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日语课程改革与建设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基础日语课程改革与建设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基础日语课程改革与建设探索

摘要:近年来,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的倡议进程中,社会对日语人才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日语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018年初,《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称“新国标”)要求日语专业作为人文学科的一部分,要有人文底蕴。日语专业建设要有特色,就必须以人文理念为中心,对现有专业主干课程,尤其作为专业之本的基础课程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进行改革和研究,使学生在两年基础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用日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并达到相应水准,为进入高年级阶段向“用日语学习”的转变夯实基础,逐步建立具有特色的日语专业新模式。

关键词:日语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实践

1课程改革背景

1972年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之初,我国开设日语本科专业的高校仅有10余所,在校生数量总计不超过700人。而后,中国的日语教育经历了快速发展期,高等学校日语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日语专业的迅速增加是最近十年的最大亮点。据中国日语教育研究会的最新统计,现设立日语专业的大学已达680余所。不仅如此,日语专业硕士点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已由20世纪末的22个增加至如今的60余个,博士点数量虽然仍不多,但发展前景相当可观。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这种背景之下,日语专业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是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传播技术和数字媒体的广泛运用冲击着“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其次,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日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日语人才不仅仅要会日语,更重要的是要能用日语去工作,即“日语+X”人才将更要受欢迎;再次,学生学习行为与思想观念的变化更是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当代学生从小学阶段已经逐渐习惯数字化教育,获得知识的渠道广泛而迅速,更迫使日语专业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2更新教学理念

新国标从“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对日语专业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1基础日语课程中的道德导向

日语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以及合作精神。在现有基础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对基础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师容易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尤其是在外语教与学当中“中国情怀”的培养有所缺失,体现在对日本社会历史文化了如指掌,但是一谈到本国历史就“哑口无言”,这就要求在基础日语教学阶段适当与高中阶段历史人文教育有所衔接。

2.2基础日语课程中的文化导向

日语专业学生应掌握日语语言文化知识、日本国情相关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现有基础日语基本停留在语言基本技能训练和基础知识学习层面上,大部分教师更注重日本国情的介绍和导入,但是在中国文化知识方面往往提及较少。基础日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教师有时间、有机会在基础教学的同时进行恰当引导,使学生主动去获取相关知识。

2.3基础日语课程中的能力导向

日语专业学生应具备日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现有的基础日语课堂,可以说仍旧停留在传授知识,教师主宰一切、学生一味聆听的层面,近年来高等院校在积极推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一言堂”现象仍然普遍,教师的“主导性地位”与学生的“从属性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但是在基础日语课程中就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分析能力,遵循切实“以学为中心”的原则,开展互动式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为下一步高年级阶段各种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

3教学实践

本着以上原则,笔者以零起点的日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基础日语Ⅲ》为主要对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3.1转变教师角色

在《基础日语Ⅲ》的课堂上,学生已经有一年的日语学习基础,能够进行初级的听、说、读、写,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继续传授基本语言知识以外,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以及进行语言探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在课堂上设计讨论时间,使用对分易进行随机分组,指导学生使用刚学过的单词句型进行课文内容的相关讨论,并且教师随机加入某个小组,不仅只是聆听学生的发言,还可以随时作为组员带动讨论,深化讨论内容,提高讨论水平,这种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进行地交流,促进相互学习,而且还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对日语以及日本文化探究的渴望。使教师在课堂上向学习的引导者、语言交际任务的设计者进行转变也成为可能。

3.2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基础日语Ⅲ》课程中,教师不应过度强调语法理论知识,而应帮助学生发现和总结语言规律、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语言知识。同时也要强调输入和输出并举,以输出为驱动,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下完成语言交际任务的能力。引入任务教学法,设计多样化的真实语境交际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对语言的兴趣、成就感和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例如在每节课的开始首先要求学生进行课前1分钟演讲,演讲内容自由,但是要求具有时效性,跟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关,要有思考、有感悟,同时要求其他同学就演讲内容进行随机提问,这就更加考验学生的即时应变能力。虽然只有短短的1分钟发言时间,但是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要有写作能力,要有清晰的发音让别人能够听懂,同时也要听懂别人的提问,临时进行语言组织进行回答。作为听众,更是要求能听懂并且能思考才能提出问题。这种方式受到了大多数同学所欢迎,并且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8%以上的学生乐于进行这种学习方式,表示通过这种方式极大地锻炼了听、说、写的综合能力。

3.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了解目标语言国的文化就没有办法真正学好这门语言,而不真正了解本国文化更是无从谈跨文化交际,在此过程中,“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在每段语言的背后,都要让学生感受、了解另一文化的特征,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语言和思维上的真实表现,适当发起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思辨能力。选用的教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经典日本语》(第三册),其课文大多节选自名人名作,内容有深度、有意义、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启发性,学生在讨论环节表现得非常有兴趣,乐于进行讨论并交换意见,并且还有学生主动进行对原著以及相关文章的阅读,表明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可以在基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培养。

3.4探索立体化教学方式

在新的数字化环境下,外语学习途径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便捷。特别是网络技术和移动平台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为老师、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教与学平台。除了使用多媒体教学以外,还积极利用专用微信群、对分易教学平台、电子邮件等进行教学信息资源的,并及时帮助学生检测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发现不足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意见。使每位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进而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3.5构建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基础日语Ⅲ》的教学改革中,传统的期末笔试比例下调至40%,而其余60%则分配到平时课堂表现中,实施多种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具体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作业(占总分15%):教材习题以及配套习题。(2)课前1分钟演讲(占总分10%):内容可以自由选择但必须为原创。(3)课堂讨论(占总分15%):以小组讨论为主,个人发表为辅。(4)调查报告(占总分10%):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课堂发表。(5)参加各种形式学科竞赛(占总分10%)。(6)期末考试(占总分40%):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对所学的基础知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学习能力进行综合考核。通过这种综合评价体系的建设,使每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擅长口语的同学在课堂讨论中踊跃发言,不太擅长口头表达的同学则能在撰写研究报告上显示出自己的实力。尤其是参与此次课程改革的课程班的学生参加各类学科比赛的积极性明显高于平行班,平均参赛次数均超过1.5次。

4总结与反思

从总体上来讲,此次针对《基础日语》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可以说获得了比较理想的预期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以往同期学生相比有了很大提高,并且积极思辨,逐步向探究型学习迈进。与此同时,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作进一步探讨:首先,开展“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和建设,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其次,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大部分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意识,但是对于少数学生由于基础薄弱,或者胆子小,不敢发言,在改革课堂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需要有更针对性的方法加以解决;最后,这种课程的改革和探索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地摸索、实验以及更新观念方法,使课程改革得以进一步地深入。

参考文献

[1]郝慧敏.高校日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17).

[2]张琴芳.基于日语能力考试改革的日语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35).

[3]刘云.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步骤及策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2).

作者:杜雪丽 单位:青岛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