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继续教育研究(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继续教育研究(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继续教育研究(5篇)

第一篇: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省思

一、当前高校继续教育蓬勃发展,但也面临许多深层次问题

1.规划问题

目前高校普遍缺乏中长期的继续教育发展规划,学校层面统筹考虑、研究谋划继续教育发展的机会极少。对蓬勃发展的种类繁多、标准不一、各自为政的继续教育类型和形式,对继续教育如何管理、如何办学,对学校和院系在继续教育方面的职能分工等,缺乏深入思考,难以做出高屋建瓴式的规划指导,基本上是走一步看一步,一个领导一个思路,工作缺乏先导性前瞻性和延续性,短视行为频出,普教化和行政化色彩浓重,给继续教育事业和高校整体工作造成巨大伤害。

2.队伍问题

传统的高校继续教育存在两支队伍,即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专职的继续教育师资,多数教师都是偶尔兼任继续教育课程,对继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缺少研究,从企业和社会上外聘教师也是极少数,没有师资共享机制,缺少开放意识,大多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自己跟自己玩”。管理队伍的流动性也很大,尤其是领导层变动快,而中低层管理人员大多缺少培训,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

3.分配和财务问题

一些高校继续教育的分配政策不科学,把继续教育纯粹当作“提款机”,不是“放水养鱼”,而有“竭泽而渔”之嫌。高校对继续教育基本没有投入和必要的建设,甚至还因各种原因压缩继续教育发展空间。作为“准市场化”的领域,有些高校对继续教育仍然沿用一套行政的、计划的、大一统的、僵硬的财务政策,忽视市场规律,严重束缚了继续教育的发展。

4.质量和社会效益问题

目前社会上对继续教育的质量问题始终存在疑虑,这说明继续教育工作并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一些学历教育项目师资不全、内容陈旧、照本宣科、流于形式,一些非学历教育项目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需求。一些高校过于追求经济利益,不在服务学校发展战略、扩大影响、赢得声誉等方面为高校增光添彩,而把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有意淡忘,这实在是舍本逐末。

5.适应市场问题

高校继续教育,尤其是非学历教育,对市场研究不够,对客户需求研究不够,缺乏一支负责培训项目研发、营销推广的专业队伍。继续教育部门的发展意识、竞争意识、经营意识、管理意识、风险意识均有待加强,对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教育发展趋势的理解和把握都亟需提升。高校继续教育领域出现这些问题,有其深层原因:管理层存在模糊认识甚至错误认识,高校继续教育长期依附母体未能相对独立,未能主动转型,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反应迟钝,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缺乏科学认识和把握。

二、高校继续教育亟待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转型发展

要稳步发展学历教育,提升办学质量,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积极进军社区、农村和中西部,主动服务新业态,用信息化改造传统继续教育,培育继续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合发展。高校非学历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和造就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是提高民众素质、主动适应社会的重要领域,它更应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

1.抓队伍建设

我国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经济新常态的这些要求,迫使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队伍建设。任何工作的推进都必须依靠高素质的队伍。继续教育工作队伍,包括师资队伍、管理队伍和营销队伍。师资队伍立足本校,大力引入外校和企业、社会师资,以专职教师为核心,兼职师资为补充,保证本校5%的教师能参与或专注于继续教育教学工作。在管理队伍建设上,鼓励各院系和实体建立继续教育中心,有领导负责,有专门人员;鼓励学校层面的继续教育管理队伍向服务型、研究型、专家型发展,懂继续教育规律和特点,能正确把握政策方向,有市场观念、项目意识,做到团队精干化、职责清晰化、业务程序化、管理数据化,管理队伍实现专业化。非学历教育领域市场化程度较高,要努力造就一支精通项目策划、课程研发、营销推广、竞争合作的市场拓展队伍,这支队伍目前还很薄弱。这样三支队伍,师资队伍是基础,管理队伍是核心,而营销队伍是前沿,必须统筹建设。

