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工程教育认证下的高分子课程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从本校材料化学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出发,从教学内容、教师队伍建设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高分子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并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该课程教学在工程教育认证中发挥支撑作用。
关键词:工程认证;高分子;教学改革
1合理选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工程观念与意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体系,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从2005年起,我国开始建设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经在31个工科专业类中的18个专业类开展了认证,截至2015年底,已有553个专业点通过认证。10年来的认证工作经验表明,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工程教育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软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灵活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既注重基础知识,又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及学科前沿等。内容安排上把理论较成熟的缩聚与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与自由基共聚三章作为课程的重点,系统讲授其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在这些章节中,课前引入工业生产实际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如在讲授第二章时,以酚醛树脂的合成反应为例,提出工程上常见的凝胶化现象及如何避免该现象发生。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使学生理解平均官能度、原料配比等对凝胶点控制的意义,达到启发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自身对高分子前沿领域的追踪和体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以聚二甲基硅氧烷(羧基封端的硅油)为例,介绍其合成思路与合成过程及关键工艺:首先,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为单体,进行开环聚合合成端含氢硅油,再通过与不饱和酯的硅氢化加成、水解、酸化反应合成端羧基硅油。以端酯基硅油的水解特点引申出不饱和酯选取原则。为了进一步学生的工程观念及意识,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一种工业上重要的聚合物进行合成工艺设计,包括单体、引发剂、催化剂、反应条件、实施方法等的选取与优化,掌握工程上合成关键控制技术。利用所学知识与查阅文献写出方案制作PPT,每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在课堂上讲解。此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方式,增加师生互动性,培养了工程教育所需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2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自身水平的高低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可从国内外知名大学引进40岁以下高水平的青年学科领军人物和能跟踪前沿知识,教学、科研开发于一身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另一方面,学校可加大对现有师资的培训力度。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多派教师参加教学研讨会,增加与其它兄弟院校或专业沟通与交流,开拓教师视野。定期举办教学比赛、座谈会等活动,提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交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定期选派青年教师深入对口企业学习,努力扩展青年教师实践教学活动的深度与广度。鼓励教师加强与高分子材料相关企业的联系,积极搭建专业实践平台,组建专业的高分子实习基地,同时聘请从事高分子材料相关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来校讲学。
3全面综合考核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我校提出了全面考核的实施意见,不仅强调考核学生,还相应增加了对任课老师的考核。通过督导组通过随堂听课、师生座谈等多种方式了解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同时教务处通过学生评教,教学材料抽查、学生访谈等途径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收集学生反馈的各类建议,对于核心课程采取任教老师准入制度,竞争上岗,连续两学期学评教未达到学院50%以前的不得任教核心课程,保障教学质量。不仅在校期间考核学生,还增加了毕业生用人单位意见反馈等。每年9月份由学校招生就业处和学院毕业班辅导员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对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就业单位、就业单位类型、岗位类型和就业质量等相关指标进行归纳和总结,用于评估毕业生的能力,对于毕业生,安排辅导员对他们进行跟踪反馈,通过问卷调查、QQ、微信等方式收集毕业生工作情况以及对专业建设的建议,每年走访毕业生就业的单位,了解他们对毕业生的评价。此外,邀请企业家参与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修订工作,采纳他们对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也有利于高分子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4结语
本文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通过对高分子课程的教学内容、师资培养和考核方法进行初步探索,在立足高分子化学基本理论、原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解决工程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工程人才的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国建.在《高分子化学》课程中开展互动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分子通报,2007(1):62-65.
[2]董吉林,申瑞玲,相启森.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分析《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J].轻工科技,2014(8):167-168.
[3]邓邵平,杨文斌,张欣向,宋剑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化工,2017(12):138-139.
[4]张变玲,张儒.专业认证导向的地方工科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16(12):164-165.
作者:张凤 王锦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