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谈新文科下国际商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 要]国际商务是一个独立的、跨学科的整合学科,在我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新文科”建设要求加强课程改革与创新,对国际商务课程定位的探讨是优化国际商务课程内容体系、进行课程建设、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国际商务人才的重要前提。在辨析国际商务课程定位的基础上,分析了理论基础→环境→战略→运营这一教学主线下国际商务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并提出了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商务课程教学方案的建议,用统一的框架来组织和阐释教学内容,重视案例教学方式的应用,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中,突出中国企业国际商务实践和“一带一路”倡议相关国际商务问题。
[关键词]新文科;国际商务;教学改革
参与国际商务活动日益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常态,社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国际商务学科在我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国际商务课程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或研究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新文科”建设要求加强课程改革与创新,对国际商务课程定位的探讨是优化国际商务课程内容体系、进行课程建设、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国际商务人才的重要前提。在辨析国际商务课程定位的基础上,分析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国际商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并提出了优化国际商务课程教学方案的建议。
一、国际商务课程定位探讨
国际商务从内涵到外延都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国际贸易(王珏等,2016)。从内容的角度来看,国际贸易仅仅是国际商务活动的一部分,而且是一个跨国企业在国际扩张早期阶段所采取的国际商务战略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商务活动的范围和形式不断扩展,既包括传统的货物与服务贸易,也包括国际直接投资、技术许可、特许经营、合作经营、国际信贷及融资等国际经济活动。但国际商务并不等同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国际经济活动的集合。国际商务课程还常常要与商务职能方面的课程进行竞争。营销学的一部分被命名为“国际营销”,在许多大学经管类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国际商务课程之前还有可能开设过国际营销等涉及商务职能活动专业课程。著名国际商务学者邓宁在《什么是国际商务》中指出,国际商务实质上是一个跨学科的知识体。它的独到之处就在于整个知识体要大于它的每个单独部分知识的总和。全球化,尤其是跨国企业的跨境活动,增加了对更多跨学科研究的需求,而国际商务对这样的跨学科研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国际商务作为一个独立整合学科的地位得到了学者们的肯定。在商科的课程中,国际商务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也是少有的冠以“商务”这一字眼的课程,其他课程都是管理、营销、财务、金融等,代表了一个职能而非整个商务活动(彭维刚,2016)。与商务职能方面的课程不同的是,国际商务是一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知识整合性课程,需要独立开设。在教学过程中,在体现课程整体商务观点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修课程在授课内容上进行取舍。
二、国际商务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安排
国际商务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与经济学、管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组织学及心理学等有很多交叉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对国际商务理论基础的讲授是体现国际商务课程整合性特点的重要一环。“国际”商务之所以区别于“国内”商务而存在,是由于制度与文化的国别差异。国际商务环境决定了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竞争优势的企业所采取的战略和运营手段。按照国际商务课程整合性定位,国际商务课程内容可以按照理论基础→环境→战略→运营这一教学主线来安排。
模块一:国际商务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对主流国际商务理论进行讲授,包括跨国公司理论、制度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企业国际化过程理论以及天生全球企业理论等。在过去的五十年里国际商务领域的研究经历了从国际经济学为主到逐渐独立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国际商务研究的过程,研究视角实现了从宏观到微观,从个体到网络的转变过程(王珏和刘夏明,2018)。现有教科书关于理论基础这一部分的安排有单独设立和不单独设立两种模式。笔者认为可以单独设立理论基础这一部分来梳理国际商务理论发展历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以查尔斯•希尔的《国际商务》(第11版)这一经典教材为例,该教材第二篇为“国家差异”,这一篇围绕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正式制度以及文化、伦理等非正式制度方面的差异来展开。“国家差异”构成了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制度环境,而近年来得到较广泛应用的制度理论在解释“国家差异”如何影响企业国际商务行为和绩效方面具有较大的适用性,因此可以在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引入制度理论内容。该教材第三篇为“全球贸易和投资环境”,其中第6章“国际贸易理论”和第7章“政府政策与国际贸易”以较大篇幅介绍了国际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如果学生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可以略讲或不讲。国际商务既包括企业的多种跨国界商业活动,也包括该企业从一个国内企业演变成一个国际企业,甚至最终成为跨国企业的过程。对于解释这一过程的企业国际化理论,如企业国际化过程理论和天生全球企业理论,在国际商务理论基础这一部分讲授是有必要的。一些源自于其它学科,但在国际商务得到广泛应用的理论,例如资源基础理论等主流战略管理理论,教师有必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讲授。如果学生已经在《企业战略管理》等课程学习过该理论,则可以聚焦于这一理论在国际商务领域的扩散和应用以及与主流跨国公司理论的比较和融合。
模块二:国际商务环境。国际商务活动既可能涉及全球性的贸易与投资规则或者商业惯例,也可能涉及特定东道国的管制、规范和认知制度,还可能涉及第三国及母国的监管制度。与国内商务相比,从事国际商务活动需要遵守国际商业惯例和东道国的制度规则,适应东道国文化环境,做到合规经营。本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国别视角的制度与文化环境、全球贸易与投资环境、国际金融与税收制度环境等。
模块三:国际商务战略。本部分的主体是企业在国际商务环境中有效竞争所采取的战略和组织结构,包括国际进入战略、战略联盟与跨国并购、战略与结构等。进入外国市场是国际商务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在国际进入战略章节,解释区位、进入时机、进入规模、进入模式等战略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联盟和收购是全球企业实现扩张的两大重要战略,可以单设章节讲授。战略与结构部分主要解释在成本削减和地方响应压力下跨国企业战略选择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模块四:国际商务运营。为了在国际商务环境中成功地进行竞争,企业需要履行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研发、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和财务等职能。本部分基于全球生产与供应链管理、国际营销与全球研发、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会计与财务等运营问题探讨企业如何在国际市场获取竞争优势。
