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美术课程改革论文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成功学习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推动学生不断努力探索和学习。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这也揭示了兴趣对于记忆的重要性。如果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一种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便会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而且活跃、发散的思维还能够凝聚学生百分之百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旦二者能够相适应,便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动力,这种动力会让学生有十分迫切的学习欲望,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而这种持久的学习兴趣会转变成对美术知识的一种情感态度,使学生逐渐爱上美术,爱上美术课堂。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我们教师只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和思绪,从学生最单纯、最自然的本性入手,设计出更多富有趣味性、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就一定能使学生对美术课堂以及美术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我们一定要抛弃那些只讲解绘画技能,追求画面干净整洁的教学观念,抛弃那些所谓教师样板的教学模式,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展示自己的绘画技能,从而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指导和培养。记得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们的指尖上。”只要学生肯画、愿意画,敢画,哪怕是画得不成比例、颜色搭配不够合理教师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和勇气。只要是学生萌发自己童心的绘画,只要是学生对生活感受的表达,只要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我们都要给予十分的肯定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护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才能够让学生标新立异,才能使学生对美术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美术课堂要让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形成主体人格
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双边关系,在这个关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引导和组织工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师生之间能够建立一种和谐、平等、自由、民主的情感关系。”受新教学理念的影响,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发扬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促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得到全面发展,形成个性化的主体人格。这些理想的教学目标,需要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及氛围来完成,因此,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更加开放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最适宜的学习环境。如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或是自主探索的舞台,确保学生在美术课堂中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思想,从而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大胆的想象、充分的论证,尽情地享受美术带来的乐趣和幸福,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得到个性化发展。
三、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是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是美的最高雅艺术展示。初中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教学一定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这种独特的表现美的课程中,美术运用自己独特的线条、精美的画面以及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不断提高了学生对美的事物的鉴赏能力。美术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课外也一样要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融入其中。美术课堂中,我们应该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对具体艺术表现形式的鉴赏和审美,让学生抓住美术作品中各种艺术性的语言因素,如绘画时的线条、色彩和质感等,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艺术语言因素来整体感知艺术美与自然美之间的结合和统一。
在美术课堂之外,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自觉地走进生活,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主动欣赏和感受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秀美景观,感受身边事物带来的美的享受,领略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从一些乡土风情中感知各个民族浓厚的风土人情,从而扩大初中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到生活的美。正所谓“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一定要充当学生发现美的眼睛,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观察美、领略美、感受美,体会美带给自己的享受。同时,教师也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调动学生积极创作的热情,让学生建立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情感。
四、总结
总之,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紧紧抓住素质教育理念不放手,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时候,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让美术教学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基础教育体系中。
作者:王春艳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草碾中学
第二篇:小学美术教学课程改革
一、挖掘美术学科的素质教育因素
在美术素质中,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这四方面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感受力、鉴赏力的提高促进了表现力、创造力的发展,而表现力、创造力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使感受鉴赏的水平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因此,单独强调某一方面都不是健全的发展方式。在这四种能力中,创造力是较高的要求。心理学认为创造力是人们运用智力,通过在现实生活中从未出现过的生产活动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是符合社会需要,一是从未出现过的。创造力的发展要以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为基础。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对艺术创作曾有过精辟的阐述,他认为进步的思想、高尚的人格、精熟的技巧这三者是创作成功的先决条件。这也正说明了通过感受鉴赏而形成的审美意识、思想人格及艺术的表现实践活动对创造力的培养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走出课堂教学的几种误区
