决力学模型建立的问题。用动画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以达到简化教学难点、缩短学生认知过程的目的。同时,多媒体视频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多样化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还可以穿插介绍力学学科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介绍力学学科发展中优秀科学家献身真理的感人事迹,介绍力学学科中与当前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知识,以激发学生产生崇高的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造福人类与社会的热情。

4.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平时学习中普遍存在浮躁情绪,临到期末时往往采用突击死记硬背的方法应付考试,甚至存在侥幸心理企图采用作弊通过考试,为改变这种现象,可采用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读书报告、开卷考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采取符合课程内容特点的考核方式,注重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不只是考学生的记忆力。在评价方式上,改革标准答案式的成绩评价办法,注重考查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中可以出一些灵活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分析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考试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减少了学生作弊现象的发生,还起到了促进学习的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与督促,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平时的考核可以采用作业、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以及阶段性测验等多种形式,学生平时的查阅、收集和利用有关资料的技能也可进行考核,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分析、归纳、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后的成绩评定采取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的全程性考核方法。

三、结束语

建筑力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必要的任务,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改革应该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在授课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并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作者:王丽静 单位: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讨

一、高职生的心理问题现状

总体来说,当前高职生的思想主流持续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他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情感丰富,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增强,高度认同并积极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是,由于受到主客观原因的影响,高职生群体中的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学生增多,自杀等校园突发事件也时有发生,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归纳起来,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往压力无法抵抗

走进大学,他们的人际交往面拓宽了,也出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化问题。绝大多数高职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有的高职生从小就缺乏交流的环境:他们是在电子产品的陪伴下长大的,性格偏于内向,不善言谈;有的高职生由于父母对其过于溺爱,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乏团结友爱精神,这导致他们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方面的能力较差。由于缺乏交流技巧和协作精神,他们极易出现人际冲突,进而陷入孤独,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交流恐惧、心理失调甚至偏激的性格。

(二)就业压力无法排解

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幅扩招,高职生人数逐年增长,但就业率却不断下降,如何提高就业率成了高职院校的难题。往届高职毕业生的不断沉积,再加上高职学历无法与本科类相比,让原本艰难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这种压力在即将毕业的高职生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他们迫切需要考虑的是毕业后找什么样的工作,怎样工作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才能过上比较好的生活。但由于学历不够硬,知识储备不充足,再加上职业追求过于理想化,缺乏求职技巧,导致他们很难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生活和期望的压力,导致高职生偏执焦虑的情绪增多,且无法得到有效缓解。

(三)学习压力无法缓解

高职生的生源往往是成绩中下等的高中生或中专学校学生,进入大学后,他们容易对全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畏难情绪,学习态度不积极,缺乏主动性。虽然高职院校的学习是以社会实践为主,但高职生相对缺乏过硬的理论知识支撑,在实践方面的能力很难取得突破性的提高。在学习上,他们容易产生厌学抵触情绪,认为反正也学不好,对自己也没有帮助,不如不学,时常出现逃学甚至退学的现象。

(四)情感压力无法释放

高职学生的性格还没有定型,处于情绪波动最强烈且最动荡的时期。他们的情绪富有冲动性,经常摇摆不定、跌宕起伏,容易缺乏冷静思考,因而常会因做错事而懊丧悔恨。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校园恋爱早已不再是学生难于启齿的事情,绝大多数学生都匆忙加入“恋爱一族”。但他们对爱情缺乏正确的理解,经济上又不独立,心智也不成熟,遇到感情波折不能正确对待,轻者会出现“难以自拔”的精神萎靡不振,重者也可能出现“剑走偏锋”的精神失常,甚至出现自杀等严重后果。

(五)生活压力无法摆脱

很大一部分高职生来自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农村,因此他们往往承受着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为了解决学费和生活费问题,他们只好向学校申请贫困生补助或向国家申请助学贷款,或是勤工俭学、兼职打工。经济上的窘境像大山一样压在他们的心头,致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不能坦然面对困难,在与同学相处时既敏感又自卑,常常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压抑的时间久了,就容易导致心理扭曲变形,遇到矛盾则很可能采取极端手段解决。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

