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探寻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探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探寻

摘要:

源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高校继续教育正沿着“学历取向—职业取向—学习取向”的轨迹,从创收型、理论型、单一封闭型转向质量型、应用型、灵活开放型,但同时面临着观念滞后、资源匮乏、学习动力不足等困难。为此,需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面向市场,在职业情境中培训应用型人才,在区域文化引领中推动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

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

教育界对继续教育内涵的界定不一,本文所称的继续教育“主要指除了全日制学历教育之外,针对成年人的各类教育服务”。[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30岁以上的人口中,在校率接近于零。同年,全国人口预期寿命达74.83岁,这意味着人生大部分时间的教育活动需要由继续教育来提供。[2]可见,继续教育应有的体量相当庞大。然而,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比如,定位模糊,市场适应性差,特色不明,评价不科学、不规范等。源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高校继续教育必然随之转型。教育界认为,高校继续教育正沿着“学历取向—职业取向—学习取向”(以下简称“三种取向”)的轨迹发展,并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3]那么,沿着上述轨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高校又如何实现这一转型呢?

一、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方向的分析

(一)高校继续教育从创收型转向质量型

高校继续教育经历了学历补偿阶段,其时,招生规模大,主要复制或浓缩全日制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质量并未成为高校与学员的重要教学目标,经济效益则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然而,当今高校继续教育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学历继续教育的学员更青睐重点、名牌高校,越来越关注教学质量;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就业、岗位关系密切,学员非常关注学习实效;作为学习取向的继续教育,学员关心的是文化品位与文化享受,更需要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可见,高校继续教育已从粗放型向内涵型发展,亟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高校继续教育从理论型转向应用型

继续教育学员的学习需求具有多样性,具体表现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然而,在继续教育多样化需求中,应用型人才培训成为高校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因为社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学员也越来越需要培训岗位能力。在继续教育的“三种取向”中,高校组织学历继续教育显得轻车熟路,也应有良好的资源满足学习取向的继续教育要求;而职业取向凸显应用性,须与市场、岗位紧密结合,这是高校的短板。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小,只占整个培训市场的10%左右,[4]与学历继续教育差距较大,这说明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适应性差。因此,在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中,关键是面向市场转向应用型。虽然理论学习很重要,但高校继续教育不能局限于文本,教学不能满足于“从教材到教材”的理论知识传授,无论是学历继续教育,还是非学历继续教育,都应具有良好的社会适用性。

(三)高校继续教育从单一封闭型转向灵活开放型

学习型社会要求“全民学习,终身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在学习型社会的愿景下,高校继续教育需要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多种学习需求,要向全社会提供越来越广阔的学习空间,彰显社会服务功能。这就要求高校继续教育的实施方案、方式、效果认定等灵活多样,将学员需要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因素,使学习方式与手段逐渐满足学员随时随处的学习要求,更加便利地接受继续教育。同时,需要具备强大的网络在线学习技术条件,还需要政府、社会相应的法律、制度支持。如此,高校继续教育必然改变单一、封闭的培训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要求。继续教育的“三种取向”都越来越关注“质量”、“应用”与“灵活开放”,连学历继续教育也不例外。可见,高校继续教育只有转向质量型、应用型、灵活开放型,才能助推“三种取向”的继续教育有序递进,健康发展。

二、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困难

(一)高等教育的不利因素进一步促使高校

继续教育跟不上转型发展的需要首先,高等教育质量与社会期望还有明显差距,高校继续教育更是如此,且非一日之寒。其次,高校产学研结合与应用型转向正在推进,然而,继续教育方面的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再者,高校管理体制机制的计划经济色彩仍很浓厚,严重影响了办学的自主性、开放性与灵活性。最后,高校没有深刻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地位与功能,继续教育观念滞后。思想观念源于实践,更需见于实践。进一步提高高校对继续教育的认识,需要贯穿继续教育实践全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引导、践行,艰辛而漫长。

(二)高校继续教育资源跟不上转型发展的需要

第一,师资队伍。高校继续教育师资一般来自于全日制专业,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继续教育被看做高校的创收渠道与附属领域,因此,高校的优质师资一般很少从事继续教育工作。另外,高校普遍缺乏“双师型”师资,地方高校的继续教育更是如此,这是高校继续教育应用型转向的瓶颈。第二,课程内容。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总体上没有针对成人实际需要,课程内容缺乏成人特点和实效性,能力培训与技能训练不够。第三,实践教学基地。高校继续教育有时与全日制专业共同使用实践教学基地,但并不重视继续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极少根据继续教育特点与需要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第四,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我国远程教育学专家丁兴富教授认为,学习支持服务指“远程教学院校及其代表教师等为远程学生提供的以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人际面授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助服务的总和。”[5]这里主要探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让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通过互联网能够便利、有效地学习。事实上,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难以满足继续教育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三)高校继续教育中的内在学习需求跟不上转型发展的需要

高校继续教育实效性不够、管理不够严格等因素,进一步促使学员在高校接受学历继续教育的目的归结为获得文凭,接受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动因主要来自外界硬性要求或安排。高校继续教育尚未在“培训”、“成效”与“岗位业绩”之间形成稳定的相关性链接,也就是说,高校继续教育对学员的岗位工作的指导价值不明显。虽然高校继续教育的规模较大,但是,学员的学习氛围与动力不够。另外,广大社会民众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学习与生俱来,学习的需求总是存在的,但社会民众的学习内在需要的方向、内容、强度等与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还有不少差距,这给高校学习取向的继续教育增加了难度。