2.抓质量品牌

根据新常态的内涵,“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生产将“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这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满足人们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经济新常态对高校继续教育质量提出了新要求。质量是教育事业的核心问题。品牌则是质量和声誉的体现。人才培养的生命在质量,市场竞争的优势在品牌。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继续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质量有一定的恒定标准,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还应体现个性和时代性。质量的标准最终掌握在学员手上。抓非学历教育质量,必须理解学员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及时听取学员意见反馈,注重学后跟踪服务。有实效,才有质量。有质量,才能树立品牌。要注重非学历教育的品牌建设,精心维护教育品牌,要重视品牌营销与推广,使教育效益极大化。

3.抓改革创新

在经济新常态中,“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创新是继续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要争取继续教育的理论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和项目创新,使高校继续教育不断获得新理念、新发展。在理论创新方面,要探索继续教育与官产学研合作的关系,探索继续教育与高校服务社会的关系,探索继续教育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互动,探索继续教育与其他教育种类的互动。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要探索创新继续教育的投入体制、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分配体制、激励机制和财务政策,逐步摈弃与市场体制不相称的旧机制,学习借鉴市场运作机制,可在非学历教育领域大胆探索项目负责制和经济责任制。既要归口管理,又要适当分权,逐步管办分离,扁平式管理,公司化运作。在模式创新方面,要探索整合各方资源、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尤其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成果,提升继续教育服务。在项目创新方面,除了专注深耕本校继续教育的传统优势领域,按照差异化发展要求,积极探索为老龄化社会、城镇化建设、社区教育、企业培训、新业态发展等服务的新途径。

4.抓资源整合

在新常态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这就为我们抓资源整合提供了机遇和条件。资源整合是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就是要通过组织和协调,把实体内部彼此相关但却彼此分离的职能,把实体外部既参与共同的使命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成一个为客户服务的系统,取得1+1大于2的效果。资源整合就是优化配置,它根据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有关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突显核心竞争力,并寻求资源配置与客户需求的最佳结合点,目的是要通过组织制度安排和管理运作协调来增强竞争优势,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它包括能力资源整合、信息资源整合和客户资源整合等。出于一定目的,按一定要求,把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时间、空间等资源集中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某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业态,这就是资源集成。这应该成为高校继续教育的主要思路。继续教育在高校不是主流工作,继续教育部门也不拥有教师、课程、学科专业、科研项目等核心资源,但继续教育应该成为教育资源的整合机构、集成机构,把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整合集成起来,培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学员、客户和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继续教育服务,提升专业素养和个人品味,提高全民素质。继续教育领域的合作办学,继续教育部门在各地开办的学习中心,为企业、行业、机关等开展的各类培训,都是整合资源的成果范例。继续教育首先应该整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使之融合贯通;其次要整合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农村教育、企业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电大教育、自学考试等,利用学分银行,实现互认互通;第三,还可以整合科研资源、实习实践资源、旅游资源、会展资源、企业资源和国外资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教育服务。

5.抓协同推进

经济新常态的9个基本特征和8个“更加注重”告诉我们,改革不能单兵作战,必须协同推进。要树立系统观、协同观,统筹谋划,重点突破,相互配合,整体协进。所谓协同,包含协作、合作、同步、协调、协和、和谐等涵义。根据协同论的首倡者哈肯的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的现象,一定的条件下,有序和无序之间会相互转化,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这是一个普遍规律。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事物共同前进,协同的结果是个个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系统中各子系统或要素能很好配合、协同,多种力量就能集聚成一个总力量,形成大大超越原来各自功能总和的新功能。高校继续教育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系统,需要用协同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作为学校的边缘部门,继续教育必须与高校整体工作协同,在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中、在教学科研全面进步中,积攒力量,整合资源,凝聚共识,协同推进。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牵涉各方,需要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事、师资、财务、规划、宣传、学生管理、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后勤保障等诸多部门协同配合和支持。在高校内部,要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同,“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协同,“教学与科研、社会服务”协同,“教育与管理、服务”协同。为此,高校应该制定继续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谋划,形成共识,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坚持转型发展和特色发展,推进质量工程和品牌建设,使继续教育事业在服务高校发展大局中有序推进,为高校争光添彩、增强活力,实现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作者:王升国 生佳根 桂春喜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第二篇:高校继续教育工作思考

