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改革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针对目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IEET认证标准,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课程内容、理论与校内外实践结合、团队意识和提升教师素养等方面提高教学质量,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探索性意见。
[关键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IEET;改革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主要解决当今大气污染问题。2017年7月,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正式启动IEET(InstituteofEngineeringEducation,Taiwan,IEET)认证申报工作,IEET是一项非政府、同侪间的审查机制,主旨为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确保教育品质,或培育学生的成果。它打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即根据课程内容来定教学内容,转变为成果导向,根据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核心能力而开展对应的课程,新理念需要教育目标、核心能力与设置的课程要有一定的关联性,并且课程要体现教育目标和核心能力,这种教育理念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意义重大,不仅要吸引学生对课程内容里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
1现存问题
基于对IEET工程认证的理解,《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效果和教学改革直接关系到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水平提升以及工程技能的掌握。但是,我们并不清楚学生到底掌握了哪些知识?具备了哪些能力?学习的效果如何?IEET认证会检验教育体系设定的核心能力达成度的问题,并给予反思,通过持续改进的措施,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审视本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内容,通过对现有课程分析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1.1学生能动性低,课堂缺乏活力
现有教学方式以启发式的讲授方式,教授式课堂存在诸多问题,如,课堂低头族较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学生创新意识不强等[1]。由于学生缺乏主动能动性,从而导致对课程的理论知识掌握较弱,一堂课结束后,学生能听懂多少?老师讲了哪些知识点?重点和难点是什么?怎么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能处于茫然状态。
1.2教材内容多且更新缓慢
现有课程包括大气污染的产生、污染物形态,从污染物扩散到末端治理,末端治理涵盖了工艺单元、工艺流程等几乎全部大气污染治理的内容,内容多。但对于当前比较关注的一些如雾霾、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方面涉及较少,相关例子缺失,并且教材中所列数据如标准等也存在老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现存的大气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且出现新的大气污染问题,大气防治方案和措施也在不断更新完善,大气污染治理的新方法、新技术也层出不穷,大气有关的法律法规也不断更新,因此,原先编写的面面俱到的教学大纲随着新形势环境工程本科教学要求,应有所更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的内容仍停留在对颗粒物污染与控制,缺少对气态污染物的工程设计,尤其是当前比较关注的VOCs(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控制[2]。
1.3课时少,偏理论
本专业选择教材为郝吉明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该书内容全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比较适合长学时(64学时以上)普通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3],由于独立学院的特点,本专业课时总数为40学时,较短的课时往往偏向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以期学生可以了解大气污染控制工艺的主要流程,但学生对于知识的前后衔接能力欠佳,学到后面忘了前面,不能融会贯通,导致在后期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时,将已学理论与实际问题和设计相结合的能力欠缺[4]。
2课程改革的措施
结合IEET工程认证的要求,需以学生为中心,且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学习成效,从学生角度出发,需要优化设计适合本校该专业学生的学习目标,增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团队共学的教学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2.1完善课程内容,校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IEET认证过程中会引入教育体系设定的核心能力达成度的问题,并给予反思,通过持续改进的措施,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我校选用的是郝吉明、马广大和王书肖主编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5],教学课时40学时,在有限时间内,要学好有一定难度。通过课程问卷等形式,与学生沟通交流,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内容多,部分内容为抽象且计算量大而难以理解。现采取措施是当理论内容讲到除尘装置时,同时开设《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知识的运用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增加当前热点内容,如北方地区雾霾或细颗粒物产生原因及可能反应机理的认识;将企业VOCs一企一策案例增加到课程设计中来等内容。
2.2培养团队意识,互帮互助
本实践课程根据IEET的要求设定的核心能力之一是需具备团队合作与协调沟通的能力。学生考核成绩受(团队)组成绩影响,故而会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有助于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帮助学习成绩较弱的学生,让成绩最差的学生也能达到毕业核心能力的要求。
2.3校外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为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向应用化引导,我校与当地中信垃圾焚烧发电厂建立产学研合作,每年都带领学生去实地参观学习,该厂具有焚烧废气的处理工艺模型的动态演示,学生通过模型与实物的对比,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于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的净化的理解,为毕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4提升教师实践素养,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由于我校环境工程教师具有企业经验不足,尤其是工程实践经验缺乏。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与工程和应用关系密切,学生在课堂上也倾向于对实际案例的关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与实践、实习环节以及一些教改论坛等,多听取兄弟院校的改革优点,努力进一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3结语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应从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紧跟当前市场需求,以符合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要。IEET工程认证通过持续改进的措施,可保证《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这门课程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活力。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市场需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具备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芝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改革探索[J].广东化工,2018,45(6):260-261.
[2]肖细元,刘恢,郭朝晖,等.基于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化工,2019,46(4):173-174.
[3]殷进,陆建兵,纪荣平,等.独立学院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化工,2016,43(20).179.
[4]任如山,石发恩,聂锦霞,等.环境类大气方向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教改与实践[J].山东化工,2015,44(21):123-125.
[5]郝吉明,马广大.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俞娟 吴灵 彭祥捷 黄锦勇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