高职院院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尤其是培养大量的高级技术工人。所以,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更应该偏重知识的易懂性和实用性。但目前高职院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除了教材封面标注是高职院校专用之外,教师授课的形式、内容和方法等与本科院校没有什么实质性差别,这显然不符合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师资匮乏

过去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高职院校建立的普遍较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总体实力不强,数量严重匮乏。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专任教师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数量、教师自身专职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传统观念认为心理健康课一般教师都能讲授,只是存在讲深讲浅的偏差。所以,现在高职院校很多的政工干部、行政干部或辅导员都兼职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实,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复杂课程,要求教师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只有接受过系统专业培训的教师才能更好地胜任此项工作。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简单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考核,主要由平时上课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期末笔试成绩等综合而成。这些考核是必需的,但也只是检验学生熟悉和掌握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衡量和考核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不能充分掌握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活动的自我感知程度,也就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延误了及时调整心态、在纠偏中达到完善自我的时机。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创新力度不够

除了日常授课之外,学校开展的一些寓教于乐的互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辩论赛、联欢会、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等,也是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培养身心健康的高职生的政策要求[5]。但是,在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个性张扬的新时代,这些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仍然没有跳出传统教育的框架。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创新程度依然不够,特别在将高科技手机与传统教育方法有机结合方面的力度不够。

(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不足

国家明确规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并对课时做出了相关要求。由于高职院校专职心理教师缺乏,所以多数教师疲于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规定课时,稍有点空闲余时,还要完成学生心理咨询、学生心理摸排等任务,基本上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即使有个别教师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对课程改革进行了特定的研究,推出了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意义的教学成果,但更多的也只是涉及这门课程外围问题或个别现象,而对课程改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深入思考、关于课程改革根本方向问题的研究还任重而道远。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总体来说,大多数高职院校能够积极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心理健康教育史上也是一个质的飞跃。虽然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时常会遇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通过社会、学校、学生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紧密配合,还是完全能够解决的。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只要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难免会产生不良的情绪。高职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差,更容易引发心理障碍。但是,出现了心理问题,他们却不好意思进行心理咨询。高职院校要大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推广,改变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就是丢人现眼的认识误区。只有合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真实心理状况及时告知老师,学校和老师才能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困惑、解答难题,才能帮助他们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建立以积极心理学为主导的课程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是对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补救的措施,而是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高职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美国顶尖级大学强力推崇的课程不是最热门的经济学,也不是最前沿的信息学,而是泰勒•本沙哈尔博士的幸福课程。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意识到,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情商是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决定着人的心智能力的发挥,也决定了人一生的走向与成就。在心理学授课过程中,美国高校的老师围绕什么是幸福、如何感受幸福、如何积极追寻幸福、如何努力实现幸福等话题,进行全方位和多视角的剖析,与学生在课堂上分享积极向上的幸福观,使他们获得正面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高职的专业是根据市场需求设置的,每个高职院校都有本校的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专业不同,施教方式和施教内容就必然不同。所以,学校要从本校专业出发,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状况和就业心理,围绕学生的职业需要以及心理特征编写适合本校专业的心理教材,切忌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观念来施教。学生在学习毕业后工作岗位需要的技能基础上,要有选择地接受专门的行业心理教育,加深对该职业岗位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这也有助于学校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高职院校要营造一种和谐奋进的校园文化,提供一个展示风采、张扬个性、感知温馨的精神需求平台,以此减轻高职学生的心理烦恼、心理紧张,创造一个融洽、友爱的校园氛围,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开展拓展活动、演讲比赛、论文比赛、道德讲堂等,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借助校园文化活动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2011年,有着“中南六省第一校”美誉的华中科技大学在短短九天时间发生了三名学生相继跳楼的悲剧。可见,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危机干预问题在社会转型期显得尤为突出,亟待关注和解决。心理危机是个人内心世界无法克服的心理冲突或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心理活动。当个别大学生发生心理疾病和危机时,就不能再单纯地依赖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了,而应遵循国家推广的“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疾病防治工作模式,积极运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它由五大环节的工作组成:一是发现环节,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不定期排查;二是监控环节,辅导员、学生骨干等进行随时观察;三是心理咨询治疗与干预控制环节;四是转介环节,由学校转到校外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五是回归保健环节,对已恢复心理健康返校的学生,仍要持续关注,避免复发。