一、引言

继续教育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引进入我国,因此,要发展并逐步完善继续教育的办学形式以及办学层次、办学主体,就缺乏一定的经验教学可遵循。我国的继续教育课程主要是依托高等院校展开的,也可以说,高等院校是进行继续教育工作的主要场所,高校具备实施继续教育工作的设施设备,且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强,图书资料资源丰富,在进行科研事业之时,也能够提供岗前培训的工作,使得更多的人才能够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高校是适合进行继续教育工作的场所,高校的主要意义就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可以称其为一个媒介,通过这一媒介,人才能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在进入社会之后,也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并提高自身的存在价值。进行继续教育学习的人员一般都是行业内的优秀人才,在对他们进行培训的过程当中,出色的教学工作能够加深学校在他们心中的印象,从某一角度来说,也是起到了宣传学校的作用的,也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因此,大力开展继续教育事业,能够推动高等院校自身的发展,也能够增强继续教育在同类教育事业中的地位,提升继续教育事业的重要性。

二、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2.1高等院校实施继续教育工作是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从宏观角度来讲,我国的教育事业体系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学前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可以说是成人教育的主要部分。目前的教育事业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成人教育,其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的地位也越发的显得重要。1999年颁布的一项教育计划中写道,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适应终身学习和知识更新需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开设继续教育课程,建设继续教育基地,并依托现有的网络资源,分享高质量的网络课程。从这份教学计划中,不难看出,继续教育在同类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而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终身学习口号的强烈号召,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突出与强烈。

2.2高等院校实施继续教育工作是国际化的趋势

高等院校是开展进行继续教育工作的主要场所,我国的继续教育是从国外引进而来的,因此是具备国际化的特征的,国际上称“继续教育”为“开放大学”,因为是具备推广作用的,将学校内的教育资源因素推进到社会中去。继续教育可以说是高等教育的另一个层次,是作为普通教育类型的延展,能够将传统的高等教育的职能进行重新的设定以及相应的工作任务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将原有的教学、科研发展以及教学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的职能,转化为培养专科、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继续教育工作类型。

三、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工作现状

3.1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开展继续教育事业的时间较短,因此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其出现的问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思想观念不适应;第二,师资队伍不适应;第三,机制上不适应;第四,设施上的不适应。

3.2高校继续教育工作问题的成因

高等教育是正轨教育的一个分支,由于这样的依托关系,使得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认为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不够强,缺乏一定的智能因素,不具备提升人才素质的作用,因此,在继续教育课程之上,不付出相应的努力,在继续教育课程之上,也不设定系统、规范性的专业内容,教授内容零散缺乏整体性。高等院校中担任继续教育课程的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使得对于教授学生,不具备正确的方式方法,除此之外,继续教育课程的教师的数量也是不足够的,因此,在进行继续教育课程之时,会出现教师流动性大且不稳定的状况,上课的教师会根据自身兴趣或者是所掌握的资料进行课程的讲解,并没有根据目前社会的发展态势进行重新的分析,一味地运用原始资料进行讲解,因此,所教授的内容不能够与时俱进,与实际社会相脱节,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以及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资料匮乏,因此,仍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继续教育课程的,使得教学上出现了盲目性。大多数高等院校并未将继续教育事业作为主要的教育教学发展方向,除此之外,对于任课教师而言,也缺乏一定的机制保障来进行职称的评定,这就使得相应的任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够高。大多数的高校所建立的教学设施都是为学生所服务的,因此,并没有系列的教学设备能够提供给成人进行教学使用,其他方面的资源也是十分匮乏。