三、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对策

(一)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应运用“五大发展理念”,根除高校继续教育观念滞后的顽疾。第一,创新发展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本来就是创新,同时,创新又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第一动力。面对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根据区域发展的特殊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实体应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培训基地,并从现实需要中获得创新发展的源泉。第二,协调发展高校继续教育。高校要稳步做好学历继续教育,积极拓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努力增加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份额,协调好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协调好高校内部、高校与外部的发展关系。通过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发挥高校继续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开放发展高校继续教育。高校继续教育要以开放发展的理念积极投入到经济、社会建设中。高校资源能否对社会开放?高校继续教育能否对社会变化与需求做出快速反应?能否与政府、企业、基础教育密切合作?等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高校继续教育的开放程度与水平。开放发展要求高校继续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首先,职前教育由于时限较长等原因,所培养的人才难以快速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要,这就要求继续教育面向社会、市场,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其次,高校继续教育面向社会、市场,将重新思考师资队伍、课程资源、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重要环节,从而加快消解高校继续教育依附于职前培养的局面,使之更具独立性,并形成自己的专业(项目)培训方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评价管理体系等。第四,共享发展高校继续教育。学习型社会需要高校向社会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使之与全社会共享。比如,爱尔兰圣三一学院在校园的街道旁建立一个科学廊,运用声、光、电子等各种手段阐释一些科学现象,附近的市民可以随时前往参观,在两年内吸引了50万参观者。2010年10月,圣三一学院宣布将所有的学术著作及研究报告等上网并免费与民众共享。[6]可见,共享不只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态度、一种胸怀、一种境界。面对继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高校继续教育应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实现创新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与特色发展。

(二)在职业情境中实施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

我国不缺少一般的劳动力,缺少的是符合社会多层次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劳动力。在此,一方面社会缺乏适用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继续教育又难以培训社会适用的人才。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呢?第一,树立“回归职业情境,培训应用型人才”的理念。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重在培训应用型人才。在职业情境中从事岗位实践是培训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这就犹如要在水中学游泳,要在田里学插秧一样。根据“回归职业情境,培训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区分学科专业,可在师资队伍、教育模式、实践内容、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重构高校继续教育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第二,构建“高校—政府—行业实体”的继续教育模式。高校为政府做强继续教育,同时,政府也要为高校继续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在“高校—政府—行业实体”的继续教育模式中,政府要为高校与行业实体的联姻与合作提供政策支持。这里,政府的支持不容忽视,如此,才能促进高校继续教育与行业实体形成合作机制。行业实体包括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的原有单位,更包括精心选择的行业代表,而后者中的一部分应成为继续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这样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回归到职业情境中实施继续教育,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形成高校继续教育的产学研一体化提供了保障。第三,推进多重跟师制度,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岗位实践出人才。跟师的关键是在职业岗位与情境中学习,这种学习并不局限于职业技能的传授,也包括对职业的认识、职业情感与信念的形成,是一种全息性的学习。多重跟师不只包括继续教育的学员到实践教学基地拜师学习,还包括高校从事继续教育的教师与实践教学基地骨干之间的互为跟师学习,其中,实习基地骨干需要到高校学习专业理论与教育教学技能,而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师需要到实践教学基地学习教师职业之外的职业能力。上述多重师徒关系构成了多重跟师制。多重跟师制需要高校与实践教学基地的深度合作,其中,高校应建立聘用社会人才的机制,让社会岗位专才受用于高校继续教育。这种多重跟师局面不仅助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而且促进高校与实践教学基地的互动与双赢。

(三)在区域文化引领中推动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

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通过打造文化品牌、构造学习制度、营造学习氛围、创造学习条件等途径推动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并切实履行区域文化的引领责任。第一,凝练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高校既成的办学成果与特色是继续教育的基础,但是继续教育不要抱住这些不放,市场需求才是继续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员为中心,不断增加新的积累,甚至以此更新高校既有的办学思想和特色,并直接反映、衡量高校的办学质量与水平。当前,社会民众普遍对国学、养生、美容等比较有兴趣,同时,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与学习内容连接着当地居民的血脉,深受人们喜爱。高校应调查、明晰地方居民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并根据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结合高校优势,挖掘、建设区域学习资源。高校将区域学习资源打造成文化品牌,不仅要有“文化”,更要“本土化”、“大众化”,做到雅俗共赏,让民众“喜欢学”。第二,形成与学习型社会相匹配的制度与氛围。在政府支持与社会配合下,高校继续教育要积极实施学分制与建设“学分制银行”,构建学分积累与互换的标准与机制,这既有利于当下的继续教育,也为学习型社会奠定制度基础。此外,积极开展学习活动,针对不同学习者与学习内容,指导适用的学习方法,不断扩大学习活动参与面。通过学分制制度建设与学习氛围营造,不断提升学习效果与成就感,让民众感到“值得学”。第三,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为广大民众创造接受继续教育的条件,不仅要让高校内部学院之间、学科专业之间资源整体化,而且要让高校与校外办学资源相互融通,从而使高校成为继续教育内外部资源整合、利用的平台与枢纽。此外,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走进社区、走近民众,并与政府、社会一道,努力搭建学习平台,使之现代化、便利化,让民众“便于学”。既然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根本原因,那么,高校继续教育成功转型的标准就是看能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促进其发展,其直接标志就是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成人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这也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旨归所在。

作者:丁晓东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峰,张勇,赵刚.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和战略选择———兼谈地方高校发展继续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0.

[2]王建.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与推进策略[J].教育研究,2013(9):97.

[3]编者按.继续教育转型与发展[J].教育研究,2012(11):108.

[4]张艳超.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趋势:跨界、融合与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4(3):69.

[5]丁兴富.论远程教育中的学生学习支助服务(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2(3):58.

[6]范京蓉.独立思考是大学精神的基石[N].深圳特区报,2011-01-03(A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