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思考

[摘要]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深化劳动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的统一、劳动教育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劳动教育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统一以及劳动教育全民性与全面性的统一。当前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在理论上存在着对其内涵、要求与目标不够明晰的问题,在实践中存在着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衔接不够、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亟待优化、管理机制一体化建设有待完善等问题。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要优化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注重劳动教育的学校作为,形成劳动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

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2019年11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实现改革举措的有机衔接、融会贯通,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强调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3]努力办好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加强劳动教育的改革创新,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

一、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需要,是实现劳动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达成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需要。

1.体现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的统一

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以下简称“四育”)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一方面推动了劳动教育“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4]作用的发挥。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通过劳动教育,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得以养成,智力得以更大程度开发。理论来源于实践,道德和知识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理解和提升。通过劳动教育,青少年对于强健体魄重要性的认知更加深刻,更加明确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劳动教育,青少年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和认知更加明晰。因为只有在生产劳动中,真正的美才能得以创造和发现。另一方面,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促进了劳动教育与“四育”的协同发展。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5]长期以来,劳动教育在“五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够明显,社会各界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相较于“四育”明显不够。这主要体现在“四育”在大中小学各学段形成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并已经或正在进行各自的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实践。当前要通过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师资队伍等进行一体化建设,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促进劳动教育与“四育”同向同行、协同发展。

2.体现了劳动教育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劳动教育是一个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教育领域。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要在劳动教育中“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6]这是对劳动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上的新要求,也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方面,“把握教育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指明了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应以劳动育人为导向、以学生成长规律和劳动教育规律为遵循、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根本保证。而教育导向、教育规律、体制机制的把握、遵循与创新都必须将劳动教育置于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视域中来有效推进。而这正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应着力解决的理论问题。另一方面,“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则指明了劳动教育在实践上的检验标准与目的。劳动教育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检验劳动教育成效,确保青少年“知”与“行”的统一,必须将劳动教育置于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视域中。而这也构成了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应解决的实践问题。

3.体现了劳动教育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既要体现各学段劳动教育的阶段性,又要体现劳动教育自身发展的整体性。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7]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一方面,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要求劳动教育遵循各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制定符合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劳动教育政策和内容。唯有如此,劳动教育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要落脚到“一体化”,必须将各学段的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谋划和通盘设计,并通过大中小学各学段劳动教育之间的协同发展、协调发展、融合发展以及创新发展予以体现。这符合劳动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总之,无论是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阶段性劳动教育,还是符合劳动教育自身规律的整体性劳动教育,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引导青少年成长成才。

4.体现了劳动教育全民性与全面性的统一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首先需要全社会统筹安排、精准施策、共同发力,家庭、学校、社会在其中承担的使命各有侧重。学校自然是主要实施者,而家庭、社会则是不可或缺的补充。《意见》指出,加强劳动教育要“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8]其次,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体现了劳动教育的全面性。劳动教育的全面性源自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所产生的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就提出:“教育要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9]马克思指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10]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1]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境遇

《意见》对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总体目标、课程设置、基本内容、评价体系以及实施途径进行了整体设计,对于推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起到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当前,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在理论上还存在认识不够明晰,在实践中则存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衔接不够、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亟待优化、管理机制一体化建设有待完善等问题。

