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渔农民继续教育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舟山市渔农业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渔农民继续教育对于促进渔农业转型升级、新渔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认为发展渔农民继续教育,主要是要构建合理的政策体系,完善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运用好信息化的手段,加强宣传,形成合力。
关键词:
渔农民;继续教育;途径
舟山市渔农民在全市人口中占有较高的比例,渔农民继续教育是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渔农民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对推进“美丽海岛”建设和舟山市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舟山市渔农民素质现状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舟山市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第五次普查的3306人上升为10282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由12206人上升为1235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由32719人上升为35514人,全市人口素质有了较大提升,但从相关部门2015年做的农村实用人才统计数据来看,全市渔农民总体素质仍然不高。
1.1学历层次偏低
2015年,舟山市农村人口59.5万,其中农村劳动力41.8万,共有农村实用人才19787人,约占全市农村人口的3.33%,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4.73%。农村实用人才中初中以下的共有4332人,约占总数的21.9%;初中及以上的共有15455人,约占总数的78.1%;其中大专及以上562人,仅占2.8%。人才年龄趋于老化,新生力量补充不足。45岁以上的农村实用人才共有8179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41.3%,渔农村“空心化”现象加剧,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的基本上是妇女及年龄偏大的中老年人。
1.2技能结构不合理
农村实用人才以生产型人才为主,占31.2%,其次是技能带动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经营型人才、社会服务型人才。农业高新技术、农产品营销、产品的后续加工、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高层次人才极为匮乏,与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人才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1.3职称水平总体偏弱
从农村实用人才的职称来看,全市共有农民高级技师29人,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0.15%;农民技师1397人,占7.1%;农民助理技师737人,占3.7%;农民技术员2501人,占12.6%。没有职称的人员15123人,占76.4%。农村实用人才,是指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技能,在农村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并得到群众认可的专业型劳动者。其它未列入实用人才统计的渔农民,其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水平则可能更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数据说明当前新渔农村建设人才队伍极为短缺,也折射出渔农民总体素质还比较低下,渔农民素质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
2渔农民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继续教育通常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从广义上来说,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渔农民继续教育在舟山市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发挥。
2.1渔农民继续教育的意识和动力不足
受年龄、文化水平影响,除了有明确就业和技能导向的培训以外,渔农民自觉参加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的意愿比较低,一些政府补贴的免费培训项目,报名者也了了无几,有些渔农民宁可把时间花在牌桌,也不愿参加素质提升活动。继续教育的需求,主要还是来自各级政府部门。
2.2渔农民继续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渔农民继续教育主要是以各类培训和学历教育两部分组成。其中学历教育以个体需求为主,覆盖面较广的主要是短期培训。由于农村布点分散,加上渔农民生产劳作具有明显的季节特点,渔农民继续教育在形式上与生产生活结合度不高,各种培训内容以作物载种、渔农家乐经营等培训为常见,政策宣贯、信息技术、文化讲座等培训则比较少。且由于渔农民自身素质所限,基于信息化技术的自主学习形式也较难施展。
2.3渔农民继续教育的合力没有形成
由于政府资金投入有限,各级基层财政相对困难,对农村实用人才的组织培训不够重视,再加上渔农民继续教育一般见效慢,与其它教育形式相比,教育效果可能还不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来得更加直接。渔农民继续教育市场没有形成,培训力量比较分散。舟山市教育培训机构各自为政,对渔农民教育的内容、形式不太专注,缺少拿得出的继续教育品牌。
3舟山市渔农民继续教育的主要途径
