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日益突显。这一群体希望知识改变命运,渴望能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继续教育提升技能和素养。首先对农民工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提出相应有效解决措施,以完善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提升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与城市融合力,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化;继续教育;需求分析

近二十年来,随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民工大量流动,目前流动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达到2.8亿,其中有30.3%的农民工在制造业领域就业。农民工进入城市务工以前,受教育年限和教育质量上的限制,在人力资本上与城市同龄人有巨大差距。在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生力军的今天,他们的素质问题直接关系城市化、现代化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剖析农民工的教育需求,提高他们的教育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增加人力资本,提升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及职业技术,促进农民工在城市的合理流动,加强农民工与市民的融合,有利于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农民工基本情况

1.人口规模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6年,我国农民工增速持续下降,从4.4下降到1.5,但农民工总体人数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16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2亿人,比上年增加424万人,增长1.5%,增速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见下图)。这表明农民工在我国2.8亿职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2.受教育水平

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3.2%,初中文化程度占59.4%,高中文化程度占17%,大专及以上占9.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9.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3.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3.职业技能培训水平

接受过农业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2.9%,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0.7%,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的占8.7%,均与上年持平;农业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都参加过的占6.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本地农民工接受过农业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0.4%,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接受过农业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5.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重小幅下降

二、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农民工的工作正处于从“靠体力”向“凭技术”转变,他们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也正在从“求生存”转变为“求发展”。针对农民工的普遍特点,结合城市岗位工作的要求,农民工在培训内容上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需求:

1.职业素养的提升

职业素养包含职业技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素养等,这些都是农民工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培训内容。(1)职业技能的培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已经产生巨大变化,产业升级转型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知识和技能逐渐代替简单体力劳动的背景下,普通体力劳动者需要转化为技术型劳动力,这些都对农民工的教育和技能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按需施教、学用结合、订单式、模块化的技能培训在今后会有广阔空间。(2)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随着“95后”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增多,对于大量“95后”新生代农民工需要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95后”农民工大多刚迈出学校大门,他们带着对社会上成功人士的羡慕和崇拜,期盼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美好的梦想。但是他们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思想尚未稳定、身份认同尚不清晰。专业化的职业生涯培训指导对他们而言是久旱后的甘霖,将影响他们成长的轨迹。(3)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员工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守职业道德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保证。培养农民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农民工今后适应岗位的需要,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打下基础。现在的“95后”新生代农民工对企业忠诚度低,没有责任感,对很多事情无所谓,如果对工厂不满意就辞工,连工资也不要。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员工,哪怕是身处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当中也往往能给一个企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内容中必须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2.综合素质的培养

综合素质的培训内容包含文化知识、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处理等。(1)文化知识培训的需求。农民工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大部分人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比较低,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十分不利,非常有必要加强文化知识培训。(2)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农民工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肩负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工作的劳累以及家庭负担的加重使部分农民工出现仇富、报复、破坏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工作不如意将可能促使这种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再加上企业文化建设的不足以及社会人文关怀的欠缺,金钱及社会地位不平等成为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对农民工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培训内容。(3)现代社会意识教育。对农民工进行现代社会意识教育培训,如城市道德规范、市民日常行为规范等城市文明意识的教育;热爱城市、热爱农村,以及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勤劳致富、知识改变命运等观念教育;爱岗敬业、艰苦创业、争当先进等劳动教育;团结互助、和睦相处、诚实守信的人际交往教育;热爱生活、增强自信、调适自我的心理教育;人人平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教育等方面;培养市场竞争意识、文明礼仪、道德规范以及社会责任感,使农民工树立城市创业者的意识、确立主人翁的地位。

3.政治观念法制意识的教育

(1)政治观念的引导。面对国内屡见不鲜不公等现象以及国际上复杂的政治经济斗争,农民工因为缺乏基本的立场和有深度的辨别能力,很容易受不良观点的影响,将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转化为对社会、政府、阶层的抱怨和愤恨,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社会现象与社会阶层问题等十分有必要。(2)法制意识的教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传统农民工外出就业的目的相对单纯,对劳动权益的诉求相对较低。而对于“90”后农民工而言,他们对劳动权益的诉求增长,他们的就业选择不仅看重工资水平,更看重福利待遇、工厂环境、企业声望及发展机会等。他们比上一代有更强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对获得平等的就业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教育和发展权、政治参与权、话语表达权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权等比父辈有更高的期待,维权态度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劳动权益主观诉求和维权意识的增强,顺理成章地产生了相关法制权益的培训需求。

三、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实施路径

1.继续教育以个人职业规划发展为导向

人是有生命周期的,美国著名人力资源专家加里•德斯勒教授把人生分为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又分为尝试子阶段、稳定子阶段、职业中期危机子阶段)、维持阶段和下降阶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由于生理特征、心理素质、智能水平、社会负担、主要任务等不同决定了职业发展的重点和内容也不同。大多数农民工刚走出校门不久,满腔热情、满怀理想,但职业经历刚刚开始,职业道路尚处于起点的探索尝试阶段,职业发展存在较大变数。在信息瞬息万变、专业分工细化的复杂社会中,针对他们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思想尚未稳定、身份认同尚不清晰、人生阅历少、受挫忍受能力低等特征,培训方应积极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加强职业咨询,做好职业性倾向测试,帮助他们客观准确地认识职业自我,展开个人的SWOT(即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最终确立自己的职业倾向和职业锚。在此基础上,农民工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做好可持续性的职业系统安排,沿着自己的职业发展进方向一步提升技能,满足感就会大大增加,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教育唯以教育对象的职业规划为导向作教育课程设计,才会可行、高效。

2.提供多样性、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形式

首先,农民工文化基础薄弱,接受知识过于片面,应免费开放公共资源,如省市级图书馆、街道或社区阅览室等,为农民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高多彩的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其次,由于年龄偏小和社会经验不足,农民工易受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容易出现混乱和偏差。针对这一客观实际情况,加强思想教育,使青年农民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缓解因城市生活竞争压力过大等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通过政府与心理咨询机构合作,组成专家组定点、定期对农民工做心理健康调查及访问,切实做好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再次,在教育培训内容上,遵循全面发展与专长培养的原则,一方面做好法律知识的普及,增强农民工守法及维权意识,做好思想道德建设,以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突出实用性,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学以致用”。最后,实施农民工继续教育工程,不能单纯采取传统的文凭教育,也不能笼统地照搬现行的成人教育模式,“因为他们具有高度的流动性,文化层次也参差不齐,对教育的需求性质也不尽相同。”“教育必须满足他们职业发展的需要和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对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的形式上应尽可能提供多样性、灵活性的培训,采用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把教学深入生产第一线,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3.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内容

以往的教育注重对农民技术技能的教育,忽略人文教育和法律素质教育。农民工的出现以及他们自身对精神文化更高的要求,迫使继续教育部门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内容。例如,办一些心理讲座,解决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在城市融入和社会认同方面引导他们正确定位自身,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文化修养,与城市文明有效对接,缩短与城市的精神距离;及时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加强法律知识特别是劳动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的培训等,使继续教育与农民工人文诉求有效对接起来,对他们自信心的树立和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结束语

社会转型期的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同时还是个人的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问题。通过继续教育全方位提升农民工的素质,增强参与城市就业竞争的能力,是加快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董阜平.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5

[2]邓高权.农民工继续教育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

[3]吴结,汤贞敏.农民工继续教育政策内容体系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6

[4]韦玲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6

作者:王玉玲 单位: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