(一)技法课上摆脱“像”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评定一幅画好不好的标准是画得像不像。如果学生的作品与原作不像,这节美术课就是失败的。这样的评价标准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我们要摆脱这样的观念,要意识到学生学习美术的目的并不都是为了成为画家,而是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如在教授美术教材第七册《水墨游戏———鸟》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各种各样的鸟,不能重复。这样就使学生发挥潜能,积极探索,求新求异,激发了创新意识和好胜心。学生都非常热情,发挥出了自己的最好水平,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使学生突破惯性思维,进行创新思维,从而摆脱传统技法课的“像”。
(二)创作课上突出“变”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那些希望有所创新,却找不到方向的学生,往往是听之任之,使这些学生难以发挥自己的潜能。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引导,让他们意识到创新不一定是要创作出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作品,将一些现有的作品做恰当的改变,同样是一种创新。如在教授美术教材第九册《退远的色彩和变化的笔触》时,可以把书中的范画进行修改,把大点改成小点,把色彩变一变,暖调变成冷调、冷调变成暖调等等,同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克服教学中急于求成及单纯侧重
某一方面能力培养等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做法小学教育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在学知识、长能力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由此可见,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学生的发展又是渐进性的,同时也是阶段性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发展的过程。首先,不能盲目追求过高的标准。如在上欣赏课时,对于一些中西方古代作品,假如教师不考虑作品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距,未让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初步了解,未对当时社会背景材料进行收集与整理,而急于进行不切实际的欣赏,学生不可能感受到艺术作品的价值,对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不能真正被艺术作品所感染。长此下去,甚至会产生负效应。另外,学生的发展又具有阶段性,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既有量的渐进,又有质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内容、研究教法、设计提问时要考虑学生各阶段的特点,客观定位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正如摘苹果一样,苹果位置太高,会失去信心;太矮又会失去兴趣。要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跳一跳,摘得到果实”,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使学生获得发展。
(四)用发展的方式评价学生的作品,体现人文关怀
对学生的作业,教师不能只是从专业角度上审核,更应该从作业深层次蕴含的因素考虑。学生作品的成功与否,不能只是用他人的成绩来衡量,进行横向的比较,而是要看其自身的纵向发展。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要注意与其原来的作品做比较。尤其是在评价那些后进生的作品时,更要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从而能够进行鼓励与赞扬,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逐步提高自己的作业水平。当学生的作品质量有了一定提高的时候,我就会对他们的进步进行公开表扬,赞赏他们的努力,使全班学生都为他们感到高兴,并且鼓励他们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探索表现美的方式。用发展的方式评价学生的作品体现了人文关怀。教师要用美的法则、规律加以引导,让学生通过探讨找出作品中的问题,并进行修改,从而完善作品,让作品更加完美。
三、总结
以上是本人对教研工作中有关加强课堂教学的一点浅显的体会。我国现在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种变革必将对基础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急需变革。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积极实践、反思,为小学美术教学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作者:王莉娜 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第三篇:职业院校美术课程改革
一、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面临的问题
1.师资紧张的现状有所缓和但专业化程度偏低
随着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新时期,大量师资充实到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师资也得到了补充,师资缺乏状况得到缓和,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问题凸显: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较少,且多数美术教师是艺术设计方向,教师师资缺少师范属性,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方面出现短板。这就从师资方面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发展。
2.教学方法落后
在教学过程中,花大量的精力进行理论与技能的训练,忽视教学方法的教学,导致学生获得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缺少作为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的措施
1.调整课程设置,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目标设定,在考虑本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突出其师范性,尤其是幼儿园美术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强调幼儿园教育一线的实践技能,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践,不断调整、丰富、完善课程设计。
2.完善教师知识结构,重视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教育与教学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突出了教师的美术专业知识与师范教育专业知识的要求,而当前美术教师多数是纯艺术院校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在美术学科内研究方向过分精细,同时多数缺少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在实际工作中,多数教师在课程中自己进行学习与摸索,来完成从“学美术”到“教美术”的角色转变。针对此类问题,应加强教师培训,开展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促进教师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实现“美术教师”向“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的转型。
3.改革教学方法
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学前的美术基础不同,加之个人兴趣偏好的差异,学生在入学后美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采取不一样的教育方法,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4.建立健全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其意义在于使教学活动不断完善与发展。要采取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形成定期的评价反馈跟踪机制。教学评价方式是多元的,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一样的适宜的评价办法。我们要针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采取不同的、灵活的评价方式,切实发挥好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的作用。
作者:周新新 杨荣辉 单位:河北省承德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