1.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理论认识不够明晰

目前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理论研究还较为薄弱。理论研究的缺失缺位导致人们对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理念的理解不够明确,关于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问题则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首先要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一要明确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涵。从学校劳动教育自身的角度考量,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应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学校劳动教育的宏观与微观、内部与外部、横向与纵向进行整合,确保学校劳动教育系统内各层级、各要素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劳动教育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实现劳动育人的根本目标;从学校劳动教育与家庭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关系的角度以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保证实施考量,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以实现各学段劳动教育一体化为基本目标和基本手段,但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有效协同。因此,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实质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在目标统一、重点突出、协调同步、实施分层的基础上对青少年进行劳动教育的网络系统。总之,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要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协同家庭、社会,以实现劳动育人的根本目标。二要明确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包括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管理机制的一体化建设。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强调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的衔接以及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效衔接。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一体化是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实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一体化要建设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一流的教师队伍。要根据各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劳动教育的规律对教师队伍进行统筹建设。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管理机制的一体化即形成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系统建设格局,具体包括劳动教育目标的协同性、劳动教育整体设计的协调性以及各学段劳动教育管理规划的统筹性。三要明确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目标。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为了避免各学段劳动教育因为分割造成的课程体系的重复性、教育模式的呆板性、教学管理的碎片性以及教育效果的短暂性。其根本目标是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基本目标是建立内容完善、形式多样、体制健全、效果显著的劳动教育体系,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积极的劳动态度、健康的劳动心理、良好的劳动习惯,涵育青少年的劳动精神。

2.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既表现为当前劳动教育状况对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阻碍,又表现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的阻滞。第一,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着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之间、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的问题。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上存在课程内容重复、课程内容断层、课程内容倒置等问题。例如,小学阶段的手工课与中学阶段的劳动课重复比较明显。在现有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中,对学生劳动伦理的教育有断层的倾向。至于劳动的生活属性,在小学阶段就应让学生知晓,而不能到了大学才进行重点教育。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上,存在着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脱节严重,劳动教育的全面性没有充分展现,其他课程中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尚未有效挖掘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当前各学段大多依照自身情况开展劳动教育,缺乏劳动教育实践经验的有效沟通。此外,各学段统一的劳动教育教材体系尚未形成,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的教育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还需探讨,劳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尚未有机渗透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第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对教师的业务能力、各学段劳动教育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劳动教育教师首先要对劳动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于身体力行中将这种热爱传递给学生;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于细雨润物中感染学生;还要具备娴熟的技能本领,于真实劳动情境中教导学生。另一方面,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对各学段教师之间的沟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整体性、教学内容的阶段性、育人过程的衔接性以及教育资源的共享性都决定了各学段劳动教育教师必须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合力,实现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第三,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管理机制一体化建设要求对劳动教育的领导决策机制、运行整合机制、协调互动机制、考核评价机制进行一体化建设。在领导决策机制方面,存在着劳动教育的领导决策共识尚未达成、领导主体权责有待明晰、统一的领导决策体系有待建成等问题;在运行整合机制方面,存在着劳动教育目标缺乏统筹规划、教育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教育主导缺乏有效融合等问题;在协调互动机制方面,存在着各学段教师缺乏沟通协调、各学段职能部门缺乏互动交流等问题;在考核评价机制方面,存在着劳动教育课程的整体考核体系还未建立、劳动教学反馈链接不够有效、劳动教学评估方法不够完善等问题。

三、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不仅在理论上是一个新论题,而且在实践中是一个新课题。根据《意见》的要求,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要优化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注重学校作为,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的劳动育人机制。

1.优化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在《意见》颁布前,近年来,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已相继出台了关于劳动教育的系列文件。比如,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渠道、内容、方式等方面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相关课程进行了规定;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全过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在这些文件精神指导下,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需要从思想指导、组织保障、制度实施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的优化。首先,在思想指导层面,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必须以关于劳动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为行动指南。要以劳动教育规律、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发展规律为遵循,以统筹校内劳动教育与校外劳动实践为纽带,以实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一体化为关键,以提升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抓手,最终实现劳动教育立德树人,促进学生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目标。其次,在组织保障层面,成立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的职能部门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立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研究中心。该中心的人员构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各学段遴选出来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如一体化建设的领导、决策、执行、反馈机制等进行有效分析;另一类是从事劳动教育理论研究的科研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从事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如开展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各学段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任务以及衔接等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二是成立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课程领导培训中心。该中心旨在有效提升劳动教育课程领导主体的领导力,包括劳动教育课程的理解力、执行力、评价力。通过课程领导力的提升,领导主体能对大中小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任务作出精准理解,对各学段劳动教育的内在需求进行精准调控,对在一线劳动教育中植入一体化建设基因予以有效推进。再次,在制度实施层面,制定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指导纲要。指导纲要一方面要细化《意见》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政策,明确落实政策的具体责任和目标。各学段劳动教育建设领导者要将政策再细化,将具体职责落细落小落实到各学段劳动教育主导者身上。另一方面,指导纲要要明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领导主体和各学段劳动教育领导主体的关系,实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规范运作。同时,该指导纲要也应包括建立科学有效合理的权责一体化制度,明确各学段劳动教育领导管理单位的权责关系,厘清各学段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权力和职责的关联与差异。

