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与课程改革关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质相同,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实际生产能力,都是以真实工作流程为导向。将二者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科的建设、课程体系的确立,有利于引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同时也可促进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课程改革;职业资格认证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是培养具备某些专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职业技能鉴定则是一项基于职业水平的考核活动,两者的目的都是培养职业或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注重岗位实际操作能力、现场应急工作表现等。这就决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能力的鉴定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随着企业对用人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与企业需求更加对口。[1]将企业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和课程体系的建设结合起来,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保障企业的切实利益,同时能帮助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走上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2]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双证书”制度
“双证书”制度是国家高职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对推动高职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3]。然而,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双证书制度,主要表现在:
(一)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未能“并重”
传统的高职教育只重视学历教育证书,而不重视职业资格证书,被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制约,学校只对文凭负责,而不对能力负责。传统教学工作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的实操能力不足,甚至有些院校只关心学生是否获得证书,而忽略了该专业资格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和获证的过程,即自我学习能力和企业生产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二)传统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互脱节
高职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培养目的。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企业生产和适应能力。职业技能证书则是企业人才的引进的准入资格。同样强调技能操作能力,两者的核心是共通的,应有较好的融合。但传统教学的课程仍以学科体系为主,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据不是实际的生产、管理、服务的工作一线,而是传统知识模块的学习,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忽略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导向。不仅不能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更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职业资格鉴定机构也没有主动与高职院校寻求配合,而是单独编写大纲,匆忙组织考试,相互独立,相互封闭。职业技能鉴定应具备更准确、更接近于实际生产的职业标准。同时更好地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自身缺陷
现阶段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受到利益的驱动,出现很多弊端。其一,考试内容过于陈旧,与实际生产脱节。如某些工种的考试题库多年没有更新,一套题考多次,甚至有些实操项目实际生产中早已淘汰,却仍出现在考试中;其二,考评员队伍层次老化,许多实操考评员没有企业生产经验,不了解真实工作过程,思维守旧,追求新事物能力不强,不能胜任新项目的考核。
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与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共通性
(一)以实际工作岗位为导向
项目化课程改革是基于真实的工作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完成真实岗位流程中的具体工作任务。使学生不仅知道理论,更能动手完成;不仅能解决常规问题,更能处理生产过程中的意外情境。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企业适应性,缩短了学生刚进入企业时的磨合期,快速具备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技能,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样,职业资格证的考核也是以真实岗位为导向,作为某一岗位工种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对从事某职业所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做出评价。有无企业资格证也是企业对应聘者岗位适应性和职业素质的一项考核标准。
(二)强调实践动手能力
项目化课程改革目的是培养企业需要的人,将企业的生产活动提前到课堂上或把课堂延伸到企业中。让学生真实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同样强调实操能力,职业技能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操技能考核。学科体系教育下,考生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通过理论考核的比例较高,而实操考核却成为考证路上的“拦路虎”。只有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较高的技能操作水平,具有对突发事件灵活处置水平,才能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而这些也正是企业的要求。
(三)第三方认证
在职业教育较发达的日本、德国等国家,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相结合。行业协会调节企业和职业院校之间的联系,同时检验学生的职业能力,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同时调研用人单位的发展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标准,与职业院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为职业院校提供技术训练场所,弥补学校场地和设备的不足。
三、职业技能鉴定与课程改革相结合的价值和作用
(一)有利于学科建设、课程体系的确立、引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在充分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和岗位实际为导向,建立基于真实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职业资格认证中企业对职业资格的要求与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在一起,根据职业能力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职业需求确定课程内容,根据生产任务确定教学项目,根据职业能力的评价确定考核评价方式。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既完成对知识的掌握、职业能力的积累,又能顺利通过职业资格鉴定的考核。这种相互融合的方式帮助高职院校制定更符合企业生产实际,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突出院校育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离不开具有较高实际生产水平的老师。将生产融入课堂或将课堂带到企业,要求我们的老师有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综合能力。知识体系的课堂理论和实践的教学相分离,很多老师理论知识过硬但并不承担实践教学的任务。教师要转变观念,不仅理论基础要扎实,实践能力也要求更高。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以职业鉴定为纽带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促进高水平“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三)促进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适应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利益,要求我们的学校和企业密切结合,相互融合。只有深度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齐头并进,才能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职业技能鉴定就是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和媒介。通过职业技能鉴定了解企业对该行业该工种的人才需求标准,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更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趋势。职业技能鉴定为高校提供了社会上对于人才的需求程度和要求,促使学校培养出综合应用型人才。
(一)促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与教学改革的接轨
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作为一项教学工作,将职业标准、考试大纲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评价相结合,实现与人才培养的接轨。
(二)建设技术先进的实训场地
先进的技术条件是保障教学的基础,也是实现职业技能鉴定的必要条件[5]。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不能纸上谈兵、只看不做,要建立设备完善、功能齐全的实训基地。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真实动手操作,同时设备的更新,技术的更迭也要紧跟发展的脚步。实训基地的建设既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也能满足职业技能鉴定的需求,实现资源的共享。
(三)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健全职业院校职业技能鉴定所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建设,鉴定所的质量管理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三部分,分别从三个层次指导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按管理体系的要求,鉴定工作更规范有序,每一流程有理有据,全面提高了鉴定工作效率。加强对考评员、监考员的管理和培训,建立一支高水平高标准的考评员、监考员队伍。
参考文献:
[1]毛波军.论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与职业技能鉴定的互通[J].职业技术教育,2005(1):41-44.
[2]程正翠,唐磊,郭慧然.高校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J].科教文化,2015(3):75-76.
[3]谭丹,熊隽迪,谭世海.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研究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5(8):8-11.
[4]李新红.五年制高职《网络产品配置》课程教学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5):242-247.
[5]王云霞,王波,张海涛.技能大赛对汽车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影响[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15):61-62.
[6]台畅.高职院校提升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的研究与实践[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7(11):12-13.
作者:陈磊 单位:盘锦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