四、完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建议

完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提高认识,树立教育新观念(1)树立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观,(2)树立继续教育的价值观,(3)树立继续教育的质量观;二,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继续教育教师队伍。选拔事业心较强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对其制定一些专业的培养计划,并安排一些教师进入基层服务,能够深入地了解所要培训对象的一些基本的学习需求。发动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事业的理论性研究,通过理论上的规律研究能够发现,这一群体的共通之处并对其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与此同时,也要引进行业内的优秀人才进行经验的讲解,通过经验性的教学,能够加深教学人员的教学意识,并且能够从其他优秀教学人员处学到适用的教学方法,建立激励机制也是一种可以试行的方法,这样就能够提升教师对于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学兴趣,并且从根本上能够形成自觉开展继续教育的动力。

作者:步建东 单位:沈阳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第三篇: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探究

一、高校图书馆员的现状

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80%馆员不具备图书情报专业背景,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较少,馆员的职业倦怠情况普遍。大多数青年馆员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规划,不注重搞科研、评职称,思想上认为只要工作不出大错就行,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二、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图书馆员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目前,在高校图书馆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馆员是非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这些人员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因此,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完全不能胜任,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借还书工作。而那些少数毕业于图书情报专业的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随着现代化图书馆新技术、新情况的出现,图书馆员也需要不断的更新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因此,对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

2.继续教育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

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程度的高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图书馆走向现代化的步伐,使传统图书馆的工作内容和服务方式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个好的高校图书馆不仅要具备现代化的设备、先进的技术和温馨的阅读环境,更重要的是拥有一支强大的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馆员团队,继续教育可以帮助馆员扩大知识面,提高馆员的工作能力,也能使图书馆事业得到更快速的发展。

3.继续教育是提高服务水平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知识宝库,拥有丰富的中外文纸质文献、电子期刊和数据库等资源馆藏,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起着重要的作用。“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图书馆员要做好服务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就必须适应现代科技信息的发展,不断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文献信息,通过继续教育可以提高馆员的素质,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内容

1.专业知识教育。

专业知识教育是馆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是馆员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前提,图书馆的文献从收集、加工到开发利用均是学术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这些都要求馆员要具备一定的图书情报专业理论知识,熟练信息检索技术,正确解答读者在馆藏资源利用时遇到的各种问题。

2.职业道德教育。

一个合格的图书馆员首先要热爱图书馆事业,还要有要有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精神,这样图书馆员就会兢兢业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如果图书馆员对工作不认真,对读者服务态度冷漠,那么,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肯定就会受到直接地影响,同时对图书馆的声誉也会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必须要充分重视对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才能使她们始终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通过进行高尚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服务热情、待人谦逊、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把为全校广大师生提供最优质、满意的服务作为工作的目标。

3.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教育。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图书馆已经普遍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使得图书馆传统的信息处理、信息检索以及信息服务等手段发生巨大变化,图书馆员仅具备专业知识远远不够,还要学习一些网络技术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能够指导读者利用计算机进行馆藏查询和文献检索,提高读者利用馆藏资源的效率。

4.外语水平教育。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大爆炸,用户对各种文献的需求与日俱增,仅仅依靠中文文献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图书馆需要开发外文文献的利用渠道,加大引进外文期刊和国外数据库的数量,因此,作为图书馆员,应当加强外语知识的学习,以便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5.服务创新能力培养。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图书馆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图书馆员为了适应当前的新要求、新任务,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地加强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对新技术的掌握,及时了解专业学术前沿的发展状况,更新自身的服务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努力为读者创造出新的服务方法和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

6.科研能力培养。

科研能力是图书馆员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之一,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图书馆员的科研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图书馆领导应重视加强对馆员科研能力的培养,可以组建科研团队,由科研成果显著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的人员担任学术带头人,带领青年馆员进行科学研究,指导和帮助青年馆员申报科研课题和项目,提升馆员的科学研究水平。另外,为激励馆员积极搞科研,馆领导可以对取得较大科研成果的馆员进行适当奖励。

