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实践课程改革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艺术类实践课程改革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艺术类实践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构成,是宝贵的艺术创作素材;实践是艺术类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重视艺术类实践课程的实践环节,做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深层次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强化艺术类实践课程的实践效果,积极探究提高艺术类人才培养实效的原则和规律,是当前今后一段时期内基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类实践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推进我国艺术设计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类实践课程;优化策略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构成,其间蕴含着少数民族所独有的文化信息,是非常宝贵的艺术创作素材;艺术类课程本身就是文化的承载物,具有较高的人文美学价值,因此,基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类课程需要充分做好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工作。艺术类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十分明显,实践教学是艺术类课程的重要环节,更是艺术作品得以成型、呈现的关键路径。深化基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类实践课程改革,应积极尝试强化实践环节、明确实践目标、增强实践效果,以宝贵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表现形式,提升作品人文内涵,助力我国艺术设计事业实现新发展。

一、基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类实践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艺术类课程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课程,与其他类型的课程相比,艺术类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要更加明显一些:其中,实践既是艺术类课程的起点,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发现社会生活之美;同时,实践也是艺术类课程的终点,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广大学生的艺术创作构想真正得以“落地”。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同胞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所遗留下来的,能够充分展示不同阶段、不同地域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积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特殊的民族发展历史,少数民族多生存在田野乡间、丘陵山地的偏僻地区,如果要想真正、全面、充分地挖掘这些宝贵的文化艺术,使之以艺术类课程为载体得以传播和保护,需要教学部门和相关人员进行大量的田野工作的。综上所述,实践是基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类实践课程真正落实的重要路径,强化基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类实践课程的实践性,提高课程实践性的考察权重,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和发展,是当前今后一段时期内基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类实践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是顺应时展和需要的必然选择。

二、基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类实践课程改革进程中的障碍

任何事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虽然基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类实践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克服各种类型的困难,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选用教材略老旧

教材是学校实施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这里所谓的“老旧”,其实只是一个相对的描述。大多数艺术院校在选取教材时其实已经尽量考虑了教材的出版和修订时间,但必须要认识到,教材的撰写、补充与完善确实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当前这又是一个特殊的时代,知识呈几何速度增长,尤其是对艺术设计这一融合传统与现代、交织民族与地域的特殊行业,其更新的速度始终保持了较高的速度,传统的少数民族艺术不断被发掘、现代艺术设计时尚始终是动态变化的,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艺术类实践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自然会显得落后。

(二)教学模式较滞后

教学模式是学校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艺术类实践课程设置存在课时少、内容多、任务重的实际情况,这本身就为课程讲授增加了难度。而现阶段,任务驱动式和项目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是艺术专业课堂上最常用的,客观评价,这两种教学模式比较好地适应了当前强化艺术类课程教学实践性的要求,但因部分教师在实际授课中比较重视对项目和艺术理论的讲解,也常常会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技巧示范,留给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的时间并不多,自然难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学生兴趣并不高

学生是学校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且唯一的主体。但艺术专业学生自身普遍普遍需要提高:一是,学习自制力有待提高。艺术专业学生入学考试门槛不高,其学习自制力也较差,对于偏重于理论讲解、缺乏实践性的艺术理论和知识讲解更提不起兴趣,课堂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二是,学生学习基础弱。这与艺术专业招生的现实情况有关,参加艺术专业考试的大多数是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他们的底子薄、学习习惯差,艺术学习对于他们也存在一定难度,使他们在这一方面缺乏自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艺术类实践课程的兴趣。

(四)考核方式较单一

考核方式是学校实施实践教学的评价环节。目前,艺术专业艺术类实践课程的考核主要是进行艺术创作为主。对于重视实际操作的艺术专业来说,这样的考核方式缺乏一定的客观标准,也非常容易受到教师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对学生后续的艺术实践也缺乏有效指导,需要进行调整与完善。

三、推进基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类实践课程改革的有效策略

推进基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类实践课程改革,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艺术实践能力,使之能够富有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开展职业生涯。为了增强基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类实践课程的实践性,建议尝试采取以下几点策略:

(一)增加教材实践内容

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需要做到:一是,教师在艺术类实践课程中应当尽量做到精炼讲解和结合实例。其中,精炼讲解就是要用精炼的语言为学生讲解艺术理论知识,结合实例就是要将理论的讲解与艺术实践的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二是,教师在艺术类实践课程中应当密切结合实践,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到田野乡间,走到少数民族同胞之中,更好地完成富于创新性的艺术创作实践。

(二)重视教学实践环节

提升教学模式的“实践性”需要做到:一是,增加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的比重。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实践情境,促使学生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在“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技巧巩固→再次实践”这一良性循环中,学生在反复实践和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二是,组织参加实践类艺术考试。为参加各类型、各级别艺术比赛的学生进行辅导,提高获奖率,激发学生对艺术学习的自信与热情;三是,组织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开设艺术创作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参观艺术创作展、聆听大师讲座等活动,激发学生艺术实践的兴趣。

(三)强调对实践成果考察

强化教学评价的“实践性”需要做到:一是,构建有利于评价的情境。在考核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创设更加真实的实际情境,要求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进行艺术创作,并对其艺术创作技能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完成理论知识和艺术技能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二是,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将学生、学习小组纳入到评价主体之中,使学生能够听到多方面的意见与建议,更快地得到提高;三是,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对学生每一次艺术创作的成果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感受到自身的稳步提高与持续进步,使其从内心中认同并更乐于参与艺术实践学习。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和社会价值,是广大少数民族最为珍贵的记忆。基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类实践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课程。随着我国社会进步,人们对艺术行业的发展有了更高要求,艺术教育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为了充分发挥办学特色,培养出具有一定综合实践能力的优质人才,艺术专业院校要进一步强化基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类实践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在使学生掌握正确运用艺术技巧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基础上,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实践技能,为艺术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宋建华.艺术院校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研究[J].艺术实践,2018(10).

[2]游玉科,倪进方.高职院校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探究——以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为例[J].西部皮革,2018(11).

[3]张晓燕.“艺术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8(11).

[4]陈涛.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课程改革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8(11).

作者:张婷芳 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