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摘要:“核心素养”是目前国际教育改革的指引性理念,作为以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校音乐教育院系,将核心素养培养更好更快地落实到音乐学科教学中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经过科学地调查与分析,针对河北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现状,引进“要素分层体验式歌唱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开创艺术社团形式的新型教学、考核评价模式,对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及音乐综合素养将会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2014年,教育部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在教育部的主导和组织下,专家组开始制定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也应实现从“专业教育”向“育人为本”理念的转变。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既能够促进教育改革,也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从而培养出优秀的音乐复合型人才与卓越的音乐教师。

一、河北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现状调查

此次调查按照高校类型(综合类高校、师范类高校),学生学历层次(一类本科、二类本科、专科)等方面对河北省内高校进行分类。据统计,河北省内设有音乐学专业的本科师范类高校共有6所,设有音乐教育专业的专科师范类高校共有2所,设有音乐教育专业的综合性高校共有3所。从这3种不同类型的学校中抽取3所,分别为河北师范大学(一类本科师范类高校)、沧州师范学院(二类本科师范类高校)和河北北方学院(二类本科综合类高校),以此作为调查对象。此次调查,以上述学校相应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及从事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为调查对象。最终回收学生有效调查问卷250份,其中河北师范大学占35%,沧州师范学院本科占29%、专科占18%,河北北方学院专科占17%。回收任课教师有效调查问卷87份,其中河北师范大学占33%,沧州师范学院占39%,河北北方学院占28%。分层次的取样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数据的准确性,而且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和实效。

二、核心素养视野下河北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与课程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当前河北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音乐教育专业(包含师范类高校的音乐学专业及综合性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下同)设置的各门专业课程相对独立,缺少协同教育,不利于对学生音乐综合素养(自主音乐需要、音乐情感体验、音乐实践能力、音乐文化理解)及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第二,部分高校的课程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方向不符,例如师范类高校音乐课程教育目标应为培养音乐教师,但部分高校在实施过程中仍按照钢琴家、歌唱家等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教学,与教学相关的理论、技能课程相对缺乏;第三,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不够全面、充分;第四,教学评价环节较为片面,对学生音乐综合素养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综合性评价内容较少。此外,也有部分学生反映在教学实践中缺乏专业教师的及时指导,致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音乐教学经验无法渗透到社会,学科社会性不足。应该看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应为达成培养目标而设置。然而,目前我省高校中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存在着一些缺憾。

三、核心素养视野下新教学方法的运用尝试

针对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基于提升核心素养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沧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对音乐学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大胆调整教学内容,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合唱等多门课程进行联动与融合,旨在引导学生把握音乐综合素养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平衡,更好地发挥出音乐学科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为学生今后能够成为综合性素质人才、优秀的音乐教师打下良好基础。

(一)基于“歌唱”的课程改革理念及教学法

歌唱既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也是音乐教学的手段。“歌唱教学”不仅要求学生通过识谱、练声和学习乐理对音乐作品进行准确的再现,更是秉承“一切从歌唱出发”的原则,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做到通过自己的歌唱去学习、体验、感受和理解一切与作品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歌唱教学”作为视唱练耳、声乐、重唱、合唱、合唱指挥等课程的基础,不论在国际先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中,还是在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率先创立的“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将“歌唱教学”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核心,不仅有利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提升自身的音乐综合素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教学基本能力。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元素教育论”和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的“原本性音乐”都强调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的,是由各要素叠加而成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得各项音乐素养的提升,在歌唱教学课程改革中主要采用了要素分层体验式歌唱教学法,将要素论与格式塔整体性理论相结合,在歌唱中将歌词要素、节奏要素、旋律要素等各音乐要素综合形成音乐情感体验[3]。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要素分层体验式歌唱教学法提升个人的音乐实践能力,也能够将该教学法不断内化,并运用到未来的音乐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其教学对象音乐综合素养及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基于“歌唱”的课程改革教学目标

根据沧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在校学生的实际音乐能力与音乐素养,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核心素养培育与未来教学工作需要,沧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在进行歌唱教学改革中主要遵循以下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学生通过聆听、律动等方式感受歌曲中的音乐要素,获得直接的音乐情绪体验;并通过对歌曲中歌词内容、歌曲标题等语意性内容的想象与联想,获得内容性情感体验。歌曲形式与歌曲内容的同形同构,可以让学生将内容性情感体验过渡到音乐要素体验中,使学生在歌曲中体验到的情感内涵更加明确、强烈。通过对大量歌唱作品的熟悉,学生在感知音乐要素变化对情感影响的同时,情感体验能力也会不断扩展和深化。当情感不断内化并转化为经验性情感用歌唱表现出来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品质与音乐实践能力将得以提升,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2.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

音乐表达能力在歌唱教学中表现在学生有能力选择与主体欲表达的情感共情的歌曲进行歌唱,并能够通过即兴改词、变换速度、力度、节拍等进行更加能够表达情感的歌唱。通过与钢琴即兴伴奏、和声曲式等课程的联动,通过改词、改曲,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自我情感表达,同时能够提升歌曲创编等教学技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还可以将歌唱教学与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艺术概论等课程进行联动,通过歌唱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经典音乐作品,建立个人音乐经验库,使个人经验与公共经验相通,进行音乐交流。

3.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音乐作为情感的语言,除了可以表达自身情感外,还能够激发、抒发、交流情感。学生在具备了音乐情感表达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具备接受与理解他人音乐情感表达的能力,才能进行交流性表达。与以往重视独唱、独奏能力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理念不同,以“歌唱”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更重视通过集体歌唱为主的视唱练耳课、合唱课等课程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同学、教师进行音乐情感交流。并在每个学期末通过合唱音乐会、视唱练耳课程汇报帮助学生增加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以此方式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情况进行教学评价和考核。帮助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岗位上更好地去帮助其教学对象进行音乐情感体验,同时切实提高学生对班级、校级合唱表演等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教学能力。