7.心理健康教育。

图书馆员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读者,要为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然而要使每位到馆的读者都能满意而归,馆员就需要承受较大的思想压力和工作压力。因此,图书馆领导应注重对馆员心理健康教育,有了好的心情、健康的心理才有利于干好工作。

四、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

图书馆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方法和形式有很多,图书馆领导应根据本馆工作和馆员的实际需要,组织不同层次的馆员学习,通过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1.学历教育。

学历教育是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目前,高校图书馆中的馆员大部分是本科学历,少数是硕士研究生学历,还有少数是专科学历,在这些馆员中毕业于图书情报专业的极少,学历层次参差不齐,专业知识结构复杂。学历教育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馆员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形式,如非图书情报专业的人员可以采取脱产的形式,对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掌握基础专业知识,而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的人员,可以通过短期培训的形式,及时补充新知识,学习新技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以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的快速发展。

2.外出进修学习。

有计划的组织馆内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职工外出学习、进修,选派具有图书馆情报专业的职工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图书馆做访问学者,拓宽知识面和学术视野。

3.举办岗位培训。

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和高级别专业技术人员为职工举办不同类型的岗位培训。培训内容应根据职工岗位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通过岗位培训使图书馆馆员尽快地了解、熟悉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提高工作效率。

4.举办专题讲座。

聘请专家为图书馆馆员做专题讲座,内容应主要包括图书馆业务的新知识、新发展。对图书馆新购买的计算机软件、电子数据库等,应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馆员进行新技能的培训,使图书馆馆员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5.开展学术交流、参观考察。

图书馆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服务部门,只要能做好读者服务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注重科学研究,其实不然,图书馆的科研对高校的科研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图书馆领导应注重对科研的投入,组织图书馆定期开展图书馆工作与学术研讨会,可以组建几个不同研究方向的学术研究小组,鼓励馆员积极参加小组学习,撰写学术论文,让馆员之间相互进行学术交流;同时,也要经常组织馆员到其他先进的、优秀的高校图书馆进行参观学习,这样既开阔了馆员的学术视野,也为图书馆引进了更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专业技术,也使馆员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学术地位。

6.实行轮岗。

为保持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图书馆领导在不影响图书馆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可以安排馆员到馆内其他业务部门工作学习,这样不仅避免了馆员因长期从事同一工种而产生职业倦怠感,还使馆员对图书馆其他部门的工作内容有所了解,也学到了其他业务技能知识,提高了馆员的专业和综合素质,促使馆员由单一型向多能型人才转变。

7.自学。

图书馆员可以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各种图书文献和数字资源的优势,确定自已需要的学习内容,边工作边学习,不断的积累工作经验,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以期适应现代图书馆的工作要求。也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在网络上自己选择内容进行自学,这样既不受时间也不受时空的限制,为自学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也使图书馆馆员都能够有机会进行继续教育。

五、结语

图书馆事业的顺利发展与图书馆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图书馆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利用一切学习机会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促进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作者:李晓霞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

第四篇:高校图书馆女馆员继续教育研究

一、女图书馆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素质偏低

女馆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一个人文化素质不高,常导致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就谈不上为读者提供满意有效的服务。文化素质高,开展深层次、高水平和较专深的业务工作就会得心应手、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迅速提高女馆员在各方面的水平和素质,将严重制约和影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尽管我们在宣传图书馆时把它的位置提得较高,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和偏见,在一些局外人眼里,图书馆工作人员,都是些无法安置而被照顾到图书馆来的老弱病残、平庸之辈,图书馆工作也只是简单的“借书还书”、“守守摊子”,所以图书馆成了解决和照顾子女、家属的单位。由此女馆员队伍中一部分人是转行而来的,对图书馆专业理论知识没有系统的学习,有上进心的肯通过进修、培训、自学和请教老同志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没有上进心的就只靠在工作中积累一些经验。另有一部分虽是专业出身,但不求上进,安于现状、知识老化。