(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总体实力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教师是高职院校最核心的战略资源。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关键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心理学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可以考虑通过四条途径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师资队伍的总体实力。一是以编写本校专业心理学教材为抓手,推动心理健康公共课教师转变成专业心理学教师。二是对现有在职教师进行转岗培训或通过人才引进来充实师资力量。三是开展深入调研和挂职锻炼活动。组织心理学教师深入专业系部和用人单位,将存在的相关情况及时反馈给学校,从而制定出属于自己学校学生专属的心理健康培训。四是组织心理学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帮助他们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技能、提高教学水平。

四、结束语

教育是国家的根基所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项系统的教学工作,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优秀人才。

作者:杨辉 于芙红 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研究

1、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途径分析

1.1做好高职数学教学内容的革新

在进行高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全面综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要求以及与学生的联系在一起,并尽可能与之相适应。这样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加充足的数学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在课程内容选择过程中,可以适度的对原有的课程体系打破,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对整个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并要采用模块化教学的模式,并要强调高职数学的基础性和专业性,保证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能够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同时,高职学校也不能为了一味的满足学生接受能力而不对高职数学的教学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但是我们也不能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数学知识能力和片面的追求高难度的课程改革,因此,在高职数学课程内容改革过程中,应该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1.2做好高职数学课程结构改革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结合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对高职数学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足和知识要求进行有效地明确,确定好不同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需要的教学基础和专业数学技能。并且构架完善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并与任务驱动教学以及和项目教学等方法进行有效的融合,对高职数学的学科体系进行重新的组合,并制定与高职数学教学向适应的教材,积极的建立适合于高职数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结构域,从有效的提高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的有效结合程度。

1.3做好高职数学教学方法改革

在高职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同时还要满足高高职数学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要求,认真的对高职数学教学的每一个模块进行研究和分析,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十分的重要。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教师灵活,科学合理的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立足于不同的岗位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组,全面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从而全面促进教学有效的开展。

2、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需要的几个问题

2.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关系

高职的数学教师不仅是做好势数学教学的重要载体,而且还是决定了高职数学课堂教学能否进行有效改革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就现如今高职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忽视学生在可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是一个错误认识,相反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突出教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同时还要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

2.2高等数学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性与应用性之间的关系

学数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用数学,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基础性尤其突出,它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和必备工具,同时为了适应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需要,更应体现高等数学课程的应用性特点。因此,以高等数学基础教程为教材传授高等数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保证高职院校学生具有适度的数学基础和素养,根据专业课教学和专业发展需要,增强高等数学课程的应用性,为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教学服务。

2.3高职院校数学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

高职院校数学教师要实现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准确把握,其最佳途径是与专业课教师的有效合作。这是因为,数学课教师往往不能直接参与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而专业课教师直接参与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因此,要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教学中应用高等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应用能力,提高胜任未来职业岗位的职业素质,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必须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合作关系,以保证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及时地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

作者:崔志新 单位:牡丹江大学

第五篇:高职儿科诊疗课程改革

1儿科诊疗课程改革理念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载体是典型的工作任务,课程实施的原则是行动导向,课程目标是完成工作任务,这是高职教育特点的体现,即体现了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相一致,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相一致,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相一致。因此,要寻找职业教育特色的突破口,就应按照工作过程进行课程改革,使之成为培养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这种课程模式在国际上非常普及。而目前我国传统学科课程理念根深蒂固,真正与工作过程相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以工科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而在医药卫生类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应充分学习他国的先进经验,进一步研究开发出适合我国医药卫生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这就需要我们在这一领域探索具有临床医学职业教育特色的、以培养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之路。

2儿科诊疗课程改革设计思路

2.1根据市场调研和临床岗位能力分析设置课程标准

在充分进行岗位需求调研、与校外实习医院密切合作、与临床医学专家指导委员会多次论证的基础上合作开发课程,以高职临床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依据儿科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结果,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根据儿科临床岗位工作任务的需要,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临床儿科医生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和依据来设置课程标准。

