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思考(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现在我们要改变使用了多年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确实有一定地难度。但这是时展的需要。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车间”,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提升。每节课都要有数学活动,活动要为探究某个问题而设计,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①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探索规律(尽可能是因为规律是有层次性的)。②怎样把学生探究过程选择适当的方式暴露出来,这是每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③要注意探究的过程、方法、结果。学生的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有直接的关系。④在数学活动中要讲究过程的调控,教师要帮助指导。⑤要把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如数学方法和情感经验)。活动的最后应落实到知识点上,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使活动能以顺利进行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整个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探究点。②不要过多否定学生的结论,应努力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以鼓励为主。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教师必须根据教科书上地内容和范围保质保量地进行授课。在新课程中将赋予教师更大地权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材内容和教学程序。例如你可以改变问题情境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你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总之新课程给予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你所采取的方法要更有利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传统教学让人感觉是在“教教材”,而新课程是让教师“用教材去教数学”。
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下面就教师如何组织数学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独立解决问题及教学中注意事项,谈几点本人的做法。
1感“亲”。学习首先是一种经历,一种身心的活动过程。而任何经历或者活动都不能脱离环境的影响,都必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也就是说“境由心造”。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与自己所处环境相近,与自己喜欢的、关心的、甚至是爱好的事情接近,那么他们会感到知识对他们有种亲切感,唤起心灵的认同,激发学习的愉快感,知识也就自然地接受下来。
2以趣味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对同一个问题,如果教师所提供、创造的问题情境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境。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借助趣味性材料(故事、谜语等)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数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平方根”教学中,引进关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希伯斯发现无理数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在讲解方程和函数的应用的时候,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实际例子引入。
3分步设置问题情境。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问题设计中要注意问题的有序性,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拾阶而上,步步登高。一堂课为了解决一个大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等学习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学生存在的问题解剖成一个个有序的小问题,通过这些小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向大问题逼近,直至问题的解决。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分化难点是每位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兼顾学习好、中、差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堂课中都有所学、有所获。
4运用变式重置问题情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知道,“要他学”远不及“我要学”所达到的效果。只有注意问题情境的新颖性,才能吸引学生去学习,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缺乏新颖性,是数学教学缺乏生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地去重组知识,而不是从死记硬背的角度,让学生进行重复记忆。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责怪学生考试记不住,一算就错,实际上是学生不会演变和识别。知识重复的最好办法是演变和变式。
5开放设置问题情境。数学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思维。而且,重要的一点是,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态度与情感的培养,即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勇气;敢于改造、敢于发现,不墨守成规,不固守己见。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与交流协作能力。
最后,教师要认识到: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通过探索、经历、交流来获取数学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做一做”“试一试”“议一议”“猜一猜”的题目,让学生在“做中学”、“想中学”、“读中学”、“聊中学”,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地来获取知识。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和分层教学的特点,也正是新课程所体现的理念。
第二篇:浅谈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
【摘要】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作为基础教育里的重要部分,初中数学教学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不断引发更多教育工作者的思索.近几年,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也要求教师有适当的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策略、讲究教学技巧,使数学教学有效高效,寓教于乐,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
【关键词】数学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一、数学课程改革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真正从内心喜欢数学,才能够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欲望并使其得以迁移和深化.
数学本身是一门复杂生涩的学科,需要一定的理解力和抽象思维,这种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学习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种学习上的兴趣更加重要,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以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娱情培智的氛围中学习.
在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教师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的学习准备,结合有关教材内容适当引入一些相关的史料,或者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因人而异,使每名学生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启发,特别注意鼓励差生,着重引导,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坚持学习.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归纳,推理,分析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要多鼓励学生打破定势思维,启发创造思维,标新立异,提倡一题多解.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数学课程改革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初中学生尚且没有建立完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们情感丰富且可塑性强,因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对于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加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初中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取得成功时要及时的肯定和赞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耐心的帮助引导,这样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作为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在生活沟通中,情感上的交流可以保证知识更好的传递和接受.事实上,教师不仅要有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专业能力,还要有能力构建一个与学生互动的平台.特别是针对改革后的数学教材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艺术化地创设具体、生动、活泼有趣的问题情境,面对与自己生活有更加紧密联系的知识,学生在充满期待欢喜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细心的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这种心理,当学生遇到疑问时,对学生耐心的指导和真诚的鼓励,传情于生,寓情于教,使学生在自由、温暖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
三、数学课程改革需要更好的展开课堂活动
在课堂中,利用学生“好奇、好动手”的心理,把他们喜欢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走进日常生活,为生活服务,将数学与生活、知识与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所谓“学以致用”即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比如,我们在讲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节时,可试问同学们校园内的小路中怎样的路线通往教学楼是最近的?这个理由其时很简单,同学们平时习以为常的捷径,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像这样设计的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了思维能力,还得到了满足.针对数学课程改革后的新教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以恰当生动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四、数学课程改革需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教师指导和自主学习,这两部分缺一不可,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敦促和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一般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作业三个环节.课堂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不可或缺,在前面本文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下面重点针对课前预习与课后作业两个方面.