3.1建立政策引导和扶持体系,重点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渔农民素质的继续教育应该分层实施,重点是做好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教育,农村实用人才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壮大离不开政策层面的支持。近年来,省政府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对相关县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大学毕业生进行补助,各级农业、林业、渔业等有关部门优先安排相关现代农业扶持项目,并在农业继续教育、农业科技项目立项、农业成果审定等方面,享受我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科技人员同等待遇。这些政策的实施,可以缓减农村实用人才不足的矛盾。除了引进毕业生,最主要还是要针对渔农民生产主力,开发一些生产技术、技能的培训课程,培养一支种植能手、养殖能手、经营能人等农村实用人才,对生产典型进行扶持,成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室,在渔农村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从政策层面,需要进一步明确舟山市渔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目标、扶持办法、激励机制等,构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管理等体系,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稳步有序开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3.2开展各类渔农民培训,提高渔农民整体素质
根据我市农业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和渔农民培训需求,大力整合各方面培训和教育资源,分级分类开展渔农民继续教育,不定期举办市、县两级农技培训班,有计划地组织渔农民生产者到先进的农业示范区、合作社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和技术。在培训实施过程中,注重抓好三方面。一是培育渔农民继续教育市场,采用“政府买单、多方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寻求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加大培训投入和绩效考核,鼓励培训机构积极开展渔农民培训项目,为渔农民素质提升、生产技能推广等方面提供丰富的继续教育产品。二是积极构建培训网络,利用乡镇、渔农村工作系统和高校、远程教育等继续教育资源,形成分级分类的渔农民培训网络,梳理培训需求,优化培训项目。劳动人事部门设立面向渔农民的技术技能鉴定,逐步形成符合舟山海岛渔农村实际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培育一些深受群众喜爱的普及性培训项目。三是做好重点时段的渔农民培训。农闲和伏休是开展渔农民继续教育的大好时机,各级部门和培训机构应有计划地开发一些短小精悍的培训项目,比如伏休期间组织渔民进行海上安全基本知识培训等,考虑到渔农民的接受程度,时间不宜太长,关键是把知识讲透,让渔农民理解接受,即使每年只开展一次,几年下来,这种生产间隙参加培训学习的习惯就会慢慢形成。
3.3利用示范点效应,开展多样化的渔农民技术技能培训
针对不同社区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形态,为当地培养现代渔农民。广泛开展“走出去,引进来”,鼓励渔农民加入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到现代渔农业比较发达的外地城市参观学习,引进优质品种,拓展生产销售渠道,行业协会加强行业内部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及时反馈当前生产中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给各级部门和培训机构,形成需求导向的良性机制。加强与省内外农业院校、渔农业培训机构联系,邀请专家教授、渔农村科技指导员到现场授课,在生产地头和作业现场解决渔农民面临的难题和困惑,提供实实在在的技术技能指导。全市县区乡镇要大力扶持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示范性的生产基地,同步建设培训实践基地,开展科技示范、岗位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交流指导。在乡镇社区建设渔农民继续教育学校,开辟专门的场地供渔农民学习,在学历层次低、年轻人口多的社区开设文化夜校、知识技能扫盲班等各种继续教育形式,使渔农民在实践中锻炼成才,在学习中提高素质,从普通生产者成长为有一定水平的实用人才。
3.4运用信息化技术,建设继续教育网络平台
随着电视、手机、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当前渔农村手机普及率大大增加,许多渔农民已经学会利用智能手机上网获取知识和资讯,手机已成为继有线电视以后,渔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一是利用电视机的普及程度,采用音像教材加专家指导示范模式,把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音像,送到社区或者在乡镇渔农民继续教育学校,供渔农民自主选择观看学习,优点是学习知识权威科学,指导性强,传播性高。二是建设渔农业网站加实用人才示范模式。建设渔农村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第一手的政策和市场信息,把农村实用人才的生产过程拍摄上传,形成实时互动的信息沟通平台,这样由少数带动多数来逐渐提高渔农民的信息素养,从而从整体上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进程。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架设在微信上,以公众号的形式,吸引渔农民关注,逐步丰富课程、培训、信息服务等内容。三是利用现有高校成人教育资源,建设适合渔农民的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化平台,针对渔农民中有学历提升需求的人群,提供规范的学历教育辅导和课程服务。
3.5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终身学习氛围
充分利用各级媒体,对参加继续教育渔农民成长成才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在电视台开设的“渔农天地”等栏目,宣传优良品种和先进农业技术,邀请专家学者解疑释难,指导生产。将渔农村文化活动资源纳入到继续教育体系中来,送戏下乡、送教下乡可以相互融合,让渔农民在观赏文艺演出的同时,提升文化素质修养。渔农部门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实用人才技能大比武、渔农民欢乐行等活动,组织茶艺、果苗嫁接、农机修理、渔农家乐等技艺比试,通过展技能、秀风采进一步提升渔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继续教育机构要坚持“送教下岛,送教上船,送教进社”,关注渔农民这个继续教育的群体,逐步挖掘拓展市场,在渔农民中形成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
作者:章靖 单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琴琴,邵云.运用信息技术培育职业农民[J].农民科技培训,2014(09):13-15.
[2]张佩菁,刘煜.舟山新渔(农)村建设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01):222-224.
[3]施静海.舟山市渔农民转产转业问题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