三、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商务课程教学思考
(一)用统一的框架来组织和阐释教学内容
这一教学安排可以使与国际商务环境、战略和运营相关的问题以一种系统和整合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加国际商务课程知识体系逻辑的严密性。丹尼尔斯等在其教科书《国际商务:环境和运作》中把影响国际运作的因素区分为两类,即自然与社会因素(包括政治政策和法律实施、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及地理影响等)和竞争因素(产品竞争战略、企业资源和经验及各市场上的竞争对手等),这一框架统领了各章内容。彭维刚在其教科书《全球商务》中以一个基本问题(即什么决定了企业在全球的成功与失败)和两个核心观点(强调正式和非正式游戏规则的制度基础观和强调企业特有资源和能力的资源基础观)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基于制度和资源观点的理论框架,以此形成了贯穿并统领全教材多个主题的主线。借鉴彭维刚(2016),笔者采用“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影响国际商务战略和运营,进而影响国际商务绩效”这一框架来组织教学。在这一框架中,外部环境包括制度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而制度环境包括母国制度环境和东道国制度环境。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母国制度环境因素是认识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国际商务行为差异的关键,把母国制度环境纳入框架可以更好地解释新兴市场国家跨国企业国际商务行为。
(二)重视案例教学方式的应用
案例教学作为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中重要的形式之一,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案例教学通过对案例的组织、思考和讨论等环节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有利于加强理论与实务之间的连接,提高学生课程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案例选择是决定案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章首案例可以选择有趣、新颖,并能覆盖各章所要讨论主题的案例,同时兼顾国家、行业及企业多样性。章末案例的目的是提供具体的国际商务活动情境,让学生分析并讨论特定情境下企业的国际商务决策,以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培育学生发散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无论是章首案例还是章末案例,时效性固然重要,但经典案例质量可能更高,可以兼顾。由于案例篇幅普遍较长,案例阅读可以采取预习的形式,在预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案例关键点,寻找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课堂案例分析中,分组讨论是重要的形式。案例讨论能有效率地进行的前提是教师和学生充分了解案例要讨论的问题。在案例讨论之前,精讲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可以为案例讨论打下良好的基础。没有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和铺垫,案例讨论很难达到预期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将案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适当地加以引导,以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国际商务实际问题的技能和实践能力。
(三)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中
国际商务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是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国际商务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思政元素的充分挖掘,引导学生正确和全面认识各国在制度和文化上的差异,帮助学生认识在国际商务领域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故事”,增强学生的制度与文化自信及道路自信。在制度与国际商务章节,引入“中国道路为什么能成功”及“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这两个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介绍相关理论进展和文献,如姚洋等的著作《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激发学生对于中国模式问题的思考;以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的区位优势为例,结合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在营商环境提升方面取得的不断进步。在文化与国际商务章节,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的讨论,结合新冠疫情所凸显的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以更包容的态度看待国际商务活动所面临的文化差异。在国际市场进入战略章节,以“走出去”中国跨国企业为例,分析中国政府“走出去”政策和“一带一路”倡议在激励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中发挥的作用,并与母国制度对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影响文献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具体表现。在国际营销与全球研发章节,以《财富》世界500强为例,介绍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的卓越表现,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经济成就在微观企业层面竞争力上的体现。国际商务课程思政元素非常丰富,具体内容可以参考学术期刊、主流财经媒体的新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并鼓励学生提高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四)突出中国企业国际商务实践
中国企业正在加快“走出去”步伐,在短短的二十余年间,中国已从一个资本输入国转变为一个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齐头并进大国,走完了欧美发达国家需要百年才能完成的道路。我国正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并明确强调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这些重大国家战略对从事国际商务工作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国际商务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进展和中国企业国际商务实践,以提高学生知识储备和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能力。基于中国或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情境发展出来的一些前沿国际商务理论,如跳板理论等可以以文献阅读的形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并给予必要的辅导。在教学中可以单独的章节和讨论课的形式来呈现中国企业国际化议题。在案例教学中重视对中国跨国公司国际化战略案例的引入,并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在全球治理体系迫切要求变革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近年来,大量文献从微观或宏观的角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效应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研究文献,把“一带一路”倡议领域前沿研究引入课程,引导学生思考“一带一路”倡议这一探索全球治理模式新平台的意义以及对企业国际商务活动实践的影响。
作者:张吉鹏 单位: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