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课程改革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作物栽培学课程改革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物栽培学课程改革探讨

摘要:以商洛学院涉农专业的作物栽培学教学为例,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学生缺乏学农热情、重理论轻实践、教学队伍单一、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脱节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地方本科院校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关系的科学[1-2],是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实践表明,作物栽培技术在提高粮食产量的贡献率高达60%[3],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较少,如何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稳定提高粮食产量,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商洛学院作为商洛市唯一的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开设涉农专业已有较长的年份,作物栽培学作为涉农专业的专业课,在培养高水平农业专业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围绕作物栽培学教学的教学改革已取得了许多成果[3-7],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农业院校的农学专业,而有关地方综合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的教改研究则鲜见报道。因此,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教学改革措施,深化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高质量的农业现代化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缺乏学农热情

受历史原因和传统思想的影响,涉农专业相对弱势,无论薪资如何,第一产业都是最缺乏吸引力的弱势产业[8]。而目前00后的大学生,除少部分农村生源的学生外,五谷不分的情况十分常见[5]。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到,相当比例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该行就业,对该课程的学习仅限于取得学分的阶段,有部分学生流露出“上大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搞农业太累太脏”等有待提高的认识。

1.2重理论轻实践的矛盾突出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面。目前,作物栽培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精力主要在理论方面,实践教学有待加强。以最新执行的2014版教学大纲为例,考虑到培养方案中课程前后链接逻辑,作物栽培学安排在3年级第2学期。而受作物生长季节等因素的限制,只能完成部分生育期的农事操作环节。

1.3教学方式局限于“一人制”授课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理论、实践和科研紧密结合的学科,涉及麦类、豆类、杂粮等十几种作物。大部分老师在某几种作物上有着丰富的生产实践,其他作物仅局限在“懂”而不“精”的阶段。目前,该课程为“一人制”负责,如果涉及自己不“精”的作物,教学上容易导致照本宣科。如何配置师资,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1.4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脱节

为了适应专业改革,课程的学时数被大幅度消减。以最新执行的2014版教学大纲为例,作物栽培学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各18课时。理论部分中,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作物栽培基本技术取其精华压缩至7课时,若加上绪论2课时,已占到理论课时的50%,剩下的18课时只能讲授商洛的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和马铃薯等,而花生、油菜、小杂粮等只能在绪论一带而过,在商洛地区有较大面积种植的经济作物烟草内容不得不删除。

2教学改革措施

2.1通过正面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作物栽培学的教学,需要“教学”和“育人”同时进行。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引入典型人物和事迹进行德育。“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李振声、商洛学院小麦育种专家于浩世等,他们心系农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全社会的尊重。另一方面,可邀请涉农的知名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校友等到学校进行专题报告会。2004—2020年,中共中央连续17年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各级政府惠农政策频出;土地集约化已成历史趋势的今天,农业大有文章可做……相信通过上述工作,有助于消除偏见。只要踏实肯干,学农依旧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促进作物栽培学等涉农课程的学习。

2.2拓宽实践途径,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商洛学院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是培养综合素质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9]。针对目前现状,还需努力拓宽实践途径。一是依托秦岭植物标本陈列室和商洛学院秦岭植物良种繁育中心建立农学基础实验室,主要针对实验和教学实习,用于作物标本的展示以及室内考种等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二是新建教学科研基地。可将学校后山部分地块或张村校区种植旱地作物,可用于教学实习,开展作物形态识别和动态调查。三是提高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程度。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挑战杯项目、毕业论文等形式,鼓励学生能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充分利用已有校外实训基地。商洛学院与商洛市种子站、商洛各县级农技中心和西安鑫丰种业等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大多停留在教师的科研合作层面,可进一步深化合作,作为学生生产劳动和生产实习的场所。

2.3优化教学队伍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合理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3]。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涉农专业教师曾亲历农业生产第一线,他们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在常年的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受并校影响,原来大部分涉农专业教师目前从事行政、实验室、后勤管理等工作。今后可吸纳这部分教师进入课程教学团队,根据研究方向确定教学内容,由其中1名教师负责整个课程。另外,结合学校科研基地和实习基地建设情况,遴选出兼职教师作为学生校外实训的共同指导教师。

2.4优化课程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的同时兼顾“个性化教学”

在有限学时内,立足作物栽培学理论框架,重点讲解2~3种商洛市主要粮食作物,重点培养学生形成作物栽培学的“范式”思维。针对学生来源情况,适当调整讲授其他作物,这部分学生回到家乡若从事农业种植时也会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于振文.作物栽培学(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董钻,沈秀瑛.作物栽培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王术,黄元财,贾宝艳,等.农业院校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思路—以沈阳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教学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715-718.

[4]郭静,王玉民.高职高专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27-28.

[5]王娟.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14):24-25.

[6]顾万荣,宁海龙,邹德堂,等.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以东北农业大学教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04):92-95.

[7]朱新开,王云翠,李春燕,等.研究性教学在作物栽培学教学中的应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s1):102-104.

[8]李伶俐,朱伟,李文,等.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187-188.

[9]张帆.地方农业院校农学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作者:张军 赵永平 张晓虎 刘长命 单位:商洛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