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改革模式及服务路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继续教育改革模式及服务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继续教育改革模式及服务路径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借助于“互联网+”的新型教育工具和手段,以优化继续教育的服务体系,促进继续教育提供简捷便利、精准周全的学习服务,从而更好地实现科学化、个性化教育已成为缓解当前继续教育难题的关键所在。鉴于此,我们亟需探索“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服务模式和创新形态。本研究提出了企业、家庭、社会团体、学校及草根参与等五种不同的供给侧改革服务模式,并对正在出现的创新形态进行了分析,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互联网+”;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服务模式

供给侧改革最早来源于经济学领域,指的是商品供给和需求的平衡。这一概念在继续教育领域也同样适用,但被注入了新的内涵:通过“互联网+”与继续教育的融合创新,使得继续教育系统所培养的人才被社会所需要、所接纳,达到人才的供给平衡,这也是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目的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明确目前继续教育领域所存在的主要供给问题,把握继续教育领域的改革方向,才能有的放矢,精准高效地进行供给侧的改革和服务创新。目前,继续教育的终身化、社会化、信息化、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改革纳入到了国家议事日程之中,而发展“多能”教育目标、提供“多元”教育服务、促进继续教育的跨界融合、创新等已成为继续教育领域的新诉求。除此之外,继续教育领域的个性化、精准化服务也成为供给新议题。因此,如何立足继续教育的供给和需求实际,进行供给侧改革是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继续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而改什么,怎么改则是关键。如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育供给如何从面向群体的供给到面向个体的精准、个性化、适应性的供给转变[1]?如何创新多形态的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国家公共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而“互联网+”为服务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路径与方法,将成为未来我国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领域的重要驱动力量[2]。这其中,继续教育服务模式创新是继续教育转型的核心[3],而“互联网+”将通过多元化的服务主体对供给侧和需求侧进行精准匹配[4],促进供给结构的变革和转型,实现对虚实融合的个性化学习的全过程检测,分析匹配适合需求侧的教师[5]、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以及环境等的精准推送与供给服务,构建个性化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6]。

一、“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服务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打破僵化封闭的传统供给体系和单一的服务主体供给模式,对于构建新的教育生态,实现个性化学习目标,建立多方联动、互联互通的继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就具体的服务主体来看,构成继续教育生产的并不仅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主体,还有教育管理者,以及政府、企业、社区、第三部门、国际组织等[7]。由此可见“互联网+”背景下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服务主体,不仅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还应包括目前在教育公共服务战线中出现的产业、草根个体和联盟等新主体,而服务主体植根于一定的服务环境[8]。从环境的视角看服务主体的服务模式和路径,可以有多种服务模式,如基于移动互联的服务模式、碎片化的服务模式,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服务以及基于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等;而从参与主体和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进行分析,则有企业、产业联盟、政府、管理机构以及社会团体等服务主体及其相应的服务模式。

(一)企业、产业联盟为参与主体的服务模式

在继续教育领域,企业以及产业联盟参与成为较早的一种服务模式,如奥鹏、知今、弘成、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以及MOOCs平台在继续教育的渗透[9],促进了大规模在线开放学习以及混合学习的诞生,对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企业以及产业联盟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的驱动之下,在服务模式、框架资历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促进了继续教育的变革与创新,他们通过利用优势资源服务社会及学校,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课程联盟或协作组织的运营模式、课程标准与认证方法、学分转换、学分互认、学分银行等机制推进了继续教育的的形态创新[10],推动了“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校企合作服务模式的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中,通过重新配置继续教育生态系统的资源和要素,制定相应的制度保障,以及创新实践形态和服务路径等,促进了校企合作的供给侧改革运行机制的建立,资历框架的探索以及评价方式的创新,如淘宝大学、百度传课、腾讯课堂以及学堂在线等实践形态促进了继续教育的课程创新、管理创新、学校形态创新以及制度创新等。而在具体服务路径方面,则出现了众包、众筹、外包等多种服务路径。这些有望逐步形成单一课程的公共服务平台和综合课程的公共服务平台,以要素配置为基础,促进继续教育供给结构的改革和供需平衡。