2.2基于能力培养设计教学过程,实行“理论教学—校内实训—临床见习—校外实习”

递进式的工学交替教学课程设计主要按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采用工学融合、院校联动的深度递进式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并通过技能训练、病例分析、临床见习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实现实训、见习、实习与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使学生具备运用儿科知识和技能解决儿科工作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3儿科诊疗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根据完成工作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打破传统课程按系统疾病章节顺序授课的限制,将课程内容分为儿科基本技能与儿童保健指导、新生儿疾病诊断治疗、儿科常见病诊断治疗、儿科急症诊断治疗4个教学单元情境,15个子学习情境,共66学时。

3.1单元情境1:儿科基本技能与儿童保健

本单元情境包括3个子学习情境,主要介绍儿科的内容与特点、小儿年龄分期,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儿科基本诊疗技能和儿童保健能力,共12学时。子学习情境1(2学时):认识儿童。项目载体:儿童图片、视频资料。主要内容及标准:能说出小儿年龄分期。子学习情境2(6学时):学习儿科诊疗基本技能。项目载体:儿童模型、典型病例、病案资料等。主要内容及标准:能说出儿科体格检查特点;知道儿科病史采集及病历书写方法;能说出儿科基本诊疗方法。子学习情境3(4学时):学习儿童保健。项目载体:案例。主要内容及标准:能说出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能说出小儿营养需求与喂养要求;能说出体格锻炼的具体方法;能说出预防接种的内容和程序等。

3.2单元情境2:新生儿疾病诊断治疗

本单元情境包括4个子学习情境,主要介绍新生儿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对新生儿常见病的诊断治疗能力,共12学时。子学习情境1(3学时):新生儿黄疸;子学习情境2(3学时):新生儿呼吸困难;子学习情境3(3学时):新生儿惊厥;子学习情境4(3学时):新生儿反应迟钝。以上各学习情境的项目载体均为新生儿常见病的案例。主要内容及标准:能说出新生儿常见病的诊断过程、病史询问重点、体格检查要点、常用辅助检查方法、诊断思路;知道新生儿常见病的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

3.3单元情境3:儿科常见病诊断治疗

本单元情境包括6个子学习情境,在学生具备基本的儿科基本诊疗技能后,训练学生对儿科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能力,共36学时。子学习情境1(12学时):发育障碍;子学习情境2(4学时):发热、咳嗽;子学习情境3(8学时):腹泻;子学习情境4(4学时):青紫;子学习情境5(4学时):贫血;子学习情境6(4学时):颜面水肿。以上各学习情境的项目载体均为儿科常见病的案例。主要内容及标准:能说出儿科常见病的诊断过程、病史询问重点、体格检查要点、常用辅助检查方法、诊断思路;知道儿科常见病的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能够掌握儿科常用临床操作的时机并能在模型上熟练操作等。

3.4单元情境4:儿科急症诊断治疗

本单元情境包括2个子学习情境,在学生具备基本的儿科基本诊疗技能后,训练学生对儿科常见急症的急救处理能力,共6学时。子学习情境1(3学时):惊厥;子学习情境2(3学时):心跳呼吸骤停。以上各学习情境的项目载体均为儿科常见急症的案例。主要内容及标准:能说出儿科常见急症的诊断过程、病史询问重点、体格检查要点、常用辅助检查方法、诊断思路、急救措施;知道儿科常见急症的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能在模型上熟练进行腰椎穿刺操作并能够准确判读脑脊液检查结果。

4儿科诊疗课程改革关键及对教师的要求

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应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工作过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并不断思考、总结,同时在过程中完成具体工作,从而提高整体专业能力。因此,为使儿科诊疗课程能有效实施,必须创设真实的临床儿科岗位工作情境,让学生进入真实或模拟的儿科诊疗工作环境,使儿科诊疗课程的学习任务和儿科临床工作任务相一致、课程学习过程和儿科临床工作过程相一致、课程学习领域和儿科临床工作领域相一致。因此,学校必须实施校院合作,充分利用教学医院的真实临床工作环境,为临床专业教学实现理论与临床实践“零距离”提供保障。同时,为满足教学的需要,还必须大力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这样学校课程改革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此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对儿科临床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儿科临床经验,熟悉儿科临床工作过程及工作要求;其次,教师要有儿科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能力,通过整体教学设计,能将理论和临床儿科实践有机结合,并且能将儿科临床典型工作任务转换成适合儿科教学的内容。

