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改革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校企合作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改革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校企合作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改革思考

摘要:基于校企合作基本内涵,分析了中职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现实依据,从教学改革规划、教学改革实施、完善课后评价三方面入手,提出校企合作下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改革策略,以提升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校企合作;机械类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中职院校作为国家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必须完善教育体系,深化培训体系,促进校企合作,从而实现产教融合的新型教学形式。应用型学科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实践型人才,机械类专业也是如此。在校企合作制度下,进行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改革十分必要,只有中职教育体系创新、转型发展,才能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

1校企合作基本内涵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点项目,也是办学模式中最热门的一种,在提高人才质量、加速校企之间信息互通、平衡校企之间人才供需、调配校企之间资源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可以实现校企双赢[1]。具体指中职院校与社会企业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制订并参与人才培养计划,从而满足企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多项合作、多层面结合作为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主要模式有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引进式和互动式四种,其中工学结合主要指劳动与教学相融合,订单式培养指前期学校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以合作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基础,按需定岗,引进式指中职院校选择行业领先、技术成熟的企业进行合作,互动式指引进企业人才作为中职院校的特邀教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和运用能力。

2中职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现实依据

中职院校希望本校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走向社会所需岗位,在提高本校升学率的同时,增加企业用工需求,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企业的根本目的是招纳人才能够快速胜任岗位,为企业的生产和制造加油助力,提升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从这一层面来讲,中职院校与企业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为校企合作打下坚实基础。当前,很多中职院校对于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讲授不到位,实践操作系统不完备,难以将理论和实践有效衔接并融合,教学效果和效率较低,学生综合能力难以提高。因此,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3校企合作下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3.1教学改革规划

第一,确定教学改革目标。教学目标除了要以教学大纲为基准,还应该对学生身心发展做出预期。要将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将学生特性和差异性、社会发展、学科特点相结合,融入校外生活研究,注重企业人才需求和教学课程的匹配性,将教学重点向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合作等方面转移[2]。具体包括:A.培养学生对知识原理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B.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和资料的解释能力。C.培养学生知识运用、分析并解决问题、实验结果分析、研究检验的能力。D.阐释自己观点,表达实验感受的能力。E.归纳、概括、总结的能力。F.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具备团队协作能力。G.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研究的能力,能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研究成果。第二,确定课时分配。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图、技术测量、电工电子、机械基础、金属工艺学等,其中基础教学内容会随着现代制造业的提升和发展而不断扩充。因此,中职院校在确定课时分配时,应该遵循连贯性、次序性和整体性原则。以三年制课程为例,第一学年主要安排专业基础课程,如电子技术、材料加工、机械生产、机械制造、机电应用、机电设备维修、数控技术等;第二学年遵循学习迁移理论,安排能够与之相衔接的课程,如技术测量等;第三学年主要安排学生走进企业、步入工作岗位进行实习,具体课时安排为第一学期共118课时,其中理论课较多,共76课时,实训课程42课时,第二学期总课时有所降低,共64课时,实训课程和理论课程各32课时。

3.2教学改革实施

第一,更新教学方式。当前,部分中职院校教师在授课时倾向于满堂灌的形式,不关心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单纯地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现实经验讲述给学生,即使实操课也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教材内容陈旧,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不能及时纳入到教材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机械专业教师应更新教学方式,利用启发式、引导式提问和课程回顾的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3]。比如,在讲解传动机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具模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工具,先对齿轮主要参数进行复习,之后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提问:“将多对齿轮啮合的机械性好处是什么”,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激发学生兴趣,利用模型教具在多媒体设备上展示齿轮变速箱,让学生更直观地判断齿轮转动的啮合方式,分析、讨论并标注转动方向,计算总传动比。通过此类教学方式,能够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其创造力和执行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锻炼沟通能力和交流能力。第二,授课主体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企业人才或企业管理者、项目负责人可以作为院校特邀讲师或常驻讲师。尤其在技能操作课上,企业教师可以将现代化企业生产运作机制和运作原理讲授给学生,让学生提前感知并参与企业机械类岗位工作内容。要注重企业讲师的选择,派选专业技术、信息化技术、操作能力兼具的制造人才或管理者作为企业讲师,深入中职课堂,参与中职课程的研究和讲授,深入发现并总结当前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供需矛盾,提高校企合作效率,在校企双方利益都不受损的前提下,适当参与院校机械课程教材的改编工作[4]。学校应最大限度地与企业讲师进行配合,可以利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以课题为中心进行团队实践操作,专业任课教师作为主讲教师,企业教师作为课堂指导教师,纠正学生错误,从而实现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生产制造中。

3.3完善课后评价

中职院校要想进行机械类专业课程改革,还要创新并完善课后评价机制。在传统的机械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卷面成绩+实操成绩”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有些教师在实操课上不能实时观测到每个学生的操作过程,难以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只能根据实践结果评定成绩好坏,教学评价不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应采用“双师评分制”,即企业讲师和专业教师进行双人打分,取平均分作为学生最终综合成绩,提高教学评价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4结语

中职院校作为国家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通过促进校企合作,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同时也能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应明确教学改革目标,确定课时分配,更新教学方式,保证授课主体多元化,完善课后评价。

作者:杨国庆 单位: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