3.自卑感、依赖性强

由于女馆员扮演着职场人员,妻子、母亲、女儿等多重角色,“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的影响,“贤妻良母”的角色定位,使她们大部分在家庭与事业不能两全其美的情况下,纵然有事业心、荣誉感,也往往是自愿牺牲自己,忽略了个性的张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放松了对自己业务和知识的提高。本身女性又有自卑、嫉妒、缺乏毅力,依赖和从众的心里弱势,甚至有些人还在工作中干私事,纪律松散,缺乏责任心,加上图书馆普遍存在吃“大锅饭”,没有压力和危机感,致使女馆员工作热情低缺乏进取精神。这样影响了自身素质的发展和提高,阻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二、高校图书馆女馆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图书馆现实工作的需要

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它以知识、信息的生产、传播、利用为基石以创造性人力资源为依据,以高新技术为支柱。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就社会发展的共性而言,继续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就图书馆事业的特性而言,女馆员的继续教育既是图书馆转型的需要,也是培养现实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2.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需要

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竞争,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必须紧紧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必须有与新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相称的深度和高度,而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就必须在科学技术的竞争与民族素质的竞争上争取主动。因此,女馆员的继续教育既是经济增长与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女馆员自我价值的需要。

三、女馆员继续教育的内容

1.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的教育

实践证明,高尚的职业道得是事业取得成功的方向和保证。图书馆职业道德教育不是表面化的“文明用语”、“态度热情”、“服务周到”等具体行为,而是内在素质的提升,是自我修养的的实力。作为图书馆主体的女馆员,必须具有过硬的思想素质,才能热爱图书馆事业,具有乐于奉献、甘为人梯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引导她们认识到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所从事的是一种知识性工作,是一项崇高的职业。树立竞争观念,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推动图书馆的快速发展。

2.图书馆专业知识的教育

对女馆员来说,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同时,在实践工作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术的结合。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

3.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教育

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文献载体的多样化,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现代化,信息获取、整序、传递的数字化网络都要求馆员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鉴于目前馆员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偏低的现状,应重视、强化这方面的教育。

4.普通话和外语能力的教育

在馆内提倡人人都讲普通话,积极营造学习普通话的语言环境。要及时、准确、直接地获取先进国家的最新消息、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首先要冲破语言关,掌握英语是对女图书馆员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随着国际间的交流与协助日益频繁,各种语言文字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料大量涌现,要开发外文信息这块宝地,还要掌握一至二门外语。

5.相关学科知识的教育

现代科学技术纷繁复杂,各种交叉、新兴和边缘学科不断涌现,女图书馆员要成为信息咨询专家和知识的导航员,还要努力学习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和文学理论等方面知识,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

6.管理学知识的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是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的时代。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与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馆领导在通宵业务的同时更需管理知识;部室主任兼业务也管理与一身;普通女馆员在开展业务工作中也离不开管理知识。学习、掌握管理学知识以提高实际管理能力,在女馆员的继续教育中不可忽略。

四、继续教育的途径

1.在职学历教育

图书馆选拔业务骨干到高等院校去进修,接受正规化、系统化的教育,这样既提高了工作人员素质,又解决了引进人才不足的矛盾。

2.短期专题或专业技能培训

参加为了更新或补充某一方面知识或技能而举办的各种类型的短期培训班、专题研讨班或技能培训班,培养女馆员的研究创新能力,及时掌握事业发展动向。

3.自我提高

由于时间、经费的限制,加之学科知识的不断涌现、信息的瞬息万变、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提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以充实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将是女馆员继续教育的另一种重要形式。馆员离不开终身教育,但终身教育不可能时时处处追随馆员。自学是自由度最大的自我提高的方式。只有当自学与工作、生活融为一体之后,女馆员的继续教育才会呈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4.进修、访学