(三)基于“歌唱”的课程改革教学策略

在音乐教育专业的歌唱教学中还可以通过以下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和音乐教学基本能力。1.通过体态律动感知音乐情感将歌唱与律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源自瑞士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在歌唱中充分发挥体态律动表达情绪的特点,启发学生通过与他们的实践能力相符的体态律动较直观地进入乐曲产生的情感中去,满足自我的情感表达需要。教学中,提高音乐感知能力,拓展音乐的内在感觉和动力,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情感的体验,从而整合各项音乐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好地激发教学对象对音乐的兴趣。2.通过增强联觉体验增加音乐知识来提高音乐技能快速准确的读谱、视谱能力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音乐教师的基本功。在要素分层体验式歌唱教学中,整体视谱歌唱时能够调动学生自身视觉与声觉经验的联觉表象,形成视谱经验,乐谱视觉在该过程中起到了先导作用。同时结合柯达伊教学法中的科尔文手势、首调唱名法等教学手段,学生尝试在歌唱过程中把听觉、声觉不停交替,既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视谱、读谱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不断校正自己的音准和节奏,提升音乐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3.通过多声部歌唱提升音乐素养与文化理解在歌唱教学中通过对音乐要素的体验与整合,学生的内心听觉一直处于被调动的状态,能够更好地在歌唱的同时倾听其他声部的歌唱,并不断进行调整。大量演唱经典多声部合唱作品,有助于学生用音乐情感语言进行交流,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同时也能让学生对音乐史、和声、曲式等音乐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

(四)基于歌唱的课程改革教学实施情况

在2019级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课程中,根据课程改革的培育目标,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编著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系列教材《歌唱基本素养教材》作为使用教材,通过大量歌唱教材中的世界各民族音乐、欧洲早期声乐作品,结合律动、旋律模唱、听写、合唱等教学手段,歌唱能力和音乐情感体验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提高。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歌唱、对音乐专业学习的兴趣,也顺利地完成了《高校视唱练耳教学课程教学指导纲要》[4]中指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与音乐感知能力有所提高也体现在其他专业课中:在钢琴课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钢琴乐曲中的旋律线条,视奏能力增强,声部关系更清晰,并且能够进行良好的倾听;在声乐课中,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表达能力更强了;在合唱等实践课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多声部之间的聆听,使声音更加融合。由此可见,此次基于先进教学方法的课程改革对于学生个人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未来音乐教学中的综合能力提高都有很大帮助。将歌唱教学作为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可以推广的。

四、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创设

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开展综合性教学,引导艺术社团作为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实现浸泡式教育,从而全面深入有效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及音乐综合素养。沧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歌剧团建于2018年,在两年的实验教学中,有效地实现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及音乐综合素养的目标。以兴趣为导向,以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为中心,将声乐、钢琴、合唱、合唱指挥等专业技能课程及视唱练耳、音乐史、艺术文化产业管理等理论课程进行了联动与融合,构建新型的综合教学模式。

(一)通过唱演经典剧目丰富人文底蕴

人文底蕴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5]。通过选择具有正确价值导向、丰厚人文底蕴的经典作品作为教学内容,潜移默化中达到教学目的。例如,歌剧团以歌剧《江姐》作为排演剧目。此剧成功刻画了英雄人物形象,选择这部作品作为排演剧目,达到了使学生了解历史、“亲历”历史、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学目标。全剧以四川民歌为主要音乐素材,广泛吸取川剧、越剧、京剧等音乐语汇和手法进行创作。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段落,又有优美流畅的歌唱性段落,是中国民间音乐与现代创作技法的完美融合。这部作品的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民间音乐的体验,是对民间音乐概论及中国音乐史两门课程的融合学习,同时达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采用“导师制”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

歌剧团采用导师制“以高带低”,以学生为教与学的主体,歌剧团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步骤、方法及效果进行指导点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呈现学生的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声乐理论基础及示范演唱掌握的程度;第二,钢琴与视唱练耳的专业能力;第三,教学方法的掌握与教学能力的提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所以学生教学能力的提升是重中之重。“导师制”使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中相互切换,在“学”的过程中寻找不足,在“教”的过程中知晓难点,最终达到增加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的目的。

(三)采用“轮岗制”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创新”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素养之一,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歌剧团按常规剧团的规制,由团长、导演、舞台监督、演员、钢琴艺术指导、剧务等人员组成。为了增加学生的职业体验,提高实践能力,歌剧团采用“轮岗制”,让学生体验不同岗位的工作,锻炼各方面的能力,这也是艺术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的课堂延伸。

(四)“以演代考”的形成性评价方式

形成性的考核评价不仅能反应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能较为全面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内容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考核评价的终极目标是诊断教学,为教师改进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同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歌剧团的考核方式为“以演代考”,且最终的演出以体验为主,排演过程、各角色及职务的工作完成情况,都涵盖在考核范围之内。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完成如下几方面:声乐演唱以及戏剧表演技巧的锻炼与提高;二声部、多声部视唱练耳的运用与提升;动作形体与演唱节奏的协调与契合;剧目中相关的中西方音乐史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熟悉与理解;对团长、导演、剧务等不同工作岗位职责、技能的了解与掌握。

五、结语

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高校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不断尝试与创新。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改革成果的取得需要一个时间周期。我省高校与音乐教师要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准的角度对课程改革进行整体规划以确保方向正确,并使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贯穿音乐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从而为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作出有益探索。

作者:代宁 张怡然 王鹏 孙浩腾 陈曦 单位:沧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