2.注重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学校作为

首先,注重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建设。要统筹规划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布局,充分认识到对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往学校劳动教育的效果之所以不尽如人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未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应通过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进行系统规划,建立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应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目标、课程标准为纬,以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接受意趣为经,从学生成长和认知规律出发,合理设置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有效开发课程教材,避免劳动教育课程出现内容重复、断层、倒置等现象,使各学段劳动教育内容体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要求:小学阶段以“劳动与生活”为主题,着重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感悟和认识,回归劳动的生活属性;初中阶段以“劳动与学习”为主题,着重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以及良好的劳动习惯;中职或高中阶段以“劳动与科技”为主题,着重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推崇以及精益求精的劳动品格;大学阶段以“劳动与社会”为主题,着重培养学生对劳动伦理的理解以及奉献祖国的劳动精神。其次,注重大中小学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及其与“四育”课程的衔接。一是以劳动教育必修课为主,辅之劳动教育的选修课,完善劳动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衔接,形成“必选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二是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与“四育”课程的衔接。一方面,要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与“四育”课程的衔接互动和相互促进;另一方面,要在“四育”课程中积极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开发劳动教育功能。再次,注重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一要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在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劳动教育专业,为劳动教育教师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聘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对专职劳动教育教师进行培训或者直接聘请他们担任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兼职劳动教育教师。二要搭建平台,加强各学段劳动教育教师的沟通交流。一方面,建立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备课机制。集体备课机制既包括相同学段劳动教育教师之间的横向集体备课、互帮互助,也包括不同学段劳动教育教师之间的纵向备课。另一方面,建立各学段劳动教育教师的“线上”沟通交流平台。充分利用新时代“互联网+教育”提供的新型沟通方式、传播模式,确保各学段劳动教育教师及时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3.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首先,形成劳动教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家长要给学生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校要坚持学生值日制度,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这就明确了在青少年劳动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必须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在家庭劳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启蒙性、情感性和生活性作用。在学校劳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强制性、丰富性和趣味性作用。在社会劳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全面性、灵活性和影响的深远性作用。总之,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劳动育人的三重合力,促进各学段学生劳动之知、劳动之信、劳动之行的统一。其次,创建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狭义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是指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力量,通过整合地方劳动教育资源建立的综合实践基地,如工厂、社区、校企合作基地以及劳模实践基地等都可以建成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狭义的劳动实践基地具有综合性、正式性以及持久性等特征,对劳动教育实践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而广义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不仅包括综合劳动实践基地,还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各自的劳动实践场所。家庭、学校、社会的劳动实践场所更能突出对青少年进行劳动教育的无缝衔接。因此,在重视创建综合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同时,家庭、学校、社会也应重视劳动实践场所的创建,使青少年能够拥有更好的日常劳动体验,形成更持久更深刻的劳动意识。再次,营造劳动教育的浓厚文化氛围。在家风建设中,要将勤劳美德、敬业精神作为家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家长要身体力行,自觉践行劳动精神,树立热爱劳动的良好家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竞赛活动,在“五一”等重要节庆日举办以“劳动•青少年”等为主题的活动,突出劳动对于青少年身体健康、情感塑造的作用。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将劳动实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将“中国梦•劳动美”活动融入社区志愿服务,形成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建设中,要以劳模精神为引领,形成向劳模看齐,人人敬仰劳模、人人争当劳模的文化氛围。

作者:王玲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