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论文2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古诗词教学一直受教师重视,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由于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够深入,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对古诗词学习兴趣不高。导致这些状况出现的因素有两个:内部影响因素与外部影响因素。
1.内部影响因素。所谓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源于学生自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学习难点就放弃,为了考试升学,对知识死记硬背,对于知识并没有产生自身见解。例如,在高中语文试卷分析时,教师们会发现:学生对诗句都能够默写出来,但对于诗句的理解却与诗句本意不符。这种能默写却无法对诗句分析理解的情况是语文考试中最常见的情况之一。,由于学生自身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只为应试而学所造成的。
2.外部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一般源于教师自身。教师对古诗词同样缺乏自身理解,课堂教授内容大多是照本宣科,按照教学参考书进行讲解。这种讲课方式较生硬,缺乏教学灵活性,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太过依赖课本、参考书,使古诗词教学完全失去意义。另一个外部因素则是学生自身,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因其处于成长发育时期,心理发育不健全,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且电脑、手机等事物的出现,使学生沉迷于其中,而忽视了学习。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改革意见
1.朗读古诗词时需要融入自身情感。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生通过带入自身情感朗读古诗词,才能深刻体会到创作者的内心思想。古人崇尚通过作诗与朋友交流感情,通过作诗来抒发心中情感,所以古诗词最能体现诗人自身情感,甚至古诗词能体现出创作者的品性。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在反复阅读中,可以很好理解体会古诗词所蕴意境。例如,央视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有一期是一位中文教授讲解《经典名著中的爱情》,在讲述《诗经》这部分时,这位老教授通过有感情的阅读《关雎》,将自身情感带入阅读当中,使现场听众都深深陷入那段历史,仿佛身临其境般。在随后的讲解中,听众对《关雎》一词有着深刻印象。可见,有感情的阅读对于体会诗词意境有着良好作用。
2.多种教学方式结合,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除有感情的阅读古诗词外,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有着重要作用。利用有感情的阅读古诗词,将情感融入其中后,学生应运用发散性思维联想当时诗人创作诗句的情景,可以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创作意境。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给学生播放,通过视频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个认知,同时配合相关历史资料的讲解,为学生的联想提供辅助。例如,在教授古诗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教师就可以选取《唐明皇》中的安史之乱片段,利用影片使学生对安史之乱有一个基本认知,过程中再辅以相关的历史资料,加强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最后通过播放书本附带的诗词阅读磁带和教师的一些引导,让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联想,想象在那段历史时期人们得知河南河北收复的喜悦之情。
三、总结
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也有重要影响,所以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选取科学的教学方式,提升古诗词教学效率,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作者:程高夫 单位:甘肃省庄浪县第二中学
第二篇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步确立。但长期接受传统教育的学生不能理解“主体”一词的深刻意思。所以,要想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主体”,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知道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兴趣,从对具体学习活动的兴趣转化为对语文知识的探究,逐步地把自己的学习与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学生要逐步地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性格。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该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利于主体发展的环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自学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所必须做到的。
二、创新教学手段,增进学生的情感认知
高中语文教学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通过改革创新教学手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结合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手段,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兴趣。一方面,要有针对性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与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在影音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有效突破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直接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获得深刻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教师要逐步深化教学内容。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延伸,通过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信息增加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仅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知识与能力、思维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维目标,而要真正实现这个三维目标,还要落实到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上。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提高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本人要练就一身过硬的教学基本功。高中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博古通今,要事事精通,要努力具备名家的智慧思想、渊博学识,知识面要宽广,文学造诣要厚实,能用新课程标准理念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学校要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集体备课一般在教研组内进行。教学之前,教研组成员共同研读教材、分析学情,在此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课堂有效性提问进行预设。在目前高中语文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实背景下,虽然多数教师课前都能认真备课、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但是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许多教师对教材内容把握的高度不够,有效筛选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而集体备课可以撷取每位教师备课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髓,形成教学共案。集体备课是一种优势互补,对于发挥教师团队优势、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巧设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是一种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很难用巧的艺术。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关系到教学成败。如果教师对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很好地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但选择不当,则可能弄巧成拙,破坏课堂气氛。教师在提问时应掌握火候,选准时机,巧设疑难。课堂中教师可紧扣主题设计一些巧妙的问题,提问的内容要围绕教学的中心任务,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方向保证达到教学目标。
(三)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思维是精神思想的火把,而精神思想要靠思维去点燃,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用思维去激活思想精神。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把眼光盯在学生的知识及智慧上,而忽略学生的情感,其实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用渗透在文本中的情感精神来浸润学生,使学生能真诚地去热爱生活,拥抱自然,善待他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
作者:刘振朝 单位:河北省任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