进修、访学是提高女馆员专业知识层次、增强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图书馆的优秀、拔尖人才可实施这一形式的教育。目前图书馆界的进修、访学还存在定点过少、专业限制过严问题,应结合区域性,增设若干图书馆学情报学定点进修单位,并将非图书馆学情报学纳入进修、访学范围。

5.开展学术、科研活动

为了激发女馆员的学习兴趣,必须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办经验交流会,积极鼓励大家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学术讨论,以提高女馆员自身的学术水平。对有一定水平和质量的科研成果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积极培养学术带头人。

五、总结

继续教育是长期的工程,与高校图书馆事业相伴相生。优秀的图书馆女馆员是高校图书馆主要的人力资源的财富,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内在活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图书女馆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不断创新继续教育的内容,不断改进继续教育的途径、方式,图书馆女馆员的整体素质继而不断提高,努力使她们成为具有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就能毫不逊色地撑起图书馆事业的“半边天”,为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壮大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杨秀玲 单位:菏泽学院图书馆

第五篇: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团队理论思考

1概念及内涵

当今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随着组织寻求更小规模、跨功能整合和更富弹性的运作优势,团队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团队工作方式正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组织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主要方式。这里所指的“团队”,是一个开创性的组织形式,应用来源于西方企业,指的是由数名知识与技能互补、彼此承诺协作完成某一共同目标的员工组成的特殊群体。所谓“创新”,就是利用已有的资源或要素进行创造的过程。现在的高校继续教育正面临着转型与变革的机遇与挑战,必须面向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拓展多类型的教育与培训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以需求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求特色、以品牌求生存”,这也是其迎接挑战、赢得发展的必由之路。任何事业的发展,首先都有赖于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和组织结构设计。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笔者认为高校建立以教育培训项目研发、实施和建设为主要任务的继续教育创新型管理团队是非常必要的。由此而得出“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型管理团队”的内涵为:由数名知识与技能互补的成员组成,能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的教育培训项目和课程,项目研发能力强,并能对项目实现有效组织、管理和建设的群体。

2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型管理团队的组成要素

目前,普通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基本是由下属的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来实施的。根据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需要,可以不受固有的组织结构的限制,而是在此基础上以具体的教育或培训项目为单位建立形式更加灵活、更富弹性的、规模较小的创新型管理团队。参照团队建设的一般理论,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型团队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团队成员、团队目标、团队资源和团队规范等。

2.1团队成员

有效的团队是由一群知识与技能互补的成员组成的,他们所具备的技能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技术性或智能型的专业技能、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决策的技能、人际关系的技能。根据教育或培训项目运作的需要,团队成员可以由决策领导人员、市场拓展人员、教学管理人员、辅助或服务人员、顾问或合作者等组成。决策领导人员承担着项目策划、统筹管理、协调沟通的重任,是团队中的核心和灵魂;市场拓展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是继续教育项目的主要实践者和中坚力量;辅助或服务人员为团队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和支持;顾问或合作者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可以由相关专业的行家里手、合作单位的有关人员来担任,提供项目和课程研发的专业技术支持、政策法规的咨询服务或者配合做好教育培训项目的管理及服务工作。

2.2团队目标

团队目标是把团队成员凝聚在一起的基础,是一个团队存在和发展的依据。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型管理团队的目标要与高校继续教育的总体发展战略相吻合,与学校发展的阶段使命相吻合,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的教育培训项目和课程,打造优质的继续教育服务品牌。

2.3团队资源

团队资源是团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其中,硬件资源包括教育培训项目和课程的研发经费、办公和组织教学的场地、仪器及设备等各种物质条件;软件资源主要是指合理的基础结构、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及校园文化资源、信息资源等。团队资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该团队能否顺利开展教育培训项目研发、实施和建设等一系列工作。

2.4团队规范

团队规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首先是成文的规章制度,体现了管理层面的刚性要求,起到约束个体行为,使项目研发、实施和建设有序进行的作用,同时确保团队得以平稳、高效的运转;另一方面是隐性的环境氛围,体现了理念层面的软性要求,主要包括集体的价值理念、一致的承诺、团队文化等。

