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高校继续教育发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互联网+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互联网+高校继续教育发展

摘要:

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提出“创新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推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目标,2016是高校继续教育重大改革年,面临新政策、新形势,“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是大家的关注点之一。广大学者和专家直面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期的新形势,高度关注并致力推动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转型发展,积极探索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和服务模式,推进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与变革。

关键词:

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

一、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概念

继续教育是指已经不在正规教育行列之内,进入到工作岗位和担负成人责任的所有群体所接受的各类的教育的总称,是对该群体进行知识更新、填补、延伸和提高技能的一种高层次的再次教育。当前高校继续教育包括:一是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成人教育,一是以培训为主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前者即按照我国教育部制定的招生计划所录取的学生,依据教育主管部门认同的教学方案来布施教学,由学校根据学生的课程完成情况决定是否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后者则指学员在参加完各种培训、进修后,获取培训部门颁发的结业证书。

二、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存因问题探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阐明,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正进入了一个转型关键期,这段关键时期,一方面要继续维护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与其他各个社会子系统的外部关系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还要维护好高校自身内部关系的协调性,同时还应把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价值追求、存因问题、积极成效、未来发展目标向世人展示出来。2015年以来,我国坚持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出发点,树立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新意识形态,创新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优质教学资源开放与共享新机制,开拓高等院校理性化办学及服务新模式。但是高校继续教育在现实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办学规划不合理,资源无法有效整合

我国多数高校继续教育至今未曾设置一个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也未曾专门成立一个独立于其他部门的特殊机构来统一管理。一所高校中,往往是多个学院同时开展继续教育业务。既包括向社会各界招生办班,也包括向公司、企业、政府部门开展培训业务。这就产生了很多弊端:开展业务的基数大、规模小,规格不一,开展业务的各个学院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学习,难以发挥专业教师资源的优势作用,并且教学设备资源也难以能得到有效的利用,造成了继续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另外,多个学院分割继续教育资源,致使职责无法落实到人,及其容易造成继续教育资源管理上的漏洞。一旦出现了问题,校方不能在第一时间有效解决,容易对校方的影响力和信誉度造成不好的影响,从而阻碍其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步伐。

(二)终身学习型意识差,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

部分高校在继续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一些同质性的问题:从个体来看,继续教育参与者数量大,学习质量差,效果不明显;从整体来看,受制于单一教学形式、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体制,造成受训者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标准,从而造成了社会上对继续教育文凭的认可度、信任度、接受度越来越低。继续教育可以追溯到1930美国的CEE(ContinuingEducationEngineering)教育工程,为了使一些工程技术人员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科技日新月异的生产需要,完成越来越复杂的新科学技术、新兴产业所要求的任务,继而对他们进行再次必要的培训。所以说继续教育作为一个概念传到我国的时间较短,长期以来,碍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社会上对理论教育的关注度远远高于技能形式的教育,对普通教育浓墨重彩而对继续教育轻描淡写。这种不好的社会风气使得用人单位和企业陷入一个误区,在选人的标准上过于关注人的学历和文凭而忽略个人的能力与内在修养,进而在继续教育的投资上,不舍得花钱,不肯投资继续教育,或者是应付了事搞两个培训班,将眼前得失看得很重不愿意投资长远利益。所以说,整个社会对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程度和紧迫性认识不够,全民接受继续教育(终身型学习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尚未形成。

(三)高校继续教育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设置上没有与企业、用人单位所需的实际进行有效结合,甚至出现一门课程在部分企业、用人单位间反复的讲授,从而导致受训人员用同样的教材,考同样的内容,达不到继续教育的实际要求。一是“教”与“需”的脱节。从事继续教育的教师队伍对于企业、用人单位的生产、技术等情况缺乏实际的了解,惯以教材为本,无法有效更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所需,无法满足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需求。二是工读矛盾无法协调。受训人员大多工作在生产科研一线,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并且岗位分布参差不齐,工读问题一直是受训人员难以解决的老大难。于是花钱代学、托人代考、专职学员现象层出不穷,把原本严肃认真的继续教育活动当成一场旅游活动、一个形式在演。三是继续教育和市场脱节,无法满足市场亟需的继续教育内容,既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又不具备观赏性。

