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改革实践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改革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改革实践

摘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使命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课程改革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根本途径。应用型课程改革应以工作过程系统化和模块化教学为基础,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通过注入职业能力素质培养元素,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改革体系;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加强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全面推进教学方法创新;要搭建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全方位课程支撑体系,进一步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实践教学;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研究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一门应用型课程,已被教育部列为金融类专业六大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知识在银行资金来源业务与管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和负债管理、现金资产管理、商业银行综合管理等方面应用广泛。在教育部提出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打造一批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战略的背景下,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条主线,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学科建设、重构课程体系成为转型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是提升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因此,本文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为研究样本,剖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应用型课程改革的途径。

一、传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理论讲授,轻视实践操作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原则。但是,在实践中,多数高校的关注点依然停留在课堂和教材上,只重视课堂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讲解,且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仍然以机械性的知识灌输为主,造成学生只能通过听与记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结果,学生对商业银行相关知识的掌握,多集中在理论性的原则、特点和作用等方面,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不足。在毕业生回访中,部分毕业生认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缺乏对商业银行实际运作过程的描述,而且理论部分理解难度大,从而影响了不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了学生眼高手低、岗位经验匮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

(二)教学内容与银行实务相脱节

一方面,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多数高校与商业银行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机制,合作平台有限,任课教师只能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得银行实务发展的信息和宏观金融政策的改变,而这些信息往往具有碎片性和滞后性,极易导致教学内容与银行实务脱节。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相关知识的介绍缺乏时效性,明显滞后于现代银行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金融新业态不断涌现,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但多数教材对新知识的吸纳跟不上时展步伐,依然以传统的金融理论阐述为重点。

(三)教学方法单一,学习兴趣激发度不高

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法为主,仅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配套的案例分析,缺乏与银行业务实践和商业银行发展动态的结合,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同时,传统课堂讲授式教学缺乏对学生探索性学习的鼓励,忽视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激发,没有给学生探索新知识留足空间。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将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实验模拟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引入日常教学[2]。

二、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应用型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与教学模块,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拓展,进一步促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杠杆作用日益显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作为金融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商业银行的各类业务,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传统的中间业务和新兴表外业务及其操作程序等,其主干内容涵盖了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业务与管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和负债管理、现金资产管理、商业银行的综合管理等。该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商业银行相关理论知识解决现代金融发展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实践感知能力和日常经营的实务应用能力,并结合商业银行发展的动态演进过程,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鉴于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改革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和模块化教学,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其中的概念、原理、方法是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概括和总结。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应有效整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学资源,引入职业能力培养元素,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和模块化的教学模式[3],即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础,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强化案例和流程教学[4],从而让学生边学变练,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第二,理论教学密切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要通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构建专业技能培养的目标体系,注入职业能力素质培养元素[5],提升学生对金融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在掌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和惯例的基础上,与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实践相结合,积极关注和研究国外金融业发展的新动态和新趋势,以此培养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第三,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注重仿真教学软件的应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针对金融类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现金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管理、金融产品营销等工作岗位而安排的一门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应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让学生在逼真的场景中运用软件进行商业银行业务仿真操作,有效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三、应用型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向纵深迈进,重构课程体系成为转型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6]。在此背景下,黄淮学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团队打破传统的课程建构模式和教学资源整合方式,构建了基于产教融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型课程支撑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

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我们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础,对该课程进行了模块化整合。第一,将理论教学内容整合为九大模块,分别是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管理、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管理、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管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商业银行风险与战略管理。第二,将实训与实践有效整合为六个模块,分别是商业银行储蓄业务、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商业银行证券投资业务、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商业银行结算业务。第三,根据现代金融业的人才需求现状,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课程的知识结构,强化了商业银行业务知识与应用技能的教学,加强了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衔接。

(二)全面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结合该课程的特点,课程组构建了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体系(如图1)。首先,强化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针对难点和重点,教师要启发学生结合现实从多层面、多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并通过深入的课堂讨论有效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结果表明,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的使用,有助于改善课堂氛围,营造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的学习环境,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其次,综合运用案例演示教学法和模拟实践教学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采用案例演示法教学,通过导入来自商业银行的鲜活案例,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认识金融实务界的发展动态,提升实务操作能力。采用模拟实践法教学,能使学生由被动的倾听者变成主动的思考者和分析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再次,积极利用多媒体、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扩大教学信息容量,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教学效率。

(三)搭建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平台

第一,建设了高水平的金融工程综合实验室,配置了高质量的商业银行业务模拟教学操作系统,为学生营造了近似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的模拟职业环境,显著提升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实践实训水平。为了增强商业银行业务模拟教学操作系统的使用效果,课程组为其编写了实训指导教材。在实践实训教学中,学生可以模拟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和具体实务,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尽快熟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第二,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先后与中国人民银行驻马店分行、中国工商银行驻马店分行、中国建设银行驻马店分行、中原银行、驻马店农村商业银行、中原证券、民生证券等金融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并依托这些金融机构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校外实践提供了优越条件。同时,课程组还邀请校外金融专家到校开设讲座,并通过宣讲报告、座谈交流等形式,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加强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构建全方位课程支撑体系

课程组充分考虑课程体系改革、个性化教学理念的深入等教学环境变化,按照教育部一流课程建设相关指标的要求,加强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形成了传统教材与网络资源结合的新型课程资源范式。例如,充分利用校园信息网络资源,建设了基于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学做一体”线上课程资源教学网站,其内容涵盖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电子教案、习题训练、考试测验、互动答疑、文献资料、课外交流等。

(五)加强精品教材的选用与建设

教材是推进课程建设和应用型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是影响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最基本因素[7]。本课程组选用的教材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朱新蓉、宋清华教授编著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该教材有两个显著优点:一是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和专栏阐释的形式介绍金融界的发展趋势和经典案例;二是教材内容布局科学合理、新颖别致,在章节起始部分有重点内容解析,在章节中间有案例解析和专栏介绍,在章节末尾有重要概念梳理和总结,这便于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精选教材的基础上,课程组还计划编写一本校本教材,指导思想是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发展动态,吸收近年来国内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践中的经验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全面介绍商业银行业务及其操作程序的基础上,适量介绍商业银行的创新理念,着力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应用型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也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使命。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着力推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培养面向经济主战场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高校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应用型课程改革中,必须强调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及实用性,更加突出社会需求和就业导向,实施面向职业实践的人才培养方案。总的来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传统教学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偏重理论讲授,轻视实践操作;二是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三是教学方法单一,学习兴趣激发度不高。因此,在实践中,应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全面推进教学方法创新,搭建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构建全方位课程支撑体系,进一步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桂云,王明明.构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8):42–44.

[2]代大齐.基于‚校企合作‛‚技能竞赛‛双驱模式的应用型课程改革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5):85–87.

[3]葛金辉.地方高师院校实践性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3(7):59–62.

[4]刘丽梅,张英良.建设应用型课程,实现新建本科院校转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72–76.

[5]刘杰.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协同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6(5):101–105.

[6]徐愫芬.转型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5(35):20–22.

[7]李毅.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教师创新及实践能力探究[J].求实,2012(S2):267–269.

作者:韩占兵 单位:黄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