3继续教育创新型管理团队的建设

美国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斯蒂芬•罗宾斯认为,一支高效的团队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目标明确、拥有相关技能、彼此信任、承诺一致、沟通良好、领导得宜、谈判合理、内外部的支持。如果要把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型管理团队建设成有效的团队,应该具备上述这些一般的特征,结合继续教育的基本规律,借鉴国内外的团队建设的理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确立共同的目标

要使团队高效运转,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清晰明确的共同目标是团队运行的前提与核心所在。因此,在进行目标设计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3.1.1明确性原则。

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型管理团队的目标一般是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来确定教育培训项目研发、实施和建设的具体目标,目标必须明确可行,同时又要符合高校乃至国家终身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3.1.2激励性原则。

目标必须能够起到充分的激励作用,使全体成员自觉地认同个体所承担的责任,并愿意为此共同努力工作。

3.1.3可行性原则。

目标在制定之前要进行市场调研,同时结合团队及所在的高校现有的内外资源进行理性分析,综合评判,定位必须准确,目标不宜定得太高或太低,同时还应把目标分为长期和短期目标,建立明确的时间表,并通过建立定期评估和反馈制度,保证目标的切实可行。

3.1.4共识性原则。

目标不仅要合乎学校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必须要与团队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相统一,得到团队成员的一致认同。目标的共识性原则,是充分发挥个体潜能,形成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前提。

3.2实行有效的分工与协作

通过角色定义的方法,实行有效的分工与协作是团队建设的途径之一。依据贝尔宾的团队角色理论,一个团队必须具备最基本的角色,以支撑起整个团体的基本运转,也就是说,成功的团队应该完美实现了实干家、协调者、信息者、监督者、凝聚者、推动者、完美主义者和创新者等八种角色的综合与平衡。有效的团队,其成员应该是根据任务精心配备,使每个成员清楚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通过分工和协作,产生协同效应,使团队的绩效大于个体绩效之总和。首先是明确分工,团队的组建者应该依据教育培训项目研发、实施和建设的需要以及每个成员的技能优势,明确划分每个成员的工作职责和角色责任。在组建团队的实践中,应该充分认识到上述各类角色的基本特征,并且对各位候选人员的能力、性格、专长等进行综合考量,做到取长补短,实现整体结构上的优化。其次是促进协作,团队成员之间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密切配合,内部的各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作用,在运行的过程中构成良好的互动系统。就团队而言,每个成员的个体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他们个体的年龄、性别、专业特长与等各方面皆有不同,或多或少会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只要能够相互配合协作、优势互补,就能发挥系统的多样性、异质性,使整个团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最后是要特别注重培养团队成员的主动补位意识,也就是说当一个团队组建后无法完备上述八种角色时,其他成员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主动实现角色的转换,尽可能地降低角色缺失对预期目标达成所造成的影响。

3.3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团队关系越和谐,组织内耗越小,团队效能也就越大。要建设创新型的团队,尤其要注意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保持畅通的信息交流,实现各种思想的碰撞。要使团队健康发展,学校管理层在实施有关政策时要公正、公开,应该在团队工作范围内充分授权,并就团队运行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团队内部还必须保持良好的人际沟通,担任协调者、凝聚者角色的成员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增进彼此的情感沟通,创造机会促进团队成员之间保持常态化的思想交流和信息交换,营造开放、和谐、互信的工作氛围。如有必要,还可以通过敏感性训练(又称T团队训练法),提高成员对自己行为和他人行为的洞察力,学习与他人沟通的方式,推动团队内部形成较高程度的理解与尊重。

3.4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一支高效的团队必须建立起团队成员认同的、健全的管理制度及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此明确具体的责任、义务,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团队运作的内在动力。这里提及的制度与机制主要包括:上级对下级的合理授权、团队纪律、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培训机制,等等。

作者:姚敏明 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