5教学方法的改革

儿科诊疗在教学方法设计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遵循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突出临床儿科岗位能力的培养,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通过讲授理论、观看多媒体录像、角色扮演、病例分析、医院见习和实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具备所需的职业能力。

6教学评价方法的改革

教师应突出过程与阶段评价,结合课堂提问、技能操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评价;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强调课程综合能力评价,结合儿科病例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发展学生的临床综合分析能力。

7结语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儿科诊疗课程改革中,教师及教学管理者转变了教育观念,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性学习。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儿科诊疗课程开发理念和方法将在医护类专业课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作者:周建林 单位: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六篇:高职专业核心知识管理课程改革

一、运用知识管理开展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特点和原因

按照现代企业知识管理的特征来描述课程改革知识管理,是在课程改革团队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团队中的资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知识系统内,不间断地累积个人与团队的知识,形成团队智慧的循环和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效提高课程改革的绩效,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运用知识管理开展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特点

1.课程改革理念上,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思路,教师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应用转化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2.课程改革对象上,实现了知识无形资产管理为主要对象,更加强调课程资源的重要性。

3.课程改革内容上,遵循了课程资源建设“积累—创造—应用—形成平台—再积累—再创造—再应用—形成新的平台”的循环过程。

4.课程改革重点上,形成了课程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但以隐性知识管理为重点,并注重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共享与转换。

5.课程改革策略上,实现了以课程资源创新为直接目标,以建立知识创新平台为基本策略,智力性和创新性是其特点。

6.课程改革团队上,建立了开放的、扁平式管理的学习型组织模式。课程改革越来越依赖于课程改革团队所拥有的知识的质量,利用知识创造先进、科学、可行的课程教学资源,对课程改革团队来说始终是一个挑战。

(二)运用知识管理开展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原因

1.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要求,创新速度的加快,客观上要求课程改革团队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课程改革创造核心价值。

2.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改革,需要运用知识管理为学生成才和发展创造更有价值的课程教学资源。

3.教师的流动,特别是每届学生的流动,要求开展好知识管理,以避免因教师的流动可能失去课程积累的教学经验和课程积累的知识风险。

4.课程改革团队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能力,课程理论与实践知识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和稀缺资源。

5.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方法和手段推陈出新,应用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保证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二、运用知识管理开展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作用

运用知识管理开展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课程改革的绩效,为学生成长和发展创造有价值的课程教学资源。知识管理是课程改革的工具和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课程改革创新机制,从理念、对象、内容、重点、策略和团队上创新,从而实现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显著提升和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运用知识管理开展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1.课程改革教师既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提供者,又是知识的接收者,通过知识分享可以检验教师的知识技能。教师个人拥有的隐性知识常常是经验性的、个性化的,通过知识分享和互动,找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成功因素,剔除错误因素,并加以推广。

2.课程改革教师包括学生要在知识管理学习中成长。彼得•圣吉指出,真正的知识分享不是给他人什么,或是从他人处得到什么,而是一种学习,是一种使他人获得有效行动的过程。

3.课程改革知识分享帮助教师发展新的行动能力,体现教师的价值。个人的价值存在于自身之外,取决于他能为他人做出什么贡献。知识拥有者通过知识分享使接收者获得了知识和有效行动的能力,也为所在团队的绩效做出贡献,其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承认和提升,自身价值也能得到充分体现。

4.课程改革知识分享使知识与其原始拥有者分离,由个人知识升华为团队知识,减少了团队对个人的依赖。团队不用担心由于教师的流动导致团队失去某些重要的经验和知识,从而也减少了团队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

5.课程改革知识分享的发展,团队学习绩效将发生指数倍增的提升。美国安达信公司提出的知识管理要素公式KM=(P+K)S明确指出,知识分享对于知识管理的绩效和团队学习的重要性。