(四)高校继续教育队伍专业化程度偏低

专业化是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倘若继续教育活动不能实现专业化,所制定的培训项目肯定得不到市场的青睐,培训品牌也丧失了核心竞争力,继续教育也失去了本应具备的价值。继续教育管理者在继续教育实践中有着举足轻重的独特地位,他们的专业化程度给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提供重要前提和基础保障。然而,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总体上素质偏低甚至与专业化要求相差甚远,致使培训走过场、完成任务的形式主义屡见不鲜,直接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受训者收效甚微继而对继续教育也丧失了信心。一是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低,二是管理人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低。首先,专门从事继续教育的教师人员数量不足,一般由退休老师或者非在编人员构成。管理队伍的经验十分有限,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继续教育没有专职的师资队伍,学习内容也是简单的把本、专科的教学内容机械化地移植到继续教育教学上来,教师简单灌输理论知识,做不到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效结合,学员的知识结构不完备,实用技能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建议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通过疏通学习通道,以发展终身型教育为目标,不断深化高校继续教育各项改革,健全和完善各种机制体制。在制度层面,以关键领域改革为抓手,加大对优质资源建设的投入量,不断完善全民型终身学习体系。在操作层面,要深化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强化网络教育、微课堂教育对继续教育学习的支持服务实现优质继续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一)搭建“互联网+”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实时共享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员都是利用工作空余的时间或者由单位等其他主体发起的培训活动。相对而言,按照传统的办学模式,他们学习时间少,并且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工读矛盾日益凸显。要想打破传统的办学模式,增加学员的学习时间,提升学习效果,打破单一办学的简单模式,创新发展联合办学、多地办学的办学这正是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体系创新办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推进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联合办学、加强校企合作在继续教育发展较快的省市已经初显效果。当然除联合办学之外,跨地域办学也是一种创新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加快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放共享,建设人人、时时、处处都能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公共服务平台及体系。就目前而言,我国城乡网络覆盖率高达99%,为完善网络继续教育等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我国继续教育朝着以国家为坚强后盾,以政府为有力支撑,充分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引导广泛学员参与的开放式继续教育模式。该模式满足了在职群体继续教育的广泛需求,一方面它不再受控于时间和空间,有效化解学员大量存在的工读矛盾,为学员提供了便捷、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学员与老师实时在线联系的需求,学员之间也可以实现打破时空进行讨论交流的目标。

(二)优化教育资源,增强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教学技能强、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对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吸引学员到高校进行继续教育,必须提高地方高校师资队伍的知名度。一是突出问题导向,引进高层次的人才。内搭平台,善于选优配强,强化校内师资队伍建设,为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储备后进力量。地方高校在师资力量上远远比不上著名院校,尤其是西部地区的高校更为严重。可通过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等形式软性引进优秀的师资队伍,每个月或者每个季度到这些院校进行授课,不断拓宽高校的知名度。二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教学体系。紧紧跟随时政,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手段,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以学员“四有”为目标,即创业有本领、就业有技能、继续学习有机会、终身发展有基础,把国家、行业、学校对教育实效的三重标准相结合,构建提高继续教育专业化程度高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三是打造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的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团队。大学是继续教育科研的主阵地,不仅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且还有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优良传统。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绝对离不开继续教育科研队伍的壮大和完善。我国现今的大部分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本校的老师管理,借助在校学生辅助功能,因此在对于学员的管理方面、师资的聘请方面、后勤保障方面仍有不足。从西方优秀的继续教育科研队伍来看,从事该职业的人员绝大部分是研究生和教授。有些国家甚至以立法的形式对继续教育的教师做了成文法上的规定,必须持有教师证书或资格证明的老师才能进行继续教育活动。因此,组建一支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可以从源头上杜绝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发生,避免继续教育管理的杂乱无章。管理团队负责统筹继续教育活动的一切事宜,做到专人专事,专人专责,一切活动制度化。