课前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老师需要更好的与家长沟通协调,老师提出预习知识的内容、目的和要求,但是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要给学生造成大的心理压力;家长协调配合老师的工作,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一定的监督.课后作业是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检验,课后作业的形式是多样的,要与学生课堂的学习内容巧妙的结合起来,精而适量、查漏补缺,起到促进学生进一步吸收消化知识的作用.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巧妙地把这三个环节结合在一起,环环相扣,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加深刻的理解学习.
在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实际教学情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不仅要做一名良师,更是一名益友.
第三篇: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中教学策略的应用
在“课改”的教学中,处理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艺术化地创设具体、生动、活泼、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寓教于乐,使他们乐于智力探索,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学习,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下获得新知。以下仅是我个人的几点体会与看法,在教学观念上可能还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会在今后的实践中,积极学习新的理论与方法,逐渐靠拢“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完成新教材的实验任务,以便更好地上好数学“课改”课。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但现在有不少学生感到数学乏味而难学。伴随着知识的增加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逐渐衰减,于是数学成了学生的负担,他们逐渐讨厌数学、冷漠数学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不得不反思在“课改”的大潮下,如何创造快乐数学课堂,使数学课不再枯燥。下面本人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上好数学“课改”课的有效策略。
一、巧妙设置问题导入新课学习内容
从心理学角度看,一堂课的开始,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对未知的渴望,这种渴望情绪既强烈又短暂,教师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设法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设计出有趣味性、新颖性、参与性的导语。例如,在讲同类项这节内容时,老师问:解放前,外租界门口有一块牌子,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中国人都很生气,纷纷游行以示反抗。老师问:“中国人为什么生气?”学生都回答说:“侵略者把中国人和狗看成同类了,骂中国人是狗,侮辱了我们中国人。”老师再问:“人和狗是同类吗?”学生回答:“不是。”此时老师随之提出:“谁知道什么是同类项?”同学们立刻各抒己见,大都能讨论出同类项的意义来。这样既引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绪,将他们的思维活动调控到最佳状态,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以便尽快进入学习的角色。
二、利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如讲概率中投抛硬币问题,投抛一次是正面朝上的机会大还是反面朝上的机会大呢?学生有的说正面,有的说反面,还有的说正面和反面一样大。学生的答案都是猜测,可以让几个学生到讲台上每人抛五十次,下面的同学就在自己的位置上做这个游戏。看看结果是什么?试想像这样生动、有趣的游戏,能不引人入胜吗?像这样参与性很强的教学过程,同学们一定会感到学习数学既轻松又愉快,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三、把数学问题故事化化解数学教学难点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因为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对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所以我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一节内容时,就充分地把问题情境化,巧妙地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地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使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
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数学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点拨、学生的积极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在优美的情景中体验、领会、把握数学知识,使信息的传递与接受变成一种精神享受,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开发数学智力、陶冶情操的同时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科学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进入课堂,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对数学教学的辅助作用越来越大,通过图文闪烁、变色、动画及平移、对折和旋转等产生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效果,丰富了教学中传递信息的途径,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如在讲点、射线、直线一节时,老师在电脑中随着动听的儿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给同学们展示一幅美丽的夜晚动画,明亮的夜空中,繁星闪烁,偶尔有流星划过。月色下童真的孩子们围在他*的身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同学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此时老师问:“在这优美的画面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以动画里“繁星”来理解“点”的意义,以“流星划过的痕迹”理解“射线和直线”的意义。这就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形象化了,学生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了。
第四篇:如何深入开展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摘要:多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就没有停止过,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初中数学课程的改革更应该跟上时代步伐。深入进行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每位数学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注重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位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根本目标,有效的课程教学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初中数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和谐发展,从而使学生在认知上,由浅入深、逐步理解、循序渐进,这样就能帮助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很多同学只重视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而往往忽视了课前预习,有的根本就没有预习,当然这并不是少数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率,复习、巩固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初中数学课程依赖于数学思维,对课程的预习可以加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初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做到:了解将要学习课程的大概内容与知识框架,寻找本课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他们的基础知识,从而使得知识能够承上启下。其次,要引导学生养成注意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果课前学生能树立当堂学会的信心,那么上课的效率就会明显提高。但是,许多自认为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总以为上课听不听讲都可以,课下自己多学习一会就可以了。因此,上课的时候他们总是不专心听讲,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够认真思考,总觉得课下可以自己解决或者课下可以问同学。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不仅浪费了宝贵的与学生、教师沟通交流的时间,而且还增加了课下自学的负担。