6.课程改革借助于知识管理技术平台、组织体系、文化氛围等,构成知识分享平台,教师在此平台下将更易创新出特有的课程知识和经验,并且这些知识和经验可能是有价值的、稀有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形成了课程改革特色。同时,创造出一种持续的动力和优势。知识管理不仅是对知识的管理,也是对教师和学生知识活动的管理,即知识沉淀、共享、应用学习、创新等环节的管理。由此就会延伸到对教师和学生知识行为的管理,即管理制度、团队文化等方面,实现更高层次的知识和能力的应用转化。

(二)运用知识管理开展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作用

1.通过知识管理使课程改革信息资源得到延伸和发展。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与以往的信息管理各阶段不同,知识管理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接起来,在人际交流互动过程中,通过信息与知识和共享,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因此,在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过程中,通过课程改革信息与知识的共享,使教师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2.通过知识管理培育课程改革团队创造力。知识与其他生产要素不同,知识可以渗透到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力以及科技、教育等各个因素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商誉、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以及员工的经验和技能等一些知识资本或智力资本也需要进行评估和管理。因此,通过知识管理建立课程改革学习型团队组织,并运用课程改革知识管理系统的发育和建设,培育和提高教师和团队的创造力。

3.通过知识管理推动课程改革的不断创新。创新是技术行为与经济行为的有效结合,主要有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其中制度创新是前提,技术创新是动力,管理创新是保证。课程改革中,知识管理的作用就是要促进课程改革团队内部、团队与外部、团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加快知识流通、加强知识联网,推动课程改革不断创新。同时,知识管理通过培训使课程改革新知识向团队全面渗透,加大知识在团队内部的流动,创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三、运用知识管理开展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策略和方法

运用知识管理开展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实质在于提升课程改革的效率,整合课程改革信息资源,提高课程改革的绩效。同时,教师如果能在不断的课程改革教学工作中更加有意识地对个人和团队课程改革知识进行管理,形成一种行为习惯,那么,知识管理工作会变成一件简单的事情。知识管理有两个原则:一个是简单有效的原则,另一个是经济的原则。一个是期望教师和课改团队能够根据知识管理实施方法对知识进行管理,另一个是教师和课改团队的知识管理实施不需要额外去投资什么,以利用能得到的工具为主。

(一)运用知识管理开展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策略

1.通过保守系统化策略,降低课程改革成本。知识的标准化、系统化是知识管理活动的重点。着力建设系统化的显性知识课程资源,提高课程资源的传播、再利用和高复制等课程改革绩效。

2.通过保守个性化策略,提高课程改革价值。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的优势。着力建设具有隐性属性的、不易被模仿或复制的、高水平、高质量的课程教学资源。

3.通过积极系统化策略,利于课程改革管理。标杆学习是重要的知识管理活动。着力学习和领会课程改革新理念和要求,分析和吸收标杆课程改革优秀成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课程改革能力和绩效。

4.通过积极个性化策略,开展课程改革交流。学习和交流是获得创新的基础,应鼓励教师开展校内外课程改革交流沟通,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和新成果,适应环境新变化,形成课程改革优势。运用知识管理开展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变革,是对现有教学工作习惯的一种改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积极性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要从教师的角度,转变促成知识管理。

(二)运用知识管理开展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方法

1.降低教师对知识管理的敏感性,增加知识管理的透明度。每个教师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可能不同,因此,在开展课程改革管理管理项目之初,要向团队教师说明管理的目标、愿景、主要工作内容以及对个人的影响等,调动教师运用知识管理开展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2.科学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开展教师能力综合评估。运用知识管理开展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和实施,关键是看教师的能力能否符合课程改革目标要求。对于一个刚刚组成推行知识管理的课程改革团队而言,希望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的隐性知识和经验都发掘出来是不可能实现的。

3.强调教师的义务和责任,依靠相关制度保证。教师运用知识管理开展课程改革态度的改变,才能促成其行为的改变。通过相关约束和激励机制推动课程改革运用知识管理,实现由外部强加到内部自发进行的知识管理工作。

4.教师课程改革目标应紧密结合实际工作。通过教师将自我设定的课程改革目标与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知识管理课程改革成果与实际工作的紧密结合。