(三)加强高校、企业和社会的紧密合作,扩大继续教育的外延

继续教育是架起高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是高校为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服务的重要载体。继续教育的最大和潜在客户都是企业和用人单位,他们的认可度、需求度和关注度是评价继续教育的唯一标准。加强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公益与效益共进,从而实现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新机制。近些年,高等院校和企业、公司加强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继续教育活动已逐渐衍生成一种不可逆的国际潮流。欧洲继续工程教育年会曾指出:欧洲的成功经验源于校企合作。在美国,从事高技术的大企业被看成是兴办继续教育的支柱力量,很多企业积极构建生产、科研、继续教育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致力于高校继续教育的创新发展。而另一支队伍———行业协会,作为高校继续教育的坚强后盾,在美国教育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另外,很多社会团体,如如宗教、劳工组织等也愿意参与到继续教育活动中来。如此一来,美国的高校继续教育逐渐演变成门类齐全、体系完整、遍及全国的“网格化”的教育体制,有力地助推继续教育的发展。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中也对高校的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第一,技术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这也意味着在原来研发人员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一大批掌握多种技术的应用型人才。第二,为了适应新的产业和新的岗位,必然要求人才的规格也需要多样化。只有通过多规格的继续教育、多样化培训技术,才能确保人才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第三,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对外交流的深度也要求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不断与国际接轨。我国企业与国外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增多,外语、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法等涉外专业的人才需求也随之增多。总之,高校要转变观念,善于深入社会、企业中调研,不断开发新的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把办学机构推向社会、推向市场,以迎接“消费教育”时代的挑战。高校还必须与政府、公司、企业加强沟通与联系,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做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把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落到实处。

(四)突出高校特色,打造精品课程

发展具有本校特色的继续教育,打造本校标志性教育品牌,是实现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从校方知名度来看,毋庸置疑,地方高校的知名度与重点高校本身就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地方高校的继续教育要在困境中求生存、得发展,必须做到:一是拓通道,广泛取经。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留得住”的人才发展战略,向继续教育开办得有质有量的高校学习借鉴。二是创品牌,彰显本校特色。通过创建特色教育品牌,开办规格高、特色鲜明的培训班,着力打造培训精品课程,提升高校在业界内的知名度。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近些年充分利用本校东南亚小语种和独具特色的民族语言的优势资源,举办了多期东南亚国家的小语种培训班、壮语培训班等精品课程,获得了广大学员的好评。因而,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要从突出特色方面下功夫。第一,培训课程设置要突出针对性。要丰富独立性的特色专业理念,要创建新颖性在人才的培养形式,要完善科学性的课程制作表、知识与技能的结构。例如广西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开设的课程部分集中在小语种或者民族学领域,在依托广西民族大学优秀的小语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保证了专业设置的时代性与针对性。第二,培训课程设置要突出特殊性。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源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所以对学习课程要求不尽相同,这就要求继续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有全方位的角色定位。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高校也可以依据自身所处的区域位置、发展历史、人才储备和文化积淀等因素打造自己独具特色的继续教育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区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第三,培训课程设置要突出潜力性。要把本地区对各个行业人才的需求量、需求类型和需求层次作为课程设置的前提,在保持现有或新开设培训课程的基础上,着重打造在本地区具有前瞻性和生命力的精品课程,服务于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使得高校继续教育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空间。

总之,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大平台,不断发掘优秀的人才进入到高校继续教育队伍中来,并引导继续教育工作者汲取先进的科学文化,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推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

作者:余高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孙莉萍,雷丽丽.《抓机遇,继续教育谋转型;求创新,上海高校需先行———上海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2014论坛综述》.继续教育,2015(4).

[2]王培暄.《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下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路径》.江苏高教,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