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业继续教育经验浅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文讨论了农业继续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重要作用及其现实意义,通过对德阳市农业继续教育的分析,阐述了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科普教育三大成功经验。
关键词:德阳市;农业;继续教育;经验
德阳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农业人口270余万,占全市总人口的近70%。德阳既是重工业城市,也是农业大市,近年来,德阳市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业继续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支撑,农业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项最为基础的工作,因为人始终是任何事业成功最为重要的核心要素。国内学术界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报道较多[1],四川也有不少报道[2],但我国在农业继续教育层面的研究则重视不够[3]。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研究、总结农业继续教育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德阳市在农业继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是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科普教育三管齐下、齐头并进。
1通过学历教育吸引一批农村青年回乡从事农业农村工作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大量增加,农村常驻人口锐减,从事农业的大多是老人、妇女,一些地区甚至出现“空心村”问题[4],农村青年不会种田、也不愿种田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农业、农村面临相当严峻的问题。近年来,德阳市通过学历教育吸引一大批农村青年回乡从事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德阳市充分发挥农广校的作用,截止2017年底,已累计招收中专以上学历生22870人,累计培养中专学历毕业生10848人,中专后毕业生838人,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1082人,另有10000余名农广校学员获得了单、多科结业,现有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760人。全市农广校毕业生中,80%以上被选(聘)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各个行业的骨干,为今后谁来种田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德阳市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采取五项措施稳定扩大生源,不断提升农广校学历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1.1实行联合招生
一方面积极加强与组织部、教育局、有关中学和农口各部门的联系,将全市农广校的招生工作纳入德阳市教育局和市招办的统一招生计划,同相关部门、基层政府等联合组织生源。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与省校直属校区合作招生办学,与四川农业大学等联合办学,使全市农广校学历教育每年保持了较稳定的规模。
1.2采用订单式招生
抓住各地在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需要,积极组织当地青年农民在参加专项培训的同时投入中职学历教育,如与食用菌协会、蔬菜协会联合办班招生等。
1.3完善中职教育模式
针对农村实际情况,先后探索了科技直通车运用、开办田间学校和半农半学等系列教学模式。尤其是以乡村办班、农忙劳作、农闲学习、学分制考评为核心内容的半农半学农民中职教育新模式,先后受到了中央领导、中央校和省校的充分肯定,农业部及相关部委推广了德阳经验。
1.4学历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结合
将中职学历教育纳入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学历条件要求,满足中职及以上学历的农民优先纳入培育范畴或要求培育对象必须具备中职及以上学历。通过两者有机结合,既扩大了学历教育生源,也提升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质量和水平。
1.5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积极组织市县农广校干部和教学人员参加观摩学习、专业培训和教学能手比赛,以及科技项目实施、知识更新培训、系统内部教学和工作交流等各类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广校自身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2通过职业教育使一批新型职业农民脱颖而出
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作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线人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力量。2013~2017年德阳市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857人,从中涌现出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学员,如获得德阳市示范合作社称号并第一批建立可视化农业追溯系统的80后“新生代”职业农民黄昌满;被共青团中央、农业部评为第九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和全国风鹏行动“铁娘子”杨萍;热心公益事业,致力特色绿色农庄创业的青年农场主苏静等。德阳市通过采取以下五项措施在培育模式、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方面大胆进行改革创新,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探索出了成功的德阳经验。
2.1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有关办法和地方标准
组织各县(市、区)农业部门和乡(镇)村组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探索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有关办法和地方标准。广汉市在这方面探索出了非常成功的经验,出台了《广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从认定标准、认定程序、权利义务、考核管理等方面对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进行了全面规范,把财政补贴资金、项目经费以及金融信贷支持、土地流转政策等都向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倾斜,有力地推动了德阳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
2.2建立德阳市农业教育培训师资库
按照自愿参加、动态更新的原则,邀请省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省市县农业部门的专家和科技人员,聘请部分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园区等新型经营主体中表达力较强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等共计123名组建专业师资团队,建立了德阳市农业教育培训师资库,形成了数量充足、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指导教师队伍,为全市农业系统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师资保障,有效地的整合了各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更好的发挥出了各类优质师资作用。
2.3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以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首批示范地区的广汉为重点,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先后成功探索出了两种模式,一是以土地流转为载体,种植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姻的强强联合模式,这种方式可以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有利于共同做大做强。二是家庭农场与农民承包地入股方式相结合的双赢模式,这种模式农民不再简单的出租土地经营权,而是农民用承包地入股,家庭农场保证农户的基本入股收入(相当于土地租金收入),家庭农场还可视其经营情况给农民二次分红,由于双方利益联系紧密,有利于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利益也得到了保障。这些模式都极大地激发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活力。
2.4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
鼓励科研单位、农技部门、农业专合社和农业企业等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求。加大培训基地建设,选择一批符合培训要求的龙头企业、农业园区、专合社和家庭农场等经营实体,多方筹资加强硬件建设,建立起一批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培训基地,实行集中办班、分片办班与现场技能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设立四种不同类型的课堂,一是理论培训采用“固定课堂”进行集中授课;二是利用已经建成的现代化教学网络开办“空中课堂”,进行在线教学和网络辅导;三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田间课堂”来完成;四是后续跟踪服务和帮扶指导通过“流动课堂”进行。这些培育方式对提高培育对象的互动性、参与性和实践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2.5狠抓农业专题项目科技培训
各县(市、区)在抓好阳光工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同时,狠抓农业专题项目的技术技能培训,如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等。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德阳累计完成阳光工程培训21025人,全市每年组织开展农业专项技术技能培训均在20~30项(次)、20000~30000人(次),赠送各类教材、资料30000~40000册(份),受训者有9475人获得绿色证书。
3通过科普教育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德阳市在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紧密结合农民日常生产生活需要,有的放矢开展了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信息知识、健康知识、科学生活知识等的培训教育,深受农民群众欢迎,通过科普教育提升了农民综合素质、提高了生活品质。德阳市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结合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科技入户、技术走基层、科技扶贫、科技赶场、科技直通车、田间学校(课堂)、广播电视节目播放、手机短信咨询服务、网络远程教育、发放光盘资料等多种形式,将科普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2011~2017年德阳市每年科普工作量稳定在20万人次以上、印发资料30万份左右。
参考文献:
[1]樊月丽.浅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15(14):70-71.
[2]叶芩何.绵阳新型农民培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6):190-192.
[3]陈巍巍.我国农业继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魅力中国,2016(11):76.
[4]单胜道.“空心村”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0(3):24-25.
作者:林英 单位: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德阳市中心分校