四、总结

运用知识管理开展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如果简单地将其看做是课程资料、知识的搜集与总结,那么,很多课程很久以前就做过。如果课程改革不把知识管理作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作为增强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和手段,那么,知识管理永远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说到底,知识管理是对人的管理,是发掘人的潜力、协作、分享、创新的管理。

作者:韩肃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高职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改革探索

一、高职液压与气动技术教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机械类专业中,液压与气动技术是比较重要的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比较多采用纯理论的讲解气压传动系统和液压传动系统的构成,还有系统元件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接着选择一些书本上比较典型的例子,对照书上的教学图进行讲解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法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方式因循守旧

在目前,许多机械类专业的老师,由于受到自身情况、仪器设备和教学环境的制约,在教学中比较因循守旧,常常使用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式或者是纯理论的教学方式。在日常学习当中,老师在教授理论知识时占用时间较多,而缩短了学生进行实践的时间。这种教学方式无法将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打击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热情,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

2.缺少专业的实训基地

职业学校一直存在钱不够花的现象,因为专业多,课程种类多,需要花钱购买的仪器设备多,导致学校实践模拟实验室的内部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无法满足学生对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需求。同时现在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没有专业的实训基地则无法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3.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学校在缺少相关设备的情况下,设置课程时难免有不合理的地方,同时专业教师比较缺乏,无法使学生拥有专业的操作能力,阻碍了学生培养自身实践能力的热情。同时在课堂上,老师多重视理论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使得课堂教学无法适应学生的要求。

4.学生操作能力不强

现在许多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存在操作能力不强,实践经验匮乏的情况,许多学生在日常学习当中没有真正进入企业学习,并且学校安排的企业调查也没有进行实际操作,导致学生理论与实际脱节,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二、高职液压与气动技术教学课程改革的措施

1.改变教学体系

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中,一方面,安排液压与气动技术的上课时间比较少,而且学校对课程的编排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学习液压与气动技术。另一方面,老师通常向学生讲解一些复杂的元件回路时,由于没有直观手段让学生直接观看,导致学生提不起兴趣,无法进行正确理解,更不要谈可以熟练掌握了。另外液压气压元件的操作过程比较复杂,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只是按照课本的解析方法进行教学,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也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教学方式,即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进行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学习。同时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可以要把元件的内容时常穿插在回路的内容中,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2.改革教学大纲

教学的学时与内容设置是按照由教学大纲进行操作的,教学大纲是让教学得以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所以教师要改革教学大纲的内容,增加学生学习液压与气动技术的时间。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制订教学大纲的内容和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的安排,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要结合信息化时代对机械人才的要求,更新教学大纲的内容,减少液压与气动技术理论知识教学的时间,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尽可能地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授液压与气动技术时,需要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与内容,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液压与气动技术的操作知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3.开展项目式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内容包含比较多机械的知识。例如,控制元件、辅助元件、动力元件等部件构成了完整的液压体系。其中元件的工作位置不仅可以控制回路中的油液流量与流向,也可以影响元件的工作情况。液压与气压系统中不但在操作方面比较复杂,而且系统中的某个元件操作过程也是比较复杂的。例如系统中的溢流阀,其是由不同作用的零件构成的,其中组成结构的安排也是非常复杂的。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对其操作过程无法进行准确理解,从而无法真正掌握元件的知识。课程的内容比较复杂难懂,极易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失去耐心,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其中开展项目式教学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中使用案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快了解系统的运行方式,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在做实际项目时,可以更快地掌握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内容,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4.建立实训基地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液压与气动技术,学校需要提供专业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当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实训基地包括机械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机械模拟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应用液压与气动技术的机器,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机器的运行情况,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课本的知识;建立校外实习场所,校外实习场所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并提供匹配的技术与设施,让学生在暑期进入一些大型机械生产的企业。通过实施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统一的策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实训中,更好地理解元件的作用,更好地掌握液压与气动技术的知识。

三、总结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机械专业的重要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高职教学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存在教学方式因循守旧、缺少专业的实训、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学生操作能力不强等不足,为了解决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需要从改变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大纲、开展项目式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及建立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改革,这对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瞿希 单位: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