这不仅影响了数学课程的学习,同时,也会占用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数学没学好,其他课程也不行了。上课认真听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矫正学生的学习方法。只有上课认真听讲,学生才能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才能形成正确的学习思路。思路就是思考问题的线索,有了它,就能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使知识的领会能力进入更高级的境界。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好习惯。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学过以后很久才复习,所学知识就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古人说“温故而知新”,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应该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们就可以使用幻灯片播放地铁站台和深约11034米的马里亚纳海沟的图片,使学生们从直观上能感受到它们的深度,同时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一层纸相当于一个地铁站的深度(假设10米),注意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们计算折叠多少次就相当于一个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这一独特的实例能使所有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课堂教学空间形式的改革是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新的初中数学课程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探索精神。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性,使用过程性、直观性的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在教学中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不简单地、一味地沉浸在教师一个人的教课活动中,而是要让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初中数学课程应强调独立思维和个性化发展
最新的初中数学新课标强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性、基础性、普遍性学科的数学更是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初中数学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实现“学生活中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指导思想。这种不同的发展指的不仅仅是获取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还包括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其进行数学思考的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学生要实现这样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教师就要不断更新传统教学观念,大胆转变教学方式。
随着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不断深入,现在的教学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已经从过去教学活动中的权威者,变成了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合作者、组织者、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才能让学生在体验、经历、探索中获取知识。只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断地改进教学的情境、氛围及教学手段的方式方法,才能将初中数学教学改革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吕世虎,《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綦春霞,《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五篇: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尽可能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课堂中设计的讨论题,教师要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活动质量。
一、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变化
1.注重知识来源,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新教材中,每一章节在引入新的知识时,都非常注重新的知识来源,让学生知道要学新知识是由于要解决新问题的缘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向既重结论又重过程的方向发展。
2.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教材中,课本相当重视提高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得出几何中立体图形的初步概念的实验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欠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要想学好数学相当困难。新教材就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定义、概念的复述,加培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课改的核心在课堂,课改暴露问题最多的也在课堂。在教改的氛围下,教师都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在部分课堂上仍存在两类问题,一是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二是全盘否定老教法,脱离教学实际,花架太多。
1.课程改革存在备课不充分的问题
过去一些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只考虑研究教材,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探究、领悟和感受的过程。现在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交给学生。部分教师以为学生动起来后,教师就可以“解放”了。
实际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作为教师,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思考问题的多种可能性,讨论问题后会出现的众多结果。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
2.课程改革存在过于追求情境化的问题
相对于老教材,课改对教学情境有较高要求,新课改紧紧联系生活。教学情境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教学环境。
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苦思冥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不能迅速地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
3.课程改革存在教师主导性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
新课改更强调发现式学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课改的氛围下,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不敢直接陈述结论。在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地迁怒于“讲”。课堂上是不是讲,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教师该引的要引,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课程改革存在教师对课堂难以驾驭的问题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有时候,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有时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甚至令人始料不及。有时候,讨论探究过多,每个问题的解决都要面面俱到,这样就会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和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问题需要讨论时,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教师要做好点拨和控制好讨论的进程和走向,不要为课改而课改,为讨论而讨论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三、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反思
新课改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
1.大胆慎重地改革教材
北师大版的初中数学教材应该说是一套很不错的教材,但我总感觉它的知识体系不够系统,有些零散。为此,我在反复研究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原来的教材,并对它们进行有理有序的整合。使它既能体现新课程的标准,又使知识变得系统,从而体现出数学的逻辑美以及严密性。
