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语文教学课程改革论文(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程改革
一、夯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
知识为能力奠定基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就一定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语文知识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尤其应给予重视。如果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创造就失去了基础,学生的创造欲望即使被激发出来也难以上升为真正的创新能力,只能停留在很低的水准上。要夯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牢固的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为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消除对语文学习的恐惧感,只有对语文感兴趣,才能保持语文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刻板的学习,不仅会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适得其反让他们厌恶学习语文。因此,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授,《小壁虎找尾巴》这一课时,笔者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一组小壁虎找尾巴图片,学生们通过图片体会小壁虎找尾巴的急切心情,让同学们想一想小壁虎的尾巴到底去了哪里呢?同学们就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努力思考问题,看到同学们绞尽脑汁的思考,真想帮助小壁虎找到丢失的尾巴!勾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带着疑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通过这种情景的设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传统课堂中那种听课听的昏昏欲睡的状况不再出现,学生的思维也处于被激活的状态下,学习目标能被较为充实的落实。而且在讲授《小壁虎找尾巴》一文时,笔者在教学设计中也做了精心的准备,在学习文章过后,让学生分角色表演,选取几位同学分别扮演小壁虎、老牛、蛇、燕子等,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文章,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素质教育也在课改的推行下逐步落实。在一堂语文课中,学生不仅要学到相关的知识,也要加深对相关技能的学习以及学习能力的养成,即我们所说的三维教学目标。新课改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给学生们传授知识,更多的是给孩子们传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规律。例如,一些教师在教授生字的时候过度的强调读音,却忽视了生字的书写,以及汉字的发音特点、书写结构等基本规律,只是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硬性的灌输式的教育,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东西,教师才给了学生一把通往知识殿堂的钥匙,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就是没有掌握学习的技巧,往往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以及探究式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四大理念之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树立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激发好奇而质疑,促进创新精神。问题是思维的激发剂,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呼唤教师教学观念的改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起与思,思源于疑”。创造是从提问开始的,发现问题是创新的前提。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一个新问题,从新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的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游戏活动等合作方式,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质疑引起反思,反思导致探索,探索促成创造,真正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杜威指出“:传统的教学方式填鸭般的灌输知识,无异于强迫没有眼目的盲人去观看万物,无异于将不思饮水的马匹牵到河边强迫它饮水。这种忽视天性和压迫天性的教育显然是愚蠢的。如果从儿童现实生活中进行教育,就会叫儿童感觉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于他们自愿学习和在生活中真正理解事物的意义,这种教育乃是真实的,生动活泼的,而不是皮相的和残害心智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题,激发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五、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夯实语文知识基础,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树立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作者:刘清霞 范士玉 单位: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教学
一、课堂时间不能有效利用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勇于实践探究。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合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减少维持课堂纪律,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对于一些比较精彩的话语或者合理的建议,可以在语文学习园地内进行展示。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科学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保障,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就要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模式。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但是如果教师不能精心设计,就会使一部分学生动起来,而还有部分学生不能真正参与进来,没有机会表现自己;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合作的时候不会和其他学生交流,不会倾听,使得合作探究只流于形式,而达不到真正合作的目的。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再去合作探究,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和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也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有了自己的见解后再去交流,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在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发现,这些分歧很可能就是教学的重难点,单靠学生的认知很难解决,需要教师对合作学习给予正确的引导,参与到学生中间,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和碰撞出来的火花。
三、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
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单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发挥集体能力,相互帮助、相互补充、相互合作。当今教师面临很多挑战,需要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现今的语文教学也不再是单纯的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它涉及多方面的内容,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另外,语文教师还要和同行合作,以取长补短,吸纳别人的智慧和优点。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评价,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各方面的潜能和优秀表现,重视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搞提海战术,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四、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语感”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而不仅仅只会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但是有很多教师可认为,这样的教学会耗费很多的课堂时间,如果不重视知识的传授,只重视能力的培养,那么怎么来培养“语感”呢?在培养学生“语感”时,首要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锻炼学生通过朗诵抒发感情,进而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也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联系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还可以由教师直接传递知识,让学生理解感悟。
五、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实施,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以学生为主体,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的合作者。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究问题呢?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会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新型关系。在备课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去设计问题,通过课堂组织和调控,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一起探究、总结;还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特长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将教材内容延伸到实践中去
新课程改革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以教材为出发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问学生:“你们从教材中读懂了什么”,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自己就没有打破教材的束缚,还是在“教教材”,这样的提问方式,会让学生感到无话可说。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教材,就要把教材引向生活和自然中去,当然还有部分教师不敢突破教材,拘谨于教材。教师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有所收获,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场所。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对教材进行咀嚼,对优秀语句进行赏析,要让学生体会到母语中所蕴含的优秀的民族文化。教师对文章的结构、语言特色应了然于胸,课前要做好预习工作,搜集相关的知识、背景资料。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有效地调控课堂。
七、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让语文教学走出困境,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大胆创新。其实,创造新课程的过程也是发展我们自己的过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持之以恒,培养每个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活跃的阵地,使课堂变为师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共同成长的乐园!
作者:郝社朝 单位:河北省沙河市葛泉学区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学
一、实现教师内涵的转变
在课堂上,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滔滔不绝地讲,俨然成了教材的奴隶、教学的机器,而学生却根本没有听进去,教师看上去对于教学非常认真负责,而实质上却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成为专家型、科研型的教师,不仅要精通教材内容,还要了解和钻研教学思想、教学理论,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教训,使之上升到理论知识,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做好铺垫和基础。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感受,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提升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认清时代赋予的重任,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二、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精确总结,也说明了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学内容都是教师说了算,只要教师讲的都是正确的,只要教师要求的学生必须要严格执行。这种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意识,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搜集资料、交流探究,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互动,教师可以采用启发、自学、讨论等多种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尽情地发挥,既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又锻炼学生的能力。
三、实现教学思维的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于知识的学习不能机械地复制,而要能动地对知识进行反映。因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满足内在需要主动探究的过程,所以,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加工的对象,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不但要“授之于鱼”,还要“授之于渔”。教师要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味,从而获得知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主要靠的就是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积极引导者和辅助者,让学生在指导中掌握知识、提升水平。
四、实现教学体系的转变
严密的教学体系拥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有教学实施和教学反馈两个方面,其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结合这两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要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实行分层教学,教师就要针对各个层面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有压力、有动力,产生兴趣,树立自信心,提高能力。此外,教师要摒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实现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评价体系上要有所转变,要彻底摒弃唯分论、唯升学率论,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单看分数,这样才能使教学体系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
五、实现学生思维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指出,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教师要实现学生的思维转变,要将学生放到重要的位置去看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通过积极创设情境、设置条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眼、手、脑的充分应用得到能力锻炼,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积极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语文水平和素养。
六、结语
总之,在新的语文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通过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水平和能力。
作者:侯广森 单位:河北省沙河市渡口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