(二)政府、管理部门为参与主体的服务模式

根据继续教育供给侧服务主体的不同,通过进一步细化分析其要素配置、服务主体以及教育生态系统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发现,政府、管理部门为参与主体的服务模式在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占据主体地位。但是目前,在继续教育领域,对于这一服务模式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而在基础教育领域,则兴起了双师教育以及智慧学伴等不同的服务模式,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而以政府、管理部门为主体的服务模式有助于构建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无缝学习空间,促进在线与非在线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与构建,如通过基于移动互联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及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实施路径,为继续教育提供基于全学习过程的精准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促进继续教育质量提升和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

(三)社会团体、机构为参与主体的服务模式

目前,基于社会情境的教育对于学习者的智慧养成和实践性知识生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而智慧科技馆、智慧博物馆以及智慧美术馆等则是提供此类教育的真实场景,它们在促进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以及服务配置方面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可支持泛在学习、情境学习与无缝学习的场景和社会机构,体现了教育的以人为本理念,以及趣味化、人性化、互动化、情感化等特征。这对于自身经验的养成、反思与观察、协作建构以及实践应用的体验式学有裨益,将大大提升继续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在具体的服务路径方面,则可根据新兴的学习场景及学习目标等进行配置,通过服务模式和制度保障来提供保障机制,从国家战略、区域、学校、家庭及社区层面等提供制度保障,探索以及建构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融合的学习场景、研究基于工作场所的学习、基于情境的学习、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学习等,从而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四)家庭、社区为参与主体的服务模式

在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家庭以及社区的参与同样重要。随着技术增强学习环境的发展,家庭与社区将为构建无缝泛在学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具体的实施方面,则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准入制度、资历框架和评估方式等,实施的路径也将逐步多元化,通构建技术增强的多样化学习模式,以支持随时随地的泛在学习和移动学习以及微型化学习等。

(五)个人、草根参与的服务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分享与创作将成为主题,每个个体都有望成为网络中非常重要的学习节点,在构建学习生态和学习网络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一现象在继续教育领域将变得尤为明显,由此促生了一种新的服务模式———个人、草根为参与主体的服务模式,如可汗学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最初,可汗学院的兴起只是个体为了给其他学习者提供补课的机会,但是逐渐地,依赖互联网无穷大的扩散原理,这一学习模式逐渐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形成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翻转课堂模式。而翻转课堂只是“互联网+”与继续教育服务模式创新的个案。随着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深入以及个体、草根逐步参与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将会有众多的服务模式及其路径,如众筹模式、众创模式、直播模式以及SOLO等。

二、“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服务路径分析

(一)多方联动,打造继续教育的立交桥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多方合作的案例。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两个:一是南京大学创办“南京军区直属教学班”。该项目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合作,以助力“强军梦”为宗旨,全方位打造在线学习平台,提高军人的综合素养,以培养复合型的优秀人才,从而为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提供范例。另外,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还联合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与海澜集团开展“校校企”项目,两校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为海澜集团的安保工作者(“海澜卫士”)开办大专班,收集服务主体的需求并定期举行研讨会,有针对性举办学习活动、开展讲座等。同时,为了增强学习者的归属感,和特别举行开学典礼并组织学生参观母校。将高等教育与社会企业有机结合,在满足教育需求的同时,为产业供给杰出人才,在合作中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面优化传统产业结构,创建“互联网+教育”的新型产业链。

(二)社会协同,构建继续教育的无缝学习空间

2005年,为解决石油行业人员脱产学习的问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覆盖全国的“中国石油远程培训网”,构建无缝学习空间。在时间上,学校结合远程教育和函授教育,根据不同课程内容的性质决定授课方式,建立“石大在线”学习平台与学习者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在空间上,学校开发了大量的虚拟仿真系统、仿真软件等,融合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进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实行了跨越式教学和工学结合,学习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伴有现场实训,理论结合实践,真正实现学有所用、知行合一;在方式上,学校积极开发移动学习端,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个性化学习。