2.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等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建立起一套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是形式主义,对此我有如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1)宁少毋滥,抓住契机。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精心安排,要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抓住合作的时机,让学生有效的参与合作学习。
(2)教给技巧,变换形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得到教师的指导,否则课上学生小组合作将得不到好的效果。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教师给每个小组成员一个职务如“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等。小组合作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是前后桌四人组合,还可以按程度、性别组合等。
(3)研备合作,参于合作。小组合作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搞好合作是提高小组学习效率的关键。教师在备课要时应备合作的内容、合作的形式、合作的时机等。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旁观,而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与,教师可以把自己也当成小组中的一员参加到某个小组的学习中。
3.逐步推行探索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在问题情景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这样的课不管对学生来讲,还是对老师来讲,都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
对新课改的理解存在误区,盲目追求花样,不注重实效,会强化了形式,淡化了目的。其实,设计课堂时,一定要三思: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吗?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吗?对可要可不要的情景创设,宁可不要!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以上仅是个人对前一阶段教改活动中暴露的问题和应对对策的观点总结,但教改的优势和它的强大生命力毋庸置疑。“时间能证明一切”,随着教改活动的不断深入,随着实施者观念的不断更新,教改的优势将不断体现,教改成果也将为我们所获享。
作者单位:重庆南岸区珊瑚中学
第六篇:农村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基础教育全面改革的阶段,这是由教材改革引发的中国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农村初中课堂教学呈现了异彩纷呈的局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丰富多样。工具性很强、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学科,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及时纠正或克服,将会严重阻碍数学教改的深入发展。本文就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课改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一
1.问题一:老师讲得太多。
在课改中,老师都普遍意识到要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自己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但是不能正确地运用于实践。有些老师总是怕自己说少了学生听不懂,于是大讲特讲,不能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态度可谓认真,可学生的学习效果呢?到底学生是在老师指导下自己学懂的还是靠老师讲懂的?有些老师一上讲台就一堂课从头讲到尾,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机械重复,一步一回头,时刻担心有疏漏不周的地方。有时为一个无关紧要的细小问题也要纠缠几分钟方肯罢休。二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课本、教参和有关教育教学报刊上的内容,把类似的内容一一搬进课堂,教学内容成了参考资料的简单罗列和堆砌。三是任意拔高。有的老师任意拔高教学难度,把应在八年级讲的内容放到七年级来讲,这样,难度提高了,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什么“超纲脱本”,全抛到了九霄云外,同时也把学生带入了云里雾里,搞得稀里糊涂。
2.对策
一是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领域的目标要融为一体,达到整体优化。此外,还要考虑各层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实现分层优化。
二是优化教学方法,老师要认真备课,不但要备教的内容,而且要备教法,优化教法。针对课程的实际,采用适合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克服单纯使用“讲授法”,坚持“一法为主,多法相助”。
三是加强学习指导,老师要切实控制好课堂教学结构,学生能自己消化的东西教师就不讲,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教师上课要“少说”,讲要做到“显其要处隐其全”。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问要问在重点、难点、疑点上,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假设、推导、验证、应用。不要机械地用教案抹杀学生的生动创造,而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自我学习和自我表现的机会。
二
1.问题二:课堂形式过多。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过程离不开一定的教学形式和手段,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形式过多,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的时间和效率。形式过多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
一是展览型,把数学课当成了教具、学具的展览会。老师在课堂上虽然使用了大量的教具和学具,但是不够深入,用起来草草了事。教具、学具成了课堂的摆设,花架子。
二是表演型,表面上热热闹闹,可是缺乏实实在在的探究过程,缺乏真正有效的思维,缺乏与已有知识结构相碰撞的内化过程,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探究思考。不少上公开课的老师特别讲究课堂教学的形式,情景创设、小组合作交流、游戏、智力闯关等,将这些方式当作新课改的标签,不管需要与否、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一律用上。
2.对策
一是要认真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恰当地选择必要的教学形式,坚决杜绝追赶时髦、盲目效仿、华而不实的种种做法,应使教学形式要为教学内容服务。
二是要注意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体验过程,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智力活动的内化设计与实施,使知识教学落实到思维训练上去,使教学形式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发展。
三
1.问题三: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对于什么是“学习”,学生的回答可能就是“听课”“做练习”“做作业”“考试”等。从这些回答可以看出,目前农村初中的学生是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存在着单一、被动、封闭的知识接受等问题,而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要方式。在客观上形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因此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目前,当务之急是迅速转变观念,改学生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性学习。
2.对策
一是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仅要强调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是确立新的教学观、转变教学方式。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忽视了学生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兴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认识到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无条件接受教师或书本的传授,而应主动选择主动建构,并将知识纳入学生自己的经验世界。
三是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认识到这种关系,教师就不能进行灌输式的课堂教学,而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有个性地学习提供空间。
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传统的教育机制依然在某些方面束缚着课改的进行,只要我们善于总结,认真反思、勇于探索,农村初中的数学课改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陈明华,林益生.数学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吕世虎,石永生.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