(三)技术驱动,实施全学习过程的精准探测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多年的积累沉淀下,建立了一套独树一帜的继续教育培养方案,以技术发展助推学习全过程的精准支持服务,成为了国内唯一同时通过ISO9001及CMMI-L3认证的院校。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服务管理系统,它的出发点是用数据推进服务的发展,通过大数据云技术统计分析学习平台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将服务建立在动态发展的基础之上进行不断地自我完善。学院利用微信、QQ、邮件等社会化网络软件及时地对学习者反映的问题进行处理,实现指导、监督等全面学习服务。2013年,学院正式发行在线平台(“东财在线”)移动端,以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引进前后端分离技术,使得同帐号多设备同时登录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学院还秉承精细化服务的理念,建立了督学导学服务支持系统、利用负载均衡技术、实时监控技术等技术,为学习者保驾护航。

(四)多元评价,促进实践性知识的转化和创生,培养21世纪的学习者

2017年,宋洁、孙众等人为研究不同学习环境对学习者认知、思维能力的影响,在北京市某小学以129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研究以中秋节为主题。首先对学习者进行相关的知识前测,随后随机将学习者分为两组(对比组和实验组),对比组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知识的学习,主要由任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实验组则主要通过此前设计开发的基于iPad的移动教育应用软件(BCBook)学习,在混合课程模式下自主地完成其中的任务和游戏模块。两组学习者在经过为期4周的学习后进行知识后测、开放性问答和中秋主题的思维导图制作,结果发现混合式学习更有利于培养新世纪的学习者。在此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多元评价标准,在评价内容上多维化,如在学业成绩上对测试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通过开放题了解学习者的认知程度,利用思维导图剖析学习者的思维结构等;在评价方式上多元化,对测试结果同步进行质性和量性评价,并注重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发散思维和深度思维的评估,从强调作业和测试等学习活动向知识转化和创造能力的评估过渡,为新时代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新的思路。

(五)人文关怀,创建全方位的人性化教育服务模式

为了实现“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宗旨,兰州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推出了“三全”服务模式。该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人文服务,创建以“全员参与、全程服务、全面监控”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在学习者开始学习之前,开展入学教育,帮助学习者了解课程体系,明确学习目标,为未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学院设立专门的讨论区配有专业的优秀教师团队,能够远程为学习者答疑解惑,有助于学习者进一步探究课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学院还推出特别的信息服务和电话回访,及时提醒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提前告知考核时间等;整个学习过程中,如若遇到学习心理障碍,学习者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迅速地协调与调整学习状态。为力求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学院还设立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信息反馈不断优化服务模式。

三、结语

在“互联网+”的新环境、新形式、新需求下,教育模式的变革已势不可挡。如何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提高自身信息化水平成为继续教育领域共同思考的话题,也是“互联网+”与继续教育融合的主要问题。虽然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提供了无限可能,但是当下对继续教育的服务模式和路径方面的研究尚待深入。本文基于“互联网+”时代对其服务模式和创新形态进行了研究,根据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统一战线的参与主体不同,分析了不同服务模式的实施方法,分析了多元化的实施路径与创新形态等,对于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因地制宜、精准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玲,余胜泉,杨丹.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模式的新探索—“双师服务”实施路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7):2-8.

[2]方法林.中国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J].大学教育,2016(9):25-27.

[3]曾旗,乔小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在线教育企业发展路径选择[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2):192-194.

[4]王怀波,杨现民,李冀红.泛在学习应用研究的发展与典型模式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5(12):18-26+79.

[5]徐扬,徐汉川,李全龙.智慧家庭服务系统过程建模与设计[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2(2):11-17.

[6]余胜泉,汪晓凤.“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供给转型与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2017(1):29-36.

[7]李宏畅,亓见春.“互联网+”背景下继续教育服务供给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17(3):77-78.

[8]陈丽,王志军,郑勤华.“互联网+时代”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方向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7(10):5-11+22.

[9]舒杭,王帆.群体动力学视角下的MOOC本质及其教学转变[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6(1):13-19.

[10]曾旗,乔小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在线教育企业发展路径选择[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2):192-194.

作者:段金菊 詹雪菲 单位: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